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大运河.docx
- 文档编号:30168008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5.93KB
寻根大运河.docx
《寻根大运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根大运河.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寻根大运河
滚动新闻:
西甲
第20版:
聚焦西青·副刊上一篇【大中小】
寻根之旅发现之旅友谊之旅(图)
——“寻根大运河”山东段采访手记
作者:
2012-10-12 天津日报
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
山陕会馆门楼
冯立拜师魏庆新先生,魏先生向冯立赠送题字
采访民歌《十美图放风筝》传人李玉兰
杨柳青年画《禹王治水图》
石人、石马刻工精细,栩栩如生,且保护完好
记者团向老船工李俊民赠送杨柳青年画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辟支佛舍利
景永祥先生向采访团赠送贡砖
临清武术协会主席魏庆新先生在演示潭腿功夫
临清市博物馆
南行记
——“寻根大运河”山东段札记(上)
作者:
冯立 摄影:
李妍
9月19日:
昨天赶了一下午的路,我们来到山东省德州市,开始寻根大运河山东段之行。
山东段的寻根大运河成行不易;与山东各地的联系也颇费了一番周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希望经历了周折后面的行程会顺利、成功。
深厚的文化,热情的人
德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大禹在这里治水,后羿、东方朔在这里出生,董仲舒曾在这里读书,管辂曾在这里研易,颜真卿曾在这里击退安禄山叛军……
德州市地方领导陈建军、张大文、张立明、周蜜对采访团一行热情接待。
上午,梁国楹、张明福、李占江、齐新亮、陈雪梅、赵德军、郭彦等地方历史文化学者、专家与我们进行了座谈。
下午,我们考察了董子读书台、儒家文化展览馆和古运河码头。
下午的实地考察安排在两点开始,中午时间稍宽裕。
于是,大家各回房间,整理内务并稍加休息。
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当大家在13:
45下楼到大厅集合时,发现负责陪同我们考察的德州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张立明居然一直等候在大厅里,由于上午跑前跑后太累,他倚在沙发上睡着了。
看着他熟睡的样子,大家既为自己给德州的同志添了麻烦而不安,又为山东人的热情和真诚而感动。
德州西青联系多
德州市是运河重镇,德州与西青同在南运河沿岸,所以自古联系就多。
据我们查阅史料,当年杨柳青的船户往来于运河多是北到通州,南到德州。
德州是杨柳青船户跑漕运的最南端节点。
也是由于运河的缘故,德州的物资、文化被带到了杨柳青,杨柳青的物资、文化被带到了德州。
西青人都知道德州的扒鸡,德州人也久闻杨柳青年画大名。
其实,德州人不仅仅是闻杨柳青年画之名,他们也参与了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和销售。
据了解,杨柳青一位著名的雕版艺人雕版王就祖籍德州,他带艺来到杨柳青,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而早年间,德州盛产杜梨木,那是制作年画版的最好原料,曾源源不断地运往杨柳青。
而一些德州的艺人也曾为杨柳青年画做来料加工,而后年画再销往各地。
可以说,没有德州人的辛劳就没有当年杨柳青年画2万万张的年销量。
十美图放风筝
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
德州是华北民歌的重要流传地,其中德州人创编的民歌《十美图放风筝》曾广为流行。
它表现的是,阳春三月,百花盛开,风和日丽,旧时难得出门的姑娘们也要趁此大好春光,出外踏青、游春,带着自己巧制的各种风筝尽兴地游玩。
《十美图放风筝》的唱词是当地老百姓根据“伏羲文王的八卦”演绎而成,其组词合理、自然且合辙押韵。
其曲调主体是一个徵宫调,一段体体裁,全曲有46个旋律小节和18乐句组成,每段歌词均为多句体。
其内容为:
以10个美丽的农村姑娘作引线,把所放风筝的含义用说唱形式出现,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的渊源,曲调自然、生动、上口,语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运用的较好,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可归纳为说唱行列。
采访民歌《十美图放风筝》传人李玉兰
据资料记载,《十美图放风筝》为德州艺人崔玺创编。
他爱好文艺,年轻时曾到天津等城市观光学习。
1932年间,崔玺和一个叫“大鸽子”的穷艺人来到德州索庄,演唱《十美图放风筝》,并把此民歌传授给了索庄人。
《十美图放风筝》一般由十名女演员化妆表演。
她们个个扮相俊美,道具新奇,舞姿婀娜,唱腔优美婉转,歌词具有鼓舞性,通俗风趣,久唱不俗,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据介绍,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就是根据德州的《十美图放风筝》的演出形式创作的。
如今,化妆表演的《十美图放风筝》已经看不到了,所幸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杨柳青年画一窥其风采。
禹疏九河,其五在德
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久远。
《山海经》上说:
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尚书》记载了大禹治水的自述: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
予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
大禹先后开挖了九条河道以疏导洪水,其中徒骇、马颊、胡苏、钩盘、鬲津五河都在今德州境内,即所谓“禹疏九河,其五在德”。
为纪念大禹曾在此率众治水,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设禹城县(199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为纪禹功,明万历三十二年,在具丘山建禹王亭,翰林院检讨刘士骥作《禹亭记》,歌颂大禹功德。
清康熙五十年,重修禹王亭,知县曾九皋作《禹亭记》,重述大禹功德。
杨柳青年画《禹王治水图》
虽说禹王治水其五在德,但大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先祖,禹王治水的传说不仅是德州,也是西青人宝贵的历史财富。
杨柳青年画中就有以大禹治水为题材的《禹王治水图》。
该画以大禹降服水怪无支祁为主画面,并有制服猛兽、过家门不入等画面,人物生动,画工精致。
大禹治水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我们西青与运河沿岸各地的联系不仅仅是大运河水,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着共同的源头——中华传统文化。
或者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源,大运河是把我们连接起来的流。
2012年9月20日凌晨
写于德州市柳湖书院
9月20日:
今天,我们继续在德州市做运河文化寻根之旅。
上午我们参观了苏禄王墓、四女寺闸,然后我们赶到武城县,听了武城县同志对该县文化保护、挖掘情况的介绍。
下午我们又驱车回转,拜访了张官寺乡小李庄村的老船工李俊民。
然后,我们再驱车向南,直到晚上七点多,我们赶到了聊城市。
瞻仰苏禄王墓
苏禄国东王墓,亦称苏禄王墓,坐落在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苏禄王国位于菲律宾的苏禄群岛上,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东王巴都葛叭哈喇为首,率家眷、官员共三百四十多人的友好使团来我国进行访问。
远渡重洋,经苏州、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受到了永乐皇帝的隆重接待。
辞归途中,东王不幸染病殒殁。
明永乐帝闻讯,即派官员为东王择地厚葬,谥封恭定王。
东王下葬后,其长子都马含随西王、峒王等人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3年。
苏禄东王去世后,明朝皇帝对守墓的东王后裔非常照顾,赐田免税。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朝政府派人护送王妃葛木宁回国,由于对东王的眷恋,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从此再未离开,与两位王子长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
清代对苏禄东王的后裔仍然给予了特殊照顾。
清雍正九年(1731年),当时的苏禄国王苏老丹来中国访问,途经德州时瞻拜东王墓,东王第8代孙温崇凯、安汝奇向其提出加入中国籍的请求。
苏禄王苏老丹到京后立即摺奏清廷,很快得到清朝的批准,并取两位王子名字的第一个字:
温、安为姓入籍中国德州。
苏禄王墓前的感慨
应该说,苏禄王墓与其后人入籍中国都是中国与古菲律宾人民友好的力证,同时是中华文化魅力的力证。
瞻仰苏禄王墓时我注意到,其墓葬与建筑均按照明代中国的规制。
而墓地陵恩殿上苏禄王着明代官服画像更使苏禄王对中华文化的向往溢于言表。
墓地南侧有御碑、石人(翁仲)、石马、石羊等,这在中国古代是高规格墓葬的标志。
石人、石马刻工精细,栩栩如生,且保护完好
见此,我不由感叹,因为杨柳青也曾有这样的宝贝,但如今却已了无痕迹。
那是杨柳青镇十六街运河南岸的张愚墓。
张愚,字若斋(公元1500-1552年),明代戍边名将,官至御史中丞。
其墓修建于明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明末崇祯4年(公元1631年)重修。
墓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原有高大封土堆、牌坊、享堂、石五供、燎炉、石羊、石马、翁仲等。
正因为其墓地多石人、石马,其后人在杨柳青被称为石马张家。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其墓地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石人、石马等文物被毁坏、盗掘,只是偶有石人、石马出现,成为旧时杨柳青的一景,被称为石马坑。
“文化大革命”时曾有农民发现坑中有石赑屃,但文物保护意识缺乏,只是想着用它搞生产,创造价值,于是把石赑屃脑袋砸下来,沤了白灰。
可见,对文化的无知导致无视文化的价值,而急功近利则是破坏文化的元凶。
同是明代墓葬,看着保护完好的苏禄王墓,想起踪影全无的杨柳青张愚墓,怎能不让人感叹?
!
老船工心愿得偿
下午我们到张官寺乡小李庄村拜访一位79岁老船工李俊民。
希望听他说说他年轻时经历的运河轶事。
李俊民告诉我们,他生于1933年,从15岁就开始在运河上跑船了,在运河上干了16年,北边到过子牙河,最南到过河南浚县。
后来他参加了青岛海运公司,成为了一名海员。
如今回忆起运河上的生活,李俊民仍记忆犹新。
他说,船工的生活是“白天和兔子赛跑,晚上和王八作伴”。
船主为让船工好好干活别惹事,轻易不让船工下船。
他年轻时曾多次到过杨柳青,听说过杨柳青街市如何繁华热闹,年画如何有名,但从没能下船到杨柳青转转,没能买一幅年画捎给家人,这是他的一大遗憾。
记者团向老船工李俊民赠送杨柳青年画
采访团告诉他,我们就是来自他昔日曾经到过的杨柳青,并送上杨柳青年画“健康长寿”,祝愿他长命百岁。
李俊民接过年画,高兴地合不上嘴,因为多年的心愿,今天终于得偿了。
2012年9月21日凌晨
写于山东聊城良友商务大酒店
9月21日:
今天是寻根大运河山东段之行的第三天,我们在聊城考察。
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曾在如今聊城治下的阳谷一代研究天文地理;仓颉曾在东阿造字;伊尹在莘县教百姓种谷植麻;孙膑在这里增锅减灶,智斗庞涓;曹植在东阿为王,创“鱼山梵呗”……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洪奇、教育科科长周政热情地接待我们。
上午,当地文史专家陈昆麟、吴文立、王庆友、潘凡玉、岳俊与我们座谈。
聊城的同志不但认真介绍聊城的历史文化,还对西青与聊城的联系非常感兴趣,陈昆麟老先生嘱咐我们一定要尽力寻找关于武训的杨柳青年画,潘凡玉先生则希望我们把林黑儿与西青有关的资料寄给他,而吴文立先生则对韩慕侠训练张自忠大刀队的情况非常感兴趣……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瞻仰了光岳楼、山陕会馆。
探寻林黑儿下落之谜
1900年,中华大地上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
其中,有一位传奇女子林黑儿以红灯照为号召,组织广大青年妇女投身抵抗外侮的斗争,在天津留下了很多传奇。
学术界一般认为,“黄莲圣母”林黑儿来自山东聊城(也有人说,林黑儿虽然是山东人,但她自幼行走江湖,本人是杨柳青十三街的儿媳妇),后来成立红灯照,组织妇女配合义和团作战。
1900年农历六月初三,红灯照首领“黄莲圣母”林黑儿从山东率众曾来到杨柳青,打算在文昌阁设坛,但遭到士绅石元仕的反对。
石元仕说,文昌阁崇文书院乃儒学圣地,向来不准妇女过桥,马庄有娘娘庙,大梁庄有九圣庙、河滩寺均可设坛,请林黑儿斟酌。
林黑儿听了张德成的建议,顺流到南运河侯家后在船上设坛。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林黑儿下落不明,有人说她战死了,也有人说她被八国联军掳去。
她的下落成为义和团运动史上一个不解之谜。
寻根大运河活动的顾问、著名学者李世瑜在其《社会历史学文集》中曾专门撰文《黄莲圣母下落的新线索》披露,林黑儿的坛口就设在船上,船就停在运河上,看到天津陷落便拔锚逆流而上回到了山东,并成为当地民间组织红枪会的首领。
李老文章还说,他的朋友申仲铭是一名老共产党员。
1927年冬,申仲明根据“八七”会议的部署,到老家山东聊城发动了“坡里暴动”。
暴动之前他曾找到当地的红枪会,劝说他们一起参加革命。
当时红枪会的首领是一个50岁左右的妇女,人称“白莲圣母”。
白莲圣母为申仲铭演示了请神念咒。
申仲铭先生曾对李老讲起过“白莲圣母”的施法经过,和李老了解的红灯照作法非常近似,而“白莲圣母”的年龄又与“黄莲圣母”林黑儿非常吻合。
所以,李老推测“黄莲圣母”就是回到山东后隐姓埋名的林黑儿。
果真如此,那么可以说是大运河保护了她。
座谈中,潘凡玉先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发生在阳谷县坡里村的这次暴动的情况。
他说,当时暴动依靠的主要武装确实是红枪会。
这次暴动与义和团运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当地占有大量土地,大肆压榨农民的教堂作为了主要进攻目标。
周政科长更是回忆说,他就是阳谷县人。
他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起“黄莲圣母”的故事,这位“黄莲圣母”影响非常大,而不是“白莲圣母”。
周科长的说法证实了我的一个猜测,即申仲明可能是记错了当时那位红枪会首领的名号,把黄莲记成了白莲。
而也从侧面证明了李老的猜想,林黑儿确实回到了鲁西南她的老家。
杨柳青也有舍利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
——辟支佛舍利
在聊城市“中国运河博物馆”,我们有幸瞻仰了佛门珍宝——聊城铁塔地宫中出土的“辟支佛舍利”。
舍利子藏于博物馆专门的展厅中,按照佛教的习惯供奉。
展出的舍利子共两粒,灯光下晶莹剔透,宛若水晶。
面对这样的佛门奇宝,不由得你不敬佩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般所说的舍利子是所谓佛教得正果者火化后所得化身舍利的一种,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
后来一些修有所成的佛教徒经过火葬所留下的结晶体也被称作舍利。
其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
还有一种化身舍利称为舍利花。
按照佛教的说法,舍利花分五种色如罗网状,空花无碍,织网如金刚罗网,美甚世间物品,如玄奘法师头盖骨所化舍利花。
舍利花以孔雀绿、田黄色、白玉色为上品道境。
按照佛教的说法,舍利是佛教修道者生前依戒定慧熏修而得,慈悲喜舍无量功德所成。
按照这个说法,人们将舍利子视为佛教修有成就的一种证明。
杨柳青镇张居士舍利花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座佛教寺庙也应该是有真正修道的高僧或佛教徒才算是真正的佛门净地。
而舍利的存在往往是证明该地佛法兴盛,有真正修行者在修行的一种证明。
我们在西青做境内文化调查时曾得知杨柳青镇近年就先后有高、张两位佛教居士火化后得到舍利。
他们的舍利为舍利花。
据高居士的家人介绍,高居士的舍利花初呈红色,现在慢慢变成了白色。
而张居士的舍利花则基本为白色。
但他们的舍利花都是如罗网状,很是漂亮。
山陕会馆供关公
山陕会馆,即明清时代山西、陕西两省工商业人士在全国各地所建会馆的名称。
山陕商人视关公为武财神,而关公的行为举止与山陕商人所遵循“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营理念相吻合,于是山陕会馆就同时又成为了关帝庙。
聊城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集资兴建的集会馆与神庙于一身的建筑群。
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6万多两。
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楼、戏楼、夹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群精美绝伦,令记者团赞叹不绝。
参观山陕会馆时,我不仅想起有关文史资料中曾记载杨柳青镇当年有山西会馆,同时也是西关帝庙。
其性质与山陕会馆极为相似。
据记载,杨柳青的山西会馆位于原七街万字会胡同与猪市大街交口处,直对原乔家疙瘩胡同,即现在的时代豪庭小区东南端部分。
庙分前后两个院落,有房百余间。
山门高大,上修戏台。
殿前有月台,高约两米。
殿内塑关羽坐像,两旁立周仓、关平;西壁一赤兔马,头南向,乃关羽坐骑。
一马僮牵缰扶马背而立。
东配殿供财神,西配殿供日月二神。
后来太平军曾驻于此,败退时焚毁山门、戏楼及街前牌坊,并延及两旁房舍三十余间,前院仅余殿宇。
民国初年,庙前院及殿后僧房被改为民立十三小学,后院设第五女子小学。
解放后成为杨柳青第一小学。
如今,杨柳青的山西会馆(西关帝庙)原址已建住宅楼,其旧貌荡然无存。
山陕会馆门楼
看着山陕会馆的古建筑群,我不禁想,虽然杨柳青山西会馆(西关帝庙)可能建筑工艺没有山陕会馆精美,但它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比山陕会馆早得多,如果能保存到今天,恐怕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了吧?
2012年9月22日凌晨
写于聊城市光岳宾馆
9月22日:
今天是我们寻根大运河活动山东段的第四天。
在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洪奇、教育科科长周政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运河名城临清市。
临清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振原和张中才、陈春生两位副部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上午,马鲁奎、靳国恩、王明波、郑书红、魏庆新、魏辉等当地专家与我们座谈。
下午,我们瞻仰了著名的临清舍利塔、鳌头矶吕祖堂,参观了考棚街遗址以及张自忠纪念馆、季羡林纪念馆、临清市博物馆。
我们还特别到临清永祥贡砖生产基地,实地探访临清贡砖的生产过程。
厚重的临清文化
临清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
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荣兴盛达五百年之久,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
市内现存的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运河钞关等,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还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也是著名的轴承之乡、京剧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
可贵的是,临清城至今保存着明清古城的格局,虽经历史风雨,但古城的总体风貌没有被破坏,那些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街巷、胡同仍存。
据介绍,临清在城市规划上已经确定要建新城,保旧城。
2008年,“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协会”策划、组织了临清胡同游。
该活动旨在宣传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项活动。
它广受群众欢迎。
如今,临清市旅游局已经把该活动作为推广临清旅游的一个品牌。
在下午的参观过程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临清胡同的魅力,这种魅力源于胡同中历史文化的积淀,这种魅力不是钢筋水泥能制造出来的。
或许有人说,之所以临清能保存古城格局,保留了胡同街巷是因为经济不发达。
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确实在拆旧建新,让老旧建筑无存。
但这恐怕不是临清能保存古城格局的唯一原因,临清市文化中心就是证明。
建成于2008年8月的临清市文化中心位于该市温泉路以南,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
文化中心由规划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张彦青艺术馆六馆组成,是集场馆、园林绿化、水体景观、运河公园、迎宾道路等多种景观元素为一体的大型景观建筑群。
看着这样的一个以文化为承载内容的建筑群,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地方年财政收入不到9亿元的县级市的手笔。
所以,对文化,对历史的重视才是临清能保护好古城的最重要原因。
临清市博物馆
临清砖与杨柳青
临清是著名的产砖地。
过去曾有“临清砖,北京城”、“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说法。
当年大运河上的漕运船,路过临清时都要无偿给皇上捎带四十块临清贡砖进北京。
北京城、故宫、十三陵、天坛等等所有建筑用的青砖,都来自临清。
据马鲁奎老先生介绍,临清制砖用的是运河淤积之土,称为莲花土,它土质好,含铁量高,烧的砖质量就好。
前些年曾有专家用硬度仪测量临清舍利塔上砖的硬度。
舍利塔第六层上一块砖的硬度居然达到了260号,而一般的石头才240号。
采访团在来临清前曾猜测临清的砖与杨柳青有关,这是因为元代翰林修史官揭傒斯的一首《杨柳青谣》。
《杨柳青谣》中说,“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
我们问马先生,临清距离杨柳青这么远,它要这么多苇子干什么?
是不是用来做烧砖的燃料?
临清本来就是水乡,难道临清没有苇子?
马鲁奎说,芦苇是用作编织苇箔苫盖砖坯子的,临清虽然也产苇子,但远远不够用的。
应该说是杨柳青的苇子帮助临清制出了贡砖,是临清人和杨柳青人的劳动一起造就了北京城。
景永祥先生向采访团赠送贡砖
下午,我们参观了临清永祥贡砖生产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贡砖的传承人景永祥老先生向我们介绍了贡砖的历史和制造过程。
临别时,他把亲自烧制的一块仿制贡砖送给采访团,采访团则回送他杨柳青年画“健康长寿”。
这也算是一段文化交流的趣话吧!
临清潭腿传西青
中国武术有“南拳北腿”之称,“北腿”以潭腿等为代表。
据传,潭腿始创于宋初,其创始人为昆仑大师。
昆仑大师原名不详,只知其本为五代后周的大将。
他曾奉命远征东海,此间,赵匡胤皇袍加身,篡周立宋。
他自知无力回天,当即解散军队,削发为僧,隐居临清(今临西)龙潭寺,法号“昆仑”。
大师身怀绝技且精通医术,恐失传,遂在龙潭寺立门收徒,又见流传武功多重拳法,而失于腿法。
腿长力大,且极富隐蔽性的特点,故将武术与医术融为一体,研创出以腿功见长,独具特色的潭腿武术。
“潭腿”之“潭”因龙潭寺之“潭”而名,又称“临清潭腿”。
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召集天下比武,选出十八家最好的拳术,定名为宋朝十八家,潭腿被列为十八家之首。
明代时,临清潭腿与少林罗汉拳互换。
于是,临清潭腿有了罗汉拳,少林寺也有了潭腿。
后来,少林寺又将拳架有所改动,并增添了两路,形成了少林十二路潭腿。
至今,在武术界流传有十二路潭腿和十路潭腿的练法。
潭腿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并逐渐传入更多其他门派。
据史料记载,西青地区也有潭腿的传承。
据载,清末杨柳青有一位王国立,其家族为旗人。
年轻时曾在北京做镖师,其武艺属昆仑派潭腿门(作者按,所谓昆仑派应为传自昆仑大师之意,后人误认为是昆仑派)。
王国立为人忠厚,行侠仗义,与爱国武学大师霍元甲交情甚厚。
据王家后人和高龄弟子回忆,当时霍元甲经常从南乡(小南河)来杨柳青向王国立探讨武艺,王国立还将霍元甲介绍到河北省景县与“赵家五虎”切磋潭腿技艺,使其武功有了很大的飞跃。
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会时,王国立应邀携弟子赵连和、赵连城前往助威,为霍元甲捐款并传授了潭腿十路拳。
临清武术协会主席魏庆新先生在演示潭腿功夫
这次我们到临清,算是为精武潭腿寻到根了。
拜师临清
座谈时,临清武术协会主席魏庆新也在座。
此前,我曾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节目录制的《铁打潭腿》中看到过他讲述潭腿的历史。
其人虽然练武但英武中带有儒雅,不同于一般人印象中的练武者。
由于时间紧促,座谈为结束记者就请魏先生到会场外做了采访。
采访结束,魏先生告诉记者,做节目中做身份介绍时不要说是潭腿传人,而应说是临清武术协会主席,因为他有武协主席这个身份,再在媒体说是某一门派传人有专门宣传某一门派之嫌。
听他这么一说,我立刻感觉到他不是争强好胜的一介武夫,而是有涵养能包容的人。
冯立拜师魏庆新先生,魏先生向冯立赠送题字
中午就餐时,魏先生讲了他对武术的认识。
他认为练武重要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同时强身健体,而不是争强斗狠。
他还借用司马迁《史记》自序中的一段话讲了他对武德的理解,即:
非信廉仁勇者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
我虽然是武术外行,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非常喜欢。
听了魏先生话后自忖,这不就是我心目中的武术家吗?
于是很冒昧地向魏先生提出希望成为他的寄名弟子。
魏先生知我真心仰慕武术的精神,爽快地答应了。
晚上,他专门来到我们下榻的宾馆,送来了他题写的,赶了一下午时间装裱好的条幅,作为给我的礼物。
条幅上书: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
我想,这八个字会成为我精神修炼之路上的鞭策。
2012年9月23日凌晨
写于临清市临清宾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寻根 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