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记叙文教学提纲.docx
- 文档编号:30172382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81KB
第九章记叙文教学提纲.docx
《第九章记叙文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记叙文教学提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记叙文教学提纲
应用文体: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第九章记叙文教学
记叙文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最常用的文体,也是学习其它文体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文的多种文体中,数量最多的是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给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记叙文下一个定义: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如:
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
1.“六要素”。
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把握六要素,有助于疏理记叙文的文章结构,理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采用第三人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需转换人称,使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
3.线索。
线索是连贯记叙文始终的脉络。
抓住了线索,对理解记叙文内容情节,掌握记叙文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中心大有作用。
线索有以下“模型”:
(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
(5)以地点变化为线索。
(6)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4.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倒叙指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使用倒叙是为了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并丰富人物形象或情节。
5.文章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和说明等。
(1)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2)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写和刻画。
它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为交代社会背景服务。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在记叙文中一般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抒情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即直接抒情。
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间接抒情。
(5)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
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二、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1.把握记叙的不同着眼点。
虽然都是记叙文,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作者记叙的着眼点也就不同。
有的记叙文是着眼于记人的,如《小英雄雨来》、《詹天佑》、《少年闰土》、《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凡卡》等。
有的是着眼于叙事的,如《全神贯注》、《地震中的父与子》、《狼牙山五壮士》、《老人与海鸥》、《晏子使楚》、《再见了,亲人》、《刷子李》、《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有的是着眼于写景的,如《观潮》、《长城》、《火烧云》、《乡下人家》、《桂林山水》、《彩色的非洲》。
有的是着眼于状物的,如《荷花》、《翠鸟》、《猫》、《我爱故乡的杨梅》。
有的则兼顾二者,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先写景后写物。
又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主要叙事但穿插写景。
抓住了记叙的着眼点,就可以抓住教与学的主攻方向。
2.理解文中语言的含义。
语言的含义包括“词义”和“句义”。
词义是指词语在文章中的语境义。
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
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其相关语言信息。
“句子”,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体味和推敲这些句子的含义,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
3.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叶老说:
“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
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阅读教学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
使学生了解文章思路,可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做到“有条理”。
思路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理清了思路,就容易掌握文章的段落和层次。
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思路或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
有的课文可以借助审题、释题,揭示作者的思路。
如教《雷雨》,可以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是围绕“雷雨”写的。
然后让学生思考:
根据题意,课文就是要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再联系对课文的讲读,就把作者的思路揭示出来了。
《桂林山水》的思路也很清晰,是先写水后写山的。
有的课文可以在讲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事情的发展线索。
如《观潮》是“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来写的,凭借这个线索,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理清作者的思路后,要划分基本的层次。
划层次的基本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4.揭示文章的主题。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
王夫之说: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可见主题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
通过对主题的把握,可以训练学生概括抽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等方面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的思想意义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描述来展现的,这就要由表及里,由文字反映的意象来挖掘思想内涵。
记人的记叙文,就要分析人物的外貌、言语、行动、心理,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人物性格、品性。
如《少年闰土》。
记事的记叙文,就要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典型事件或场面等。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
在记叙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两种情形:
(1)对表现中心有突出作用的语言现象。
如表现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深刻生动的词句、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等,要重点理解。
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王熙凤的语言特点。
(2)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
可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并认识它们对表达思想内容所起的作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碰壁”故事中伯父说的一句话: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语意双关,是表现中心的难句,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从而体会伯父表达的思想观点。
要指出的是,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
感受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要抓住重点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5.学习文章的的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
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
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
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
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
描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总之,对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进行分析,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2)写作手法。
不同的写作手法有不同的表达作用。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还有:
(1)先抑后扬。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3)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3)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具体可感。
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排比的作用是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加强节奏感。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渗透读写互动。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因此,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文章往往通过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语的巧妙运用,各种句式及大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新鲜、活泼、富有形象性。
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内容的分析,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好的语言必然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且句式多变化,运用多种修辞法。
注意分析语言的特色,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得到欣赏之乐,还可学习语言,有利于写好文章。
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从读学写,及时抓好习作。
如从低到高各年级课文中的《荷叶圆圆》、《四个太阳》、《黄山奇石》、《雷雨》、《翠鸟》、《妈妈的账单》、《观潮》、《火烧云》、《搭石》、《桂林山水》、《乡下人家》、《“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狼牙山五壮士》、《白杨》、《冬阳.童年.骆驼队》、《桥》、《临死前的严监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草虫的村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北京的春节》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可让学生或模仿全文或模仿段落或模仿句子,必定学有所获。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它适用于阅读一切记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
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文章主题,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
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1.“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
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
2.“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
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3.“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4.“辨叙术方式”,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
5.“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6.“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
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片、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记叙文 教学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