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孩子的阅读导师.docx
- 文档编号:30126429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41.28KB
如何成为孩子的阅读导师.docx
《如何成为孩子的阅读导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成为孩子的阅读导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成为孩子的阅读导师
如何成为孩子的阅读导师
编者按:
儿童的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
成人在其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身为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和小学语文教师的郭史光宏,对英国知名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理论颇有心得,期待这份来自实践的解读与思考对读者有所启迪。
如何成为孩子的阅读导师
日本教育学博士石井勋曾说:
“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JimTrelease)指出:
“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与学习。
”
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
成人在其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知名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1991年出版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令人瞩目的“阅读循环圈”理论。
此循环圈由“选书”、“阅读”及“回应”三个环节组成,一本好书,一段愉快的阅读经验,将为读者开启下一段阅读旅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乍看之下,循环圈描述的似乎只是一个人人皆懂的常识,无甚深意。
其实不然,在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中,我发现其意义不在于揭示出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过程,而在于提炼出其中的重点环节,让阅读习惯的培养有迹可寻。
选书
“学校或教室书库提供多样的书籍,并且介绍给不同语文需求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测哪一本书会成为某个孩子的全垒打书。
”——史蒂芬·克拉生(StephenD.Krashen)
钱伯斯认为,阅读活动从选书开始。
一般来说,若儿童并非来自书香之家,家长又不具备选书买书的能力,学校图书馆就成为儿童阅读书籍的主要资源。
因此,学校首先需具有一批适合儿童阅读、类型丰富的藏书,让儿童与书的相遇成为可能。
学校的藏书需兼顾“量”和“质”两个方面的需求。
在“量”方面,学校藏书应尽可能涵盖各类型读物,包括诗歌、神话、传说、故事、小说、绘本、科普、杂志、报章、参考书及视听材料等,以便让儿童从各自的兴趣入门,在书海中发现自己的天赋与兴奋点。
许多儿童之所以不爱阅读,其实只是还没遇上能点燃自己阅读热情的书,崔利斯称之为“全垒打书”。
一次美好的阅读经验,一本“全垒打书”,就可以造就一个爱书人。
每个人的“全垒打书”都不尽相同,然而大多数都和自己的爱好与兴趣有关。
类型丰富的藏书,让儿童更有机会遇上自己的“全垒打书”,从此踏上阅读之路。
在“质”方面,学校可从“迎合”与“引领”两个角度进行考量。
学校的藏书首先得吸引儿童,贴近儿童,让儿童乐读、爱读。
这类迎合儿童的图书一般较为通俗,文学性相对较低,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不高。
尽管如此,这类图书还是重要的。
根据美国教育学者史蒂芬·克拉生教授(《阅读的力量》作者)的研究,许多儿童的“全垒打书”都出自这类通俗作品。
然而,仅仅“迎合”是不够的,学校还需发挥“引领”的作用。
除了通俗性图书,学校还需备有经典、优秀的优质书籍。
唯有这类真正的好书,才能打开儿童的视野、提高儿童的阅读境界,让他们的阅读品位与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真正步入阅读的殿堂,成为优秀的终身阅读者。
阅读
“所谓读者,就是要为自己而阅读,而所有的阅读总是需要时间的。
如果你能认同上面这句话,那么相信你也一定能够接受以下这个观点:
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位读者,一定也要给他时间阅读。
”——艾登·钱伯斯(AidanChambers)
一座图书馆的藏书即使丰富精良,若得不到有效阅读,也是形同虚设。
要培养终身的阅读者,仅仅提供“选书”的机会是不够的,还得确保他们的“阅读”。
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中,“阅读”涵盖了“阅读时间”、“听故事”与“自己阅读”。
换言之,学校还必须确保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并竭尽所能让阅读扎根生活。
这与马来西亚大部分学校只是鼓励学生上图书馆借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有本质区别。
在马来西亚,大部分上课时间几乎都在进行传统式的教学活动,教科书以外的文学作品与童书,一般被称为“课外读物”,是课堂教学所不鼓励的。
在上课时间阅读此类书籍,常会遭至批评,一些学校甚至将“讲故事”或“读书给孩子听”视为浪费时间。
而在美国,许多中小学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SSR,SustainedSilentReading)的阅读教学方式。
大致做法是每天抽取10至15分钟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教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进行任何分数记录,其教学效果成绩斐然。
有关“持续默读”的教学效果,克拉生教授那本著名的《阅读的力量》以大量实证震撼了传统式教学。
至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故事,读书给学生听,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也以大量研究证实,为孩子朗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
给孩子朗读,能够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
美国阅读委员会在《成为阅读大国》的文件中也曾呼吁,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
证据显示,朗读不止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也成果非凡。
朗读应该在各年级都进行。
再看中国。
今年4月,我有幸在第九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聆听了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薛瑞萍老师的心得分享。
薛老师主张将儿童阅读纳入课程,直接用上课时间将阅读进行到底。
她引领学生“日有所诵”,每天诵读一首短小精悍的儿歌童谣;开展“每周一故事”,定期给学生讲精彩故事;推行“每周一歌”,以吟诵的方式让学生亲近古诗。
另外,她也结合家长力量,建立“班级图书库”,购置了一批优质读物,并鼓励学生每天带一本书回家,与家长进行亲子共读。
美国教育家约翰·沃纳(JohnWerner)曾说:
“不能期待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
很多孩子来自于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常会因为电视而牺牲阅读的时间。
”有了丰富藏书,不过才跨出第一步,我们还得确保孩子的阅读。
请注意,是确保,而非仅仅鼓励、提倡或期盼。
“确保”,意味着时间上的保留、环境上的打造,以及气氛上的营造。
有了好书,有了时间,有了空间,阅读的幼苗得以拥有成长的土壤。
然而,幼苗还需灌溉照料,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在钱伯斯阅读循环圈中,“选书”与“阅读”之后是“回应”。
阅读过程中,儿童总会有许多发现与想法,此时,我们又能扮演什么角色呢?
回应
“我们最希望孩子们有的阅读回应就是他想继续阅读,不管是再读一遍刚看完的书,还是读另一本书。
老师们总希望看到他的学生能持续周而复始地阅读,因为唯有不断阅读,孩子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位爱好文学的读者。
”——艾登·钱伯斯(AidanChambers)
遇见打动自己的书,我们往往会热情高涨、思潮起伏。
若书令人兴奋,我们会寻人分享内心喜悦;若书令人感动,我们会寻人宣泄心中悸动;若书令人困惑,我们会寻人交流探讨。
儿童也一样。
钱伯斯说:
“在倾听别人的读书经验并与人分享自己心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某种形式的读后心得发表,参与者可以交换信息、分享热情;同时,探索不同阅读领域的意愿也提高了。
”
“回应”的意义正在于此。
“回应”大致可分为两类:
轻松的闲聊与专业的教学。
前者长于自然,能水过无痕地分享热情;后者长于专业,能深刻地剖析作品,加深闲聊的深度,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
轻松的闲聊,常出现于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瞬间。
也许是饭桌上的天伦时光,也许是课堂上师生不经意说起的某部作品,看似无心插柳,却能因此“柳成阴”。
父母或师长,若每周能与孩子围绕阅读聊20至30分钟,不仅能维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还能找到共同话题,促进亲子关系。
如果我们还希望孩子成为一位深具思考能力的读者,那么仅有闲聊是不够的。
我们要引导孩子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提问、报告、比较、判断等能力,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说是一项相当专业的技巧。
就目前来看,这类教学常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呈现。
教师精心挑选一本适合学生的好书,让孩子们在课外读完后,用课内的时间来组织讨论。
从理念到操作,“班级读书会”都具备一定专业性,钱伯斯非常具有理论开创性的《说来听听》(TellMe:
Children,readingandtalk)进行了详细介绍。
从选书、阅读到回应,一段美妙的阅读历程将引领孩子进入下一轮循环。
如此周而复始,儿童的阅读将形成良性循环,其阅读视野、品位、兴趣与能力,都将在这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升华。
至此,循环圈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儿童阅读状态,然而它似乎还缺少了一点什么。
钱伯斯自己也意识到了:
“不阅读的孩子是由不阅读的大人造就的。
我们的图书资源也许贫乏,图书储备太少或者受损了,或者我们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可是还有一件事可超越这一切。
一位虔诚的成年阅读者,一位懂得孩子们需要什么的成年人,他才是阅读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
于是,钱伯斯在完善后的阅读循环圈中加入了“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并将其置于循环圈的中心,与三个环节息息相关。
做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钱伯斯说:
“读者也是由读者造就的。
如果能够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小读者提供各种协助,分享他的阅读经验,那么孩子将可以轻易地排除横亘在他眼前的各个阅读障碍。
一个从不阅读,或者缺乏阅读经验的大人,是难以为孩子提供协助的。
”
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能向儿童展示绚烂多姿的文学世界,能在儿童对某课题兴致勃勃时,及时将相关的优秀作品带给他们;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能为儿童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确保他们拥有不受干扰的阅读时间与空间;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能与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领着他们探索文学的更高境界。
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首先应当是一个读者,一个理解儿童的读者。
历史上,随着哲学、科学与医学的发展,人类逐渐“发现”儿童,对儿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儿童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大人”,到“儿童是一张白纸”,再到“儿童是一颗种子”,我们的儿童观有了长足的进步。
若仍用过时的眼光,认为儿童文学仅仅指向规范儿童,那我们注定要错过许多优秀之作。
因此,我们首先得抛开成见,以一颗开放柔软的心去阅读,去发现那些真正理解、表现儿童的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对读者来说,要提高鉴赏能力,阅读积累极为重要,理论都是从深广的阅读经验中升华而来的,丰富的理论也无法取代具体的阅读经验。
因此,要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在抛开成见后,还需阅读大量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在阅读中提升阅读品味、锻炼阅读眼光。
有道是“入门要正,起点要高”,为了避免宝贵的光阴虚耗在水平低劣的庸俗之作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些儿童文学大奖的名单,抑或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推荐,由此入门。
儿童文学大奖如“纽伯瑞奖”、“凯迪克奖”、“格林纳威奖”、“国际安徒生奖”、“林格伦奖”等,都值得关注。
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还需具备推荐读物、指导阅读、组织阅读活动、引领儿童探索阅读的能力。
在这方面,家长可阅读有关“亲子共读”与“大声朗读”的书籍,并将书中方法加以实践。
教师则可参考有关“班级读书会”、“读书课”与“校园阅读文化”的书籍,结合学校与课堂的实践,边学边做,探求自己的阅读推广方式。
(作者系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柔佛州笨珍县南马学校语文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11日第9版
我的读书观
事情就应该这样,简简单单,没有深意。
读书亦然,率性而为,不一定非读出什么名堂,也不旨在增长智慧。
教学之余常爱读书,读至津津有味,节假日也足不出户。
庄上人问我,读书有啥用?
为啥读书,不觉得烦吗?
读过书的人不这样问,比如高中生、大学生,他们了解读书的乐趣,认同读书的必要性。
一些农民读书不多,甚至终其一生不读书看报,有此疑问就理所当然了。
为何要读书?
读书干什么?
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现在想来,这似乎不算什么问题。
就像农民喜欢种地,精耕细作把庄稼侍弄好;商人早出晚归,经营生意;工人努力掌握科学技术,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干一行爱一行,事情就应该这样,简简单单,没有深意。
读书亦然,率性而为,不一定非读出什么名堂,也不旨在增长智慧。
这件事就是好玩。
读书读出滋味真的好玩,看自己想看的书,随手翻阅,津津有味,能与书中人物同感悲欢、共诉衷肠。
经济窘迫无钱远足时,读读游记,可以卧游名山大川,人未到心已至,浮想联翩,有身临其境之感。
常说看景不如听景,读游记也是一种听景吧,不急不躁,徐徐前行,边读边想,遐思无限,自己心中又能生出无限风光。
比如读《世界上100个必去的地方》,几天时间就可周游世界,欣赏怡人美景。
旖旎风光,眼前浮动。
省时省钱,又无劳顿之苦。
读志怪小说,联想到现在许多未知之谜,顿感这古今天地间大自然造化真是有趣。
读新闻亦然,地区冲突,外交斡旋,政治家博弈,军事对垒……《西游记》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吴承恩熟读佛家经典,创造了孙悟空这一独具个性的人物,数百年间带给人们许多快乐。
我也努力读完佛教十三经,思之又思,叹之又叹,感叹于作者超脱的诙谐与大胆,由佛经故事而幻化出的孙悟空、沙僧、猪八戒既反叛又归顺,矛盾而统一,趣味盎然。
读书除了有趣,还能消磨时光。
有人说人生有百分之五的快乐,百分之五的痛苦,其余时间皆平平淡淡。
这样算来,还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怎么过呢?
看星星看月亮,看街上行人、路上汽车,树木、庄稼、小河天天在眼前晃动,日日如此也没有多少意思,若把闲时用来读书,恰逢能产生共鸣的书籍,当是人生乐事。
若生活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空虚也就无趣。
季羡林说,据我个人观察,世上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无价值,二无意义。
也听人喟然长叹:
这活着除了消耗粮食,有啥意思?
人生苦短,无所事事时又是那么漫长。
在这长长的无聊时光中做件事,像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所言,人们在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行时,路上无聊,寻一件事做,打发这无聊的时光。
读书正是不错的选择。
工作是消磨时光的一种方式,读书又填满其余的闲暇时间,人生就显得很充实了。
况且贾平凹还说,读书能知天地之大,人生之艰,读书读出一点新知,其乐无穷。
读书与古人或远方作者争论,君子动口不动手,属于君子之德风;赌博因输赢大打出手,属于小人之德草。
偶有新知写写观感,乐而乐哉。
读书好玩,消磨时光,还能忘忧。
社会繁杂,聪明人多,小人也多。
处在社会的最基层,常常受到那些“四肢发达”之人的排挤与压迫。
咱不与他过招,咱没有招,也过不过他,他挤咱,咱挪挪,继续看自己的书,无故加之而不怒。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我营造一个清凉地,在忘忧园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与圣贤吟哦,丰富的精神生活冲谈了现实生活的苦痛与无助,心若止水,浸润清风明月,乐而乐乎。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凡能够减除痛苦、烦恼,使之变成欢乐的都是药。
读书能安乐,治愚治病、除苦解忧。
人说读书人心宽体胖,恼不着气不着,大概就是只顾读书乐,无暇世间忧吧。
(作者单位:
河南省息县小茴镇乌龙店明德小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成为 孩子 阅读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