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推荐专题54+模拟试题汇编.docx
- 文档编号:30155394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31.33KB
KS5U推荐专题54+模拟试题汇编.docx
《KS5U推荐专题54+模拟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S5U推荐专题54+模拟试题汇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S5U推荐专题54+模拟试题汇编
【西方工业化】
1.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材料表明( )
A.预测到帝国主义阶段东西方的差距
B.所有落后国家早晚要走发达国家道路
C.不发达工业国家以及非工业国家也将被迫卷入到普遍的竞争的斗争之中
D.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内部也会产生类似于工业发达国家那种内在的矛盾
【答案】 B
2.什么是工业4.0?
“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
“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
结合以下图片回顾以往的科技创新历程,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工业1.0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导致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工业2.0将人类带入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化时代
C.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促使第三产业产生
D.历次科技革命都以创新为手段,引导社会不断前进
【答案】 C
【解析】 工业1.0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导致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业2.0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化时代,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三产业很早就有,只是工业3.0即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发展显著而不是促使其产生,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历次科技革命都以创新为手段,引导社会不断前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 )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
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答案】 B
4.(2016届唐山一中模拟)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这说明当时英国( )
A.新生工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资产阶级议会改革的必要
C.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D.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是社会贫富分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议会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社会结构变化,而非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错误;据材料“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可知,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两大阶级,即改变了社会结构,故D项正确。
5.马克思说: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力的革新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
C.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科技发明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速度加快
【答案】 B
6.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自耕农大量减少,几近消失。
而欧洲大陆上其他国家,如法国、俄国、德国等国家,他们在本国的农村或是建立起资本主义小土地所有制,或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忽视农业发展
B.资本主义大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化推动英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基础
【答案】 B
【解析】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自耕农大量减少,土地高度集中,这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自耕农大量破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商品市场,故B项正确。
7.詹姆斯·密尔和约翰·密尔父子是19世纪英国乃至西方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代表。
两人一致认为,印度社会缺乏演进的能力,需要被英国统治才有前途,并称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造福印度人民的政府。
这说明了( )
A.密尔父子的自由主义者身份为假,实为殖民主义者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由自由主义向殖民主义阶段过渡
C.工业革命背景下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存在紧密联系
D.印度实际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殖民活动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 C
【解析】 题干明确指出两人是自由主义的代表,同时通过其思想可得出其殖民主义者的身份,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表面上主张自由生产、贸易和竞争,实则凭借经济优势垄断世界市场,与殖民主义有着一致性,而非过渡到殖民主义阶段,B错误,C正确。
D本身说法错误。
8.“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
”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的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
D.确立自由市场制度
【答案】 D
9.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这说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
C.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D.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
【答案】 C
【解析】 欧洲进口的是原料:
牛肉、羊毛、咖啡等,这说明其他地区变成欧洲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同时欧洲向海外投资,说明海外成了欧洲资本投资场所。
综上可知,当时的世界市场是以欧洲为主导的。
10.如下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
从这幅图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B.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C.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得利益
D.美国通过签订关贸总协定掌握了贸易霸权
【答案】 B
11.阅读下表,导致其中两个国家的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
A.殖民霸权的建立B.垄断程度较高
C.封建因素的铲除D.欧亚移民涌入
【答案】 B
12.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给后人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的工业化只在英国、西欧和北美发生……除了扩展到西欧以外,由于工具、技术、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工业化,以及能够从农业社会获得原材料的交通网络的建立,整个世界被联系在了一起。
……工业国的代理
控制了与贸易有关的商业金融组织机构,相应地,原料出口国却缺少对资源的控制能力。
一些国家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工业国家的廉价制造品,传统工业和地方经济被破坏。
——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 欧洲部分国家的关税税率(1913年=100)
食品
半成品
制成品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德国
125
380
95
153
190
183
法国
65.5
180
96
128
153
178
意大利
75
188
114
198
193
286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实行货币贬值或降低汇率政策,以相对抬高别国商品的价格,从而削弱对手的竞争能力。
货币手段的使用,使世界商战空前激烈。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指出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的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状况对世界政治经济的消极影响。
【答案】
(1)因素:
工业化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列强的侵略扩张。
问题:
存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或建立在工业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基础上)
(2)状况: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大打关税战和货币战。
影响:
政治:
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国际局势趋于紧张(或德意日法西斯上台,走向世界大战)
经济:
加剧了经济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混乱。
(2)第一小问状况,材料二的表格反映了各国大打关税战,材料二“政府实行货币贬值……从而削弱对手的竞争能力”体现了各国大打货币战;第二小问消极影响,可以从政治上各国矛盾加剧、国际形势紧张,经济上经济危机加剧、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回答。
【苏联工业化】
1.列宁认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
他强调,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这一论断( )
A.重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要性
B.阐明了新经济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C.指出了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的方向
D.否定了西方的工业化成就及经验
【答案】 C
2.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卢布)
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外贸总额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C.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答案】 C
【解析】 经济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危机,在这段时期内苏联对外贸易形势是很好的,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中1930~1932年贸易额很大不符,而且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需要对外贸易,不可能采用经济封锁的,故B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纯计划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自给自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
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这些做法( )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A项错误;农产品采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D项错误。
4.列宁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节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D.指令性计划经济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列宁”“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可以直接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符合“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这一条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排除B,选A。
5.1921年列宁曾说: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
”列宁论述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
C.勃列日涅夫的改革D.新经济政策
【答案】 D
6.“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
”材料表明苏俄政府( )
A.解除了对商品贸易的限制
B.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关键信息“纳税后”“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等分析可知,D符合题目要求。
A本身说法错误,排除;B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7.下图是据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资料整理的私营注册工业在国家全部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此示意图说明( )
A.私营工业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限制了私营工业发展
C.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排挤和压制
D.工业化方针已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8.斯大林在1930年曾说:
“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
”这表明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是( )
A.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B.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
C.排斥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
D.维护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B
【解析】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说的是农业集体化,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说明斯大林否定新经济政策,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故B项正确。
C项不是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排除。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9.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说明赫鲁晓夫( )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因收购太多而影响了农民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农产品价格提高,说明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不能说明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已经改变,故B项错误。
在赫鲁晓夫改革的推动下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不能说他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C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没有谈到收购数量增加,故D项错误。
10.1933年4月,作家肖洛霍夫写信向斯大林反映粮食征购队员普遍使用刑逼、体罚和打骂等恶劣手段来收购粮食以及农民消极怠工的现象。
材料中苏联农村出现的现象( )
A.是余粮收集制实施的结果
B.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促使斯大林调整农业政策
D.是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产物
【答案】 D
【中国工业化】
1.有学者指出:
“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办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可见,当时中国( )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答案】 D
【解析】 洋务运动属于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洋务企业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官僚资本,故C项错误;从材料“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说明当时中国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故D项正确。
2.下表显示了1865~190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数据(部分),该表反映了( )
年代
进口(万两)
出口(万两)
平衡(万两)
1865年
5571
5410
-161
1875年
9780
9890
+110
1895年
17169
14329
-2840
1905年
44710
22788
-21922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不断加深
B.列强不断增加工业品倾销并减少原料输入
C.中国外贸始终处于入超造成货币大量外流
D.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深刻影响中外贸易
【答案】 A
3.1941年7月,国民政府明令田赋征收一律由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改成实物,田赋税额法币每元折征稻谷2市斗或小麦1斗5升。
1942年又将折征标准提高到每元税款折征稻谷4市斗或小麦2斗8升。
此变化表明( )
A.国民政府持久抗战决心
B.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加剧
C.人民群众负担变相加重
D.正面战场抗战日益困窘
【答案】 C
【解析】 材料仅论述了国民政府田赋征收的变化,并未体现抗战决心,故A项错误;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但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前后折谷数额大增,与通货膨胀事实相背,只能反映百姓负担加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国民政府田赋征收的原因,而且根据所学,1942年敌后战场变为抗日主战场,与史实也不符,故D项错误。
4.《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
“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 )
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土地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两次变革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两次改革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错误。
5.历史爱好者杨宁在一次藏友的交流会上得到一张上面盖有“洛阳市制粉合作作坊”公章的股票凭证(右图)。
该股票的历史价值在于( )
A.见证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导致了中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反映了新中国改造民族资本的创举
D.说明了建国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答案】 C
6.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
这说明( )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D.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 精兵简政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大跃进”造成工业化比例失调,这一调整是对“一五”计划期间“左”倾城镇化建设错误的纠正,而非“违背”,故B项错误;“左”倾城镇化建设加剧城市经济的困难,这一调整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故C项正确;“左”倾错误的工业化应该退回到实际,与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而非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故D项错误。
7.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
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
据此判断当时(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
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
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
D.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
【答案】 C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经历了1980年至1991年的复兴和起步时期,1992年至1999年的扩容和成长时期,2000年至今的规范和发展时期。
这种发展( )
A.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完全同步
B.旨在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
C.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步调一致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答案】 D
【解析】 股市发展,不可能与经济体制转型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股票市场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故B项错误;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材料并不能完整反映这些信息,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1980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1992年处于改革开放深化期,2000年至今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与发展时期,与材料基本吻合,可见股市的发展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故D项正确。
9.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
亿美元)。
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
对外贸易
(进出口)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381.4
1154.4
4722.9
38671.2
引进外资
(已利用外资)
1984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270.5
1028.9
5935.6
11329.4
A.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B.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
C.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
【答案】 C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出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无法得出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情况,不能说明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不断增长,说明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的情况,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康有为于1898年上书光绪皇帝,更明白说道:
“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蛮待我,以愚顽鄙我。
昔视我为半教之国者,今等我于非洲黑奴矣。
”从利娅·格林菲尔德对民族主义兴起之感情动力的论断来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可以说已经略具刍形,呼之欲出。
——摘编自《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要求:
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
【答案】 影响: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等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中国各阶级、阶层逐渐联合起来反侵略,求民主。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学习苏俄”的思想变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救国之路。
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倡导“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
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
三、“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
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
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
四、新时期的经济建设
1.国民经济的前进和徘徊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KS5U 推荐 专题 54 模拟 试题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