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优课高考二轮191《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学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0142531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843.52KB
学霸优课高考二轮191《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学案含答案.docx
《学霸优课高考二轮191《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霸优课高考二轮191《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学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霸优课高考二轮191《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学案含答案
专题十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纲展示 命题探究
一、荒漠化概述
1 荒漠化含义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 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3 荒漠的分布
热带荒漠区: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到大陆西岸地区,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之间。
温带荒漠区:
主要分布在35°N~50°N的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中心部分,但在南美洲却出现在大陆东岸,即阿根廷大西洋沿岸的巴塔哥尼亚荒漠。
4 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1)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
二、我国的荒漠化
1 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2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①
②
③防治重点:
因地制宜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治。
④相应对策
三、水土流失
1 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
(1)成因
①自然因素:
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
②人为因素:
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
2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1)危害
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③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治理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
④矿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注意点
1.荒漠化不等同于沙漠化
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次生盐渍化也是一种表现,主要是在干旱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的。
2.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3.次生盐渍化并非只在西北地区有分布
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4.荒漠化的防治并不是以“治”为主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荒漠化的治理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以“防”为主,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重点治理。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
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煤炭开采
B.黄土高原——风蚀
C.云贵高原——物理及化学作用
D.江南丘陵——水蚀
答案 D
解析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蚀作用显著;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加剧水土流失;云贵高原和江南丘陵水蚀作用明显。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B.③④
C.③⑤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黄土高原土层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水缺乏不是造成两地荒漠化的原因;两地区均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多暴雨,且植被破坏严重,所以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下图为我国东北呼伦贝尔高原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近年来M地土地荒漠化严重。
读图,回答3~4题。
3.沿MN一线的自然特征为( )
A.中部地势较两侧地势低
B.M地降水量大于N地
C.从M到N气温先降低后又升高
D.M、N地都位于寒潮的迎风坡
答案 C
解析 从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中可以看出MN一线中部气温较低,联系经纬度可以判断为大兴安岭,故地势中部高两侧低,从M到N气温先降低后升高,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寒潮主要来自西部,M地位于迎风坡,N地位于背风坡。
4.M地荒漠化日益严重,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 )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B.珍惜每一寸土地,禁樵禁牧
C.大力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D.加强灌溉,发展灌溉农业
答案 A
解析 M地位于呼伦湖附近,应加强湿地管理,保护生态环境;该地区植被主要以草地为主,禁樵禁牧不符合实际;降水稀少不适合森林生长;加强灌溉,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
[考法综述] 包括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在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的常考点,常结合某一区域图考查其主要生态问题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结合具体的区域自然特征分析是关键。
命题法 荒漠化和风沙问题及治理
典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风沙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据材料可判断图示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区。
第
(1)
(2)题,错那湖流域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错那湖东北部河流较多,流水沉积地貌发育。
冬季植被枯萎,河湖处于枯水期,而河滩、湖滩裸露,泥沙易被强劲西风吹起形成风沙天气。
第(3)(4)题,结合
(1)
(2)题分析,风沙会掩埋图中铁路线,影响铁路营运。
可从防风固沙的角度,考虑当地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以防沙墙、草方格沙障等工程措施为主阻沙、固沙。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题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首先,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其次,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再次,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运用知因索果法,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具体分析如下:
1.危害
运用整体性原理,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也可从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角度来分析。
2.成因
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一般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因素是基础因素,人类不合理活动则产生诱发或加剧的作用。
引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合理人类活动,要侧重分析农业活动对可再生资源(尤其是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布局,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合理人类活动。
3.治理措施
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生态裂谷”交错带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
“生态裂谷”是由绿洲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的。
绿洲地下水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的地下水会流向绿洲区。
在“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植被会退化,风力侵蚀作用增加,固定沙丘会转化为流动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D
解析 森林消耗水量大,故不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灌溉农业容易出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绿洲地区降水稀少,主要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水发展农业和生活,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符合实际;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有利于促进绿洲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沙漠中植被对沙丘的影响机制。
沙漠中的植被能降低风速进而减小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A项错误;沙漠中的植被会减少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B项错误;沙漠中的植被使风速下降,导致携沙能力减弱,C项错误;沙漠中的植被会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D项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
读图,完成4~5题。
4.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A、B两地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耕作业主要依靠灌溉水源。
灌溉措施不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由于地表水分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而成次生盐碱地,故①正确;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很少,雨水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③对。
5.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
答案 C
解析 C地位于东部沿海,盐碱地主要是海水浸渍的结果,地势越低洼越明显,故C正确。
人类不合理灌溉不是自然原因,A错。
降水对土壤盐分具有淋溶作用,降水量大且集中,则盐分随季节变化大,B错。
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会减弱盐碱化,故D错。
6.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墚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名称:
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墚、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
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墚;黄土墚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
黄土地貌塬、墚、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3)有利作用:
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
不利影响:
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1)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
图乙为黄土墚,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墚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公里或十几公里。
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墚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
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由黄土塬到黄土墚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
(2)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所以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且平整土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
但大规模平整土地也扰动了原土层结构,且使表面的耕作层遭到破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学霸优课 高考 二轮 191 荒漠化 水土流失 教学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