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精品.docx
- 文档编号:30158113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79KB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精品.docx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精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精品
《汉魏晋诗三首》
教学目的:
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3.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2.逐步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作家作品
(一)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
将抒情、议论、叙事、写景融而为一,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善于抓取人物的典型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建安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极混乱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是中国历史上甚活跃、且富于创造精神的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乱世出英雄,盛世无华章)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
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
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既延续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渐进的演变过程呈现为显著的转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
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
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
其中曹植在政治上最终遭到失败,但在文学上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当时及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后人多数评价最高的一个。
他的诗歌创作,在许多方面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方向。
1、关于曹操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2、关于曹植
(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
字子建。
曹操第三子。
曹植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一度受到曹操的偏爱,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围绕继承权的一场明争暗夺。
最终,由于曹植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与老练,而归于失败。
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的严厉迫害,他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
明帝曹叡继位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怀壮志,无从施展,终于郁郁而死。
如《白马篇》,虽是游侠题材,诗中那一位英勇少年,实际也是作者自我的化身。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植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现存约80首,曹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把五言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使之达于成熟。
他的五言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格调雄浑而不卑弱,文辞华美而不雕琢,尤其是注重语言的提炼和修辞,特别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韵律的和谐。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
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
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加罪,决不宽恕!
”植曰:
“愿乞题目。
”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
丕指画曰:
“即以此画为题。
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
”植行七步,其诗已成。
诗曰: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凸山下,檄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及群臣皆惊。
丕又曰:
“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
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植曰:
“愿即命题。
”丕曰:
“吾与汝乃兄弟也。
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
”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曹丕闻之,潸然泪下。
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
“兄何逼弟之甚耶?
”丕慌忙离坐告曰:
“国法不可废耳。
”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
植拜辞上马而去。
(选自《三国演义》)
二、讲析《迢迢牵牛星》
1、关于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最普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
牵牛和织女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歧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诗中关于织女的描绘,已有‘终日不成章”的意思,但牵牛与织女之间还没有故事联系。
到了西汉,牵牛织女的关联多起来,据《汉宫阙疏》说:
“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
”两颗星演变成两个有具体形象的神人,可能其中还有一些故事情节。
把牵牛、织女说成夫妇,一对磨难夫妻,是东汉后期的事。
《迢牵牛星》是这一故事趋向定型化的标志,此后的一些文学作品除个别情节如七夕相会之外,主要内容都本于该诗篇。
曹植《九咏注》说: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可见这一故事在魏初已基本定型。
2、品味揣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
“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
这是从远景写起的。
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
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
诗意是:
织女星摆动着她一双细嫩柔长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
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而生情。
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
那诗意的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层转折。
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
下面一句回答了这个问题。
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
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
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
”到底“相去”远不远?
“河汉清且浅”,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因为——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
揭示出现实与相思的尖锐矛盾。
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
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2、特色赏析:
叠音词的魅力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
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
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3、主题探究: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第2课时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
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
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
再指出其优缺点。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
(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
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
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
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
忧的是什么呢?
(人生苦短)(板书: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
(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
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
岂不很苦吗?
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
(曹操何许人也?
)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
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
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
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
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
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背诵课文
附:
板书: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语:
英雄的慷慨悲歌
第3课时
一、陶渊明(选讲)
1、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
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
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
少年时代志趣未定。
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
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405)41岁。
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
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
晋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
曾奉命使都。
隆安五年(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
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8月,他出任彭泽令。
在官80余日。
11月,辞官回家。
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
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
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
此后,生活日益贫困。
躬耕未废,饥寒不免。
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
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
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
这时他病饿卧床。
檀道济劝他: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他说:
“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
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2、《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
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
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
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二、《归园田居》赏析
①诵读诗作,理清结构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
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
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结构图:
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②诗句的品味揣摩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气韵,自己天性原本热爱大自然的山川。
错误地落入世俗的尘网,离开田园一晃就是十三年。
(“三十”当作“十三”,陶氏从29岁做江州祭酒到41岁辞官归隐是十二年,这首诗写于归隐次年,正好13年。
)
这四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如何理解“韵”和“误”字?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可以说是他对归隐前13年生活的总结。
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
“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情趣,它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
“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
“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关在笼里的鸟怀恋往日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从前的水潭。
如今我归隐田园,守住朴拙清贫,开荒耕作在这南野间。
B、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
“拙”是什么意思?
这是以“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
“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
《老子》:
‘大巧若拙。
’”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并以此自许。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
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
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
C、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景物,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后四句是远景。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因为们听没有尘俗杂事的缠扰,所以室中空寂,身心也有余暇。
现在得以归田隐居,好像长期被关在笼中的鸟儿又得以重返大自然一样!
D、四句是的寓意是什么?
与开头首尾呼应,强化了与上层社会彻底决裂的主题。
③艺术特色的把握
比喻形象贴切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作“尘网”,把其中之人比喻作“羁鸟”“池鱼”,把退隐田园比喻作冲出“樊笼”,从方“自然”,感情色彩十分鲜明,比喻非常形象、准确。
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
优美的抒情诗,一般都能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够费、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魏晋诗三首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精品 语文教案 人教版 汉魏 晋诗三首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