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导引范文.docx
- 文档编号:30149571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57.71KB
教师专业发展导引范文.docx
《教师专业发展导引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专业发展导引范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专业发展导引范文
《教师专业发展导引》讲义
培训时间:
2013年3月4日
培训地点:
远程室
培训人:
龙彬
培训过程:
第一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途径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教师专业化学习,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的学习,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用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化贯穿在整个教师生涯当中,在长期的与教育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需求,从而表现出与特定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角色行为。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修订。
下面就教师专业的发展,我们来学习第一章中四个小节内容。
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一、教师是专业人员
1、教师专业性的主要内容;2、教师的从业标准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3、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思考互动交流: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2、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启迪
一、国外关于教师发展阶段特征的研究:
1、富勒的教师关注理论;
2、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3、休伯曼的教师职业周期模式
二、国内关于教师发展阶段特征的研究
三、启示与思考:
1、树立自主发展意识;2、选择恰当的路径与策略;3、加强专业引领的有效性;4、创新教师评价机制。
思考互动交流:
1、你应当怎样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对你有哪些启发和帮助?
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一、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1、个体学习;2、互动学习;3、团队学习
二、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让活动与合作、反思相随;2、行动研究的过程
三、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什么是教学反思;2、教学反思的意义;3、教学反思的策略;
四、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1、磨课;2、沙龙;3、展示
五、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1、专业引领的基本要求、2、专业引领的操作方法
六、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
七、网络远程要修——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
1、网络远程研修的项目特点;2、网络远程研修的优势
八、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动力
1、实施“教师成长记录袋”的意义2、“教师成长记录袋”的实施原则3、“教师成长记录袋”的主要内容4、使用“教师成长记录袋”的优势思考互动交流:
你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第四节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英应具备的特点。
三、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四、如何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思考:
自己制定一份适合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
培训时间:
2013年3月7日
培训地点:
远程室
培训人:
龙彬
第二章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一节教师专业素养的内容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义兵副教授认为,对素养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素养是后天养成的,它不是天生的。
第二,素养是可以培养的。
第三,素养是多层面、多层次的。
第四,素养是综合的,孤立的单一素养是不存在的。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首先是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在教不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并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心理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
下面主要从教的思想道德素养、理论素养、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思想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及基本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3.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性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解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
他特别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教育部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l。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2.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3.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4.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有利于推动素质教卣的有效实施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理论修养2.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楷模的品格3.以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履行职责4.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二、理论素养
(-)什么是理论素养
(二)教师必须学习理论(三)生本教育理论基本观点。
三、学科素养
(-)什么是学科素养
1.学科态度2.学科追求3.学科知识4.学科技能5.学科研究
(二)教师为什么要提高学科素养
1.教师良好的学科素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2.教师良好的学科素养是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3.教师良好的学科素养是全面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四、人文素养
(-)什么是人文素养
(二)人文素养的基本特征!
1.人文素养具有内隐性2.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性本质(三)自塑人文情怀,温馨感受人文
五、科学素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
1.科学素养的内涵2.科学素养的基本特征
(1)科学素养虽然是后天培养的,但早期形成的科学素养,是对一个人终身起作用的持久因素。
(2)科学素养一经形成,可以不断发展、完善和健全,是一种稳定的因素。
(3)科学素养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综合性的、挫体性的复杂系统。
(4)科学素养有很强的共性,但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又有鲜明的个性,科学素养的共性寓于每个人的个性之中。
(5)科学素养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无形过程。
(6)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具备科学素养
(三)中小学教师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中小学教师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措施
第一,要有共同的愿景,确定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
第二,只有提倡成员迎接挑战,超越自我,组织才能不断发展。
第三,组织成员要善于学习,真心学习。
总之,以科学的态度从教是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该明白,教育的目的是把被教育者培养成为被教育者自己能够和希望成为的人,而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教育者希望他成为的人。
所以,我们传统意义上所强调的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依旧是教师应该具各的教育教学科学态度。
培训时间:
2013年5月6日
培训地点:
远程室
培训人:
龙彬
培训过程:
第二节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一、享受教育,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一位哲人说过:
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
梦想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旅程丰富多彩,梦想可以让我们的眼睛清澈透明。
只要心中有梦,一切皆有可能。
因为梦想给了我们奋斗的目标,因为梦想给了我们进取的方向。
梦想让我们时时努力,梦想让我们孜孜以求。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埃利雅德告诉我们:
“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们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我们应始终坚信:
梦想成就未来,有梦就有远方!
(-)完善人格素养,感受教育的幸福
(二)提升教育境界,播撒人文情怀
(三)对教育充满期待(
四)展现教育的创造性
二、更新观念,强化教师主体地位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
三、拓宽渠道,采取多样化的研修模式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线教师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专业发展研修。
(一)构建“自修一反思”研修模式
(二)营造“合作共享”的研修文化
(三)开展案例学习
(四)深化专题论坛
四、躬身实践,扎实推进专业发展
(-)植根课堂
(二)教育日记的效应
五、浸润书香,全面丰盈教育素养读书能够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
”“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然而,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我们固然要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
读书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
正如首届齐鲁名师史建筑老师,在《一路有书》一文中写道:
从教二十几年来,正是因为有了对书的依恋、对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和敏感捕捉,才有了对语文学科个性较为准确的把握,才有了课堂上一个个精彩鲜活的教学环节。
在某种程度上,人的进化是在阅读中完成的。
如今,读书、教书、写书,几乎成了我生命的全部,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起初极不适应,自己经常和自己打架,后来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
我是幸福的,因为一路有书。
由此看来,读书的功能有三个层次:
一是生存需要,
二是发展需要,
三是享受需要。
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享受人生幸福的过程。
培训时间:
2013年7月15日下午
培训地点:
远程室
培训人:
龙彬
培训过程:
第三章教师的专业能力
第一节教师专业能力概述
一、教师专业能力的含义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二、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容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课堂教学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2.备课与教案生成能力3.课堂上师生互动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评价能力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
评价是把双刃剑,同样是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评价可使学生受到激励,从此扬起奋进的风帆,朝着既定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反之,则使学生受到伤害和打击,从此萎靡不振,不去做本该做到的事,这就是神奇的评价。
在新课程实施以后,实验区的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在课堂评价策略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这里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和方法作出归纳和总结,从几个侧面给教师一点参考和借鉴。
1.心灵碰撞——体现真诚性
2.行为导向——体现针对性笼统、抽象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一是评价内容含混宽泛,二是评价内容操作性不强,这往往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所以教师的课堂评价必须具体和有针对性,要适当、合理、明确。
针对性一般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针对学习习惯的评价。
“你看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声音多么洪亮,他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同学,我们都要学习他。
”
(2)针对学习方法的评价。
“这位同学对问题的回答,用到了我们原来学过的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三种作用,这种学以致用的方法非常值得学习。
”(3)针对情感态度的评价。
当学生克服困难的时候,教师及时评价,“你勇于向困难挑战,是个勇敢的孩子!
”(4)针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你们小组的发言很有智慧,看来集体的力量就是巨大呀!
(5)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
“你的回答就像作品的主人公一样,有着坚毅的品质、顽强的毅力,相信你的未来一定会像作品的主人公一样取得辉煌的成就。
”
3.用语艺术——要体现激励性
4.巧妙灵活——体现多样性评价方法单—、死板,既容易降低评价的作用,又会导致学生的厌烦心理。
我们根据学生的求新、求奇、求趣的心理,评价方法应经常富有变化、巧妙、灵活、多样化。
多调动体态语言,并注重学生的互评,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1)学会转化。
所谓学会转化,就是教师运用评价角色的转换而换个说法,这就大大提高了评价的作用。
如于永正老师在教授《草》一课时就用了这样的手法。
(2)调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手势、姿态、表情来传达教学信息的—种语言活动。
l(3)教学评价可以是多元化的,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这会大大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
如在语言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相评议,知道不足,进行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
教师要教会学生评议的方法,提出评议的5.分层评价——体现差异性学生无论在基础知识上,还是智力水平上都存在差异,乃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评价和要求都不能搞“一刀切”。
在课堂评价中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分层加以鼓励和评价。
(三)教育科研能力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要素构成如下。
1.基础性能力(l)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是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基础能力之一,是教师自身主动摄取知识、主动消化知识、主动创新知识的能力。
对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主动地吸取知识,自我调整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跨越。
教师的学习有赖于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科研资料的收集能力。
开展教育科研,涉及收集资料的问题。
科研资料的收集能力就是指认识到科研资料的价值,并运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收集,整理科研资料的能力。
实际上也是善于捕捉、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
(3)科研成果表述能力。
教育科研最终要通过文字载体以不同的论文形式将研究成果表述出来。
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科研成果的交流范围和运用程度。
要求教师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形成文字,通过教育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科研成果的仵用。
2.发展性能力
(1)科研选题能力。
选择课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也是关键的一环。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大量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能否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准确地判断自己能否完成、该不该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决定着该研究的成败。
(2)科研信息加工能力。
科研信息的加工能力就是指对科研信息的筛选、识别、分类、分析、评估,以及利用信息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研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是指教育科研者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教育现象的物质活动能力。
它主要包括用实验设备进行各种简单的或复杂的实验,能比较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各种实验和数据处理,以及制图、绘图,包括科学研究设计等。
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理论思维水平,而且需要有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是理论变成现实的基础。
(4)科研质量分析与评价能力。
评价分析能力是指客观、公正地根据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通过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自己和他人所进行的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进行实事求是的鉴定性判断,并作出评价分析的能力。
科学的评价分析是推进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推广和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益的必要前提。
(5)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能力。
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能力包括能够准确认识到科研成果的价值,主动接受科研成果,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接受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新的实践经验,从中受到启发,并把它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与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重在创新,难在创新,但也贵在创新。
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善于用教育学现成的知识,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并将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以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科研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统一。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1.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2.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3.生活课程资源的利用4.不利因素资源的利用5.错误资源的利用6.差异资源的利用(五)学术交流能力(六)管理能力1.对学生的管理能力2.对教学的管理能力第二节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理想信念——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石1.培养成就感2.培养研究兴趣
(二)校本教研——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平台
(1)在参与新课程校本教研时,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上的行为的反思和研究,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做了什么、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究,能够理解学生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他们到底学了什么,这种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在参与新课程校本教研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繁杂的教学事务中脱身出来,获得精神上的超越、理性的升华和感情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品位。
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3)在参与新课程校本教研中,教师还可以消除中小学教师对研究的畏惧心理,提高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能力。
一般说来,教师对“教研”有一种复杂的、爱恨参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研究怀有一种“神秘感”,似乎研究是十分高深的事情,自己无法涉猎;另一方面叉对目前教育研究脱离实践的做法感到不满,认为这些研究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帮助。
实验区一线教师的实践证明,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收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他们正在进行一些初步的教研工作,这种朴素的“行动研究”使他们将校本教研成果直接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并指导和改善自己的教学。
(三)课例研究——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磨刀石”`新课程背景下的课例研究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性。
课堂的本质是教学,而不是展示。
教学重过程,展示重结果。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第二,研究性。
课堂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更是进行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每一间教室都是教师教学理论和方案的实验室。
研究性意味着课堂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
第三,实践性。
课例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课例研究是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持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课例研究是没有终点的。
那么,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课例研究呢?
简言之,是在行动中学习,行动中研究,一边工作,一边研究。
以下几种研究模式最富实效、最具推广价值。
1.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课例研究2.以“磨课”为策略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
(1)一人同课多轮。
顾名思义,一人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位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
其流程一般为:
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独立各课、上课,备课组或教研组听了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课:
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方案,第三次上课。
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培养年轻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显著。
(2)多人同课循环。
各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
第一位教师上完课,第二位教师针对第一位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位教师针对第二位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参与研制的。
多人同课循环活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3)同课异构。
同一个课题,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其流程一般为:
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
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
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就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
多元性是新课程、新课堂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3.着眼于滚动改进的课例研究
(1)互助式观课。
通过观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也是课例研究的一种新形式。
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观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这种观课由于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在课堂中无须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藏自己的短处,完全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课堂保持自然性,而观课者由于能观察到真实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授课教师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答案。
(2)邀请式观课。
邀请式观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的课。
如果说,互助式观课侧重于问题——诊断,那么邀请式观课则侧重于成果——鉴定。
教师就课改的某一专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探索后,取得成果,课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为了从理论并从多角度上对自己的改革探索成果进行评价,教师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研员和同事前来观课。
其流程一般是:
教师公布自己的上课内容和研究主题;填写邀请卡,向其他教师发出邀请;观课教师认真阅读相关资料;观课教师进入课堂现场观察,并针对研究主题作出相对规范性的评价。
(3)反思式观课。
教师成为观察自己课堂的主人。
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带来实行的,其流程一般是:
学校在不加修饰和打扮,即“纯自然”的状态下,为教师摄制“家常课”,然后由授课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实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反思式观课使教师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直面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
课例研究重在对教学规律的研究把握,而不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专业 发展 导引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