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精神.docx
- 文档编号:30173857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56.97KB
科学与人文精神.docx
《科学与人文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与人文精神.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宝贵的两种精神。
这两种精神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升华。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是人们追求真理时的科学指导。
科学精神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完善自身和实现自身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它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
与科学精神相比,它更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依靠调动人类自身及其精神力量的作用来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互补性。
科学精神能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实现,而人文精神则能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
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这样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完美统一。
科学精神本身就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
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本身就充满着人文精神;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把人从繁重的单调劳动下解放出来,同样体现出人文精神。
科学界优良传统中个体所体现的道德观念也是一种宝贵的科学精神。
古往今来,科学界的优秀分子,为真理,为科学,为人类进步而斗争,充满着献身精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自甘淡泊,不求闻达,把精力倾注在事业中而不是花费在享乐上。
他们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学工作对于社会、人类的责任,积极地参加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与人道、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种种斗争,这一切,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体现。
实际上,迷信和伪科学的盛行,不仅反映了科学精神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人文精神的不足,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
在人文精神中融入现代科学意识,让科学精神充满高度的人文关怀,这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内涵上相融相通、不可分割
摘要:
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一个崇高的字眼和响亮的号召。
实际上它是由可实践、可遵循的“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和宽容的激励”这六大要素构成的。
而以“观照人,关怀人,激励人”,即“一切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也正是通过这六大内涵要素与科学精神相融通、相呼应而不可分割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启迪、引导人的理性良知方面,在培育、发掘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潜力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历史性功能与作用。
此外,在廓清、扫除当前种种浮华浮躁、形式主义歪风方面,科学精神也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
科学精神与自然科学,与社会实践
在科学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都知道,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在短短几百年时间里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学科门类齐全,而且各学科间可以相互贯通、可以相互佐证的严密严谨的庞大科学体系、知识体系,其最主要、最有效的鉴真识伪的思想武器就是科学共同体始终坚守不渝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
而从另一方面说,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凡出现了大弯路、大误区的时候,也大都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背离了科学精神与科学理性的结果。
这两个判断,实际上是已被大量的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反反复复一再证明了的。
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我们要探索科学精神与社会人文发展,要研究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关性的主旨所在。
这既是本文要表述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是本文要展开论述的中心议题。
科学精神的实质内涵与实践作用
其实,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或是一种号召。
科学精神是有着非常实质性的可规范、可实践的内涵要素的。
大家知道,科学本身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和认知过程,——实际上,科学探索是人类一代代人,每一个人,以自己有限的内在主观能力去认知无限的外在客观存在的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认知又总是以后人发现前人认识的偏差、不足乃至错误,予以补充、纠正乃至推翻错误结论而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
正是从科学的这两个基本本征出发,我们可以梳理、归纳出科学精神、科学理性中内含的最重要的实质要素。
在我看来,科学精神、科学理性至少应包含以下六大要素,即:
“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
试想想,哪一位严肃严谨的科学家,在他一生的科学探索、科学实践中能离得开这六条?
实际上这六条是他从事科学活动时缺一不可为、须臾不可离、少一难为继的。
而且,实际上这六条不仅构成了科学精神、科学理性最坚实的内核,也构成了科学精神的实践品格,而且也是科学精神、科学理性最能够说服人、征服人的真正力量所在。
同时我想,这六条实际上也是始终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史的一根主线,是促使科学事业终于能形成一个严密严谨、精确精准的庞大科学体系、知识体系的一根主线。
我想,我这样讲,科学家们以及整个科学共同体,是不会心存异义的。
人文精神的内涵、主旨,与科学精神具有不可分割的贯通性、包容性
上面说了科学精神的实质内涵,那么人文精神的内涵、主旨又是什么?
为什么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贯通、相包容、不可分割的呢?
大家知道,所谓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指“一切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要以人性、人文理念来关照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照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以及人们在成长、发展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人间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问题。
人文精神的宗旨,就在于从根本上启发、启迪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悟性和人生动力;就在于启迪、启动人的自重、自爱以及人间关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
而种种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这种纯朴的人生理念和人生追求,仅仅靠空洞的说教和灌输是不可能真正形成的。
一个人,若不反复地、多次地经历对种种实际具体问题、具体事件的客观观察、独立思辨和自主判识,是不可能建立起以科学精神、人文理念为基础的价值观、人生观这种价值理性的。
历史事实也证明,由灌输、说教所形成的所谓“精神”、“觉悟”,都是没有根基的,是经不起种种外在的客观真实和种种历史演进的冲击的。
而本文上述的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实质内涵,恰恰是能帮助人们达至客观观察、独立思辩和明智判识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试想如果每个人在观察、思考、判断任何事、任何现象、任何问题时,都能自觉或比较自觉地寻找客观的依据,都能抱以理性的存疑,在坦陈己见时,也能认真地去听取别人的见解和争辩,懂得真诚地尊重别人不同见思的权利;而且最后大家又都能在实践、实验的结果面前心悦诚服地服从实践检验的结论,那么我想,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不都将是人人都既有自信自尊,又很懂得更要尊重事实、尊重实践的有悟性有理性的人,同时又是有道德、有礼尚、懂得真诚与人合作共事、注重团队精神的社会公民了吗?
不难看出,正是在这一层面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鲜明地体现出了它们间在实质内涵上的相融相通性。
我相信,一切智者,一切明理者,都会欣然得出这个结论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培育人的聪明才智,对发掘人们的智能潜力,具有巨大的社会性作用
这里还必须指出,上述的以六大要素为内核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还有一个巨大的社会功能,那就是可以把社会上每一个成员、每一个人都潜在赋有的智能潜力调动起来,开发出来。
试想想,如果人人都把上述六大要素变为自己观察思考问题的思想利器,人人都学会客观地观察、学会在存疑中主动自觉地理性思考、学会深入地钻研探究,那么,每个人在自己生活、工作的范围内,不就经常会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吗?
新的思路、新的见解、新的聪明办法不就会时不时地产生出来了吗?
那样的话,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蕴藏着的聪明才智、创造活力、创新潜能不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调动起来、发掘出来了吗?
蕴藏在广大民间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不就会像原子核连锁反应一样不断爆发出来了吗?
因此,我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社会发展到了当今这个阶段,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倡导科学精神,进而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极具重大意义、极具深远眼光的。
今天我们这样认真地来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两者间的相关性,其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价值大概也恰在于此。
这确实是一种历史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确保中华民族21世纪中兴大业成功的理性保障
再者,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上盛行的浮华、浮躁和种种形式主义歪风,以及几乎无所不在的“假、大、空”现象,令人堪忧。
而在我看来,通过上述人人能领会、能掌握、能实践的具有实质性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将是一切假、恶、丑,假、大、空现象的真正克星。
因为严肃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真诚真挚的人文追求,都是最讲求真务实的,都是最讲刚正刚直的,是与一切空泛、浮华,与一切假、大、空,假、恶、丑格格不入、水火不相容的。
因此,一旦上述具有实质内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真正被广大公众所领悟、所掌握,真正变为人人心中识假鉴伪、求真求实的思想武器时,一切浮华、空假,一切形式主义的花式花招就没有市场了,就只有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了。
因此我认为,将具有实质要素内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推向社会,在广大公众中普遍弘扬和倡导,将是我们今后把握住历史机遇,少走、不走弯路,少入、不入误区,真正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中兴大业的理性保障。
我想,大家也是会赞成这个判断的。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也是贯穿于、呼应于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目标的
最后,我还想突出强调的一点是,本文所阐述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也是完全符合马克思终生探索、追求的人类理想社会目标的。
大家知道,马克思以自己毕生的生命和精力投入了对人类理想社会的研究和求索,为世人留下了鸿篇巨制。
而他理想社会的实质内涵,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三大目标,即:
1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2社会每一个成员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公平、公正;3社会每一个成员个性全面自由发展基础上的全人类的解放。
这三个目标汇聚到一点,其核心就是“一切为了人,为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这正是马克思开辟的人类解放事业最崇高最实质之处,也是其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之处。
当然马克思还提出了检验这三大目标是否达到了的三大检验标准,即:
1看是否消灭了城乡差别;2看是否消灭了工农差别;3看是否消灭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
而在我看来,在上述三大目标中,无论是生产力,无论是公平公正,还是从个性发展到人类的全面解放,其真正的实现,无不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紧密关联,无不与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指引下的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关联。
历史的种种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为了实现马克思的伟大理想,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推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实践。
论述至此,我想,一切智者、一切真诚的思考者、一切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者,都不难发现,本文上面所开展阐述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实质内涵,也正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伟大理想目标,与中国当前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是完全呼应、完全贯通的。
难道不是吗?
创新文化之魂: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我们所说的创新文化,主要指旨在科技领域最大限度地激励或激发人们进行科技创新的文化。
既然这种创新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科技创新,因而创新文化之魂自然要充分体现科学之魂,即科学精神。
既然这种创新文化又不是科技文化本身,而是一种激励或激发人的创新精神的文化,因而创新文化之魂自然要充分体现人文之魂,即人文精神。
然而,创新文化是个整体,因而创新文化之魂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因此,创新文化之魂应当充分体现科学之魂与人文之魂的融合,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首先,在创新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应当充分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既然我们所说的创新文化是科技领域的创新文化,因此,在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应当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充分尊重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否则,创新文化是空洞的,缺乏针对性。
然而,创新文化毕竟不等于科技文化,创新文化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在于它比科技文化附加了更多的人文意义和人文内涵,从而变成一种激励人和激发人的人文动力,因此,在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也应当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如何挖掘人的潜能、激励或激发人的创造性的规律,否则,创新文化失去了其最本质的意义。
在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关键是:
其一,深刻理解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人文性,从而深刻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应当看到,科学与人文一样,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科学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科学家也是活生生的人,也需要有包括理想、境界、信念、意志、兴趣和激情等等在内的人文动力;而且,科学创造过程本身也需要各种人文因素的积极参与。
因此,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也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
其二,理解“自然的发现”与“人的发现”的一致性,科学家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同科学家对内心世界的追求的一致性。
应当看到,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它像人类其他各项创造性活动一样,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最高尚、最纯洁的生命力,给人类以崇高的理想和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其三,将科学技术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与创造者个人的价值三者完美地统一起来。
这三者之间的完美统一,不仅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而且也是创新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
显然,这三个方面都不仅涉及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能够融合和怎样融合的问题,而且也触及到创新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最深层的东西,包括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创新文化何以能够给科技创新带来推动力等问题。
其次,在创新文化的制度层面应当充分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制度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杠杆,创新文化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制定恰当的制度来实现的。
应当看到,制度往往有两种类型并且发挥着两种不同的功能和效应:
一种是实证性的、硬性的和指标性的。
比如,定量考核指标和数字化管理等等。
它只承认某种量化标准和硬性指标,而较少考虑这种标准和指标究竟对创造者来说能起何种作用;一种是人文性的、软性的和非指标性的。
比如,不设任何硬性指标,只求质量不求数量,鼓励攀登科技高峰(即便最终失败)等等。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和制度模式,如果说,前者更多地体现科学精神中的实证严谨的精神的话,那么,后者更多地体现人文精神中的宽容自由的精神。
显然,这两种制度都能给人以推动力。
如果说,前者偏重设定底线,迫使人们去完成最基本的任务和指标的话,那么,后者则偏重不设任何底线,而激励人们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但是,这两种制度都有利有弊:
前者有助于促使人们去完成最基本的任务和指标,但这个底线有可能恰恰束缚了人们向着更高目标奋进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并且往往给人以消极的压迫力;后者有助于激励人们去实现更高的目标,但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底线而失去约束力,甚至最后一事无成。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好这两种制度,使其发挥最佳效应,这就牵涉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问题。
当然,既然是一种激励和激发人的创新文化,而且还要做到最大限度地激励人和激发人,让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发挥到极致,那么,其制度层面必然要越来越向着人文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要让人们在制度层面真正看到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人文性,看到“自然的发现”和“人的发现”的一致性,看到科学技术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和创造者个人的价值三者之间完美的统一性。
最后,在创新文化的外部环境层面更应当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外部环境是创新文化的窗口,是创新文化实实在在可以感觉到的东西。
它既包括建筑、标识等物化环境,也包括单位、团队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等等。
如果说,制度代表创新文化比较硬性的层面的话,那么,外部环境则代表创新文化比较软性的层面。
创新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不仅要通过制度层面体现出来,而且也要通过外部环境层面体现出来。
其实,在外部环境层面也往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
一种是实证性的,表现为严谨、求实、理性、客观、规范和可操作性,但往往缺少热情、人情味和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沟通,甚至常常让人感到环境过于冷漠、刻板、压抑和非人性化;另一种是人文性的,表现为热情、开放、自由、平等、民主和注重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关怀与沟通,但往往缺少严谨、理性、客观和求实的精神,甚至常常让人感到环境过于浮夸和不踏实。
这里显然又涉及如何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问题。
总的说来,在关于如何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问题上,创新文化建设也许可以参考或借鉴奥林匹克运动模式。
一方面,奥林匹克运动显然十分强调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十分强调过硬的技术、实力和水平,十分强调依靠实力的公平竞争,十分强调通过对自身体能的极限所做的挑战,去攀登体育高峰,这非常接近于科学的精神,特别是实证的精神;另一方面,奥林匹克运动又几乎调动了人文精神的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给运动员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给运动员以人文动力,给运动员以人文关怀,激励运动员去实现人文价值,从而使体育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和运动员个人的价值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在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创新文化之魂?
!
如果说,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创新文化之魂的话,那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即是关于科技领域的创新文化之魂。
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
主要观点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
科学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
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
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
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
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现实状况和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使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各种规律都得到妥善运用,使和谐社会建设走上高效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
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
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
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内在统一、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对社会和谐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变为不利的因素,以前激发社会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变为遏制社会生机的障碍。
如果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具备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体察这些变化,而是抱着过时的经验和教条不放,那么,社会和谐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活力也难以长久保持。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人文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等。
和谐社会建设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服务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还要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目标健康发展。
始终把人置于核心的位置,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社会逐步向着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演进,最终达到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
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引导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初级阶段的和谐走向高级阶段的和谐的重要力量。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人作为社会建设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和尊严,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人文目标健康发展。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文关怀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人们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生活在其中的幸福,进而自觉地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既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建设和谐社会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励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和其他阶层人员积极贡献力量,使一切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都具有主人翁的光荣感、自豪感,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条件。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就有可能使社会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和鸿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承担起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