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第七单元.docx
- 文档编号:30167729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1.36KB
四上语第七单元.docx
《四上语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语第七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语第七单元
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内容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本页码:
第页,教参页码:
第165-171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交流反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投影片、生字卡、教学相关图片。
2、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3、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五、教学授课时间:
年月日—-月日
六、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但因为课文所写的时代与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
[编辑]
七、问题聚焦:
第一课时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可分为几段?
3、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
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
4、“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5、学习本节课有何收获?
第二课时
1、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八、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
第一课时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讨论:
我为什么而读书?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5、阅读《立志争光》。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学习目标〗
1、我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投影出示周总理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引入
师:
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
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
他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⑴ 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
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
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⑵ 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⑴ 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
“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⑵ 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
租──祖 振──晨 嚷──囊
⑶ 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⑷ “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6、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⑴ 指名读。
⑵ 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品味,深入体会。
〖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我要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
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⑴ 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
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⑵ 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
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
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沉痛、悲伤。
)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
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
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十、课堂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立志为中华之 振兴中华
遭人欺 崛起而读书
十一、课后反思
语文四年级上册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教学内容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本页码:
第126-130页,教参页码:
第171-179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五、教学授课时间:
年月日—-月日
六、学情分析:
工叶圣陶、肖复兴两位作家,学生都较陌生,应引导阅读有关资料和作品,对他们进行了解。
本篇课文有多处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很大。
因此要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在读出悟出含义。
[编辑]
七、问题聚焦:
第一课时
1、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
怎么分成两部分?
2、课文怎么分成两部分?
3、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
4、肖复兴《一张画像》,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5、学习本节课有何收获?
第二课时
1、“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课文对爬山虎的前后描写有什么不同?
4、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5、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八、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
课堂作业:
形近字填空:
篇遍
这()文章写得太有趣了,我一口气读了好几()。
燥澡躁
我哥哥的脾气很急()。
我家的小鸭子整天在河里洗()。
好久没下雨了,空气很干()。
洽恰
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蔼可亲,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很融()。
星期天,我去儿童公园玩,()巧碰到了好朋友--小明。
课外作业:
4、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摘抄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边抄边想它的深刻含义。
2、试着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间互改一篇作文。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
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
怎么分成两部分?
(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
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
叶圣陶
↑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
堪称楷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
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因为绿绿的爬山虎就是叶老先生的象征!
他教导我怎样做人,怎样做文.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幅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就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
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十、课堂板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老人品和作品的象征)
作品:
修改作文--认真细致
(堪称楷模)
人品:
邀“我”做客--平和亲切
十一、课后反思
语文四年级上册27*乌塔
一、教学内容
27*乌塔课本页码:
第131-133页,教参页码:
第180-18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
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四、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投影片、生字卡、教学相关图片。
2、多媒体课件。
3、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欧洲诸国风土人情、著名景区等等资料。
4、欧洲地图。
五、教学授课时间:
年月日—-月日
六、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面已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能较准确地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但在生活方面还缺乏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编辑]
七、问题聚焦:
1、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乌塔都游了哪些地方?
3、乌塔在游历欧洲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4、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5、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
6、如果也用一个词来形容孩子,你会送一个什么词给中国孩子?
八、作业设计:
布置实践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3、制定一份出游计划,要求写清楚出什么地方(漳州市范围内),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活动计划等,发在班级论坛上。
(2和3是选做题。
)
九、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老师布置了大家预习课文,在文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德国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生字
1出示生字,让学生开火车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齐读生字。
(二)检查词语的理解。
惬意:
满意、称心、舒服。
语塞:
指不知怎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反驳:
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逻辑:
思维的规律。
(三)本课中你还积累了哪些词语?
指名读一读
(四)将课文自由读一遍,想想:
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女孩乌塔,利用自己在周末打工挣的钱和爸爸凑的钱,独自一个人游历欧洲。
)
(五)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都游了哪些地方?
2、乌塔在游历欧洲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3、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
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这些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从文中“我”和乌塔的谈话中去体会。
1.一个14岁的孩子,她是怎么知道她要去的每个地方该怎么走?
(学习、查看各国旅游指南)
“说道这里,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
“为这次旅行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2我和乌塔在那儿相遇,之前她都到了那些地方,她还要去哪?
(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还要去希腊)
3乌塔一个人远离父母,到那么多陌生的地方,她不怕父母担心吗?
(及时和父母联系,知道做事前防范)
(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方就先查看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
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个明信片”。
4如果如果让你来评价乌塔,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评价她?
(勇敢、聪明、独立、自立……)
四、中国孩子的表现:
1、课文中不仅写了乌塔的经历,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上语 第七 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