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扎乡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
- 文档编号:30161838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54KB
麻扎乡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
《麻扎乡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扎乡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扎乡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伊宁县麻扎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010年)
今后五年,是我乡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时期。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从我乡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对于实现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州、县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紧密结合我乡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经济建设和维护稳定两大主题,围绕快速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基础建设、旅游业、教育、新农村建设五项重点工作,确保社会稳定,使全乡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
重点做好扶贫工作,突出抓经济项目、抓产业调整、抓市场运作、抓基础设施建设,搞活二、三产业,依靠市场科技,继续加大扶贫力度,采取各种措施为贫困户增加收入。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必须贯彻以下发展方针: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高举发展的乡帜,唱响发展的主题,抓牢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的步伐,提高发展的质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
把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胆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坚持以富民为宗旨。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全体人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制。
继续加强扶贫工作,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坚持以人才为关键。
把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树立新的用才观,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坚持以稳定为前提。
正确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我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力争经济增长率接近于全县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群体支柱产业的培育初见成效,产品进一步占领市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小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城乡结构进一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拓宽就业渠道,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全面完成教育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各项改革继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资源利用渐趋合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
----经济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
今后五年,全乡GDP年均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12%,第二产业15%,第三产业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10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
50:
23,群体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提高,竞争力显著增强,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功能显著改善,城乡化水平达到30%以上,非农产业从业人数上升到30%以上。
个私经济比重不断增加,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的主要预期目标。
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城镇居民和部分农村牧区人口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全面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0%。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今后五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
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6%以上。
乡内小流域治理取得新进展。
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
第二篇 调整经济结构
第三章 巩固和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
第一节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抓好以农田草牧场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快人畜饮水解困和小流域治理建设力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到2008年全乡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000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00亩。
进一步以农村牧区电网设施、乡村道路、通信、广播电视和农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牧区公共设施,抓好山旱区小流域治理,优化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牧区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第二节 调整农牧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灌区坚持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大力调整种植、养殖结构。
到2008年粮经饲比例达到20:
20:
60,规模饲养肉羊2万只,肉牛5000头,奶牛3000头;山旱区发展豆类、薯类作物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小杂粮等旱粮生产;牧区要突出草原的保护与建设,转变经营方式,转变生活方式,形成以建设养畜为主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区。
其中边远牧区以退牧休牧、还草增草为重点,走生态移民的路子。
集中牧区以划区轮牧、短期育肥为重点,走草场轮牧、牲畜半舍饲的路子。
第三节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多种经营模式,高起点、规模化、优质高效地重点建设5000亩优质饲草料(包括玉米)、3000亩优质小麦、2000亩优质棉花、2万只优质肉羊、1吨山羊绒、1千头奶牛六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培育和发展多形式的龙头企业,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强化订单农牧业和创汇农牧业。
加强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和引导,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示范项目。
第四节 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以农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与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协会、产品产销、信息服务等农村牧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与农牧户利益紧密相联的运行机制,拓宽农畜产品的流通渠道。
改革农牧业科技和牲畜疫病防治管理办法,改进政府对农牧业的扶持和科技服务方式,适应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培养、引进人才,调整优化农牧业科技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大力普及农牧业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建立覆盖涉农涉牧部门、企事业单位主要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牧业信息网络。
第五节 加大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继续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和“草原双权一制”政策。
在坚持农牧民自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以土地为主的农业资源使用权流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作形式。
按照规范化、企业化的原则,鼓励土地有偿转让、转包、出租、入股等各种形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全面落实以草定畜的草畜平衡制度,实行休牧、轮牧和禁牧,有效遏制草原沙化退化的趋势,并积极向上级争取相应补贴,以解决减少牲畜后牧民的生活问题。
继续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农牧业建设资金。
认真落实减轻农牧民负担的政策,切实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和完善各级政府扶持农牧业生产的各项政策。
第四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度增长。
按照调整布局,提高质量,保护环境,注重效益的要求,加快水利、公路、能源、通讯建设,缩小与全县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后劲。
第一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除害兴利,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努力解决旱涝灾害,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和具有综合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维护和经营管理。
全面实施博尔博松河小流域治理和农田水利防渗渠建设工程。
继续抓好沿山山洪沟口防洪治理和滞洪区规划搬迁工作。
建立高效合理的水利管理机制,使水利工程维护和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节 加快乡村公路建设
交通建设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加快乡村公路网建设,基本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逐步提高路面等级,重点加强与周边乡县和乡到各村的路面等级改造,努力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完善村村通路工程,方便劳动力与人才的往来和交流,保障农畜产品、工业品调运。
第三节 搞好能源建设
加大主干电网建设和乡村配电网的投入力度,以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以适应全乡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用电需求,调整电源结构,加快新能源发电,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的步伐。
第四节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加快政务信息化步伐,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等,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领域的信息化。
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建设以现代通信网络为目标,以强化干线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通信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数据图像等高级信息业务的需求,加快农村通信建设,提高电话普及率,改善农村邮政、电信条件。
第五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扩大就业的基本渠道。
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第一节调整提升商贸业
加快建立创新经营手段,推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快传统百货业向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和专卖店、精品店发展。
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业。
第二节加快发展旅游业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大旅游精品促销力度,分层次地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
重点以温泉电站、博尔博松民俗风情园、伊东工业园、歪思汗麻扎等优势旅游资源为基础,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遵循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原则,科学规划,注意可操作性和战略性,突出精品意识。
同时,积极开发大众化旅游休闲项目,大力发展假日旅游。
注重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节着力开发文化产业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依托民族和地区人文资源优势,以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文化艺术生产力和竞技体育水平。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繁荣和发展文化体育市场,加快文体产业发展,精心打造麻扎乡民族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我乡文化品位。
第七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小城镇
充分发挥小城镇在人口、产业、市场方面的吸引力和集聚力,推动城乡一体化。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抓好乡城和小集镇的建设。
把麻扎村建设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工矿业发展的服务基地,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1平方米,油路铺张率达到90%;排水受益率达到8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21%;供水普及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
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力、通讯、文教、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经济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
第二节 消除城镇化发展障碍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积极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已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村牧区人口,优先落户,放宽政策,给予“农转非”;调整就业政策,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
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繁荣城镇经济,增强对农村牧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
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
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政策协调,提高城镇化的管理水平。
第三篇 推进改革开放
第八章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我乡资源、区位优势,坚持“拓宽领域、改善环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快区域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把我乡建设成为国家新的能源接续基地、储备基地及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第一节 对外开放
要紧紧抓住经济发达地区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大公司、大集团,在电力、高载能及矿产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加工等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引进上力求取得突破。
要进一步加快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等投资软环境建设,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全力营造“亲商、爱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构建政策推动、政企互动、全民发动的整体招商格局。
要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采取定向招商、以商招商、以资源引项目、引资金等多种有效方式,对重大项目要派专人全程跟踪服务,切实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实效。
第二节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重点抓好政策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人文环境的整治和优化。
优化政策环境,就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我乡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用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民族自治地区的优惠政策,拓展投资发展空间。
优化行政环境,要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坚持以开放促监管,牢固树立多种经济主体平等保护的意识,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
要健全信用制度,加强信用教育,强化信用理念,整肃信用秩序,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风尚。
优化人文环境,要大力宣传“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使全社会普遍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开放形象”的意识。
对于在营造对外开放环境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公民,进行表彰奖励,对有损投资环境的问题及时给予处理。
第四篇 发展教育科技
第九章 大力发展教育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是最现实、最根本的生产力。
要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产业,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努力建设规模适当,素质优良,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第一节 全面加强基础教育
2008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重点使我乡教育实现“四大跨越”:
----实现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高中段教育的跨越。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全乡普及高中段教育,形成比较合理的普、职高招生比例。
----实现从学龄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跨越。
健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制度;推进托幼一体化,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积极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网络,形成覆盖全乡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使教育更好地向学龄前和学龄后两端延伸,为城乡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受教育机会。
----实现从承传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跨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合理的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职业中学要和各类高校试行弹性教育制度,促进普高和职高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拓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实现从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跨越。
积极构建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并举的教育结构,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我乡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和重要突破口,到2009年建成覆盖全乡的教育科研网,全乡各地学校初步形成信息化管理网络,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小学以上实现“校校通”;开放教育资源,通过优化和重组,扩大并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实行优势互补,鼓励实行开放式办学;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与蒙古国教育的合作交流。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程度。
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
要形成全社会投资教育的机制,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社会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采取特殊措施,加快发展边远贫困牧区、山旱区教育。
解决好边远贫困牧区、山旱区学生辍学问题,确保义务教育的普及。
第二节 优化学校布局,加强示范性学校建设
2006年把博尔博松村哈校建成重点民族中学。
2007年建成示范幼儿园,2008年建成县级示范骨干幼儿园。
第三节 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全面实施人才开发工程,把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纳入领导目标责任制,大胆创新培养选拨任用制度,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社会评价系统。
营造用好、留住、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体制环境。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尊重爱护人才,在全社会形成爱才惜才,求贤若渴的用人氛围,充分调动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创新引智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尽其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格局。
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完善职务职称评聘制度,落实人才待遇政策,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引进、评聘使用工作。
在充分发挥乡内各级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外部人才和智力引进力度。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队伍。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
开发农村牧区人才资源,造就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牧区人才队伍。
第十章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科教兴乡”,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要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观念,确立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机关为技术创新工作协调服务的新观念,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在乌拉特中乡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科技发展规律要求的技术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08年产业化有较大突破,全乡科技对农牧业的覆盖率达40%左右,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5%。
第一节 加快科技推广与应用
抓好农业种植和现代科技示范建设,促进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积极推进乡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试验推广新品种引进、集约化设施技术、生物技术、节水技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包装技术、信息技术等,力争在发展优质高效农畜产品方面取得突破,为加快我乡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供经验。
同时,在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科技普及、技术创新、企业制度、观念、机制及管理上,不断探索高科技示范经验,树立全新农牧业科技产业形象。
第二节 营造技术创新环境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宣传科技人员“求实、创新、奉献、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要继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第五篇 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 人口?
资源?
环境
第一节 控制人口增长
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全乡低生育水平,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重点做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生殖保健工作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老年公寓、敬老院等社会公益事业,开发老龄产业。
到2008年,全乡总人口控制在1.3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
第二节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依法加强土地、矿产、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努力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护耕地,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垦复,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确保全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重视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减缓耗竭性资源的消耗速度,推行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发展气象、地震和测绘等事业。
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荒山造林,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
对公路、河渠、堤坝沿线进行植树种草、绿化美化,建设“绿色通道”。
切实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防止乱采滥伐等工作。
采取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等措施,强化水土流失治理。
到2008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5000亩。
第四节 保护治理环境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制度,实行排污总量控制。
把防治工业污染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重点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使工业污染排放达到规定的标准。
加强水资源保护,抓紧治理水污染源,削减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有机物排放量。
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
开展农村环境监测,重视防治乡镇企业污染源,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带来的农村化学污染。
开展环保教育,完善地方法规,加强执法监督,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第六篇 改善人民生活
第十二章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扩大就业。
初步建设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麻扎乡 十一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