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960.docx
- 文档编号:30162040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7.30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960.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96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960.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960
复习重点:
1---4章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观念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
3.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两方面内容:
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坚持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3.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能反映的客观实在。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含义:
5.唯物主义形态发展三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6.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相对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对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9.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1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有条件性。
1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第一,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其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1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
以及为什么?
答:
对立统一规律。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答:
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
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1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16. 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7.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主体:
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
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中介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3.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5.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答: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8.价值的含义: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价值观:
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理论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力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7.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
答: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标准:
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
答: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三层意思: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1、阶级:
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13、社会革命的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
14、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15、改革: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6、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7.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18、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3.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
一、可能会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化;三,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4.货币:
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商品价值形成的四个阶段:
简单得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6.劳动力的价值:
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
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7.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8、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9、相对过剩人口:
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三种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10、社会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11、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
5.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重点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之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会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②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社会的问题③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①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②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③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的某些行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式。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物主义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管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二者相互渗透。
7、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大量输出资本
(1)垄断资本家获取大量高额垄断利润后,国内缺少更有利的投资物所,相对于垄断资本追求高额的垄断利润的需求而言,也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这就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2)过剩资本的更佳投资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劳动力和土地、原材料价格等更便宜的经济落后国家,输出资本可以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
(3)资本输出能带动商品输出,有利于大垄断资本的海外统治的建立和加强。
8、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18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