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素养和方法专题讲座.docx
- 文档编号:30173634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98
- 大小:1.34MB
历史学科素养和方法专题讲座.docx
《历史学科素养和方法专题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科素养和方法专题讲座.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科素养和方法专题讲座
历史学科素养和方法专题讲座资料
能力一人文素养类能力专题
题型分析:
①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相关的课本知识,以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为重点。
②从题目内容看,涉及基础历史文化常识、基本的人文知识、普遍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③从考查方式看。
多与地理常识、政治原理、英语基础、文史常识相联系。
注意加强对地理图片的识读能力.多运用政治原理来分析历史的本质.有意识地接触一些以英语呈现的西方名人名言,加强与历史相关文学常识的渗透。
④从解题思路看,平时要多注意积累,关注时事.关注民生。
例题:
1.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
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B.邑名C.爵号D.官名
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都江堰市光亚学校语文老师范美忠丢下学生一个人跑出了教室,因此被网友称为大地震中“最无耻的教师”,取名“范跑跑”。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称:
“我们可以不崇高.但是不能允许无耻。
”大众舆论之所以把矛头直指“范跑跑”,和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为接近()
A.墨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
3.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①楚失华夏②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③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④长夜难明赤县天⑤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5.在自然界中龙是不存在的.但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历久不衰,如百家姓中有龙。
十二生肖中有龙,美好的婚姻叫龙风呈祥,春节舞龙灯,端午节赛龙船等,龙几乎渗透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与历史上诸多龙的传说有关B.龙是极富变化的神物
C.龙能够播云降雨,利于农业生产D.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腾飞向上的象征
6.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这最能说明端午节()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B.积淀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D.是汉文化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
7.明人魏学咿在《核舟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勾画了了,其色墨。
”文中“天启壬戌秋日”使用的中国古代纪年法是()
A.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B.年号纪年法
C.干支纪年法D.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8.葛剑雄先生在《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中说: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正因为如此,历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
A.丰富知识、提高学养、厚积薄发B.回首往事、以古为师、传承文化
C.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开创未来D.借鉴古人、启发思维、开阔视野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具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真要学美国人的做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外、食洋不化。
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
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
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
……所谓“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
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
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
“帝国文化”的“定型”与“市民文化”的“幼弱”有何共同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
能力二提取信息能力专题
题型分析:
①提取信息能力.首先要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其次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且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②从考查内容看.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课本所没有的古代文献资料、近代社会政治事件的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数据、当今社会热点的背景资料等。
考查的层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层面:
对近代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赋予新的情境,在新情境下重新认识、评价;对当代社会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多角度地提供信息.如提供当事人的回忆录、实物照片等。
有针对性地考查对历史信息的提取、对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的认识。
③从解题思路看,文字类提取信息,要注意审明题目中的要求,在解读文字材料时,寻找有效信息,找关健词;注意由表及里的提取信息,从表面信息中推导出隐性信息,探究实质、规律;作答时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逐条列出.最好不要用材料中的原话。
图表类提取信息,要注意图表的名称,作答时往往要用;表格类的要注意表格中的时间范围、类别、横向纵向比较内容的变化;图片类的要注意由近及远的寻找图片中的内容;要特别注意图表后给的注释。
例题:
1.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世载堂杂忆》载:
“天王抵武昌,急欲渡江.直捣北京。
东王主张先下南京,效朱明建国故事,立定根基,再行北伐。
时届秋冬,将士亦惮北方严寒.故决东下。
”这说明太平天国…()
A.逐渐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B.领导者的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
C.大多将士参加革命是迫于生计D.在占领武昌之后产生战略分歧
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4.“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从头发丝尖儿起。
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
连日常的食品也积极的洋化起来。
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服饰、饮食的西化B.洋货在中国的倾销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西方的迫切愿望
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Watch》一书中写道:
“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
……”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_民主、法制B.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震有3则:
《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一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陶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
“共和造端.一人首揭。
毂我蒸民。
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
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
抑不相件乎?
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申报))1912年9月9日
材料四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5年
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
(2)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3)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
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8年
《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
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改进副刊《自由淡》的内容,使其大众化。
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7年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
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
宣布停刊。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
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1949年
《申报》终刊。
中共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民”的用意是什么?
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
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
(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并简要说明理由。
能力三原因分析能力专题
题型分析:
①从题型来看,考查原因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对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因、外因等几个方面,同时通过提供信息对原因分析的种种条件进行限制.要确定好主题。
②根本原因指的是本质的原因。
“历史根源”、“社会根源”、“经济根源”、“最主要原因”等都是根本原因,要从生产力(科技、工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等方面去理解分析;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是更侧重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因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而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
例:
分析太平天国、大革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都要从主客观原因(内外)两方面总结。
③从考查方式看。
主要是通过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来考查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制度、政策等上层建筑的内容来考查历史事件的重要原因.并以此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综合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考查原因分析能力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理解事件的目的和影响。
例题:
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
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
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2.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A.城市经济的发展B.社会思潮的变化C.社会上层的倡导D.传统文化的影响
4.“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
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conceptsofchinaandthechinese,1840~1876)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输人.国人吸食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5.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其规条中规定:
“……五经四子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
”这从根本上说明()
A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性B.清政府坚持“中体西用”
C.维新派反封建的不彻底D.对封建教育体制的冲击
6.列宁说:
“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
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所逑“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的根本原因是:
A.八国联军侵华.意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B.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侵华的欲望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引起国人愤慨D.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7.央视热播电视剧《解放》中一镜头:
马歇尔对司徒雷登说,我们都不喜欢蒋这个人.但是我们还必须要支持他。
这说明()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美国根本利益的需要
C.蒋介石政权支持美国D.中共反对美帝国主义
8.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中国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30年后中国又加入WT0,标志着中国从此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这两次标志性事件成功的共同因素有……()
A.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D.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0),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一元洋钿温得拉(ONEDOLLAR),二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TEE).雪堂雪堂请侬坐(FATHER/M()THER),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DOOR),自家兄弟勃拉荼(BROTHER),爷叫泼茶娘卖荼(FATHER/MOTHER),丈人阿爸发音落(FATHERINLAW)。
”这是流行在19世纪40年代上海的《洋泾浜英语手册》的一段,《洋泾浜英语手册》这是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
材料二:
1861年寓居上海的翰林冯桂芬在文章中写道,中外互市已经二十多年,外国“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人”,但在中国的士绅当中。
能懂外语的,却“绝无其人”,因此他建议早日“在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十五岁以下儿童,请西人“课以诸国文字”。
冯桂芬仅仅还只是担忧,而负责总理衙门的奕诉,则面对的是迫在眉睫的困境。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日后英国文书都用英语书写,遇到中英文意冲突时.以英文为准。
而寻遍了偌大的中国,竟然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翻译人才。
在两个最大的口岸.广东称“无人可派”,上海虽有其人,但“艺不甚精”。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曾掀起大规模学习俄语的热潮。
当时。
人人都能说上两句“达瓦里西”(俄语“同志”的中文发音)、“哈拉哨”(俄语“好”的中文发音)。
材料四:
1982年1月5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英语教学节目“FollowMe”,后被译为“跟我学”。
据1982年的《中国日报》报道,由于节目太火.又来不及出教材,栏目组开始在《电视周报》上刊登“跟我学”教材,每次半个版,《电视周报》因此增加了约50万订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上海出现“洋泾浜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清政府遇到的问题。
当时清政府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兴起“俄语热”的主要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跟我学”节目红火的原因。
能力四小切口深分析能力专题
题型分析:
①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对事件的性质、本质、核心、特点、影响等单个方面考查较多,考查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所体现的某一特征。
②从考查方式看,可以通过出示典型材料。
就一个问题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考查,以全面准确地掌握事物的特点和影响;也可以从不同侧面对某一问题的某一角度进行深入考查,探究其最核心的本质。
③从解题思路看,小切口、深层次问答题的解题应注意以下步骤:
首先,要读题。
此类型题目一般带有材料·因此,读懂材料至关重要。
它是正确解答好题目的先决条件。
其次,读懂材料的同时要了解此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读出题目所要考核的核心内容,找出题目与教材的连接点,把题目中的问题与教材史实、观点相对照。
确认题目与教材哪章哪节相关联,或者是对课本的哪些知识进行了迁移。
解题大方向就明确了。
最后,按问回答,根据具体指向组织答案,并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例题:
1.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2.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D.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3.有学者提出,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型经济”指的是商品经济B.促使宋元城市经济的繁荣
C.“瓦肆”、雇佣劳动都是“微澜”的表现D.“死水”指的是自然经济
4.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下列相关叙述不准确的是
A.“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B.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
C.“天崩地解”的根本在于新的经济和阶级因素的产生
D.“反思”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
5.20世纪初。
清政府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清政府进行经济立法的背景不包括
A.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B.中国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破坏
C.国内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D.清政府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6.下面哪一句歌谣不能反映图片所描绘的那个时代:
A.《惊动天上太白星》:
“一阵锄声卷人云,惊动天上太白星.援开云头往下看,呵!
梯田修上了南天门。
”
B.《人民公社是金桥》:
“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桥。
通向天堂路一条。
”
C.《致富经》;“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
D.《我来了》: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
7.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
“美国是鲨鱼.前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
”凯南评述的是美苏
A.都成为超级大国B.进行冷战对峙C.共同对付法西斯D.军事实力接近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得鹞,绝俊异。
私自臂之。
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
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
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
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
材料二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日:
中书所出诏救,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
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据《旧唐书》记载,太宗发现有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太宗最终被迫收回成命。
请回答:
(1)“太宗怀鹞”的故事反映出唐代初年的什么政治风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政治风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唐初的何种政治制度?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
冲突的结局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指出唐初的君权受蓟哪些方面的制约,并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能力五大跨度综合能力专题
题型分析:
①大跨度综合能力是从宏观的角度或从全局的高度对某一专题、某一知识点进行大跨度的概括归纳总结。
一般要涉及古今中外。
比如科技创新的文明问题、人与自然的文明问题、国际关系的文明问题、政治格局的文明问题、经济格局的文明问题等等。
②从考查形式看.新课标的教材,不论哪个版本,都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大跨度综合能力的考查往往集中在对阶段特征的考查和对历史过程的分析和考查。
通过考查,加强对历史过程、发展趋势的认识等。
③从解题思路看,首先要审明题意。
一道典型完整的大跨度题.包含有提示语、求答项目、中心语、限定条件四种构题成分。
其次要确定好题型。
即找出试题中的提示语.明确试题对答题表达方式的要求。
大跨度问答题与其他题型一样,具有“分析说明”“分析比较”“概括指出”、“比较说明”等表达方式。
再次,审定好解答对象和限定条件。
大跨度题中的限定条件很多·如时间限定、空间限定、角度限定等,它的跨度往往是很大的。
在大跨度问答题中,限定条件虽然不是试题的主干,但对于答案重点的确定、内容要点的取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会起着答题路标的作用。
例题:
1.“万里长征。
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l919年B.1920~1926年C.1927~1936年D.1937~1945年
2.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
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学科 素养 方法 专题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