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笔记.docx
- 文档编号:30166782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34.62KB
政治经济学笔记.docx
《政治经济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笔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经济学
“经济”的本质是效率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
研究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重商主义将货币视为唯一财富,并持有财富来源于流通过程的错误观点
早期重商主义:
货币差额论,又称货币主义;开采金银矿藏,禁止货币输出。
晚期重商主义:
贸易差额论,又称重工主义;货币可以输出,但对外贸易保持出超。
威廉·配第。
其学说自然价格伦是劳动价值论的萌芽,货币学说触及了货币本质,分配论中关于地租的论述一定意义上触及了“剩余价值”。
亚当·斯密。
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
大卫·李嘉图。
利润增长决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决定生产力发展。
得出产业阶级的利益才是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的结论,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体系。
虽然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经济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但是没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具有天生的不彻底性和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马政经的研究对象
马政经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其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规律的科学。
物质资料生产有两个方面:
1.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劳动过程,形成物质生产力
2.人与人发生关系的社会过程,形成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
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
狭义:
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表现可以概括成两个方面:
1.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有与这种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产生,
2.生产力的发展和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二.马政经的任务
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即揭示各种客观的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
1.经济规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更
2.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形式或经济活动而得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
经济规律的类别:
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的经济规律
2.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3.某一特定社会形态中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经济基础:
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
与该建筑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
三.马政经的特点
1)阶级性。
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2)实践性。
理论依赖于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又为实践检验
3)科学性。
4)开放性。
不断的发展,其反映着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中始终处于最先进地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趋向,表现着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阶级利益。
不断吸收各类优秀经济思想成果,自身不断发展。
四.马政经的研究方法
1.整体主义而不是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
2.唯心主义而不是心理主义的研究方法
3.历史演进而不是非历史的方法
4.矛盾分析法而不是均衡分析法
五.学习马政经的意义
1.有利于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2.是认识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
3.是各门经济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劳动三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
经济制度相对稳定,经济体制灵活可变
生产力: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或得物质生活的能力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商品:
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
基本条件:
1.该物品必须是一种劳动产品
2.该物品必须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3.该物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一种绝对量,交换价值是一种相对量。
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而且使用价值可以用一定单位来衡量,用数量表示。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的存在是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物品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价值,就不会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一个人不会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这便是商品的内部矛盾,这种矛盾依靠交换解决。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
创造物品使用价值,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具体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既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
创造物品的价值,是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的社会属性。
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既统一又矛盾。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范畴,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的更加充分,是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都是商品的内在矛盾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该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该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3该学说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
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
劳动生产力:
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是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以获得使用价值的能力,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内容。
劳动生产率:
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
1.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标质标量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与商品的质量优劣有关。
2.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进行劳动量计算,要以简单劳动为单位,将复杂劳动折算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即无论劳动生产力与过去相比发生和怎样的变化,相同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商品价值总量相等,故劳动生产力提高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就会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越低。
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
1.科学技术水平及应用程度(决定因素)。
2.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优劣。
第二节商品经济及其矛盾
一.商品经济的一般性质
商品经济:
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统称。
商品经济的特点:
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
商品经济的特征:
1.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2.平等性,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3竞争性,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利益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
4.开放性,其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紧密,范围不断扩大。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形式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家庭或经济单位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
简单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初级形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商品经济,生产者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身的需要,其存在于自然经济的缝隙之中,存在于多种社会形态中,但从未处于支配地位。
发达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生产者生产商品和出卖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发达商品经济存在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之中,并且处于支配地位。
二.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性条件
前提条件:
1.社会分工,各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商品。
2.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排他性占有关系)
三.社会主义普遍存在商品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具备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前提条件。
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且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还需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社会分工的深化。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私人消费品是排他性占有的,任何人如果不支付代价,都无权从现有消费品占有主体那里获得消费品,而且社会主义制度下仍存在大个体、私营经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还具有对内的排他性,不能化公为私。
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生产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资源存在稀缺性。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其根本矛盾
原因:
1.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等商品经济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2.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力。
3.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中的命运。
商品生产者必须将自己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否则可能因此破产。
五.商品拜物教
就是对物的偶像崇拜,其从性质上来说来源于个别矛盾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必然。
第三节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称为交换关系、价值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被表现出价值的一方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另一方则是处于等价形式上。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
他们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少了一方就不成为价值形式了。
对立性:
在同一价值表现中,同一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
等价形式的性质:
一方面,等价形式是能直接与另一个商品相交换的形式。
当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表现在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时,等价形式的商品就取得了等价形式。
另一方面,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用它的使用价值量来表现另一商品的价值量,但它却不表现自身的价值量。
虽然两个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两个商品的价值量来决定的,但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它只用自己的使用价值量来表现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量,而不表现自身的价值量。
等价形式的特征: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扩大的或等价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扩大到经常地和许多种商品相交换。
第一次显露出各种商品的交换的比例必须由它们包含的价值量来决定,但其也有缺陷和局限性。
从相对价值形式上看:
第一.从相对价值形式看,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
第二.一种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名目繁多,杂乱无章
第三.每一种商品有不同的、无穷尽的价值表现系列,所以价值的表现是不统一的。
从等价形式上看:
第一.没有统一的等价形式,只存在着有局限性的特殊等价形式,它们彼此相互排斥,
第二.各种商品中包含的同一的人类劳动,没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
随着交换的发展,某种商品从无数的商品中脱离出来,其他的一切商品都习惯性和它相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身的价值。
在这种价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简单的——只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是统一的——只表现在同一商品上,所以这种价值形式是一般的。
商品相对价值和等价形式的对立发展,反映着商品经济矛盾的进一步发展,为货币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4)货币形式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货币
某一商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便成了货币商品,也就是货币。
货币作为商品,页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以自己为尺度,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之所以可以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拥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时候,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因为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时候,知识需要把商品的价值大小表现出来,并不是实现商品的价值。
2)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物品流通的媒介,便是流通手段,此时必须是实在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简言之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其之所以有贮藏手段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该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执行该功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4)支付手段‘
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者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简而言之,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职能是在货币上述的四个职能基础上发展产生。
作为世界货币,一般只限于黄金或白银,少量信誉好的纸币,也可充当。
三.货币形式的演变
贵金属——银行卷——纸币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内在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1.它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只是商品价值的货币代表
2.它是一种债务货币,是银行对持有者和存款者的负债凭证,并以银行的信用为保证。
3.它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法定货币,并强制流通。
不兑现信用货币与金属货币制度相比,有如下特点:
1.它已经割断了与黄金的制约,供应量不受贵金属量的制约
2.通过信用程序,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而不是政府直接发行
3.必须依靠国家及中央银行的管理和调节
四.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就要贬值。
流通所需的货币量: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率;
货币支付手段产生后:
(待流通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短期促进,长期有害。
通货膨胀有如下要点:
1纸币流通特有经济现象2货币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是直接原因3表现为物价持续,普遍的上涨。
通货紧缩表现为商品价格下降,货币升值,需求不足,生产性投资建设减少。
市场萎缩,失业增加企业利润下滑等。
第四节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
一.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与价格偏离的原因:
1.价格总量和价值总量相等2.价格的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心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通过价格来表现,价格水平变动决定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价格水平变动决定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因此,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2.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3.促使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
二.市场经济一般
1)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覆盖整个经济领域,不仅物质资料生产,而且劳动力资源都被纳入商品交换的范围,市场机制成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商品经济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形式就产生了。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统称为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
2.市场经济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态
3.市场经济是推动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2)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由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1其微观基础是私人资本所有者直接经营管理的业主制或者合伙制企业
2其基本特点是自由竞争
3自由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社会经济过程很少干预,并不进行经济调控
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1公司法人企业成为微观经济的主体,特别是大型的公司制企业,以其巨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大、中、小企业并存的市场微观基础的主导力量。
2垄断而不是自由竞争成为其基本特征
3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日益加强
三.现代市场经济的两种形式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1它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
2它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市场经济
3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4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有制和私有制
现代资本主义是私有制为主体的具有混合经济特征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中也含有公有制经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但是社会主义也有私有制经济。
2)公有制为主体
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是社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3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与东、中、西部区域差异,要求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特点,实现优势互补。
3)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个体经济:
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济。
个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以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劳动为基础。
私营经济:
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形式。
其特点是生产资料的私有性、劳动的雇佣性、经营目的的增值性。
外贸经济:
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在我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及外商独资企业,通常简称为“三资”企业,这是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过程中吸收外资而形成的经济形式。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是货币的一种特殊形式;当货币可以带来增殖时,其便成为资本。
1)一般商品(货币)流通公式W-G-W
起点是物,终点也是物
2)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公式G-W-G’
起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
这时的货币已经变为资本了,增殖是资本存在的唯一理由和根本目的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为何前者不会引起价值的任何变化,后者却可以使价值增殖?
两公式的共同点:
1同样有商品和货币互相对立的两个阶段
2在每个对立阶段上,都是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3两个流通公式同样都是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都是买者和卖者的统一
4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
一个买者,一个卖者,一个既是卖者又是买者。
两公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循环形式不同。
1.两个流通次序相反2货币资流通中的作用不同3货币和商品的换位不同。
4.货币支出和流回的关系不同。
第二.运动的目的不同。
1.前者为了使用价值,为了消费;后者为了交换价值,取得更多的货币。
2.前者是等价的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另一种使用价值;后者是货币量的增加。
第三.价值在运动中的地位不同。
资本的实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不是起流通媒介的货币。
价值的增殖既在流通领域又不在流通领域,特殊商品即劳动力产生价值增殖。
3)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就是资本总公式,其矛盾就是资本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殖同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的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该矛盾的关键。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
就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
不同阶段下,劳动力的所有权并不都归劳动者个人所有。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这是相比其他商品最特殊的性质。
劳动力价值的消耗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劳动者拥有个人劳动力的所有权。
第二,除了劳动者除劳动能力外一无所有,没有生产资料和必要的生活资料。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不是自身劳动力的充分所有者,不满足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已经形成。
一方面,劳动者对自身劳动能力有充分的处置权;另一方面,劳动者并不拥有公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
只有在职工合作制场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才不具备。
在公有制经济领域,劳动力不是商品。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有以下两个方面决定:
1.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
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到两种相反的因素影响:
1.生产力的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日益降低,使劳动力价值趋向降低
2.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质量和数量提高,从而使劳动力价值趋向上升。
三、资本的一般属性和公有资本
1)资本的一般属性。
第一.资本的产生以商品经济的存在为基础,以劳动力商品的买卖为前提。
第二.资本是可以自行增殖的价值
第三.资本是一种没有终点的运动
第四.资本的具体存在形式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包括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力商品,其价值形态本质不同。
第五.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一种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的人与人的关系,像任何商品价值体一样,资本在社会表象上直接表现为物,表现为可以被人所占有、所支配的物。
2)资本特有的社会属性
只要大多数劳动者还不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贡献剩余劳动,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就具有必然性。
资本的这种特有属性,在不同的资本占有关系下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源泉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而且也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所有者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
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过程的特点:
劳动隶属于资,即劳动力的支配权归资本家所有;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劳动过程的价值形成包括两个方面:
1生产资料转移旧价值的过程,由具体劳动完成
2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也就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
不变资本:
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c
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v
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的原因是: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将相当于工资部分的价值生产出来,而且还能生产超过工资部分的价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经济学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