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基本情况适用于报考山东省内岗位报告.docx
- 文档编号:30174924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90KB
山东黄河基本情况适用于报考山东省内岗位报告.docx
《山东黄河基本情况适用于报考山东省内岗位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黄河基本情况适用于报考山东省内岗位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黄河基本情况适用于报考山东省内岗位报告
山东黄河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
山东黄河河务局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省的派出机构,负责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是山东黄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在沿黄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设有8个市河务(管理)局、30个县(市、区)河务(管理)局,12个直属单位。
至2008年底,全局共有职工12035人,其中在职职工8108人人离退休人员3927人。
在职职工中,省、市、县河务局三级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1142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6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52人,副教授级高工5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39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396人。
二、河道情况
山东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内)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
改道之初两岸并无堤防,清同治末年,河道堤防逐渐兴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基本形成规模。
1938年6月,国民政府企图阻止日军进攻,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改道南行经徐州淮河一线入黄海。
1946年,国民政府企图以水带兵,阴谋水淹解放区,为此,国共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解放区军民与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阴谋。
1947年3月,花园口决口堵复,黄河回归山东故道,即现行河道。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在河南兰考从我省东明县入境,呈北偏东流向,经我省9市25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河道长628公里。
河道特点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自东明上界到高村长56公里,属游荡型河段,两岸堤距5-20公里,排洪能力20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6000;高村至陶城铺长156公里,属过渡型河段,堤距2-8公里,排洪能力20000-11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8000;陶城铺至利津长307公里,属弯曲型窄河段,堤距0.5-4公里(其中艾山卡口宽275米),排洪能力11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10000;利津以下为摆动频繁的尾闾段,泥沙不断堆积,平均年造陆面积为25-30公里。
三、来水来沙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
1951年至2005年,进入山东黄河(高村水文站)年均水量为363亿立方米,年均来沙量8.68亿吨左右。
1986-2005年以来,随着沿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来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水量每年仅225.4亿立方米,来沙量4.05亿吨。
由于水少沙多,径流年内多集中于汛期,泥沙大量淤积,河道年均升高10厘米左右,河床高于背河地面4-6米,设计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8-10米,“地上悬河”形势严峻。
2001-2008年,我省高村站年均水量225.5亿立方米,其中最大为2006年,为265.9亿立方米,最小为2001年,为129.5亿立方米。
年均来沙量1.61亿吨(1951-2005年为8.68亿吨),其中最大为2003年,为2.75亿吨,最小2001年,为0.841亿吨。
利津站年均水量161.1亿立方米(1950-2005年为320.2亿立方米),其中最大为2005年,为206.8亿立方米,最小为2002年,为41.89亿立方米。
年均沙量1.67亿吨(1950-2005年为7.91亿吨),其中最大为2003年,为3.70亿吨,最小2002年,为0.543亿吨。
四、黄河洪水
黄河洪水按照出现时期的不同划分为桃、伏、秋、凌四汛。
十二月至次年二月为凌汛期,凌情严重时形成冰坝壅水,易造成决口,形成灾害。
三至四月桃花盛开之时,上中游冰雪融化,形成洪峰,称为“桃汛”;七至八月暴雨集中,河水猛涨,称为“伏汛”,有“七下八上”之称。
历史上大洪水多发生在这一时期,也是一年当中的最危险时期;九至十月秋雨连绵,易形成洪峰,称为“秋汛”。
伏汛、秋汛习惯上称作伏秋大汛。
伏秋大汛的洪水多由黄河中游暴雨形成,洪水预见期短,洪峰高,含沙量大,对我省黄河防洪威胁严重。
历史上黄河决口灾害多发生在伏秋大汛和凌汛期间。
暴雨洪水出现时间主要在7~10月份。
洪水来源主要有五个地区,即上游的兰州以上地区、中游的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分别简称河龙间、龙三间、三花间),以及下游的汶河流域。
上游地区洪水洪峰小、历时长、含沙量小。
中游的三个地区是最主要的洪水来源区,一般不同时遭遇。
来水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以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上大洪水”。
如1933年洪水,其特点是洪峰高、洪量大、含沙量也大,对黄河下游威胁严重;二是以三花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下大洪水”。
如1958年洪水,其特点是洪水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最为严重。
汶河洪峰形状尖瘦、含沙量小,除威胁大清河及东平湖堤防安全外,当与黄河洪水相遇时,影响东平湖对黄河洪水的分滞洪量,从而增加山东黄河窄河段的防洪压力。
五、黄河凌汛
黄河凌汛由于地理纬度原因,只在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和下游花园口以下河段出现。
主要发生在河道解冰开河期间,其特点是峰低、量小、历时短、水位高。
历史上凌峰流量一般为1000~2000立方米每秒,全河最大实测值不超过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总量上游一般为5~8亿立方米,下游为6~10亿立方米;洪水历时,上游一般为6~9天,下游一般为7~10天;由于河道中存在着冰凌,易卡冰结坝壅水,使河道水位在相同流量下比无冰期高得多,例如1955年利津站凌峰流量196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达15.31m,比1958年104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位还高1.55m。
凌洪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流量沿程递增,因为在河道封冻以后,拦蓄了一部分上游来水,使河槽蓄水量不断增加,由于“武开河”时这部分水量被急剧释放出来,向下游推移,沿程冰水越积越多,形成越来越大的凌峰流量。
黄河下游冰凌洪水,自三门峡、小浪底水库防凌蓄水运用以来,减少了“武开河”的机遇,减轻了下游防凌压力。
六、洪水灾害
历史上黄河洪水灾害严重,尤其是黄河下游,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
每次决口泛滥或改道都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1933年8月,陕县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下游两岸决口50多处,淹没冀、鲁、豫、苏四省30县,受灾面积6592公里,受灾人口273万多人,死亡1.27万余人。
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掘开花园口大堤,黄河夺淮入海,淹及豫、皖、苏三省44县,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黄河下游凌汛灾害也很严重,1855年铜瓦厢改道至1955年的一百年中,发生凌汛决溢的有29年,平均三年半就有一年凌汛灾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1955年凌情严重,分别在利津县王庄和五庄决口成灾。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沿黄党政军民、治黄职工的严密防守,战胜了历年洪水。
特别是战胜了1949、1958、1976、1982年大洪水;安全度过了1969年和1970年三封三开的严重凌汛。
近年来,又战胜了2001年汶河东平湖大水和2003年?
决口的险恶局面,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安定环境。
七、防洪工程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依靠沿黄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对黄河大堤进行了大规模的加高培厚,修复了千疮百孔、残破不全的故道堤防,将历史遗留下来的秸料埽坝全部改建为石坝,把过去低矮残破的大堤加高到11米以上,堤防加宽到50-100米,使千里堤防成为防汛抗洪的重要屏障。
初步建成了由堤防、险工、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
现有各类堤防1523公里;险工126处、4004段坝岸,工程长1334公里;控导工程139处、2259段坝岸,工程长211公里;建有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齐河北展宽区和垦利南展宽区4处蓄滞洪工程。
截至2006年,山东黄河累计完成工程投资达94.3亿元,完成工程土方13亿立方米,完成石方1928万立方米,混凝土62万立方米。
八、引黄供水
黄河是山东省的主要客水资源,沿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黄河。
自1950年我省在利津綦家嘴建成第一座引黄闸以来,目前已建有引黄涵闸63座,设计引水能力达2424立方米每秒,全省已有11个市68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引黄灌溉面积达3000多万亩,引水最多的1989年,达123.46亿立方米。
近十年,年均引用黄河水60亿立方米,引黄水量和灌溉面积占全省的近40%。
农业引黄灌溉年增产效益达30多亿元。
历年累计引用黄河水25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近5年径流量的总和。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我省黄河频繁断流,最为严重的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严重影响了沿黄城乡人民生活,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1999年国务院授权黄委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以来,经过上下共同努力,确保了我省河段连续9年不断流,基本满足了我省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并把黄河水远距离送到了菏泽南五县和德州庆云,滨州沾化、无棣等严重缺水地区,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问题,结束了喝苦咸水的历史。
并通过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圆满完成了多次引黄济津、引黄济青调水任务,有效缓解了天津、河北、青岛等地的用水紧张局面。
据中国水科院和清华大学测算,2000-2004年五年,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就使黄河流域以及相关地区累计增加GDP154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世纪60-70年代,沿黄地区还利用黄河水沙资源进行放淤改土,把280多万亩盐碱涝洼地改造成高产稳产良田,成为我省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
60多年来,共有530亿吨泥沙输入渤海,填海造陆1400平方公里,新增土地210万亩。
九、东平湖治理
东平湖名称始于民国年间。
古为大野泽,又称巨野泽,宋代为梁山泊,后因《水浒传》一书而闻名遐迩,历史上曾是黄河的自然滞洪区。
1958年黄河大洪水后,为解决特大洪水对下游的威胁,经国务院批准,将东平湖改建为蓄滞洪水的平原水库,成为黄河下游防御大洪水的关键性工程。
东平湖水库工程包括分洪区、分洪闸、泄洪排水闸?
堤43.35公里,围坝86.37公里,二级湖堤26.73公里;建有石洼、林辛、十里堡等5座大型进湖闸,设计总进湖流量8500立方米每秒;兴建了陈山口、清河门和司垓3座大型出湖闸,设计总泄流能力3500立方米每秒。
十、河口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对河口进行了规划治理,改变了历史上黄河尾闾任意摆动,四处漫流的局面。
有计划的对入海流路进行了三次人工改道,现行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人工改道,已安全行水33年。
1996年7月,实施了黄河口清八改汊重大工程。
目前建有堤防334公里、险工23处、控导工程19处、涵闸30座;近年来,对河口进行了三次挖河疏浚工程;河口模型研究基地正在建设中。
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垦利南展宽工程面积达123.3平方公里、设计库容3.2亿立方米。
2008年经国家批准,取消了展宽工程分凌分洪运用任务。
河口的有效治理为胜利油田的生产建设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与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十一、经济发展
山东黄河的经济发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步探索总结出一条适合山东黄河实际的经济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以建筑施工、供水、跨河交通为重点,制造加工、勘测设计、监理咨询、餐饮服务、仓储物流等经济发展格局。
供水开发。
供水渠道不断拓宽,两水分供稳步推进,我局参(控)股的邹平韩店水库、滨州龙潭水库、济南东联供水、菏泽南湖水库等多个延伸供水项目取得新进展。
建筑施工。
目前,我局水利水电总承包二级以上资质施工企业达到25家,9个水利水电总承包一级资质,1个公路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
建筑工地分布在全国近一半的省区,承揽系统外工程合同额达到20亿元以。
全局有14家企业拥有四大国有银行授予的AAA级企业资信证书,10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标一体”认证审核。
12家企业被评为“全国优秀水利企业”、9名企业负责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水利企业家”。
跨河交通。
目前我局参股控股的浮桥达到20座,为沿黄两岸人民往来,发展经济提供了便利,创造了好的效益。
淄博河务局参股的惠青黄河公路大桥运营良好,济南西外环黄河浮桥公司参与托管和经营的建邦黄河大桥开工建设。
房地产开发。
由我局山东黄河工程集团负责开发建设的将山房地产开发一期项目已全面竣工,32栋楼全部交付使用,竣工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
淄博、日照等地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十二、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的黄河精神,积极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2008年,21个先进集体和422名先进个人受到黄委和省部级表彰;全局职工向地震灾区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236万元,捐赠棉衣棉被4369件。
2008年全局新增省级文明单位1个,省直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5个,7个单位被省直机关团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5处在建工程被黄委评为文明单位,9个单位创建为黄委文明单位,邹平河务局跨入全国水利文明单位行列。
全局现有省级文明单位30个,占60%,文明单位创建率达到9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黄河 基本情况 适用于 报考 省内 岗位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