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论语十则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170840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19KB
10论语十则教案.docx
《10论语十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论语十则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论语十则教案
第二课时
一、研读3~5段
1、探讨第3段
师:
领略了写意画日光朗照的山景,现在我们一起用工笔画来描绘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对于这一段要更仔细地来描绘,要学会运用各种颜料和色彩,将济南城的山涂抹得有形有色,并用心体会语言大师用词的精妙。
现在就以下这些问题作研讨,请同学们合作、讨论:
(1)全段围绕哪句话展开?
(2)全段至上而下分别描绘了山的哪些部位?
各用了哪些色彩?
有什么特色?
(3)全段写“小雪”之妙,妙在何处?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修辞、色彩、动词)
明确:
(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山上——顶白花看护妇
山间——全白了镶银边
山坡——白雪黄草穿花衣
山腰——露粉色害羞
(3)①妙在雪光、雪色
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青与雪的白相映生色;
b.“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
c.“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的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d.“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微黄的阳光映照着白雪,调和成一片粉色。
②妙在雪态
三个“好像”,主要运用拟人,也都表示比喻。
a.“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形象地写出树尖顶雪花的秀美姿态,就像护士戴着白帽子一般。
b.“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
写出动人的形态。
c.“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2、略读第4段
师:
下面我们快速勾勒一幅水墨画——“城外远山”图,想一想,这幅图景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
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安适平静的特点。
3、研读第5段
师:
作者写绿萍、绿水藻、绿柳,是为了衬托什么?
生:
为了衬托水的绿。
师:
济南冬天的水有哪些特点?
从哪里看出?
生:
冒热气——暖
绿,不忍冻上——绿
澄清、清凉、蓝汪汪(蓝水晶)——澄清,亮
4、小结:
师:
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和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
日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远处的山——淡雅(总——具体)
水色:
绿萍、绿水藻、绿柳——绿
第3段:
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第5段:
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师:
作者通过写这篇文章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
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应用拓展
我喜欢济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
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
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
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
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
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
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
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
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
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
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
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
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
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春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在上一课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春雨图”,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描写的各种雨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略讲“迎春图”。
二、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学习本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季节的特征。
教学步骤:
1、查课外作业:
背诵课文第1-5小节,先由两人背诵,然后全班齐背一次。
2、导语:
学了五幅图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现在我们接着学习后面的两幅图,雨图、迎春图。
闭上眼,想想田间小路和小河石桥上的行人,披蓑戴笠冒雨耕作的农夫,稀疏地在雨中静默着的村舍。
这是一幅多么迷人,浓淡相间的村舍农田山水画啊!
3、别请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各朗诵一幅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由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学习和欣赏本文。
4、教师引导和点拨。
(1)“春雨图”中的春雨,其特征是一多二细。
“可别恼”,很有亲切感,有情趣,写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写春雨展示了春雨的特点,也唤起了读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斜织”,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2)“迎春图”前四幅写景,这幅呢?
明确:
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
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
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城市写到农村。
所有的人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出来迎接春天。
“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了人勤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5、女生:
齐读第三部分。
师:
结尾三个比喻句开始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生:
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师:
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生:
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
师:
为什么又比作“健壮的青年”?
教师补充:
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突出了“力”。
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力”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6、拓展与小结:
课堂让学生写出含有“春”字或描写“春”的成语、诗、词、对联、谚语、俗语。
并进行评析、积累。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
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临其景,如闻其声,这些写作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让我们挥鞭从此起程。
拥抱美好希望!
6、 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选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配上“春”的插图。
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编一期手抄报。
编好后在班上展览、评议。
板书设计:
盼春(反复)
总括轮廓:
“一切”-----山、水、太阳
春草图(景)
春花图(景)(由上而下的顺序)
春
(朱自清)绘春春风图(景)
(细致观察)
春雨图(景)
迎春图(人)
赞春(三个新奇的比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论语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