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docx
- 文档编号:30140884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23KB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docx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篇一: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近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大力支持,泰安市广播电视台和森田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主旋律电影《世界屋脊的歌声》,以其小成本精制作的特点被《人民日报》列为“值得推荐的年度电影”。
影片《世界屋脊的歌声》是一部取材民族、教育、励志的主旋律作品。
影片讲述一位山东青年帮西藏孩子们圆梦、西藏长者又帮他重拾信念的故事,相当流畅地在自然景观、生活模式、人物形象之间建立起童话般的逻辑联系。
剧作围绕主人公对孩子们的善意谎言写下了该片最富神采的一笔,营构了戏剧矛盾,凸显了文化差异,同时也平衡着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律令。
精致的小悬念和小转折显示出主创团队高明的剧情把控能力。
观众通过影片看到,西藏正通过艰苦而坚韧的教育活动来实现文明程度的大幅迈进,山东隐喻着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寻找精神家园的人们,北京则象征了国家和民族的梦想。
这些丰富的内涵在影片中通过意指明确的影像符号与视听语言得到相当充分的展示,完成了主线与副线的和声效果。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超越了“援藏”的意识,表达了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人不再是慷慨的施予者,相反,也可能是需要心灵援助的对象。
这种认识使影片走出了狭隘的地方主义,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并把这些有关文明的思考传递给了观众。
《世界屋脊的歌声》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本地形象的自豪自信,更在于这种难能可贵的自省。
一部投资小、没有明星的影片能取得如此多的成绩,是“地方电影”一个很好的开始。
《世界屋脊的歌声》自上映以来屡获殊荣,先后被列入“七一”优秀影片展播名单、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重点影视剧播映名单,获得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泰安市广播电视台曾多次组织《世界屋脊的歌声》进社区放映活动,受到社区居民们的热烈欢迎。
【篇二:
观《世界屋脊的歌声》有感】
看了《世界屋脊的歌声》,我知道了守信是一种美德。
这部电影讲了主人公吴小远,给青藏高原的瓦座小学·送教具,却被误认为是去支教。
在等班车的时间里,他很焦急,显得很不耐烦,终于让孩子们学会了唱国歌,条件是孩子们得了奖,带他们去天安门唱国歌。
孩子们果然拿了奖,非常期待去北京。
校长千里迢迢去找回到泰安的吴小远,希望他能兑现承诺,本来他不想去,后来从朋友那里得到三万块钱,他不顾女朋友的强烈反对,决定第二次去西藏兑现承诺·,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但是这一次他遭遇了很多挫折,三万假钞引发的公安局的追击·,女朋友提出分手,自己又生了一场重病,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昏迷了三天,校长父女用他们精湛医术,以及孩子们的祈祷下,小远终于起死回生,此时的小远也终于被他们的淳朴和善良深深地感动了。
于是,吴小远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挖虫草攒够去北京的钱,她的女朋友曾经来帮助她完成心愿,却被他制止了,因为他认为去北京不是一次简单的旅游,而是一次对孩子人生的教育——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真正的幸福。
最后,他们终于来到了北京,世界屋脊的歌声终于在天安门前想起。
这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
看了这部电影,我被吴小远坚持守信的品质所感动,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我也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篇三: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作文】
16日,由王文杰执导的《世界屋脊的歌声》在泰安首映,故事以一名支教老师关于带孩子们去北京的承诺为线索,讲述了西藏与山东两地发生的一段感人的支教故事。
《世界屋脊的歌声》由多次荣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国家一级导演王文杰执导,编剧张华锋、吕品品,主演王仁君、孟丽、罗丹(藏)、索朗旺姆(藏)。
拍摄主要在山东省泰安市和西藏自治区两地进行。
该片得到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大力支持,5月16日在泰安市举行首映式,并在全国城市和农村院线同步放映。
记者注意到,16日在泰山影剧院的首演选择了1000多名小学生作为观众,也是突出了影片本身的公益性质。
电影讲述的是本来代表单位赴西藏送教具的青年小伙吴小远,却被请求留在当地做老师,最终校长只请求他教会学生唱国歌参加比赛,他以承诺带学生们去天安门唱歌的方式激励,最终让孩子们学会了唱歌并拿奖,可到兑现诺言的时候,他却用PS合成图像的方式敷衍。
回到家乡的吴小远经历了生意上的挫折和爱情的失意,为弥补对学生的承诺,他带着要账回来的3万元踏上去西藏的路,可是被警察发现携带的是假钞,气急之下他突发支气管疾病险遭不测。
在校长等人帮助下,他度过难关,并留在西藏以边支教边捡拾虫草的方式,帮学生们实现愿望。
剧中,吴小远因为自身的现实困境一次又一次地失信于孩子们,但是校长和学生们却始终不离不弃。
吴小远从一开始的被动留下,到被孩子们的行为所感动,到成为一名志愿支教者。
“看完影片后心中只有感动,感恩、践诺、互信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学教师刘梅说。
“《世界屋脊的歌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该片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了社会正能量。
”泰安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
【篇四: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王文杰导演的援藏题材青春励志片《世界屋脊的歌声》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它讲述了内地青年吴小远在雪域高原上经受精神洗礼之后,整个人生发生脱胎换骨变化的故事。
影片采用交错叙事、深层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吴小远与藏区小学校长洛桑、富二代女友秦沫沫、洛桑女儿卓玛以及瓦座小学藏族小学生们横跨藏区和内地的纠葛故事,围绕承诺、尊严、民族团结、个人与民族的中国梦等重要主题,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引导观众与主人公一道完成一次令人感动的心灵之旅。
城市与藏区的交错叙事既是故事本身的发展逻辑,也是创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不同精神世界的对比。
吴小远在泰安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个漂亮大方的富二代女友,但他在精神上却非常迷茫。
朋友们背地里叫他“吴小软”,讥讽他“吃软饭”。
怂恿他从富有女友家的钱袋子里搞钱的正是他的那些朋友。
不久,吴小远的无良友人曹广文又将其20万元创业款席卷而去。
而当他带着从曹广文那里追讨来的3万元欠款返回瓦座小学践行带孩子们去北京的诺言时,又无端被卷入了曹广文倒卖假钞的刑事大案。
虽然人们都知道城市的正面形象更有力量更加强大(诸如文明、创造力、包容等等),但影片中的城市似乎的确代表了物质,代表了诱惑,代表了欲望。
而人们对它们的极度追求,则往往导致自身陷入迷茫。
这种“城市病”高度契合文化符号学的逻辑。
秦沫沫是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白富美”。
影片对她的批判和讽刺相当深刻。
她先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在电话中宣布与滞留西藏的吴小远分手,继而为了挽回她与吴小远的关系,又孤身独闯西藏并自作主张带领瓦座小学的藏族孩子们踏上赴京之旅。
无论对待吴小远还是对待藏族孩子们,她都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优越感。
吴小远被牵连进曹广文案后突发高原病以致差点死掉,正是原为藏医的洛桑校长的精心医治和卓玛日以继夜的悉心照料让他活转过来。
雪域高原虽然物质匮乏、教育落后,但精神富足。
影片暗示卓玛已经悄悄喜欢上了吴小远这个阳光大男孩。
有所察觉的父亲含蓄地对她说,给人幸福的人,自己也幸福。
卓玛立刻回应父亲“自己懂”。
影片对这种微妙的情感关系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虽然纯洁的卓玛对吴小远从未有过任何亲昵举动,但扮演卓玛的藏族演员索朗旺姆的眼睛仿佛会说话,观众从她的眼神里读出了她对吴小远的含蓄的爱意。
给人幸福自己也幸福,应该是纯洁如卓玛这样的高原女子所独具的胸怀吧。
我们所熟识的城市女子面对“情敌”的极致反应是:
我们坐下来谈谈,让我们公平竞争。
不过创作者并未将内地与藏区在精神上加以简单的对立,而是通过人物关系的演进和变化,使他们之间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的互补关系。
其中,吴小远与洛桑、卓玛以及藏族孩子们关系的积极变化自不必说。
包括后来转变的秦沫沫对藏区同胞在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与回报也自然可信。
这无疑使影片在主题表达的丰富度上更趋完满。
影片中的深层象征非常耐人寻味。
藏族小学生们将国歌从世界屋脊唱到了天安门广场,这强烈表达了藏族同胞对首都北京的向往。
在京藏线列车的车厢里,洛桑校长让孩子们从地图上找北京。
洛桑校长将北京比喻成祖国的心脏。
有个孩子问:
“北京是心脏,那西藏是什么”?
洛桑校长回答:
“西藏是胸膛,围绕北京的其他地方都是祖国的胸膛。
”这个关于“西藏是胸膛”的比喻,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形象地喻示了西藏这块土地与祖国的宏观关系。
影片的主题至此达到了宏伟的高度。
从而也将每个孩子渴望到天安门广场唱国歌的个人的梦想,上升为全体藏族同胞和整个民族的中国梦。
影片的高潮正是吴小远和他的藏族大小朋友们在天安门广场升旗现场激情唱颂国歌的场面。
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吴小远、洛桑、卓玛和丹增、曲巴们神情肃穆、慷慨激昂地唱起了神圣的国歌……
影片的不足是对吴小远与藏族孩子们的深度情感交流着墨不多。
如果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吴小远的形象和心灵脉动,当会更加生动饱满,也更有深度。
【篇五:
世界屋脊的歌声读后感】
刚刚开始创业的山东小伙吴小远(王仁君饰)意外留在西藏教藏族孩子们唱国歌。
待他从西藏回到山东才得知合伙人携款而逃,在吴小远恼火、郁闷、迷失之际,善良的西藏朋友让他感受到温暖,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吴小远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女友秦沫沫(孟丽[2]饰)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变成了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西藏那片纯净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不同的形式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剧中,吴小远因为自身的现实困境一次又一次地失信于孩子们,但是洛桑校长和学生们却始终不离不弃。
吴小远从一开始的被动留下,到被孩子们的行为所感动,到成为一名志愿支教者,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孩子们实现了到天安门唱国歌的梦想。
《世界屋脊的歌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该片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了社会正能量。
电影没有仅仅在援助上做文章,而是深入挖掘那片高原上藏族同胞们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声唱响中国梦”的主题升华。
《世界屋脊的歌声》拍摄主要在山东省泰安市和西藏自治区两地进行。
雄伟壮丽的泰山、博大精深泰山文化与雪域高原纯净圣洁的自然风光巧妙融合,描绘出一幅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进步的美好画卷。
《世界屋脊的歌声》由多次荣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国家一级导演王文杰执导,编剧张华锋、吕品品,主演王仁君、孟丽、罗丹(藏)、索朗旺姆(藏)。
电影讲述的是代表单位赴西藏送教具的青年小伙吴小远几经波折成为一名志愿者进藏支教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在与藏族师生的交往中从一个帮助者、帮教者同时也变成了受助者、受教者。
【篇六: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乍看影片《世界屋脊的歌声》,就是一个北京青年吴小远在藏区支教的故事。
然而,创作者十分智慧地将这一常见的题材赋予了民族融合的视野和现实主义的意味,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中国梦的主题,传递出正能量的精神特质,可谓举重若轻。
主人公吴小远的生活靠富二代女友秦沫沫的经济支撑。
他只是偶然替朋友到藏区赠送教具,压根没想留在偏远又贫困的瓦座小学当老师,只是因为延误了回京的班车,在校长洛桑的劝说下,才勉强决定暂时留下来教小学生唱汉语国歌。
影片选取了这个独特的起点,情节的主线沿着吴小远一波三折两赴西藏的经历展开。
起先吴小远并没有教孩子们汉语歌词,只是应付地教孩子们用“当当当”来唱国歌的乐谱,在洛桑的严厉批评下,他为能尽早回京,灵机一动向孩子们顺口许诺:
只要在国歌比赛中获奖,就带大家去北京天安门前唱国歌!
然而,他的许诺竟成了一句谎言,当孩子们比赛真的获奖时,小远却回北京了,临走时他把电脑上在河边唱国歌的孩子们的照片背景换成了天安门。
影片围绕诚信的线索,铺陈出洛桑与小远关系的变化。
洛桑气愤地跑到北京,指责小远用谎言欺骗了孩子们,他说:
“一个堂堂的男子汉把信誉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句话点醒了小远,让他悟到了承诺和尊严在人生中的意义。
小远在病重时得到洛桑、洛桑女儿卓玛以及孩子们的无私救助与关怀,他们不仅是小远的救命恩人,而且更促使小远的精神发生蜕变,他逐渐明白了依靠秦家父女的恩赐,生活毫无尊严;他意识到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哪里还有诚信可言。
于是,他忍受着女友与他分手的痛苦,毅然回到瓦座小学兑现自己的承诺。
当沫沫依仗自己有钱要包车将孩子们拉往北京时,又是洛桑教导孩子们同时也是告诫小远,必须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挣路费。
最终,小远和孩子们拒绝了有钱人的施舍,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去北京唱国歌的梦想。
从被动留在西藏到和洛桑、卓玛、孩子们产生割舍不下的情感再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发生变化,这些正是小远内心对于人生价值不断追寻的生命体验。
当小远把个人梦想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他才是一个通过勤奋劳动自食其力的快乐青年。
影片昭示出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想相统一的时代精神。
影片运用低视点来描画洛桑的高境界,他虽然过着艰苦、贫穷的生活,但他的精神富有。
他身上蕴藏着藏族文化优秀的特质,他坚守的仁爱、诚信都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影片通过洛桑和吴小远之间的冲突,卓玛和孩子们对小远的感情,演绎出了民族差异间的互通、互补关系。
《世界屋脊的歌声》的创作者们有意识地探讨了“支教”与“被支教”的相互关系,突破了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支援时居高临下的视点,传递出中华各民族间平等、包容、互补、和谐、不可分割的融洽关系的思想,对同类题材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世界屋脊的歌声》运用藏族小学生唱汉语国歌贯穿全片,“国歌”不仅是情节进展的推动力,而且更富有象征寓意,它象征着国家意识、民族感情和精神力量。
当孩子们看着中国地图,查找北京所在地的时候,洛桑校长告诉他们“北京是心脏,西藏是胸膛”,这是多么有力量的比喻啊!
片尾反复高唱的国歌,升起的国旗,天安门前庄严的升旗仪式,在各民族人民注视下升起的五星红旗,把影片推向了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崇高境界。
【篇七: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就有想写点东西的冲动。
因为工作太忙,再者未能更深入的欣赏一遍影片,怕凭记忆写的东西与实际不符,就拖了下来,直到我担心快要忘却的时候。
这是一部简单的影片,没有庞大的演出阵容,没有名导,没有特技,没有可以宣传的卖点,但是,通过影院的欢笑和泪水,就能感觉到它受欢迎的程度。
可以说,简单蕴含着美,简单包容着爱。
一、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个话题有点太大)。
通过一系列的变故,吴小远远离了充满喧嚣和欲望的城市,选择在瓦座小学支教,找到了对自己最为适合的人生。
这个结局,对许多观众来说,可能有点突兀,但是,临近影片结束时,小远对沫沫的一番话,“不是我帮助了他们,而是他们挽救了我”,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让整个影片的立意主题凸现出来。
我们选择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救助,并不是施舍,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汲取到对自然的敬畏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在与洛桑校长的交流中,吴小远学会了诚信与宽容、理性与淡泊,人生的境界有了大的提升。
二、关于感情。
对于年轻人来说,爱情是卿卿我我、轰轰烈烈;对中年人来说,爱情是平平淡淡、心有灵犀;对老年人来说,爱情是相濡以沫、携手笑看云淡日落。
小远、沫沫、卓玛,三个人的环境相差都很大,但对于爱情而言,其实没有跨不过去的鸿沟,只在于人的一念之间。
爱情无疑是这部影片的主线,但不是全部。
洛桑对卓玛、秦总对沫沫的舔犊之情,方式不同、对错有别,值得借鉴。
洛桑和卓玛对孩子们,就像雪山之于海子,无私大爱,昭之日月。
三、关于财富与地位。
总体来说,影片对财富与地位的观点是对的,但没有很好的解决矛盾之处。
一方面,是那么多人羡慕追逐财富,当沫沫出场时的惊艳引来许多惊叹,一方面,是对拥有财富的人极尽挖苦嘲讽,借沫沫的话说出:
你们一个养鸡起家,一个养猪起家,可真般配(大意如此)。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亦用之有道,物质地位重要,但人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
把金钱和地位作为最重要的追求,其实是很可怜的。
正如洛桑和孩子们,他们没有物质的财富,他们也没有对金钱的渴望,但他们有的是纯挚的情感和内心的安宁。
拥有这份恬淡和快乐,我们才能像帝王一样活着。
很多人把雪域高原称作是人间最后的天堂,其实高原生活是很艰苦的,远没有影片表现的那么浪漫。
在美丽的时候走进它,在艰苦的时候爱上它,未始不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天堂,就在那里,就在你的心中。
【篇八: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有这么一首歌中唱到: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偶然的一天,我遇到了它。
那是这一天第一节晚自习下了后,我们年级准备去餐厅吃饭时,我在我们教学楼前方看到了一位学校请来放电影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投影仪,我们级部主任宣布今晚不在上晚自习,全体看电影时,我们年级全体学生欢呼雀跃。
电影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刚刚开始创业的山东小伙吴小远意外留在西藏教藏族孩子们唱国歌。
待他从西藏回到山东才得知合伙人携款而逃,在吴小远恼火、郁闷、迷失之际,善良的西藏朋友让他感受到温暖,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吴小远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女友秦沫沫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变成了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西藏那片纯净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不同的形式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剧中,吴小远因为自身的现实困境一次又一次地失信于孩子们,但是洛桑校长和学生们却始终不离不弃。
吴小远从一开始的被动留下,到被孩子们的行为所感动,到成为一名志愿支教者,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孩子们实现了到天安门唱国歌的梦想。
《世界屋脊的歌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该片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了社会正能量。
电影没有仅仅在援助上做文章,而是深入挖掘那片高原上藏族同胞们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声唱响中国梦”的主题升华。
【篇九: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近期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电影世界屋脊的歌声,电影看完之后,被剧中人物深深打动,感受到了伟大的正能量。
电影播映之后,响起数次掌声,看到吴小远(剧中人物)支教成功的情节时,许多学生留下了眼泪。
剧中,吴小远因为自身的现实困境一次又一次地失信于孩子们,但是洛桑校长和学生们却始终不离不弃。
吴小远从一开始的被动留下,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志愿者进藏支教的故事。
在与藏族师生的交往中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被孩子们的行为所感动,成为一名志愿支教者,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孩子们实现了到天安门唱国歌的梦想。
《世界屋脊的歌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景物烘托上也是巧妙,雄伟壮丽的泰山、博大精深泰山文化与雪域高原纯净圣洁的自然风光巧妙融合,描绘出一幅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进步的美好画卷。
该片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集藏族同胞们的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声唱响中国梦”主题最好升华。
【篇十: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6月3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了电影《世界屋脊的歌声》,我有深深的感受。
《世界屋脊的歌声》主要讲了:
吴小远来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要去送教具。
可是来到瓦座小学的时候,被瓦座小学校长留下来教孩子们用汉语唱国歌。
当孩子们比赛得了第一名的时候,吴小远却失信了,他没有带着孩子们去北京。
当孩子们看着吴小远用电脑特技制作的他们站在天安门钱前唱歌的视频时,他们都潸然泪下,十分伤心。
洛桑校长非常气愤吴小远欺骗孩子的行为,找到泰安要求他兑现诺言,最终吴小远决定带着孩子们去北京。
可在去拉萨的途中,警察发现吴小远的三万元钱是假钱,要带回派出所时,吴小远当场吐血,生了重病,只得留在瓦座小学养病。
之后,吴小远和校长的女儿卓玛还有孩子们上山去挖虫草。
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北京。
最后,终于实现了梦想。
我最感动的地方就是吴小远在瓦座小学养病时,在他出门寻找孩子们的时候,发现孩子们正在和卓玛在草原上祈祷,孩子们这么小,就知道要为自己的亲人与恩人祈祷,这是一份多么纯真而伟大的感情啊!
吴小远为了自己的诺言,忍着病痛和孩子们一起努力,上山挖虫草攒钱去天安门,每个人都在为这个愿望努力。
这个愿望就是走出大山,到北京,到天安门,在天安门下唱国歌。
愿望再大也不大,追梦的人再小也不小,只要通过努力去实现愿望,这个愿望才会变得意义非凡。
【篇十一: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世界屋脊的歌声》是一部充满了正能量的电影,讲述一名志愿者的故事,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声唱响中国梦”的主题升华。
近期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电影世界屋脊的歌声,电影看完之后,被剧中人物深深打动,感受到了伟大的正能量。
电影播映之后,响起数次掌声,看到吴小远(剧中人物)支教成功的情节时,许多学生留下了眼泪。
剧中,吴小远因为自身的现实困境一次又一次地失信于孩子们,但是洛桑校长和学生们却始终不离不弃。
吴小远从一开始的被动留下,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志愿者进藏支教的故事。
在与藏族师生的交往中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被孩子们的行为所感动,成为一名志愿支教者,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孩子们实现了到天安门唱国歌的梦想。
《世界屋脊的歌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景物烘托上也是巧妙,雄伟壮丽的泰山、博大精深泰山文化与雪域高原纯净圣洁的自然风光巧妙融合,描绘出一幅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进步的美好画卷。
该片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集藏族同胞们的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声唱响中国梦”主题最好升华。
【篇十二: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研讨会上,由国家一级导演王文杰执导的主旋律电影《世界屋脊的歌声》获得了好评。
专家认为,影片成功塑造了吴小远这样一位平凡但却真实的主人公,同时影片还将影片角色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世界屋脊的歌声》由多次荣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国家一级导演王文杰执导,编剧张华锋、吕品品,主演王仁君、孟丽、罗丹(藏)、索朗旺姆(藏)。
电影讲述的是代表单位赴西藏送教具的汉族青年吴小远几经波折成为一名进藏支教志愿者的故事。
在与藏族师生的交往中,主人公从一个帮助者、支教者同时也变成了受助者、受教者。
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许先锋说,这部影片的背景设置十分巧妙,将在“世界屋脊”西藏教藏族孩子唱国歌作为爱国的表现,成功地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影片还展现出主人公与藏族师生把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追求与祖国需要、实现自身价值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国家、奉献人民过程中创造出无悔人生。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说,影片提升了支教题材电影的意义,因为支援和被支援双方是平等的。
比如内地有较发达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
而西藏则保留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保留着淳朴善良的人性。
同时,影片还有很强的文化意义,尤其是结尾部分,把北京比作祖国的心脏,把西藏比作祖国的胸膛。
胸膛要挺起来保护心脏,抵御外界的各种压力,这是对渴望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巧妙比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世界屋脊上的歌声》以文化自信的态度去发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联系,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主人公对藏族同胞讲诚信,讲仁爱,靠自己的劳动致富,这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基因。
这部电影充满诗情画意地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则结合个人的援藏经历表达了对电影情节的感触。
她表示,今年是对口援藏工作20周年,《世界屋脊的歌声》这种题材的电影恰逢其时。
她同时还谈到,主旋律电影如何进行商业运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她建议主旋律电影应该根据受众和市场需求制订商业运作策略,积极借鉴《小时代》等国产商业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争取使主旋律电影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屋脊 歌声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