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双基限时练9六国论解析.docx
- 文档编号:30135609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50.31KB
名师一号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双基限时练9六国论解析.docx
《名师一号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双基限时练9六国论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一号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双基限时练9六国论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一号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双基限时练9六国论解析
双基限时练(九) 六国论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
或未易量(liànɡ)
B.胜负之数(shù)思厥(jué)先祖父
披荆(jīnɡ)斩棘
C.为(wèi)虎作伥弊在赂(lù)秦
燕(yàn)赵之收藏
D.日削(xiāo)月割苏洵(xún)
洎(jì)牧以谗诛
解析 A.暴pù;C.燕yān;D.削xuē。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析 颠覆:
都是“推翻(政权)”的意思。
A.“其实”,古义是两个词,“其”,它的,“实”,实际。
今义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C.“智力”,古义是两个词,“智”是智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智力”,“力”是力量。
“智力”的今义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D.“故事”古义是两个词,“故”,过去的,“事”,事情。
“故事”可译为“旧事,前例”。
“故事”的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固”意义相同,都是“本来”的意思。
A.“或”,前一个意思是“有人”,后一个意思是“或许,也许”。
B.两个“而”,前一个译为“就”,后一个译为“可是”。
D.两个“以”,前一个意思是“才”,后一个译为“因而”。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 B项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
5.下列对文言文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③赵尝五战于秦
④洎牧以谗诛
⑤齐人勿附于秦
⑥是又在六国下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③④不同,⑤⑥相同
C.③④相同,⑤⑥不同D.①②不同,⑤⑥不同
解析 ①句是判断句,②句是省略句,③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④句是被动句,⑤句是陈述句,⑥句是判断句。
答案 D
6.新春期间,中央电视台在各地进行“家风是什么”的民间采访。
请根据下面的采访内容,以“家风”开头做简要概述,不超过40字。
北京市民:
父母的谆谆教导就是我们的家风!
小时候父母经常对我们说的话是:
“宁可日日下田地,不可天天串亲戚”“千金万银不及手艺防身”!
……现在虽然父母都不在了,但他们话却依然记忆犹新!
某摄影师:
我家是祖传木匠,到我这一代是第四代了。
小的时候,我给我父亲拉大锯。
木匠行里有句话叫“百日斧子千日锛,大锯只需一早晨”。
大锯太容易了,一早晨就能学会。
但是我给我父亲做学徒,必须得拉三年大锯,父亲说这三年主要是让你磨磨性子,把性子磨踏实了,就是干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
迪拜的中国游客:
不要贪小便宜。
带孩子出来旅游,我一路上给他说,你出来代表的是我们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千万不能贪小便宜,不要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
如果你从小这个概念不强的话,长大了以后,小财你都慢慢贪,手就散了,然后各方面再收手的话可能就不容易了。
家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家风是父母亲传给我们的人生智慧(或道德理念),它会形成我们基本的做人做事态度(或:
它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发展)。
7.仿照示例的句式和修辞,就下列词语分别写出一句话。
示例:
吹捧:
吹捧是绚丽的肥皂泡,无限地膨胀,总会化成飞沫。
(1)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挫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逆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1)批评是优质的药品,诚恳地吞下,就能医治病痛。
(2)挫折是警诫的鞭子,勇敢地承受,就会跃马飞腾。
(3)逆境是暂时的黑夜,不断地追求,总能迎来光明。
二、课内阅读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⑦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⑧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⑨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⑩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⑪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
灭亡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嬴:
亲附秦国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远略:
长远的谋略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
应当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但最终也还是灭亡了。
B.赵国在与秦国的战斗中多次打败过秦国。
C.如果燕、赵、齐三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D.这段文字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项当,倘若。
(2)①②副词,已经;③介词,对;④介词,跟。
(4)文中只是或然判断,而C项说成肯定判断。
答案
(1)D
(2)A (3)D (4)C
(5)①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②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三、能力提升
9.阅读以下两段文字,结合苏洵的《六国论》,完成
(1)~(5)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错) 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④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 ⑤以阴助其急(暗地里) ⑥未有能愈于秦者也(胜过) ⑦视秦无异也(看待) ⑧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擅长)
A.②③④⑧ B.②④⑦⑧
C.①⑤⑥⑦D.①③⑤⑥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四国休息于内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A.①⑤B.②④
C.③⑥D.②③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假设“彼秦者将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B.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C.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4)苏洵、苏辙、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
①苏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②责备,④保合,⑦与……相比,⑧占据
(2)①古义:
崤山以西;今义:
山西省。
②古今均为“认为”。
③古今均为“可以,能够”。
④古义:
休养生息;今义:
停止活动,恢复精力。
⑤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能够。
⑥古义:
挺身而出;今义:
个人早期经历或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3)苏洵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所以齐、燕、赵的失败也是因为贿赂秦国。
答案
(1)B
(2)D
(3)C
(4)①六国灭亡是因为贿赂秦国。
②六国灭亡是因为韩、魏没有“出身以当秦兵”,四国没有“阴助其急”。
③六国灭亡是因为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沉溺攻战,最终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5)①所以不如厚待韩国亲近魏国来抵挡秦国。
②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
③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到的事。
参考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
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苏辙《六国论》节选)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
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
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选自李桢《六国论》节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师 一号 学年 高中语文 苏教版 必修 限时 六国论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