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考试教师试题一.docx
- 文档编号:30169402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06KB
信息技术考试教师试题一.docx
《信息技术考试教师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考试教师试题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考试教师试题一
1.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解说有误的一项是(d)
A.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B.课程标准是国家纲领性文件,但教材可以多样化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再组织
D.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只起指导作用,教材的目标与内容不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有关课堂教学改革,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所以,应该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B.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C.“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课堂教学方法应鼓励百花齐放。
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考出好成绩,都应该给予表扬和嘉奖
D.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兴趣、价值观等方面
3.下列各项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 d )
A.教材 B.因特网C.实验室 D.师生关系
4.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功能并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
B.综合实践活动课最终一定要对学生有精确的成果鉴定和水平评价
C.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D.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参加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
6.在新课标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______而设置的。
(b)
A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B.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
C.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D.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8.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是(a)
A.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B.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C.更好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D.做出正确决策,提高生产效益
9.根据新课标的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信息素养是(d)
A.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B.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C.能辩证的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D.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1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2.新的课程管理体系实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管理。
13.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6.信息价值的判断标准包括信息的准确性、_客观性__、权威性、_实效性__、_适用性______。
17.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教材注重营造信息文化环境,以_信息活动__为主线构建教材,组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18.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
_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_。
20.对比《纲要》和新课标,《纲要》中“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是从__工具的选择和使用___入手;新课标中“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是从__问题需求分析___入手,更加切合实际。
三、问答题(第21题8分,第22、23题每题6分,共20分)
21.新课程倡导新的学生观,提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这些提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请任选一个方面,简述你的理解。
并结合实际,谈谈工作中应怎样对待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
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以上三个方面,任意答出一个方面得2分
应怎样对待学生:
1.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多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
2.尊重学生,民主地对待学生,多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3.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适时恰当的给于引导和帮助。
以上三点,答出一点得2分。
22.新教材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1)营造信息文化环境,以信息活动为主线构建教材,组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2)力求启发思考,引导归纳,鼓励尝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3)营造自主学习,独立实践的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4)注重信息文化修养,全方位强化信息道德、规范与伦理观的培养。
(5)提倡批判性思维力,培养信息评价能力
23.就新教材中的某一节课,谈谈你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2)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
四、教学设计(共30分)
课题:
第二章《信息获取》中的“一、信息需求的确定,二、信息来源的确定”(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8页至10页)
要求:
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其突破、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组织,课堂教学模式,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2.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如下(C)
A.等量换算、编程、图文处理B.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定程序、调试运行
C.利用现成软件处理信息、编程解决问题、人工智能技术D.模式识别、OCR、机器翻译
3.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有(A)
A.手工管理、计算机管理B.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C.超媒体方式、主题树方式D.顺序方式、超链接方式
7.根据新课标的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信息素养是(d)
A.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B.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C.能辩证的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D.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8.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课标中是如何处理的(c)
A.可以开设,但心须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B.学校不能开设课标规定的必修和选修模块以外的内容。
C.可以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D.由学生自主学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教材注重营造信息文化环境,以__信息活动_为主线构建教材,组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2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___自我设计__;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_特色__发展。
3.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_活动____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___思想__和方法。
4.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网络检索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阅读法、文献法、访谈法、视听法、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遥感遥测法
6.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体现了信息的_可存储性_,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体现了信息的_可传递性__。
三、间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促进学生的发展
(2)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3)重视以学论教
2.写出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或《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章各节分别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哪些内容。
2.新教材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1)营造信息文化环境,以信息活动为主线构建教材,组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2)力求启发思考,引导归纳,鼓励尝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3)营造自主学习,独立实践的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4)注重信息文化修养,全方位强化信息道德、规范与伦理观的培养。
(5)提倡批判性思维力,培养信息评价能力
3.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
答: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
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2分)。
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1分)。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分)
四、教学设计(共25分)
(下面两个课题,任选其一)
课题一:
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第四节循环结构中的“活动一用For…Next语句实现循环结构”(74页至76页)。
课题二:
选修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章走进多媒体技术第二节体验多媒体技术(7页至11页)。
要求:
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包括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教学过程。
四、教学设计(共20分)
课题:
第二章《信息获取》中的“四、信息价值的判断”(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23页至24页)要求:
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包括
(1)课标解读;
(2)教材分析;(3)学情分析;(4)教学目标;(5)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教学过程。
编者按: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经出台一段时间了,目前,初中和小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不久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信息技术教育高级研修班”会议上,苗逢春博士介绍了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课标,特别是对新课标中小学、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
这里,我们对苗博士的发言进行了整理,希望对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与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
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
↓
↓
↓
↓
初中
巩固兴趣
发现特长
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
综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
↓
↓
↓
↓
高中
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
自选门类专业发展
信息知识智慧
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
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
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小学的选修包括机器人教学和LOGO语言。
中学的选修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验;观察学习——间接经验)
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2、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谢;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行为指导”“使用技能”。
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1、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
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
2、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像机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转换。
3、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远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如E-mail、因特网等),浏览、查找、下载和保存远程信息,以满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其他问题解决的需要。
5、能根据任务需要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适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别和选用有价值的信息。
四、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1、学会使用一种计算机画图软件,设计并绘制图形。
例如根据表达意图确定图画的主题和大体构思;能设置背景颜色和图画的颜色;能使用常用的电脑绘画工具画出点、线、面;能通过剪切、复制、粘贴等电脑特用的功能对点、线、面进行组合、编辑,构成符合表达意图的完整图画;能给图画上色,能对图画的整体或某个部分进行修改,或设置必要的效果。
2、学会使用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处理文字信息写作,在学会常用文字处理功能的基础上,学会通过文字编辑、版面设置、剪贴画、艺术字、绘制图形、插入图片、制件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档的表现力。
3、熟悉信息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较不同软件界面的异同,总结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方式,积累技术应用经验。
五、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思考并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进而根据表达意图,比较图画、文字、表格、声音等不同信息表达形式的优缺点,选择(组合)合适的表达方式,对作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初步的思考和规划。
2、学会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画图或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机录音软件等),导入、插入图画、文字、表格和声音,并进行必要的编辑或修改,设置图像和文字的效果;制作或插入表格;录制或截取一段声音等。
3、学会使用一种简单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文字、图画、声音等信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4、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5、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行评议,并在评议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
比较利用电脑制作作品与传统作品的制作过程的异同。
6、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
六、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学会使用电子邮件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支持、表达观点或开展合作。
2、学会使用在线讨论工具或已有的学习网站,讨论课程相关问题或开展持续深入的主题研讨。
、
3、学会使用同页制作软件,规划、设计、制作发布简单的网站,通过网站共享信息、发表看法、发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4、能观察和讨论网站交往中产生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在使用网络与人交往时,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礼仪;能结合实例,讨论网络应用对个人信息资料与身心安全的潜在威胁,形成网络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恰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交往可能产生的后果。
七、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
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1、能识别是建议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
通过程序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流程。
2、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
例如,机器人对复杂情况的反应,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等。
3、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如:
机器人导盲,机器人迎宾、灭火、踢足球、走迷宫等),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使用流程图方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
或使用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如LOGO)编制简单的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简单动作或解决简单问题。
4、在不具备实物机器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和调试使用流程图编制的简单的控制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初中课程标准
一、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
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
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间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
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
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3.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考试 教师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