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流通产业和物价本科论文.docx
- 文档编号:30182368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56KB
日本的流通产业和物价本科论文.docx
《日本的流通产业和物价本科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的流通产业和物价本科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的流通产业和物价本科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日本的流通产业和物价
姓名:
00
班级、学号:
0000班、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
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
000
开题时间:
2008-6-4
完成时间:
2009-11-04
2009年11月04日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
答辩申请书……………………………………………………3-5
正文……………………………………………………………6-16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17
答辩过程记录表…………………………………………………18
课题日本的流通产业和物价
一、课题(论文)提纲
1、流通产业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2.1、发展阶段
2.2、发展的特点
2.2.1、经济法规健全,市场秩序稳定
2.2.2、流通组织形式多样,流通渠道畅通
2.2.3、技术开发超前,现代化程度高
3、日本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零售业的发展
3.1、复兴、回复期
3.2、高度成长期
3.3、质的变化期
3.4、商业态多样化期
3.5、再构筑、变革期
4、日本流动产业的发展带动物价的变动
4.1、物价变动的主要表现
4.1.1、高起点导致物价的高水平
4.1.2、物价变动的急剧性突出
4.1.3、批发物价变动与零售物价变动的制约性
二、内容摘要
流通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
作为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与桥梁,流通产业被称之为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
伴随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过渡,流通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由于日本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日本流通业伴随日本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调整,尽管在发展及变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日本的流通产业还是在战后得以重建、发展、成熟和体系化,并成为现代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日本物价也随着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而变动。
三、参考文献
[1]王月辉著.《现代日本流通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夏春玉编著.《当代流通理论——基于日本流通问题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张岩著.《日本流通体制变革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4]张季风著.《摆脱萧条:
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赵忆宁著.《转轨中的日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6]冯昭奎编著.《日本零售业》.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日本的流通产业和物价
00
中文摘要:
流通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
作为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与桥梁,流通产业被称之为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
伴随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过渡,流通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由于日本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日本流通业伴随日本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调整,尽管在发展及变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日本的流通产业还是在战后得以重建、发展、成熟和体系化,并成为现代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日本的物价也随着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而变动。
关键词:
日本流通产业物价
正文:
1、流通产业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一流通一消费是一个基本的循环系统。
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没有流通,社会经济的再循环就无法实现。
任何生产出来的商品,如果没有流通,就不能发生实现其消费价值向消费者的所有权的转移,因而也就不具有真正的经济上的意义。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流通通过将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价值转移为消费活动,使日本国民经济生产和消费的循环得以实现,保证国民生产和国民支出的平衡;流通者通过从独立经济主体的生产者手中购买商品的所有权乃至使用权,将其逐阶段地传递给最终消费者,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在这里,流通作为一种生产活动扩大了国民生产,承担着推动经济成长的作用;流通介于国民经济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之间,在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产生距离和时差时,引导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步伐,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当生产计划和消费计划出现不协调时,流通所发挥的补充、协调作用。
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对日本经济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产业结构、国内收入、人口及就业状态、国民所得、物价、消费方式和社会价值体系、流通产业的财务状况等各方面。
2、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日本是个领土狭窄、资源贫乏贝人口众多的岛润。
为世人所瞩目的是,到20世纪仍年代未,日本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其经济实力占世界经济的10%左右。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功能齐备的流通产业在产品开发、商品流通、调剂资源、筹集资金、促进科技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1、发展阶段
历史地分析,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封建时期的流通业(645—1868)。
由于日本传统上是单一的种植性经济,因此长期以来,商业处于从属地位。
日本于645年通过革新,确立古代天皇封建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但直到17世纪,商业才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从事某一种商品经营的批发商和经纪人。
商品交易范围从传统的农副土特产品向工业制成品拓展,对外贸易才形成一定规范意义上的管理体制。
第二阶段为资本主义时期的流通业(1869—1945)。
19世纪中叶以后,美英等国先后用武力打开日本门户,强行要求通商,西方商业文化大量流进日本,于是经过了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日本进入了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时期,日令废藩置县统一全国政权,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市场,形成厂广阔的国内商业体系;同时争取商贸自由,逐步摆脱厂半殖民地的贸易结构。
特别是随着产业苏命所刺激起来的与人共办企业热,向业企业规模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外贸结构也出现丁新动向,从主要原料出口困变成厂制成品出口国。
第三阶段是战后复兴时期。
战后日本经济经过恢复、调整盾,从50年代中期开始高速发展,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超过10%,极大地刺激厂行场需求,商品市场极度繁荣,不仅大量引进西方国家先进产品、先进技术。
而巳还吸收了发达国家流通业形式与流通观念。
很快就成为了世界贸易强国1973年日本发生“石油危机”后,转入了稳定发展时期,为适应这——要求,日本流通业进行经营结构和商品结构的调整,并主要从经营战略、质量战略方面强化了流通行为。
2.2、发展的特点
日本流通业所体现的主要是西方商业文化观,但由于它所处的亚洲地理位置,又使其带有强烈的东方价值色彩。
从总体上评价,日本流通业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2.2.1、经济法规健全,市场秩序稳定
日本法规体系健全,对于确立商品交换的一般原则,规范市场秩序都有着重要作用。
日本经济法规主要有商法、有限公司法、禁止私人垄断法、保证公平交易法等。
商法是日本“六法全书”之一,与禁止私人垄断法和保证公平交易法一起被称为日本的经济宪法。
商法以企业为中心,从最主要的经济现象开始,到合名公司、合资公司、株式会让等企业形式的设立,内外关系解散、清算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此外还包括保险、海商等方面的
2.2.2、流通组织形式多样,流通渠道畅通
从日本零售业看,适应消费变化的特点,企业规模细小,零售业的店铺密度也高.在流通产业发展了不少的地位与作用。
与大规模贸易公司相比,日本的综合商社无论是在商品经营种类和活动范围,还是在其所具有的功能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的综合商店被称为世界的“产业组织者”.
2.2.3、技术开发超前,现代化程度高
由于:
本国资源及市场的局限性、日本流通相当重视技术开发。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良外国技术;到70年代,日本的应用技术基本上赶上了欧州;而到了80年代,口本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
流通业的技术革新主要有150S采购进货系统,凹S销售系统,商品条码和YAN企业专业通信网等。
可以说,上述新技术的运用与开发成厂现代口本流通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这——经验值得各个因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考与借鉴。
3、日本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零售业的发展
日本零售业结构演进分析零售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处于与消费者最接近的位置上。
零售业是最能反映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行业,日本的零售业十分发达,零售业态多种多样,伴随日本经济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日本零售业态的更迭和创新服务不断发展。
战后日本零售业的发展与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
一、零售业及其作用零售业是流通业中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第一线”,是直接将商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行业,是为了消费者的便利而存在的。
它与批发业共同承担流通的功能,有效地连接生产与消费,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零售业对最终消费者、生产者和批发商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
进行流通活动的流通产业在适应生产活动变化的同时,要敏感地与消费阶段的变化相对应,处于一种经常的变化之中。
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流通产业,其业态、业种的变化即被称为流通构造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流通业经过了四个时期的发展。
3.1、复兴、回复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半期)
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凹复期,这一时期批发业和零售业的经济地位非常脆弱。
进入60年代,由于实行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开始进入倍增的轨道。
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随着商品的大量生产和消费需要的增加,强化和扩大流通机能非常必要,厂家开始自己动手构造批发一—零售店这样的流通渠道。
这就是所谓由厂家引发的流通合理化或系列店组织化。
其中在零售业中,百货店在大都市中实施店铺的大型化,同时出现了采用自选方式的超级市场。
以低价格.大量销售为经营特性的超级市场适应了生产和消费的扩大,连锁经营开始展开。
3.2、高度成长期(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
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迎来了高度成长期。
由于商品生产的急速扩大和个人收入的快速增加,消费出现膨胀。
在零售业中,超市连锁和专门店连锁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尤其是综合超级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型店铺、对小型超级市场进行合并等企业再构建不断进行,出现了规模扩大化的现象。
与之相对应,百货店也随着都市化,在有实力的都市中开设分店(多店铺化)。
由于这种都市百货店的开设,地方百货店的集团化也开始发展起来。
70年代以后,由于出现了实行有计划商业集中的购物中心,以及大量销售住宅相关商品、休闲商品的家庭中心,满足了向郊外新兴住宅区移居的、消费欲望强烈的职员家庭的需要,销售额大幅度提高。
与零售业态的发达和大型化相对应,厂家开始重新调整面向大型零售的流通渠道,批发企业在扩大与大型零售企业交易的同时,着手扩大企业规模。
而且在中小零售企业中,自由加盟连锁经营、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等组织非常盛行。
3.3、质的变化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转折点,日本经济进入低成长期,物价上升,收入增长停滞,消费处于低迷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以低价格大量销售家用电器、音响、照相机等耐久消费品的折扣专门店。
从70年代后期开始,方便店的开办急速增加。
这种业态由于满足了双职工家庭、都市单身者、考生等的需求,不断发展起来。
进入80年代,参加工作的家庭主妇开始增加,用于休闲、体育、兴趣爱好的时间也有所增加,因此在购物方面希望尽量节约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家庭中通过看商品目录就可以订货的通信贩卖快速发展起来。
3.4、商业态多样化期(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初期)
在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基础上,消费者追求生活实质性提高和充实的倾向日益强烈。
与之相对,在高品质、个性化商品集中方面突出的各种专门店开始增多。
集中了这种专门店,以及充满个性的餐饮服务业等的复合商业设施在都市中心部、近郊不断出现。
为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满足都市消费者的期待,百货店、超级市场也在不断实行商品的高质化、充实进货、改建店铺和销售现场。
3.5、再构筑、变革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最盛期,零售业各业态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多角化和高级化。
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景气后退,消费不振,高额商品的消费出现停滞,消费者开始注重节约,按实际需要消费,追求商品的低价格。
与之相适应,零售业对经营路线进行了较大的改变,调整了不采取核算的关联部门,进行了大幅度的事业再构筑。
超级市场连锁强化了以实质消费为本位的低价格路线。
根据消费行动的变化,百货店、专门店也进行了相应的经营改革。
另一方面,折扣店抓住时机,大力发展,在郊外出现了由各种折扣店构成的Power中心。
以便利性著称的方便店、以信息网络化为背景的通信贩卖也顺利地发展起来。
同时也带动了物价的变动.
4、日本流动产业的发展带动物价的变动
战后,日本的物价在不断交动中趋向稳定。
一总的趋势是从商物价起步,经过起伏,转为稳中有降。
其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价段:
一是战后初期,为持续超通货膨胀阶段;二是50—60年代,为稳中有升阶段;三是70年代,为物价暴能阶段;四是80年代,为稳中有降阶段。
可归纳为:
首先是高起点导致物价的高水平;其次是物价变动的急剧性突出;再次是批发物价变动与零售物价变动的制约性。
4.1、物价变动的主要表现
尽管战后日本的物价变动,是在世界性通货膨胀持续不断的环境中发生的,但其变动趋势仍有一系列特点。
主要表现在:
4.1.1、高起点导致物价的高水平
战后,日本的物价逐渐趋向稳定,但物价水平仍较高。
这与起点高有关,因起点高,虽物价上涨率明显下降,可物价水平仍居高不下。
从战后初期特别是1945—1947年的物价上涨串考察,日本的批发物价上涨串虽低于英国和联邦德国,但高于法国和意大利5倍多;零售物价上涨率则为美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的15倍以上①。
这说明日本物价变动的起点确实较高。
从目前的物价绝对水平考察,日本的物价水平也仍高于世界多数发达国家。
据对26种主要生活必需品零售价格的国际比较,东京的价格比纽约高的有23种,比伦敦高的有21种,比汉堡、巴黎高的各有18种O。
这种高物价对实际生活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4.1.2、物价变动的急剧性突出
战后日本的物价在40多年的变动中逐渐趋于稳定,然而其变动趋势并非均衡,有时急剧变动。
在1946一1990年的45年中,物价急剧变动的年份只有10年,缓慢变动的年份达35年,但急剧变动年份的剧烈性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极为明显。
从日本物价变动的阶段性考察,战后初期和70年代中期的物价变动最为剧烈。
自1946年,日本的物价上涨率不以百位数计也以十位数计,这是只能以超通货膨胀形容的罕见现象。
70年代中期的物价上涨率虽以十位数计,但比之当今世界上两位数通货膨胀率也十分引人注目。
日本物价急剧变动,多由非常性因素促成。
如战后初期的剧烈变动,由经济恢复时期的需求膨胀和农业歉收造成;70年代中期的急剧暴涨,则由世界石油危机造成。
尽管如此,这两次通货膨胀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4.1.3、批发物价变动与零售物价变动的制约性
各国物价在批发物价和零售物价的相互制约中发生变动,并多由零售物价的变动诺动批发物价的变动,称这种变动为零售物价主导型变动。
但是,战后世界各国的物价变动逐步由零售物价主导型变动转变为批发物价主导型变动,即60年代后各国的批发物价上涨率提高,往往以批发物价的变动带动零售物价的变动。
与此有所不同,日本各个时期批发物价变动与零售物价变动的制约关系各有特点。
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批发物价的上涨串高于零售物价的上涨率,属于批发物价主导型变动。
在50年代的经济起步时期,批发物价上涨率与零售物价上涨率基本上同步升降,属于相互制约型变动。
在60年代的高速增长时期,零售物价的上涨率淘高于批发物价的上涨率,转变为零售物价主导型变动。
在70年代,特别是在两次世界石油危机期间,批发物价上涨率高于零售物价上涨率,成为批发物价主导型变动。
80年代又以零售物价的变动带动批发物价的变动,恢复到传统物价理论的零售物价主导型变动。
这种制约关系,符合经济发展与物价变动受多种制约的实际情况。
概言之,通过对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而带动的日本物价变动趋势和特点的分析,可以指出日本的物价变动是经济发展诱发性变动,是伴随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起飞而出现的高增长型高物价。
在其过程中出现的多次通货膨胀,也属于适应性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副产品”。
参考文献:
[1]王月辉著.《现代日本流通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夏春玉编著.《当代流通理论——基于日本流通问题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张岩著.《日本流通体制变革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4]张季风著.《摆脱萧条:
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赵忆宁著.《转轨中的日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6]冯昭奎编著.《日本零售业》.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日本 流通 产业 物价 本科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