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问题研究 内蒙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docx
- 文档编号:30135746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69KB
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问题研究 内蒙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docx
《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问题研究 内蒙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问题研究 内蒙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问题研究内蒙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问题研究】内蒙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现状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内蒙古自治区经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及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1.经济增速明显加快。
2000-2009年,连续8年经济增速全国第一,其中“十一五”年均增速17.6%,超过规划目标4.6个百分点。
2.经济总量不断做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量由全国的后列进入中列,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
集中体现在突破了“两个万亿”和“两个千亿”大关。
地区生产总值、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万亿元。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1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居全国15位。
2010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738.1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9.4%。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70亿元。
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100亿的达到3个,超10亿元的达39个。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278.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9万元。
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突破千亿元,分别达到1070亿元和1074亿元。
3.经济运行质量看好。
进入新世纪后,内蒙古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表现在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作为政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地方财政总收入2010年达到1738.1亿元。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70亿元,总量居全国第16位,同比增长32.1%,增速居全国第4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2位。
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00元,居全国第8位。
企业利润保持大幅度增长。
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74.26亿元,比2002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76.7%,快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以上。
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64.2%。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和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37元提高到2010年的17698元,年均增长1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989元提高到2010年的5530元,年均增长10%。
4.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几年来,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在伴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实现的。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
45.4:
39.5调整为2010年的8.5:
55.2:
36.3,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
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3%左右。
然而,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蒙古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遇到了重化工业化的机遇。
2000年以来我国以重化工业化为特征的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导致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长,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凸显,由此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轨道。
但是,内蒙古经济发展较快而发展不足,发展的质量效益并不高。
尽管GDP增长很快,但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增长缓慢,至今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上判断,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尤其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我们本已十分脆弱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
1.草原退化。
2010年,内蒙古草原总面积为11.38亿亩,可利用草原面积为9.57亿亩,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300万亩和1400万亩,改变了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草原面积持续减少的局面,但是草原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的面积仍达5亿多亩。
2.土地沙化、荒漠化。
根据全区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截至2009年底,全区沙化土地总面积为41.47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35.05%,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的90个旗(县、区、市);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61.77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52.2%,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的79个旗(县、市、区)。
与2004年相比,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分别减少了4672平方公里和1253平方公里,但土地沙化、荒漠化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
3.水土流失。
内蒙古自治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717万公顷,占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22.97%。
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和通辽市较为严重。
东部大兴安岭地区涵养水源的功能衰退,成为松辽流域的灾害根源。
地处黄河上游的29个旗县水土流失严重,每年向黄河流入1.8亿吨泥沙。
4.气候干旱化。
据自治区气象局资料分析,6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呈明显干旱化特征。
据统计,全区轻旱以上的干旱频率为89.6%,中旱以上的干旱频率为68.8%,大旱频率为31.3%,即为十年九旱,接近五年四中旱,三年一大旱。
尤其是近年来气温的升高,使干旱的危害加剧。
5.水资源严重短缺。
内蒙古地区大部分河流年径流量逐渐减少,大量的湖泊干枯或大幅度的水面面积萎缩,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逐年下降,工业化、城镇化又使水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水资源总缺口目前已达10亿立方米,未来10年,将达到30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状况不断加剧。
6.森林资源锐减,生态功能减弱。
多年来,大兴安岭一直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度采伐,致使林区可采资源面临枯竭,森林质量显著下降。
森林的防护和调节生态功能的减弱,使林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生,引发暴雨频繁,河流含沙量增大,洪水增多,其生态屏障作用大为降低。
7.土壤肥力衰退,盐碱化加重。
内蒙古自治区长期实行广种薄收,土壤次生盐渍化日趋严重,约1/5耕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盐渍化。
盐渍化总面积达32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77%,主要分布在灌溉区、河谷平原、山间盆地、丘间洼地以及高原上的湖泊盆地周围。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机理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环境问题主要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保护环境、防治公害在某些方面又必然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一)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机理
工业的特征决定了它对生态环境有巨大影响。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虽然未必是工业活动的必然结果,但二者确有内在联系。
在经济起飞前的资本积累阶段,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废弃物产生量和排放量能被自然界所吸纳和净化。
大工业发展后就不断出现污染事件。
随着工业化加速和经济腾飞,“三废”产生量和排放量猛增,超过了自然吸纳净化能力,开始进入环境污染时代。
后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有了一定的财力物力,资源环境质量才开始改善,但又不可能恢复到自然环境的“原始”状态。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开始日渐突出。
内蒙古连续8年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之首,主要是得益于资源型产业和重化工业的发展;而资源型企业和重化工业排放的“三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这些都是与自治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污染物排放总量也逐年增加,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机理
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难在短期内使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再生功能、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及承载功能呈继续下降趋势,这对我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这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1.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造成对经济的巨大破坏。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危害越来越大。
2.农牧业生产受灾损失严重,产出下降。
农牧业是我区大部分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点和脱贫致富的根本,直接关系到我区经济发展。
而农牧业生产受到自然环境及其承载力的制约。
我区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承载力相对低下,农牧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加之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干旱、霜冻、雪灾、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农牧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现象加深,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3.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工业生产要素的供给。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品质下降,甚至难以为继;同时水资源总量的锐减,也难以满足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对水的需求,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进步。
4.生态恶化与经济发展滞后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生态环境恶化毁坏了大量农田、草场,而人为的扩大垦荒和超载放牧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草场退化,农田草场自然生产率下降,导致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自我发展能力十分低下。
由于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后无能力恢复治理。
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滞后互为因果,相互强化,加大了累积效应,形成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累积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了我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题。
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努力建立起新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创造和谐的世界。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发挥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确定西部大开发12个重点省区之一,也是民族自治地区。
我们要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契机,利用好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并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陆路口岸的优势。
(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内蒙古的工业结构调整,要处理好改造提升传统资源性产业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一手抓资源性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
同时,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以及工程设计等环保产业,立足科技进步,实现环保治理技术装备的成套化、系统化、标准化、国产化,提高其经济和环保效益。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在企业内部交换物流和能流,建立生态产业链,使得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集约性经营和内涵性增长获得效益。
(三)依靠法律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内蒙古自治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整顿、治理,必要的时候进行惩罚,或责令其停产。
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贯彻执行《草原法》、《固体废气物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法规制度。
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有效地制止了污染反弹的势头,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保证全区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重视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为了保证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环境保护,但是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较差,破坏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
充分的环保意识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
利用学校教育、公益广告、社区宣传、报纸、电视等手段宣传环保知识,培养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作者单位:
中共赤峰市委党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问题研究 内蒙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内蒙古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协调 问题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