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30182519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1.57KB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课题:
17、长城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
单元主题:
我国的世界遗产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吴琼新郑市薛店镇岗周完全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文章的而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联想,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可以说:
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3.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总体上对语文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也就是说比较喜欢语文学习的,表现出对《长城》一文学习较高的热情。
而这一点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因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同时也清楚地看到,这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是很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再加上所学文本《长城》又与学生距离遥远,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文本的特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让更多的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字。
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任务一:
目标1,字词的学习,要求读准词语读音、听写词语。
任务二:
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任务三:
目标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任务四:
目标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课前准备:
搜集长城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活动一
1.今天,让我们走进“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口——长城。
板书课题:
长城
师:
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性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象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2.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登——长城(指板书,生读),一起去了解——长城,一起去感受去赞美——长城!
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环节二
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活动一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细细地体会,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同学们,在交流大屏幕上的问题之前,老师想先检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看看词语是否认识了。
(指名单个学生读,齐读。
)
屏幕出示词语:
嘉峪关智慧凝结血汗
瞭望口屯兵垛子堡垒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高大坚固气魄雄伟
(完成目标一)
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读课文要求做到:
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评价目标一)
活动二
1、初步感知谈感受
师:
现在,哪位同学说一说,长城,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书:
长、雄伟高大坚固)
2、总评:
同样的长城,我们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她感受她!
(完成目标二)
检测学习自主学习效果,检查巩固生字词学习情况。
(评价目标二)
环节三
理清写作顺序
活动一
1、同样在描写长城,作者的观察点却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吗?
(板书:
远——近)
2、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小练笔。
孩子们,想不想用这把写作金钥匙开启一扇写作之门?
好,老师这有一棵树,一副远景图,一副近景图,你能按照长城这篇文章的介绍方法介绍一下这棵树吗?
动笔写一写。
能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几句话。
第二课时
环节一
猜谜引入
复习生词
活动一
同学们,想猜谜语吗?
请猜猜我是谁吧!
“我是世界遗产,我属于中国,我像一条长龙横卧在祖国的北方。
板书课题:
长城
活动二1、请生读。
2、开火车读。
板书课题
复习旧知
环节二
感知长城
活动一
1、引导看图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翻到82页。
你从文中这两幅图发现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
生答。
顺势板书:
远看、近看
2、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先结合插图找出文中对应的段落学习你们喜欢的部分,勾画出介绍长城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你的体会。
能够画出相应的语句,并进行说话练习。
在勾画、朗读、品析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环节三
品味长城
活动一:
1、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1)学习远看长城的孩子我们来说说远看长城有什么特点。
板书:
像一条长龙
为什么把她比作长龙而不是长蛇呢?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2)学习近看长城的孩子我们来说说远看长城有什么特点。
板书:
高大坚固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高大坚固呢?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利用简笔画帮助生理解。
(完成目标三)
通过交流朗读,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的道理,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评价目标三)
环节四
悟读长城
活动一
1、“不到长城非好汉”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板书:
联想)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然后小组讨论。
活动二
1、创设情境,指导感情朗读。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
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要求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
2、出示重点句: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引导体会多少、凝结、才。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评价目标三)
环节四
赞美长城
活动一
1、难怪作者在最后总结全文时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赞美
凡是到过长城的人都无不惊叹她的壮美,请听国际知名人士对他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
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想必此时你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感叹了,请写下对长城的由衷赞美吧!
全班交流(完成目标四)
通过作者和各国领袖对长城的赞美,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评价目标四)
环节五
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洛阳龙门石窟》,思考下面问题:
1、中国四大石窟分别指什么?
2、试着说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提升能力
附1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像一条长龙
观察
近看高大坚固
联想血汗智慧
赞美伟大奇迹
附2阅读短文: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
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
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课题:
18、颐和园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
单元主题:
我国的世界遗产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吴琼新郑市薛店镇岗周完全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文章的而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教材分析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
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长城》之后,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
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等词语。
2.熟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评价任务:
任务一:
目标1,字词的学习,要求读准词语读音、听写词语。
任务二:
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任务三:
目标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景导入话题
活动一
1、多媒体情境创设:
(1)出示地图的图片,指认北京,交流记忆深刻的旅游景点
师:
今天老师带来一副地图?
你们知道这里是哪儿吗?
北京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景点?
(2)多媒体图片展示,导入本课
师:
现在让我们乘坐梦想的航班,飞往北京,一起瞧瞧咱们的目的地?
(颐和园)
2、板题读题、交流:
(1)板题读题,指导“颐”
师:
仔细看黑板,注意这个字的笔顺笔画。
(板书:
颐)将这个字在草稿本上书写一遍。
再读课题。
(2)资料交流、方法介绍
师:
关于颐和园你们收集到哪些资料?
(教师短评)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查找资料,但是记住一定要选择最方便、最值得记忆的资料。
3、过渡
师:
作者会从哪一方面向我们介绍颐和园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激发学习的兴趣,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活动一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师:
请同学们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要求备注:
(1)同桌合作朗读课文。
(2)合作完毕,相互抽读生字,词语。
(3)遇到有疑难的时候相互交流。
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读课文要求做到:
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活动二
1、教师检查学习情况:
A、生字归类
师:
将上面的生字按照要求归类。
(备注: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字)
B、生字检查
师:
指名抽读生字,并组词。
(备注:
左右结构:
开火车;上下结构、独体字:
指名男生)
C、课件出示重难点字、形近字组词区分
师:
在这些生字当中有不少容易混淆的,看看你们能够区分吗?
D、指导书写生字、朗读记忆
师:
将这些重点字在草稿本上书写一遍,同桌相互检查。
齐读重难点的生字。
(完成目标一)
检测学习自主学习效果,检查巩固生字词学习情况。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感知全文掌握文章
结构
活动一
1、听范文、完成思考要求
仔细听范文朗读,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写出段落大意;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板书归纳
1:
颐和园是美丽的大花园
2—5:
介绍颐和园的景点
6:
颐和园的美丽说不尽
活动二
1、引导理解前后照应
在前后两段中有一个相同的词语?
(美丽)它们都在说颐和园的——美丽!
首尾两段意思相同,它们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前后照应)
2、游览顺序揭示
师:
作者通过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这些景点的呢?
(游览顺序)
3、指出景点,感受游览顺序
(1)找寻景点
默读2—5自然段,勾画出作者介绍了哪些景点?
生交流、补充
(2)填景入图
师:
这是一幅颐和园的游览图,请同学们根据图示填上景点名称。
说一说作者重点写了哪三个景点?
理清文章结构
理解前后照应
环节四
世界遗产
拓展
活动一
颐和园不仅风景优美,还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世界瑰宝吧!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环节五
课文小结
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就能收获更多的美!
留心观察
善于发现
第二课时
环节一
回顾课文
整体感知
活动一
1、读了课文第一和最后在一个自然段后,你认为作者游完颐和园的总的感受是什么?
请说一说。
2、回忆课文内容,提问:
作者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著名的景点?
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3、反馈。
4、上节课我们找出了描写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谁来带我们重游一次。
再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明确作者的游览路线。
环节二
细读课文
体会感悟
活动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廊的“长、美”。
1、找出描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读后交流感受。
2、谈感受:
长廊怎么样?
(长、美)
(1)感受长廊的长:
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2)感受长廊的美:
画、花
3、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和美。
(齐读)
活动二 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
它们各是怎样的?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
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了山下最美的景色那就是美丽的昆明湖了。
活动三 1、感悟昆明湖的“静、绿”。
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滑船”应该是“划”,作者却用了滑冰的“滑”,这是为什么?
活动四 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
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的美景,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1.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学课文感受十七孔桥的壮观。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目标二)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景点的特点。
通过朗读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评价目标二)
环节三
总结提升
活动一:
1、总结游览的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重点介绍(有详有略)
3、以“总—分—总”的的构段方式,采用首尾照应的写法。
(完成目标三)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评价目标三)
环节四
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泉城》,思考下面问题:
1、课文先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从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依次写了七十二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这四个最著名的泉;最后一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提升能力
课题:
19*秦兵马俑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
单元主题:
我国的世界遗产
课型:
略读课
课时:
共一课时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吴琼新郑市薛店镇岗周完全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文章的而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性的状物散文。
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
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课文的背景内容厚重博大,易于教师联系拓展,尽情挥洒。
本文结构严谨,文章的起、承、转、合,环环相生,丝丝入扣,易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结构等关键处的联系自读自悟,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
地处中原的学生对地处祖国西部的秦兵马俑知之甚少,他们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古迹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
本班学生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能较好地通过朗读理解,体会和品味,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能踊跃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表演欲望强烈;语言表达能力强,这些都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难点:
通过想象兵马俑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评价任务:
任务一:
目标1,字词的学习,要求读准词语读音、听写词语。
任务二:
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任务三:
目标3,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收集秦兵马俑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
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活动一
1.36年前,也就是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当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这个发现震撼了整个世界,这就是(板书:
秦兵马俑)。
“俑”是什么?
(俑是木头、泥土做的像,供陪葬用。
也就是说,是葬墓中的陪葬品。
)
2.释题:
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的用泥制成的兵马形状的如:
战车、战马、士兵等形状的殉葬品。
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到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吧!
解释题目,引起学生兴趣。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活动一1、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摘录了很多课文的四字词语,我们来交流一下。
这些词语中,最能体现秦兵马俑的是哪些词语?
2、交流预习情况:
(板书: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读读黑板上的三个词语,谁能用这三个词语说一句话。
这个句子在课文里有没有?
(完成目标一)
活动二分析过渡段
A、课文哪些地方在写“规模宏大”?
B、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C、“规模宏大”总结了第二自然段内容,后一分句又概括了文章后面的内容,这样的句子是什么句子?
那如果单独成为一段,就可以叫——(过渡段) (完成目标二)
交流预习情况
(评价目标二)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兵马俑的特点。
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评价目标二)
环节三
精读课文
活动一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最能体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写上批注。
2、交流:
(学生说句子——说感受——作比较想象比较——通过读来表现感受)
(看着插图,作者拍摄的角度就是从上往下看。
认真看图,感受一下这一行行、一列列的长方形军阵。
看后,再读读,)
3、说说课文是怎么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列数字、作比较、抓关键词、总分段式、有详有略)
4、小结:
作者运用总分段式,用抓住特点,采用列数字、作比较、抓关键词按照一定的顺序,用生动细致的笔触有详有略把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体现得淋漓尽致!
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一段文字。
活动二作者是怎么让我们感受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
自由读文章4——7自然段,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兵马俑?
1、交流:
将军俑、骑兵俑、武士俑、陶马
2、一个自然段写了一种俑,现在大家再认真读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兵马俑写得活灵活现的?
作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俑一一列举出来,而是选择重点的向我们介绍。
这几种俑一样吗?
真所谓“类型众多”。
作者从类型上去刻画,下面我们一起再进一步靠近秦兵马俑,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 单元 基于 标准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