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 文档编号:30147664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2.41KB
分层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分层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层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层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文献综述
“分层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文献综述
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学研究中不可豁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随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
在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和总结出难以记数的各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理论就是众多教学方法中比较受青睐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分层教学”一越成为国内外教学方法研究实践的热点之一。
一、分层教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分层次教学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智力、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个性化基础教育模式。
分层次教学包括差异分层、异步分层、分类分层、班内分层等多种理论,这些理论的研究实践有利于教师提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加速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把兴国重任系于科教,素质教育成为国内教育者们探索新方向的时代,分层次教学模式也就更为国内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者们所重视。
分层次教学模式有着漫长的演变历史、丰富的变化形态,以及更趋个性化和科学化的理论及实践现状。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德国就开始了普遍采用能力分班(组)分层教学形式,此后,如文纳特制、道尔顿制等个别化分层教学形式亦纷纷出现。
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国外对分层教学思想传播十分广泛,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个别化分层教学,近些年已经成为西方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个别化分层教学包括个别规定教学、个别指导教育、按需学习计划、非指导性教学等,其中“掌握学习”是目前美国中小学最常用的一种分层教学方法之一。
除西方之外,日韩也在分层教学实践上有所建树,如1996年,韩国提出实现教育个性化的主张,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标准的教育课程。
国内关于分层教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中孔子就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家。
他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然而内分层教学的实践却晚于西方,其实践是20世纪初,西方分层教学法经由日本以及其他途径传入后开始的,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民国初期的学业成绩分组实验;20世纪20年代初的弹性编组实验;20世纪30年代末期标准多样化的分组实验;1977年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后的能力分班;1991年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分层递进教学主张。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几乎国内所有省份都有分层教学实验学校及研究课题组,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成为我国中小学改革的重要模式。
但目前,分层教学在我国还需要运用相关理论从方法和策略的角度做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避免机械的、为了分层而分层的做法。
分层教学的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以便提高学生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服务社会。
二、分层教学理论的应用及实践研究简述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有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学生。
由于学生入校前基础不同(特别是初中含盖提前招生和派位两类学生),因此学生的差异很大。
在班级授课条件下,如何让基础薄弱、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吃得了”,又让基础好、学得快的学生“吃得饱”,实现“因材施教”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
“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为此,分层教学理论无疑是解决在班级授课,实现“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分层,源于学生的差异;效果,来自于分层。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可以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完成作业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心理品质得以逐渐优化,而这又进一步促进学校更为积极地探索新知识,自主地结合理论进行操作,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自身素养得以提高。
鉴于此,我校在参考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理论及实践成果后,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并开展了“差异分层”教学法的研究实验。
该实验的对象为全校各年级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为总体目标,以突出素质教育的特性为依托,又划分了三个子目标:
即基础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特长。
“差异分层”指的是承认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人人都能达到自己最优的成绩”。
但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差异分层”理论研究、实践多是按照学生的成绩分类,然后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层教学。
然而,我校在通过对“差异分层”理论的认真研究实践,认为除按原有“差异分层”理论进行分层教学外,还尝试按照学生各学科薄弱环节进行分类,然后统一分层教学,以达到弥补各自学生弱项的目的。
例如,在数学学科中,有些学生应用题解题思维稍差,有些学生是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尝试从各学科不同题目类别对学生进行分层,而后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同时,我校还对按此方式进行研究、实践的各个学科老师们教学状况进行检查,同时也予以鼓励,要求老师们将所实践研究的内容落笔成文,形成教学成果,如历史学科根据学生分析材料能力的不同,实践研究题目为《历史文字材料解析分层次研究》的论文;语文学科根据背诵课文能力的不同,实践研究题目为《中学生背诵古诗文方法指导初探》的研究报告等。
当然,我校除了提出课堂教学环节实施分层外,对课下、课后的分层教学教学也都投入研究并进行实践,其中以班主任及年级组长对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分层研究成果最有代表性。
如《班主任与家庭教育的分层研究》的经验总结论文等。
总之,我校是按照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提出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
学校试图通过对分层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方式、方法研究,即从教师备课、提问、作业分层等全方位教育教学分层入手,以动态分层为主,紧紧围绕“分而不乱”的基本原则,从而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发展、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充实我国“分层教学”理论实践研究内容。
中学生背诵古诗文方法分层指导初探
随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热播,“红楼热”、“三国热”、“论语热”在社会上迅速升温,一时间,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忽然浓厚起来。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屡屡见诸各种媒体。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深刻地感觉到:
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早就应该如此地关注了。
既然是中学教师,我还是说说学生的问题。
一、中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意义和概况
对于中学生来说,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途径,莫过于课本了,课本中选入了大量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既有先秦诸子百家的言论,又有唐诗宋词等历代佳作,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一直以来,或以见解深刻、富含哲理,或以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中学生适当地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对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甚至培养做人的优秀品质都大有裨益。
然而,目前中学生对古代经典篇章的背诵情况却令人担忧,由于这些古代经典创作年代久远,与现代文在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背诵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许多学生把背诵看成一件苦差事,有的学生甚至明确地表示:
高考那六分我不要了。
即使勉强背诵几篇,也是迫于考试压力而不得已而为之,毫无乐趣可言,更体会不到作品的意韵和美感。
这样一来,不但达不到学习古代经典应有的目的,而且,把语文课的整体效果都影响了。
二、导致中学生对古诗文背诵感到困难的原因
笔者认为:
目前,中学生对古诗文背诵感到困难,甚至反感厌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因素,总体可进行如下概括:
1、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必要的了解,对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不能很好的理解。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在此,笔者不做详细分析。
2、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耐心和吃苦精神,一个篇章,读几遍没背下来,就失去耐心了,稍长一些的段落,可能一看,便有了畏难情绪,从心理上就放弃了。
3、课堂教学中对诵读的环节重视不够,没有使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
这可能是多年应试教育的结果,老师在课堂上更为重视对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分析,而对于最基本的诵读却常常忽视,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诵读浪费时间,不如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其它方面。
4、对于背诵,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和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上肯下苦功夫,但对于指导背诵却往往不够重视,觉得只要文章分析到位了,背诵就是学生的事情了。
所以,常常是要求学生背,却不告诉他们怎么背。
三、应对策略
改善中学生不喜欢背诵古诗文的现状,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从而激发其背诵的兴趣。
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使背诵古诗文不单纯是考试得分的手段。
作为教师,则要注重对学生背诵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感觉到背诵有章可循,不再觉得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摸索出一些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在此提出,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模仿诵读法
朗诵是学习古诗词入门的途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背诵当然也不可能脱离朗诵。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诵,可以把诗词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词的主旨和意蕴,更准确地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引起共鸣。
于猗老师曾经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可见,诵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对于古代诗文的背诵来说,诵读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这一环节,给学生切实的指导,对帮助学生背诵是很有好处的。
一句话,诵读可以说是一切背诵方法的根本。
指导学生诵读就是要教会他们诵读的知识和技巧,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通过诵读将其表现出来。
教师可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教学中,我们应采取三个步骤:
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模仿诵读,逐步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对诗词节奏、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来表现诗词丰富的内蕴。
例如杜甫的《春望》一诗。
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反复听录音,通过声音体会诗歌中那种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并适当进行示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一联写诗人望见劫后的长安繁华已逝,只剩下一片荒凉,不禁悲愤交加。
“破”字处理成重音,使人更是触目惊心,继而重读“深”字,更叫人满怀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和“惊”可以适当处理成颤音,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整首诗调子低沉,语速缓慢。
学生在反复诵读体会中慢慢地进入诗歌的意境,背诵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另外,读准句子的停顿,也有助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如07年刚刚要求背诵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今齐地/方千里”一句,起初,总有学生读成“今齐/地方千里”,把停顿讲清,学生自然就记牢了这句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诵读和讨论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加显著,如提出“这首诗应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等问题,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再引导学生对比揣摩各种读法,争相发表意见,在争论与研讨中,在模仿与实践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达到快速成诵的目的。
(二)、体裁转换法
在学生背诵的古诗中,有一部分篇幅较长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兵车行》等,学生经常因为其篇幅长而心生畏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采取了体裁转换的方法,即根据这些诗叙事性强的特点,把它们改写成叙事性文章,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鼓励学生适当地丰富其内容,增加描写等。
在改写《孔雀东南飞》时,有同学甚至将其改写成了剧本并组织学生排演,在班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学生改写之后,对原文也有了较深的理解,再根据自己改写的文章去背,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完成了。
采取了这样的方法以后,班里对这类古诗的背诵效果明显的好转了。
实践证明,此法是可行的。
(三)、形象呈现法
读懂一首诗词,首先要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与情怀,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
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而理解恰恰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
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对加强记忆大有好处。
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画面中一位年迈老者艰难的攀登,脸上写满沧桑和凄楚,画外音正是播音员满怀深情的朗诵,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意境。
后来有的学生说,很久之后,一提到登高这首诗那画面、那声音便会清晰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
有了这样的印象,背诵当然就不成问题了。
再如教《琵琶行》时,我为学生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琵琶曲《高山流水》,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在音乐中体会“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就呈现出来了。
熟读之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效果也是不错的。
(四)、比较背诵法
在高中课本中,有些背诵篇目内容相近,学生容易背混,我就把这些篇目集中起来,让学生比较阅读,找出其异同,再进行背诵,这样不但不容易混淆,还降低了背诵的难度。
如在高考复习阶段,对《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三课我就采取了这种办法,效果也是很好的。
这种比较背诵的方法可以达到以点带面、化繁为简的效果,学生在比较中背诵,在背诵中比较,既增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又能提高背诵的效率,还可以防止混淆,可谓一举多得。
在背诵古诗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此方法,例如,绝句前两句通常写景或叙事,后两句多为抒情。
律诗的颔联、颈联多为对偶句,掌握了这样一些规律,对学生的背诵也是很有帮助的。
古诗文背诵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上述几种方法外,笔者还尝试过:
首字相连法,即背诵每句的首字,再连缀成章;情景再现法,即让学生表演,模仿诗文中的人物的神情动作,帮助其理解诗文的内容;前后接句法,即让一名学生背诵一句,并由他指定他人接上句或下句。
这些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
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背诵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文意,品味诗词意境,提高背诵的效率。
通过实践,笔者切实感觉到,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学生就会在“之乎者也”中,把握住古人思想的脉搏,从而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再配以适当的诵读训练,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情况一定可以得到改善,理解古诗文的能力也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宏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高中生背诵诗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作者:
徐莉莉、赵山林)
2、《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作者:
孙春成)
关于初中作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文,是中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生活,形成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
中学生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发现、鼓励、引导、训练,使之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自觉充实自己的良好心理因素。
但是分化现象,是无法熟视无睹的。
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我们每个的勇于实践和探索。
采用分层教学,是可取的教学策略。
本文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参差不齐的成因等角度,来谈谈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几点思考。
关键词:
创新教学初中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思考原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可见,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综合能力对学生一生都是相当重要的。
我们知道,十年前可以说是一个看重高学历的年代,而如今研究生博士生做非脑力工作的大有人在。
那么十年后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仅高学历是不够的,还要有综合能力。
今后正是高学历加高能力的时代。
如果不跟上时代,必然被时代所淘汰。
这就给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是继续应试教育呢,还是转变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呢?
如今在教学上,很多老师往往重视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忽视了写作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写作事倍功半,从而导致了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而写作能力正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那些自觉性强,上课专心,面广的同学,能力较强;而懒于动笔,作业拖拉,不肯用功的学生则逐渐退步,这在初中阶段尤为明显。
如何提高那些学困生的水平,如何使较好的学生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具有创新的能力,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有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的课题。
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参差不齐的特点应采用分层教学。
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很好地适应今后时代的发展。
二.什么是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是为了着眼于全体学生生动和谐地全面发展而根据学生、、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的客观情况所采取的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策略。
分层教学的着眼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素质。
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在不断的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又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提高学生素质,我们首先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地、主动地、和谐地发展。
分层,决不意味着对某一部分学生的放弃。
相反,是为了后进生更快地向前发展。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在他人的帮助下的自己的努力。
让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自我激励,发挥求知的“内因”。
只有做到让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
三.分层教学的原因: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创新,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想象力和多种思维能力的协调,而且与情感、意志、性格、信念和个性心理品质有关,是人的心理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即本身要具有创新精神,并大胆进行创新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写作四项。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水平的重要尺度,就学生而言,写作能力的获得要比听说能力的难度更大些,它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老师在辅导中,要面向全体,但如果千篇一律,对学生实行一刀切,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优秀学生的水平难以得到突破性的提高,也会使“差”生越来越差。
只有实行的分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对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并且给每个学生一定的写作空间,学生在不被束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才能,想其所想,写其所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写作上有所收获。
2.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现象
学生在跨入中学的大门前,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语文,六年中学生的水平已是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能写五六百字并且往往语句通顺、字迹工整,内容具体;有的学生只能写二三十字,而且往往字迹潦草、内容空洞,不知所云。
造成学生水平如此差异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1)习惯和智力方面的个别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认知方面的差异。
有的学生从小有良好的习惯,爱观察、爱思考,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善于想象,思维活跃,并能把自己感悟到的东西写下来,甚至有些学生一直坚持写日记,因此作文水平高;有的学生正相反,甚至自理能力都很差,更不要说综合能力很强的写作了。
2)兴趣和环境方面的个别差异。
人是有差异性的,人的兴趣和才能更是有差异的。
每个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不同,兴趣也不同。
有的学生爱好绘画、音乐等艺术,有的学生爱好踢球、游泳等体育运动,有的学生爱好观察、实验等科学活动,而有的学生天生就喜爱文学,他们在小学就读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每日书不离手,因此有了深厚的写作积累,在写作时能厚积薄发,显现出非凡的写作才能。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尊重其兴趣爱好,积极引导。
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不断的培养,鼓励,努力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3)师资和才能方面的个别差异。
内因虽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外因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记得我对写作的喜爱源于我上初二时,语文老师对我的表扬和鼓励。
从此直至高中大学,我的作文都是年级范文。
教师的适当讲评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能力训练计划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一定计划,容易造成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有些老师往往只根据班级中上水平同学的实际,订训练计划,忽视了学困生的情况,使这部分学生失去自信,渐渐掉队,最后造成强烈的怕写作和讨厌写作的心理。
而那些水平稍好的学生,由于老师的表扬、推荐,一直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于是写作兴趣愈来愈浓,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拉大。
因此,辅导和讲评的失当会提高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逐步疏导,不要急于求成。
教师认识到了学生的这些差异后,就要通过分层教学来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在分别提高的基础上,缩小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
树立每个人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成绩。
四.初中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1.命题发现
这里说的命题不同于命题作文的命题。
它源于学生生活,借用“命题”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写作欲望,及时发现学生对生活感知的得失,便于引导。
了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后,我要求学生仿照文中对润土的描写来刻画一个人物。
一位同学是这样描写一个姑娘的:
"她像刚刚绽开的花朵,以奇妙的色彩和芳香吸引着天涯海角的蜂蝶。
"我说,虽然这些描写的文字挺花梢,可没有你想介绍的这个姑娘的具体描写,没有抓特征,没有音容笑貌。
又有一位同学写起他爸爸来,干脆搬上了武侠书里的描写,又是"脸如重枣",又是"声如洪钟",让人读后实在是哭笑不得。
我告诉学生:
学习观察人物,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物开始。
比如你可以把你的爸爸,或是你的妈妈,或是你的一个同桌作为观察的对象。
先是观察他(她)的面部肖像。
肖像是人物留给观察者的第一个印象,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
抓住人物总貌,先得把握人物肖像的基本特征,然后再进一步观察肖像细部,寻找最有特点的角度把它表现出来。
学生写作水平虽然不同,但通过这样的训练,都能发现一些写作命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层 教育 教学 实践 研究 文献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