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练习 金版 湘教版必修1.docx
- 文档编号:30158268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31.73KB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练习 金版 湘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练习 金版 湘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练习 金版 湘教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金版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金版)湘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xx年试题调研)下表为江苏三大名石的相关资料,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为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
读后完成1~2题。
雨花石
昆石
太湖石
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二氧化硅热熔液侵入到断层破碎带内,冷却后形成的网络状白色石英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主要是石灰岩
1.对照图1和图2,有关“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雨花石的形成与乙有关 ②昆石的形成与丙有关 ③太湖石的形态与a、b有关 ④三大名石的形成皆与c、d、e有关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2.下列转化符合图1所示规律的是( )
①昆石→太湖石 ②雨花石→砾岩 ③雨化石→昆石 ④岩浆→昆石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1题,由表中资料可知,雨花石出自沉积岩中的砾岩,于乙有关;昆石实质上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太湖石是石灰岩受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2题,雨花石经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可以形成砾岩;昆石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答案】 1.C 2.D
(xx年潍坊模拟)读下图,完成3~4题。
3.按照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①③②D.②①③
4.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解析】 图②表示断裂形成,③表示张裂、岩浆开始上涌,①表示岩浆从张裂处上升。
②③①的顺序最能表示从张裂到岩浆的上升冷却过程。
该张裂过程常常形成于大洋中部,是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如大西洋中脊。
【答案】 3.B 4.D
(xx年焦作期末)下图为某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地点煤矿能够露天开采且比较安全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6.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 5.B 6.A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米),完成7~8题。
7.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D.避开断层
8.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走向的主导性因素。
图中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表明该区域有断层;聚落的分布规模与地形虽有关系,但此图中聚落主要是沿河分布,与河流有关。
【答案】 7.C 8.A
读地貌景观图(如下图),回答9~10题。
9.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B.乙和丙
C.丙和丁D.甲和丙
10.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解析】 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也属于内力作用。
峰林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而成,以化学作用为主;“V”字形峡谷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答案】 9.D 10.C
(xx年淄博模拟)读下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所示的区域,应是( )
A.冲积平原B.河谷平原
C.流域D.低地
12.形成该区域的作用,主要是( )
A.地质作用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D.流水作用
13.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是( )
A.分水岭B.山脊
C.刃脊D.等高线
【解析】 图中范围为河流的全部的集水区域,故应为该河的流域。
该河所在流域以流水作用为主。
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分布于山顶或山脊处,且位于流域的边缘,应是分水岭。
【答案】 11.C 12.D 13.A
二、综合题
14.(xx年南昌质检)读某地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处的岩石名称可能是 ,请说明其岩石的形成原因。
(2)如在A、B两处采煤,要注意的事故依次是______、______。
(3)说明甲、乙两地的地貌类型、判读依据及其形成原因。
【解析】
(1)C处最可能是变质岩,因为这里是石灰岩有岩浆侵入,在此影响下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2)A处是背斜构造,有利于气体的储存,采煤时应预防瓦斯爆炸;B处为向斜储水构造,易发生透水事故。
(3)根据等温线判断,甲地等温线值中间低四周高,是山地;乙地等温线值中间高四周低,是盆地(洼地)。
与A、B处的地质构造形态对应分析可知,A处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洼地,B处向斜槽部受挤压变得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
【答案】
(1)大理岩 C位于石灰岩层,附近有岩浆侵入活动,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大理岩。
(2)瓦斯爆炸 透水事故
(3)甲地:
山地;因为气温中间低,四周高;成因: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
乙地:
洼地(盆地);因为气温中间高,四周低;成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而形成洼地(盆地)。
15.(xx年太原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床物质颗粒划分标准。
材料二 下图为侵蚀、搬运、沉积和流速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速度。
材料三 某河流三个河床沉积断面图。
(1)对比材料一、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降速度与泥沙粒径成正比关系
B.泥沙粒径越小越容易被侵蚀
C.在一定粒径范围内,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发生沉积
D.1厘米/秒的流速能搬运走1毫米粒径的泥沙
(2)材料二显示:
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外力作用。
对于粒径为0.001~0.01毫米的河床物质,流水作用则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外力作用,河流流速在100厘米/秒时对粒径大于10毫米的河床物质基本上没有________作用。
(3)对比材料二、三,试判断A、B、C三个断面的流速大小为________。
如果三个断面分别对应河流上、中、下游,则:
A对应________河段,B对应________河段,C对应________河段。
(4)综合上述分析可知:
一般情况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越强,河流物质的粒径越大,________现象越明显。
(5)下列现象不能用材料二图示原理解释的是( )
A.上海港航道淤塞
B.东非大裂谷两边形成悬崖峭壁
C.莱菌河上游的“V”形谷
D.尼罗河河口三角洲
【解析】 分析材料一、二可知,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搬运、沉积三种外力作用,由图中看,河床物质颗粒很小的胶泥类物质抗侵蚀能力比泥类物质强,而且粒径在0.001到0.01之间的物质,尽管流速很小时,也不发生沉积现象,而粒径较大的物质,一旦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由搬运现象转为沉积现象,由此可判断材料三中的三个断面中A为中游,B为上游,C为下游。
【答案】
(1)C
(2)侵蚀 搬运 沉积 搬运 沉积 搬运
(3)B>A>C 中游 上游 下游
(4)侵蚀 搬运 沉积 (5)B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湘教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图示内容不能反映的是( )
A.断层 B.褶皱
C.火山喷发D.岩层运动方向
2.图示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
A.张力B挤压力
C.摩擦力D.垂直挤压力
3.下列可能由图示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阿尔卑斯山脉B.大西洋
C.长江三峡D.日本富士山
解析:
第1题,图示岩层反映出其受到巨大挤压力的作用先形成了褶皱,后因超过了岩石最大承受能力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位移出现断层。
第2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其动力主要是挤压力。
第3题,阿尔卑斯山是板块相对运动,挤压而成的褶皱山系;大西洋是板块张裂而成的;长江三峡属流水侵蚀而成;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是岩浆活动的一种反映。
答案:
1.C 2.B 3.A
某校高一
(2)班同学在实施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某山地地貌的地质构造如图所示,完成4~6题。
4.形成该处地质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D.海浪冲击
5.关于图示地貌正确的描述是( )
A.①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谷”
B.②处地貌反映的是“地堑成山”
C.③处地貌反映的是“地垒成谷”
D.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
6.图示地质构造中可能储存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解析:
第4题,该地区为褶皱山系,其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5题,读图可知,①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谷”,②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山”,③处地貌是“地堑和向斜共同作用形成山谷”,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因此D项正确。
第6题,向斜是良好的地下水储藏构造,图中①是向斜构造,③是背斜构造,③是断层构造,⑤是背斜构造。
因此A正确。
答案:
4.A 5.D 6.A
下图为“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运动示意图”。
据图回答7~8题。
7.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位于( )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
8.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B.板块生长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D.板块消亡边界
解析:
第7题,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上,M半岛位于该分界线东侧。
故M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第8题,图中所示边界为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红海面积逐渐扩大,故B项正确。
答案:
7.D 8.B
(xx·广东广州二模)石灰炭、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流沉积的产物。
读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侵蚀、沉积、断裂
B.断裂、沉积、侵蚀、褶皱
C.沉积、断裂、侵蚀、褶皱
D.褶皱、断裂、侵蚀、沉积
10.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为( )
A.海平面一直上升
B.海平面一直下降
C.从E到F海平面下降,从F到G海平面上升
D.从E到F海平面上升,从F到G海平面下降
解析:
第9题,该地底层的岩层发生弯曲说明有褶皱发生,断层切穿所有的岩层说明最后发生了断裂,故选项A正确。
第10题,注意题干的信息结合图例可知从E到F沉积物从石灰岩变为砂岩,说明海平面下降;从F到G沉积物从砂岩变为页岩,说明海平面上升。
答案:
9.A 10.C
用等高线反映一特定岩层顶面起伏形态的构造图称为构造等高线图。
这种构造图定量地、醒目地反映了地下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形态。
这是油气田、煤田和一些层状矿床的勘探和开采中经常编绘的一种重要图件。
读“某背斜构造岩层顶面标高(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10孔的孔深可能是( )
A.245米B.300米
C.345米D.355米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10孔地表高度介于300-400米之间,但不会等于300米和400米。
由材料知:
孔深等于地表高度减去岩层顶面标高,图中显示该孔岩层顶面标高为55米,则孔深大于245米、小于345米,故B项正确。
答案:
B
12.该背斜构造脊线大致经过的孔的位置是( )
A.12-11-61B.10-9-7
C.12-10-9D.11-9-7
解析:
背斜的脊线处岩层顶部标高要高于两侧,从图中可看出:
5、10、11三个孔中,11孔岩层顶部标高最高,6、8、9三个孔中,9孔岩层顶部标高最高,则11、9孔大致是背斜构造脊线经过的位置,故D项正确。
答案:
D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安全事故隐患。
读“山西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
回答13~14题。
13.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炭且比较安全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14.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解析:
第13题,乙处埋藏浅,且为背斜,不易渗水,顶部露出地表,不易储气,比较安全;第14题,背斜(a处)是良好的储气构造,可能导致瓦斯爆炸,向斜(b处)是储水构造,开采中易发生透水事故。
答案:
13.B 14.A
二、综合题(共22分)
15.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选)( )
A.渭河平原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填代号)处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背斜的判断从岩层的形态上看,岩层是向上弯曲隆起的;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读图可知,②处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是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故为背斜;背斜成谷现象的原因是: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成为谷地;第
(2)题,地垒所在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第(3)题,④处的地质构造为地堑,与它成因相似的有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第(4)题,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在①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答案: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岩性脆弱易受侵蚀 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 块状
(2)见下图:
(3)AC (4)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16.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P处为________;B处是________上升处。
(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
A.玄武岩B.页岩
C.花岗岩D.石英岩
(4)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由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___,这个发现说明________是不断扩张更新的。
(5)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到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山脉。
解析:
第
(1)题,地幔软流层岩浆上升(B处)在大洋深处冷却形成海岭(P处);大洋板块水平运动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而向下俯冲,形成了海沟(A处)。
第
(2)题,大洋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
第(3)题,H处是岩浆喷发地带,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四个选项只有A为喷出岩。
第(4)题,大洋地壳的海岭处岩石年龄最轻,距海岭越远海底地层岩石年龄越老,这是海底不断扩张更新的结果。
第(5)题,在太平洋东部,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时,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海岸山脉。
答案:
(1)海沟 海岭 软流层中岩浆
(2)M (3)A (4)ECD 海底 (5)美洲 落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练习 金版 湘教版必修1 地壳 物质 组成 循环 地球表面 形态 练习 湘教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