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质量检测方法.docx
- 文档编号:30152061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479.55KB
眼镜质量检测方法.docx
《眼镜质量检测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镜质量检测方法.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眼镜质量检测方法
情境一学习
眼镜质量检测
任务一、用顶焦度计测量眼镜的顶焦度和轴位
任务二、光学中心水平距离和垂直互差的测量
任务三、渐进多焦点眼镜的质量检测
任务四、眼镜片质量检测
任务五、配装眼镜棱镜度和棱镜底向的检测
任务六、太阳镜的质量标准及测试方法
任务七、眼镜装配质量的要求和检查
任务八、配装眼镜的外观质量和整形要求
任务九、配装眼镜的检测
任务十、眼镜架检测
任务十一、无框眼镜外观质量检查
任务十二、瞳距尺、瞳距仪的使用
任务十三、镀膜镜片的膜层质量要求
任务一、用顶焦度计测量眼镜的顶焦度和轴位
一、学习目标
了解顶焦度计的工作原理,掌握顶焦度计测量眼镜镜片顶焦度和轴位的操作步骤
二、学习内容
(一)顶焦度计结构和工作原理
目前普遍使用的顶焦度计大致有三种:
直视式顶焦度计、投影式顶焦度计及电脑焦度计。
下面以直视式顶焦度计JDY-1型为例进行介绍。
图1-1-1为顶焦度计的光学系统图。
1,光源;2,滤色片;3,移动分划板;4,准直物镜;5,置片座;6,被测镜片;7,物镜;8,固定分划板;9,目镜
顶焦度计由准直系统和望远系统组成,如图1-1-1所示。
光源1通过滤色镜2照明准直分划板3,准直分划板3可以前后移动,故又称移动分划板。
望远系统分划板8是固定的。
在未放置被测眼镜情况下,移动分划板3位于准直系统物镜4的焦平面上,此时,通过望远系统目镜9,可以看到移动分划板清晰成像在固定分划板8上。
这一位置即为顶焦度计的零位。
当在准直物镜前放置被测眼镜后,通过目镜9看到移动分划板像变得模糊,转动顶焦度测量手轮,使移动分划板前后移动,直到移动分划板能清晰成像在固定分划板上为止,移动分划板的移动量,即对应被测眼镜的顶焦度。
(二)测量前的准备
1.接通电源,灯泡亮。
2.调整望远系统目镜视度:
转动目镜视度圈,能清晰看到望远系统固定分划板为止。
3.核对零位:
转动顶焦度测量手轮,通过目镜观察到移动分划板清晰成像在固定分划板上,此时,顶焦度测量手轮的读数应为零。
如图1-1-2所示。
图1-1-2
(三)不带球柱面镜片的眼镜顶焦度的测量步骤
1.将被测眼镜放置在顶焦度计的镜片工作台上(先测右镜片,后测左镜片),调节工作台的高低及左右移动眼镜,使被测眼镜的右镜片(或左镜片)的光学中心与顶焦度计的光轴重合。
2.打开固定镜片接触圈的导杆按钮,使固定镜片接触圈压紧眼镜镜片。
3.转动顶焦度测量手轮,直至能清晰观察到移动分划板像。
4.读取顶焦度值,即为眼镜镜片的顶焦度。
如图1-1-3所示的位置对应的镜片的顶焦度读数为-1.50D。
图1-1-3
5.分别记录眼镜左右镜片的顶焦度。
(四)带有球柱面镜片眼镜顶焦度及轴位的测量步骤
1.将被测眼镜镜片置于顶焦度计的镜片工作台上(先测右镜片,后测左镜片)。
2.转动顶焦度测量手轮,直至能清晰看到由明亮短线组成的圆筒形光斑。
3.调节镜片工作台的高低和左右移动镜片,使被测镜片的光学中心位于目镜分划板中心。
4.打开镜片压紧圈导杆的按钮,使固定镜片的接触圈压紧镜片。
5.转动顶焦度测量手轮及柱面散光轴位角测量手轮,使:
某一方向筒形光斑最清晰,读出顶焦度读数为M1。
相对应的轴位读数为AX1。
6.转动顶焦度测量手轮,使另一方向筒形光斑最清晰,读出顶焦度读数为M2。
相对应的轴位读数为AX2。
7.写出结果:
M2为球面顶焦度,(M1-M2)为柱面顶焦度,AX1为柱镜的轴位方向。
或:
M1为球面顶焦度,(M2-M1)为柱面顶焦度,AX2为柱镜的轴位方向。
如图1-1-4所示。
图1-1-4
(五)注意事项
1.每次测量前必须调整目镜视度,使其适应测量人员眼晴的屈光状态。
2.测量者的眼睛有散光时,必须戴上自己的校正散光的眼镜,然后再进行测量工作。
3.确认顶焦度计的零位。
4.测量时,必须将镜片光学中心位于顶焦度计的光轴上,特别当测量球柱镜片时更应注意,否则所测的轴位误差会较大。
5.测量时被测镜片的凹面必须紧靠顶焦度计的镜片位置支承圈。
而当测量双光镜片的附加镜度时,应将子镜片的凹面紧贴镜片位置支承圈。
(六)眼镜镜片顶焦度偏差和轴位方向偏差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1.顶焦度偏差:
(1)将顶焦度测量结果减去验光处方中的顶焦度,其差值即为顶焦度实际偏差。
(2)对照国家标准GB10810《眼镜镜片》中表1所规定的镜片顶焦度允许偏差:
球面顶焦度标称值
球镜允差A
柱镜允差B
0.00~075
>0.75~4.00
>4.00~6.00
>6.00
0.00
±0.08
±0.06
±0.12
±0.18
±0.25
>0.00~3.00
±0.12
±0.09
>3.00~6.00
±0.12
>6.00~9.00
±0.18
>9.00~12.00
±0.18
±0.25
>12.00~20.00
±0.25
±0.18
±0.25
>20.00
±0.37
±0.25
±0.37
±0.37
注:
以绝对值最大的顶焦度为球面顶焦度标称值。
当实际偏差小于或等于镜片顶焦度允差,则此项指标质量合格。
若实际偏差大于标准中的允差时,则此项指标质量不合格。
2.柱镜轴位偏差:
(1)柱镜轴位偏差=柱镜轴位的实际测量值-验光处方中的轴位值
(2)对照国家标准GB13511《配装眼镜》中表4所规定的轴位偏差:
柱镜顶焦度值m-1(D)
≤0.50
>0.50~0.75
>0.75~1.50
>1.50
轴位允许偏差(。
)
±7
±5
±3
±2
实际偏差至少应小于或等于国家标准GB13511表4中规定合格品所对应的轴位偏差。
(七)相关知识
应用游标卡尺原理,提高读数精度,读数方法如下:
零线指标为主值,游标指示为副值,测量结果为主值和副值之和。
例1:
用JDY-l测量眼镜顶焦度,其顶焦度的读数如图1-1-5所示:
图1-1-5
零线指示:
+2.75~+3.00之间,主值为+2.75,
游标指示:
零线上面(+)第三条线对准,副值为3×(+0.05)=0.15,
测量结果为+2.75+0.15=2.90D.
图1-1-6
例2:
顶焦度读数如图1-1-6所示:
零线指示:
-6.00~-6.25之间,主值为-6.00,游标指示:
零线下(-),第一根线对准,副值为1×(-0.05)=0.05,测量结果为-6.00+(-0.05)=-6.05D
练习题
1.顶焦度计使用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2.球面镜片顶焦度的测量步骤是什么?
3.平柱镜片顶焦度的测量步骤是什么?
4.球柱镜片顶焦度的测量步骤是什么?
任务二、光学中心水平距离和垂直互差的测量
一、学习目标
掌握测量眼镜光学中心水平距离和垂直互差的操作步骤。
二、学习内容
(一)测量光学中心水平距离的操作步骤
1.测量仪器及工具:
顶焦度计、直尺或游标卡尺。
2.测量步骤:
(1)将顶焦度计调整到正确的工作状态。
具体操作见第一单元中的测量前的准备。
(2)将被测眼镜放置在顶焦度计上,将右眼镜片紧贴仪器的镜片位置接触圈,转动顶焦度测量手轮,使顶焦度计的移动分划板清晰成像在望远系统的固定分划板上。
(3)上下、左右移动眼镜,使移动分划板像的图案中心与固定分划板的图案中心重合。
则表示眼镜镜片的光学中心与仪器的光轴重合。
(4)用仪器上的镜片中心打印机构在镜片表面打印标记,标记为在水平方向上的三个点,中间一点即为镜片的光学中心标记。
(5)按上述步骤将左眼镜片的光学中心标记在镜片表面标出。
(6)用直尺或游标卡尺量出左右镜片光学中心标记间的水平距离。
如图1-2-1。
图1-2-1
3.配装眼镜光学中心水平偏差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1)光学中心水平偏差的计算:
光学中心水于偏差=将实际测量的光学中心水平距离-验光处方中的瞳距
(2)配装眼镜的光学中心水平偏差至少应达到国家标准GB13511《配装眼镜》中5.3节表1的合格品规定。
水平方向顶焦度绝对值D
0.25-1.00
1.25-2.00
2.25-4.00
4.25-6.00
≧6.25
光学中心水平允差mm
9.0
6.0
4.0
3.0
2.0
(二)配装眼镜的光学中心垂直互差的测量步骤
1.测量仪器及工具:
顶焦度计、直尺或游标卡尺。
2.配装眼镜的光学中心垂直互差的测量步骤:
(1)按上述步骤用镜片中心打印机构在眼镜左右镜片上打上标记。
(2)将任一镜片(如右镜片)上的三点连成水平直线,并延长到另一镜片(如左镜片)上。
(3)用直尺或游标卡尺量出左镜片的光学中心到水平直线的垂直距离,即为眼镜的光学中心垂直互差(如图1-2-2所示)。
图1-2-2
3.光学中心垂直互差的结果分析:
将实测的眼镜光学中心垂直互差与国家标准GB13511《配装眼镜》表3规定的光学中心垂直互差值进行比较
实测值应小于或等于GB13511表3中合格品的规定。
垂直方向顶焦度绝对值D
0.25--1.00
1.25--2.00
2.25--8.00
>8.25
光学中心垂直互差mm
≤3.0
≤2.0
≤1.0
≤0.5
注:
镜片的光学中心应位于镜圈几何中心垂直方向上下3mm的范围内。
练习题
1.什么是光学中心水平距离和高度互差?
2.用顶焦度计、游标卡尺等测量光学中心水平距离和高度互差的步骤?
任务三、渐进多焦点眼镜的质量检测
一、学习目标
掌握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检测方法和要求。
二、操作步骤
1.在镜片上点出隐性小刻印(对日光灯看,一点在鼻侧一点在颞侧,相距34mm)。
2.将镜片的外曲面对镜片测量卡(镜腿朝上),将镜片上的隐性小刻印的位置对准测量卡上的小刻印的位置,画出配镜十字线、远用参考圈、近用参考圈、棱镜参考点。
3.在远用参考圈中测量远用屈光度。
4.在棱镜参考点测量棱镜度,特别注意垂直方向的左右镜片的棱镜度的差异量。
5.在鼻侧的隐性小刻印下核对商标和镜片的材料,折射率1.6的材料在商标右侧有6的标记。
6.在颞侧隐性小刻印的下方标有加光,例如22,表示加光为+2.25D。
7.用直尺检测镜片装配的平整性,4点隐性小刻印是否成一直线,如果左右眼的瞳高是不一致的,则左右眼的隐性小刻印的直线应该平行。
8.用测量卡测量镜片加工后的左右眼的瞳距和瞳高。
方法是将眼镜放在测量卡上,镜片的外曲面靠测量卡,镜架的鼻梁的中心对准测量卡的斜线箭头的中心,右眼镜片的十字线对准的测量卡上的数值为右眼瞳距,左眼镜片的十字线对准的测量卡上的数值为左眼瞳距。
十字线对准测量卡上的0高度后,眼镜圈的内侧对准的高度数值为镜片的瞳高。
9.有些测量卡上没有瞳高线的测量,则可以用直尺测量左右眼的瞳高。
10.检验镜片是否加减反射膜。
三、注意事项
1.近用屈光度的测量比较困难,因为近用参考圈的位置不一定是近用屈光度的设计基准点,因此一般可以以远用屈光度和加光的刻度值作为参考。
2.有些焦度仪上带有渐进镜片的测量程序,并不一定符合所有的渐进镜片的设计,因此还是以隐性小刻印作为基准,定出其他的位置来测量,比较准确。
3.在棱镜参考点测量垂直棱镜时有些公司的镜片没有加减薄棱镜,此时主要比较左右眼镜片的垂直棱镜差异量
四、相关知识
1.目前,我国还没有渐进镜片的国家标准,因此对于远用屈光度的误差,可以参照国际GB10810中的屈光度误差。
但是远用为平光的屈光度误差应该参照国际标准ISO8980中的屈光度误差:
±0.12D。
2.左右眼的瞳距和瞳高的误差,应该根据商店的标准,比如有些商店定为单眼±0.5mm。
3.在棱镜参考点测量的棱镜度值,目前尚没有国家标准。
如有些公司为Pv=2/3Add。
例如加光为3D,即Add=3D,则垂直棱镜度Pv:
2/3×3=2△。
五、练习题
1.根据渐进镜片的基本设计,镜片上两个隐性小刻印之间的距离通常为多少?
2.位于渐进镜片鼻侧和颗侧隐性小刻印下方的标记分别代表什么?
任务四、眼镜片质量检测
一、学习目标
镜片是眼镜的主要光学参数汇集元件,镜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眼镜的质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有关镜片的质量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二、工作程序
1.对焦度计各项性能了解,进行零位校正等。
2.对单光镜片顶焦度值的检测。
3.对镜片光学中心的检测。
4.对镜片表面质量和内在疵病等的检测。
5.对规格尺寸的检测。
6.对双光及多焦镜片的检测。
7.根据GB10810-1996《眼镜镜片》中规定的要求,对被测镜片进行质量判定,
三、注意事项
标准GB10810-1996规定的测试条件为23±5°C(主要适用于各光学参数的测量)
(一)各光学参数的测定
都是在镜片的基准点上进行,如在标准中名词术语所解释的,除了有某些特别的指定,一般都是在光学中心处进行测定。
(二)单光及多焦点镜片远用区的顶焦度允差
多焦点镜片远用区的顶焦度的允差与单光镜片的顶焦度允差相同(同用GB10810-1996的表一)。
所使用的焦度计应符合JJG580(焦度计检定规程)即为经检定合格的焦度计,可以是连续读数式,也可以是数字式的焦度计
需要指出的是标准对球镜不仅规定了球镜允差,还对它的屈光差异作出规定,即按照柱镜焦度为零值来考查。
如:
一个-2.00D的球镜镜片,其球镜允差为0.12D,而其柱镜允差则为0.09D。
(三)柱镜轴位方向的允差
对于单个毛边镜片,只有镜片本身规定了镜片的方向,才需要对柱镜的轴向进行测定,如多焦点镜片或含有棱镜或梯度染色等附有预定方位的镜片。
在实际测量时,测定柱镜轴位最主要的是确定水平基准线。
1.对于子镜片为圆形的多焦点镜片,是以镜片标定的子镜片的位置为准(如子镜片的顶点或光学中心的上下及内移位置)。
2.对于非圆形的子镜片(如D形子镜片)是以子镜片的定位线(顶部水平线)作为水平基准线。
3.对于棱镜或其他镜片,是以镜片标定的棱镜基底方向或其它形式标定的方向为准(水平工作线)。
柱镜轴位方向的允差在GBl0810-1996《眼镜镜片》表2中列出,其按柱镜顶焦度值分为4档。
(四)多焦点子镜片顶焦度的允差及其测试方法
在测定子镜片顶焦度时,应先弄清以下三个点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1.近光(顶焦度测量)基准点N一般由生产者指定在该点测量镜片的近光;顶焦度(对于圆形子镜片,也可理解为该子镜片的光学中心),在该点测定近光顶焦度。
2.远光基准点B可以是前面曾提到的远用区设计基准点或远用区基准点(没有特别规定,则为光学中心)。
3.远光顶焦度测定点D该点距远光基准点B的位置与近光基准点N距B点的距离相同,但方向相反,即与N点对应地位于B点两侧,在该点测定远光顶焦度。
其上三点对应关系可见图1-4-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镜片测量时,使含有子镜片的那个面(一般为前表面)朝向焦度计的支撑座,使近光基准点尽可能对中。
对于圆形的子镜片,可以找到它的光学中心,使之对中即可。
而对于那些子镜片小于半圆的,可能找不到它的光学中心,可根据标明的测量基准点位置,使之左右保证对中。
测定时,若使用的是聚焦式焦度计时,应使标觇上的垂直分划线聚焦清晰,记下该镜片的近光顶焦度。
接着就是按定义调整远光顶焦度测定点D的位置,将D点位于焦度计的支撑座上对中,与测定近光顶焦度一样,使标觇上的垂直分划线聚焦清晰,记下该远光顶焦度。
最后,将上述近光顶焦度与远光基准点的差值作为该子镜片的附加顶焦度。
对于大于-6.00D的近视镜片,也可直接用后顶焦度测定方法,但生产者应注明其相应的测量和设计方法。
本标准对子镜片顶焦度允差分二档,即add小于等于4.00D的,其允差为0.12D,对大于4.00D的,其允差为0.18D。
(五)光学中心与棱镜度及棱镜基底取向允差
原国家标准对光学中心允差是以偏移量的毫米数来表达的,但光学中心的偏移最终的反应是棱镜效应,国际标准将其归于棱镜度一栏中,也是很有道理的,即将一般无设计棱镜度的镜片看成是标称棱镜度为0.00△的镜片。
1.一般具有设计棱镜度的镜片,都应由生产者指明设计基准点的位置,我们可按标准要求在以设计基准点为中心的测量区域内测量其棱镜度。
测量区域对于单光镜片(即没有其他方位要求的镜片)是一半径为1mm的圆,对于多焦点镜片,测量区域为一上下各为0.5mm,左右各为lmm的矩形。
将测得的棱镜度与标称值的差值(棱镜度偏差)与GB10810-1996中的表4对照。
棱镜度△
单光镜片上的允差
多焦镜片上的允差
棱镜度△
测量区域半径mm
棱镜度△
水平方向mm
垂直方向mm
0.00~2.00
±0.25
1
±0.25
1
0.5
>2.00~10.00
±0.37
±0.37
>10.00
±0.50
±0.50
2.将标称棱镜度按其基向分为水平和垂直分量,再以工作水平线为准,将测得的棱镜度分解为水平和垂直分量,其分量的偏差若符合GB10810-1996表4的规范,则该镜片棱镜基底取向合格,若超差则不合格。
具体的分解步骤为,设该棱镜为A△·θ,分解标称棱镜度:
水平分量Px=Acosθ
垂直分量Py=Asinθ
分解棱镜度也可按照上述三角解析法或在焦度计上直接按(x-y)键,将棱镜度按x-y分量分解,以其各分量与标称值的分量对照差异。
若同时具有散光和棱镜度的单光镜片,柱镜轴向与棱镜基底方向的角度偏差,还必须符合表2柱镜轴向允差数。
3.上述所称的棱镜度是一切棱镜效应的总合,应在所标定的棱镜设计基准点处测定。
4.对于无设计棱镜度的镜片,我们可在焦度计上对其定中,打印其光学中心点,再在座标图上(或用游标卡)找出光学中心与设计基准点(几何中心)之间的偏差。
按照光学中心允差=1+0.25/F(mm)进行考核。
式中1mm为测量半径,棱镜度允差为0.25△,F为顶焦度(D)
按照光学中心偏差c=l0P/F(mm)
可得光学中心允差[c]=1+2.5/F(mm)
同理,多焦镜片的光学中心允差为
水平方向[c水]:
l+2.5/F水
垂直方向[c垂]:
0.5+2.5/F垂
(六)色泽
标准上规定有色眼镜镜片配对不得有明显色差,一般用肉眼进行判别。
对于光致变色玻璃镜片,标准规定:
其必须基色一致,变色后色泽一致,检测是在光照前和光照后分别进行目测判别。
(七)表面质量和内在疵病
表面质量:
主要是指表面研磨加工的质量,如霍光、螺旋形疵病及由于抛光不良造成的表面粗糙、桔皮或点状、条状痕迹及抛光后贮存不当造成的霉斑等。
内在疵病:
主要有材质内部的各种点状或条状杂夹物等。
标准规定:
在基准点周围,直径30mm的区域内,不得有上述各种影响视力的疵病(对于子镜片,也是以子镜片的基准点为准,一般包括了全部子镜片)。
在φ30mm之外的区域,允许有些许微小的、分立的表面或内在疵病。
检测时照明光源要有足够的亮度,一般可使用大于40W(400流明)的白炽灯或大于15W的荧光灯,背景为一不反光的黑背景,如吸光的黑绒布等,并有一可调的挡光板,主要是保证所测镜片被充分照明但又不使眼睛直接看到光源,使检测在一明视场、暗背景的条件下进行。
检测时,镜片置于明视距离处,移动镜片,通过镜片的透射或反射,用肉眼观察镜片是否有疵病。
(八)规格尺寸
规格尺寸的测量工具可为游标卡尺等。
标准中所列的标称尺寸(dn),是由生产者标明,也是我们检验对照项。
有效尺寸(de),即为镜片实际所测得的尺寸,它的允差为dn-1≤de≤dn+2
使用尺寸(du)即为最大光学使用区的尺寸,如我们以前所说扣除了崩边、崩面等以后的最大可用直径尺寸。
标准规定du≥du-2mm
任务五、配装眼镜棱镜度和棱镜底向的检测
一、学习目标
学会对整副眼镜的棱镜度及其底向的检测方法。
二、工作程序
1.寻找具有标称值所明示的三棱镜度及底向的位置,并记录打点,与处方所明示的底向相比较是否一致。
2.测量左右两镜片三棱镜度的位置间的水平距及垂直距,并与配镜者的瞳距相比较。
若相等,即该三棱镜度符合处方要求;若不相等,则可通过计算看偏差是否在允差范围之内或之外,前者符合要求,后者不符合要求。
3.将三棱镜度分解为水平和垂直向度的两个三棱镜度,然后再按工作程序2操作。
三、注意事项
1.检测后底向必须记录下来,并与处方上的底向标称值是否相一致。
2.若三棱镜度底向在水平向度或垂直向度,则只需按工作程序2操作。
3.若三棱镜度底向在其他任意倾斜方位上,则应按工作程序3操作。
四、相关知识
三棱镜的分解。
1.计算法
已知一个具有任意倾斜方向的底向的三棱镜,均可分解为水平底向的三棱镜和垂直底向的三棱镜。
设三棱镜为P,底向为θ,则垂直分三棱镜Pv=Psinθ;
水平分三棱镜PH=Pcosθ。
例已知三棱镜为5△,B=30°,求它的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分三棱镜度?
而PH=Pcosθ∴PH=5cos30=5×(√3)/2=4.33△(B0°)
而PV=Psinθ∴PV=5sin30=5×1/2=2.50△(B90°)
2.作图法:
如图3-1-1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已知:
三棱镜为5△,底向30°,求它的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分三棱镜度?
作图:
1)作一线段OA=5△,与水平向夹角为30°;
2)过O作水平线OE;
3)过A作垂线AF交OE与B;
4)测OB=4.3△(底向0°),AB=2.5△(底向90°);
即为所求:
PH=4.3△(B0°),PV=2.5△(B90°)。
五、练习题
1.已知三棱镜为6△(底向200°),求其水平及垂直的分三棱镜度及底向?
(用计算法)
2.已知三棱镜为8△(底向320°),求其水平及垂直的分三棱镜度及底向?
(用计算法)
3.已知三棱镜为7△(底向125°),求其水平及垂直的分三棱镜度及底向?
(用计算法)
4.用作图法求下列三棱镜的水平及垂直三棱镜度及底向:
(1)4△(底向"60°);
(2)5△(底向75°);(3)9△(底向335°)
5.已知配装眼镜:
R:
-4.00DS/-1.00DC×60L:
-5.00DS/-2.00DC×120
双眼再各加2△(B.I.),配镜者远瞳距为65mm,观测得左右两镜片具有2△(B.I.)的位置间水平距为63mm,问该副眼镜的棱镜度加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6.已知配装眼镜:
R:
-3.00DS/-1.00DC×30 L:
-4.00DS/-2.00DC×1502△(B60°),配镜者远瞳距为
66mm,现测得右镜片具有2△(B.60°)的位置在该镜片光心外2mm处,问该副眼镜的棱镜度加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任务六、太阳镜的质量标准及测试方法
一、学习目标
掌握太阳镜产品质量的评估项目,了解太阳镜的测试方法。
二、工作程序
1.测试前准备。
输入光谱透射比τ(λ)(其余从略)。
2.测试光透射比τν。
3.测试平均透射比τSUVA和τSUV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眼镜 质量 检测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