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 行走汉口老租界 5.docx
- 文档编号:30124038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9.89KB
历史的记忆 行走汉口老租界 5.docx
《历史的记忆 行走汉口老租界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的记忆 行走汉口老租界 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的记忆行走汉口老租界5
历史的记忆行走汉口老租界(5)
汉口租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方列强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遗留的历史建筑。
汉口租界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
从江汉路起,依次为:
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日租界和汉口比利时租界。
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城武汉在1861年3月《天津条约》曾辟汉口为通商口岸,武汉正式开埠。
自此武汉先后设立了五国租界,一派汉风、汉味、汉韵的租界文化应运而生并留存至今。
如今租界早已不存在,但是租界时期的建筑却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是建筑艺术的留存,也是汉味生活图景的重现。
本集收录了20处老建筑旧址81汉口坤厚里82日租界军官宿舍旧址83李凡洛夫公馆旧址84裕民部洋房旧址85南京路上的吴佩孚公馆(吴家花园)旧址86珞珈山街住宅区(怡和洋行住宅旧址)87圣约瑟女子中学旧址88汉口宁波会馆旧址93汉口璇宫饭店91汉口业主会旧址90汉口江苏会馆旧址91汉口业主会旧址92汉口《民国日报》社旧址94汉口总商会旧址95汉口水塔96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97汉口圣母无原罪堂98聚兴诚银行大楼旧址:
99华商赛马公会旧址:
100大孚银行旧址:
81汉口坤厚里胜利街259号的坤厚里,1912年由德商爵记洋行建房成里,称爵记里。
1922年售归英安利洋行买办蒋佩材,改名中原里,后又转归和记蛋厂买办杨坤山、黄厚卿所有,改名坤厚里。
1967年改名新建里,1972年复名坤厚里。
里内皆二层砖木楼房。
是汉口现保存较好的里份之一。
坤厚里在汉口一元路,是解放前德租界地界内。
一般认为此地是原英国和记洋行华人买办杨坤山和他的副手黄厚卿合伙兴建的。
1913年英国“和记洋行”正副买办杨坤山、黄厚卿在中山大道一元路与一元小路之间合资建造了一个里弄,用杨坤山的“坤”和黄厚卿的“厚”命名,定名为坤厚里。
系2层砖木结构住宅,汉兴昌营造厂营造,它位于汉口德租界,面积约0.05KM2,主要以居住为主,沿街为商铺。
坤厚里位于德租界内西南角,东起胜利街,南到一元路,西起中山大道,北至二曜路。
场地内主要空间组成是“丰字形”组合结构。
由一条东西向的主巷串联,再由与主巷垂直布置的南北向的“前巷”延伸到每户的前门,形成场地的主要交通体系,与“前巷”平行的“后巷”连通到每户的后门,作为辅助的交通。
长条网格状的道路布局通过各个出入口与城市主道路联通。
82日租界军官宿舍旧址斑驳的红房子,属文艺复兴式建筑,建于1910年前后。
是被美军飞机轰炸成一片废墟日租界中,仅遗存的少量建筑。
1944年12月18日,原汉口日租界地区被美军飞机轰炸成一片废墟。
战后,原日租界大部分地方演变为贫民区。
仅剩的少量建筑遗存,如日租界军官宿舍就在其中,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八日其被武汉市列为“历史优秀建筑”。
胜利街272号日租界军官宿舍,这栋红房子属文艺复兴式建筑,建于1910年前后,清水红砖建筑,主体二层,混凝土柱式门廊,廊顶为阳台,局部建有瞭望塔,红瓦坡屋面,门、窗用圆弧形拱券,外墙有砖砌壁柱和隅石。
每套住宅均有卧室、起居室、前廊房、厨房,水电卫生设备齐全。
日本在汉驻兵期间,曾作为日本军官宿舍使用。
83李凡洛夫公馆旧址李凡诺夫公馆位于当年的吕钦使街(今江岸区洞庭街60号),斯拉夫别墅式住宅建筑,1902年建成。
资料显示,该公馆为三层砖木结构,红砖清水外墙,屋顶高低错落,建筑面积670平方米。
房屋立面设计活泼跳跃,底层设有拜占庭式拱券,二层有外走廊,融入东方建筑元素,三层设封闭式阳台,有强调俄罗斯严寒地区的建筑特点。
李凡洛夫一家在这里住了18年,从1902至1919年。
84裕民部洋房旧址武汉市招商局的二号楼街对面即是“裕民部洋行“旧址,欧式建筑风格尽显老派浪漫的情调,引得不少拍婚纱照的新人前来留影,别有一番情趣!
85南京路上的吴佩孚公馆(吴家花园)旧址公馆所选的位置属汉口安静的居住区,与中山大道和江汉路的相距为一个直角,角尖处即是吴公馆,离闹市区也不算太远。
重要的是离京汉铁路近,几百米之遥,如果想要离开汉口,或是从河南或者是北京来汉口,沿铁轨上下火车都很方便。
可见这个“武夫”选址还是费了心思的。
紧挨着餐厅的是“吴家花园”,这也是吴佩孚公馆的一部分,是座花园洋房,据说花园洋房为吴佩孚和夫人张氏居住,二层横向房楼——就是现在的美庐怀旧餐厅,是吴佩孚的护兵兵营。
汉口有两处吴佩孚公馆,位于汉口黄兴路法租界内的吴佩孚公馆,是吴佩孚1921年住过的地方,位于汉口吉庆街和南京路交会处的吴佩孚公馆,则是吴佩孚1925年l0月担任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时住的地方。
和黄兴路的吴佩孚公馆相比,南京路的吴佩孚公馆更有特色。
首先是这个公馆的面积很大,宽阔的二层楼房,三进三出的院落,穿过两个天井,从最后一层大厅往后,就是宽敞平滑的马厩,马厩很大,可以拴十多匹马。
其次是建筑风格和样式更先进,南京路的公馆楼房有凉亭、凉台、露台。
黄兴路的吴佩孚公馆没有警卫部队住的房子,而南京路的吴佩孚公馆旁边的一座横式白色两层楼房,是吴佩孚警卫部队的住所,这个长约200米的院落,有许多单元房,也是吴佩孚幕僚的办公场所。
吴佩孚,山东蓬莱人,北洋军阀直系统帅,旧中国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风云人物。
汉口的查家墩是吴佩孚1925年10月第三次出山任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时的居住地,也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宫一带。
吴佩孚在武汉担任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时期,正是他一生中最风光的时代。
1926年国共两党组织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
当北伐的革命军到达湖北咸宁的汀泗桥时,吴佩孚匆忙中于1926年8月25日从北方返回汉口,增调主力部队从沿京汉铁路南下增援,吴本人亲临前线,组织大刀队指挥作战,但仍然挡不住部队的溃退,无奈中吴退到汉口的查家墩司令部。
由于驻扎汉阳的部下刘佐龙反戈起义,吴佩孚乘火车匆匆北逃,不料火车在黄陂横店发生撞车事故,吴佩孚只好下车步行,先到信阳再辗转河南南阳等地,狼狈溃逃。
武汉最终成为了吴佩孚的“滑铁卢”。
吴佩孚逃回北方后,南京路的吴佩孚公馆作为敌产被没收,在此后近八十年的漫漫岁月里,公馆的主人屡经变换。
先是卖给外商怡和洋行,然后被一位西班牙传教士买下,成了教徒聚集的场所。
解放后这里住过解放军四野的几位高级将领,成为百姓眼中的“红军楼”。
上世纪90年代,武汉市政府落实房产政策后,公馆又成为湖南基督教会的房产。
去年9月,公馆的一楼被一家公司租下,开设成咖啡茶艺收藏吧。
走进这个挂着“吴家花园”牌子的咖啡吧,一个高大方正的院落映入眼帘。
在二楼的楼顶左右,各有一个宛如鸟翼飞翘的凉亭,高高耸立在平台之上,尽管年代久远,仍显得分外俏丽。
从院门进去,是一个木制浮桥,浮桥下流水潺潺,多姿多彩的金鱼在其中悠游,旁边的假山翠竹,将院落衬得分外雅致。
上台阶进入大厅,寂静和幽深之感扑面而来,在华丽中有说不出的沧桑。
人已去,房犹在。
曾经叱咤风云的吴佩孚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他留下的公馆却成为难得的历史建筑,见证着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
武汉市方志办专家吴明堂认为,吴佩孚公馆虽然不是红色历史建筑,但它也有自身的历史价值。
历史是复杂的,当年的吴佩孚鼎盛之时,与陈炯明有“南陈北吴”之称,孙中山和苏俄都曾对之寄予希望,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也曾多次寻求他的支持。
吴佩孚后来与人民为敌,被国民革命军北伐打败,正是他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结果。
反面历史人物留下的建筑,和红色革命建筑是一种对比,一种衬托,更显出历史的多样、厚重和深邃。
86珞珈山街住宅区(怡和洋行住宅旧址)珞珈山街住宅区,建于1910——1927年,珞珈山街区东临沿江大道,南起兰陵路,北达黎黄陂路,占地约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历史建筑约6.5万平方米,,是武汉市近代历史建筑和传统居住区风貌保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珞珈山街是条长不到百米的小街,法桐遮阴,街道很幽静,两边建筑都是三层红砖老房子。
街中央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小花园,名为珞园(也叫兰陵花园)。
这片房子是由英国怡和洋行大班杜百里主持修建的,由德国石格司建筑事务所设计,英国民居式样,杂有一点德国味儿,当年属于高级住宅区,主要供英商怡和洋行的高级职员携家眷租赁居住。
房屋底层设有汽车房和杂房、佣人房等。
侧面有露天台阶通往二层,二层为门厅、客厅、餐厅;三层为书房、卧房等。
室内设备齐全,还建有烤火壁炉。
87圣约瑟女子中学旧址
1911年,在汉口天主教堂斜对面,意大利嘉诺撒仁爱会修女院(即原汉口英租界特三区,现在的鄱阳街21号)仁慈堂内,由罗马梵蒂冈公教武汉教区天主教嘉诺撒修道院院长柏博爱修女(意大利人)创办了“圣若瑟学校”。
创办初期,她实际上只是一所女子小学,分设初小、高小两部。
后来开设中学部,1925年设立幼稚园,1928年增设高中部,学校成为高中、初中、高小、初小、幼稚园五部俱全的一条龙女子学校。
柏博爱还计划把学校扩充为中国女子大学,作为本校毕业生的升学之地。
随着中学部的开设,前来求学的中国女青年越来越多,校方即计划发展学校的规模,柏博爱趁回国之机,游历欧洲、考察教育,并在意大利筹集资金,邀集意国修女担任教师。
1923年在汉口府北一路长墩子(今汉口自治街242号)选定校址,聘请著名建筑师沙西设计,历时两年,耗资30多万银元,建成一座五层教学大楼。
1925年,学校迁入新址,定名为圣若瑟女子中学。
1932年校方商议设立董事会,开始呈报政府为学校立案。
1935年教育部派员视察学校,认为“与部章无不相合”,遂准予立案。
1935年7月13日汉口市市长吴国桢签署政府训令,准予学校立案,学校全称为“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解放后,各教会学校继续开办。
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改名为“汉口若瑟女子中学”,仍为私立学校。
1952年8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正式接管“汉口若瑟女子中学”,定名为“武汉市第四女子中学”,1956年,学校更名为“武汉市第十九女子中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改名为“红宇中学”。
1968年,学校实行男女合校,正式改名为“武汉市第十九中学”沿用至今。
2000年,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学校初中部从自治街242号校区迁出,单独成立武汉市第十九初中。
这幢建筑由意大利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师沙西设计。
三段构图,红砖清水墙,窗户上下墙面为粉白色,红白相间,十分夺目。
主建筑为砖木结构,对称布局,地上4层(包括气屋1屋),地下一层。
立面构图横五纵三划分,中部底层主入口有2柱门斗,上方是4柱空廊,柱为多立克式。
属文艺复兴式建筑,幽雅而宏伟。
屋顶为红瓦铺面。
楼背为U形,两侧凸出部分为两栋对称的附楼,其四层部分为上收的梯形气屋,三四层以窄条的窗形与一二层大窗相对,使建筑更显活泼。
教室宽大开阔,层高4米以上,玻璃门窗外还另安装了百叶窗板。
过道宽敞,最宽处超过4米,地面为水磨工艺。
圣约瑟女子中学教学大楼保护完好,一直作为教学使用,这在武汉市的老学校中很少见。
该校早期校训“静敬净竟”,为武汉培养出不少知书达礼的知识女性。
有人称,意大利天主教嘉诺撒仁爱会修女院院长柏博爱创办的圣約瑟女子中学,是三镇淑女的重要摇篮。
88汉口宁波会馆旧址顺着铭新街西南行,横穿江汉路,来到位于前进五路的江苏会馆和宁波会馆,这是汉口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具有代表性的两座会馆。
这两座会馆并行而立,同是欧式建筑,而行者却认为,宁波会馆比江苏会馆做工更精细,可见宁波商人的财力雄厚于江苏商人。
前进坊是上世纪40年代形成里巷的。
靠宁波会馆一侧的一组前四层、后三层,中间有露台的3幢房屋连成一体的“前进坊4号”,曾为乾泰裕作栈房兼作坊之用。
乾泰裕是由浙江宁波人费荣卿所创办的。
1947年进入全盛时期,资本竟达1,500多万元。
现在的红领巾寄宿学校,早在宁波会馆建造之前,1912年即为宁波同乡会旅汉公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先后改名为宁波旅汉小学、宁波旅汉同乡会附设代用国民学校、私立汉口宁波小学、私立宁波小学、前进五路小学、武汉市红领巾小学等名称。
89汉口华商总会在武汉市江岸区江汉二路157号,坐落着一幢已历经风雨90载的建筑。
庄重典雅的欧式风格,显隐相宜的独立院落,变幻莫测的沧桑历史,总能令过往的行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这幢占地650平方米的大楼,是原汉口华商总会的旧址。
楼房坐北朝南,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设计采用庄重望柱、气派高门、劵拱大窗、三角檐口、交错阳台,整体造型庄严生动和谐相融。
楼内中厅宽敞,边房精致,多用高穹阔顶、圆形顶窗、欧式壁炉、立体雕花,配以优雅的廊檐和木质扶梯,其艺术效果在现代建筑中难以再现。
这幢颇具欧陆风格的建筑,不仅蕴藏了近代设计师对建筑艺术的完美追求,更是见证了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人物更迭变迁。
《天津条约》订立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汉口开辟租界,各国洋行先后在汉开业,来汉洋商日渐增多。
他们为了满足业余生活的要求,兴建了多个夜总会,通称“汉口波罗馆”。
但所有的洋商会馆只供洋人娱乐,华人入内常遭限制或白眼。
于是,在辛亥革命前由一班宁波籍的洋行买办(也有不少本地人)在英租界内暗地组织成立了汉口华商总会。
最初,由于隐藏在英租界内,并不为人所注意,直至1922年,经他们自己筹款,在新开辟的“模范区”内动工建造一所宏伟大厦,并将它面临的一条马路命名曰“华商街”,才开始为社会所瞩目。
总会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650平方米,原建筑三层,后加建一层。
建筑立面秉承西方古典的三段式构图:
正面,最下是花岗石台基,带半地下室;上面4根多立克立柱撑起古典山花,形成门斗式的入口;再上,又是立柱顶山花的样式,形成呼应。
总体上看,像是对古希腊神庙风格的轻盈复现。
现为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90汉口江苏会馆旧址顺着铭新街西南行,横穿江汉路,来到位于前进五路的江苏会馆和宁波会馆,这是汉口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具有代表性的两座会馆。
这两座会馆并行而立,同是欧式建筑,而行者却认为,宁波会馆比江苏会馆做工更精细,可见宁波商人的财力雄厚于江苏商人。
江苏商人作为一个商帮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势力庞大的“洞庭商帮”,主要经营粮食、布匹、染料、木材等。
从会馆正中所开设的大门进去,便有10来步阶梯上去,然后两边是对称的阶梯下行。
这可能是会馆内部所唯一保留的原貌。
左边阶梯有一间房门挡住了去路,从右边阶梯下去,便进入会馆的大厅。
这儿是江汉区教育局办公的地方。
装饰一新、一尘不染的回廊、不锈钢扶手、玻璃栏及旋式阶梯,很明显透出现代气息。
前进坊是上世纪40年代形成里巷的。
靠江苏会馆一侧,是三栋联排里份式建筑。
其门头装饰呈三角状,彩色浮雕是“独占鳌头”的图案。
楼梯主柱上的会标
顶上的奇特亭子
91汉口业主会旧址汉口业主会旧址历经近百年,还能显出她的阔绰和豪气。
屋内对称方柱上配有对称的牛腿衬着横梁。
呈半圆形的门窗上方,均保留着从意大利进口的原装彩色玻璃。
从天井外墙看到的长方形窗户上檐和下方,均装饰有方型水泥垂柱。
精致的木扶手配铁花扶栏和水磨桃花石的楼梯台阶,楼梯水磨桃花石方柱上配有深黑色似鼎一样的图案,汉口业主会会标。
可看出汉口业主会当年的气派。
92汉口《民国日报》社旧址
汉口民国日报社旧址。
江岸区泰宁街2号建于?
~1922年。
主体三层、穹顶塔亭四层的西式建筑,曾是上世纪20年代由共产党人主办的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旧址。
《民国日报》创刊于1926年11月25日,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后兼作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党部言论机关,当时国共合作,该办在办报方针、经营管理上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
日出对开3张,发行量1万余份。
报社经理是董必武,茅盾担任过总编辑,毛泽民协助过董必武工作。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董必武辞职,共产党人撤出,报纸性质改变。
93汉口璇宫饭店璇宫饭店始建于1928年,由英国景明洋行设计,平面呈L形,以主入口为转角,两翼对称布置。
立面三段式:
底层为假麻石基座;中部方壁柱,贯通二三四层;到第五层转换为爱奥尼双柱;顶部设三层八角形空心塔楼,逐层收进,上冠尖顶。
其“L”型天际线设计,曾轰动亚洲建筑界。
1931年开业以来,汉口璇宫饭店,整个建筑立面处理得凹凸有致,活泼精巧饭店坐落于繁华的江汉路121号商业街转角,原高四层,后加建一层。
璇宫一直是世界名流与武汉交往的重要平台和武汉重要的地理名片,自民国始,璇宫饭店就是达官要人出入的高级宾馆。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国代表马歇尔组成的“军事调停处”三人执行小组,在此办公。
毛泽东、金日成、蒙哥马利等中外名人先后下榻于此。
市文物保护单位。
94汉口总商会旧址武汉的商会是在晚清重商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绅商迫切希望建立一个能广泛联络工商各业、维护自身利益的商业性社团组织。
当时从官方到民间几乎都把振兴商务、使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在设立商会组织上。
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曾札文强调设立商会的意义,指示在汉口创设商务公所。
1907年11月,汉口商务局邀集各帮商董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了汉口商务总会。
汉口总商会的原办公议事地址曾在英租界湖北街(今中山大道)扬子街口。
1919年,各界商贾协商筹备,募集捐款白银91835两,由汉协盛营造厂承建汉口总商会大楼,1921年元旦正式启用。
由于地处市中心,这栋大楼随即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经贸、文化活动的首选之地。
汉口商会从创立到1949年消亡,为武汉的政治、经济、城市、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栋大楼在“文革”后成为某机关大楼,改革开放后才归还工商联。
1999年由政府拨款、民营企业家捐助,总商会大楼修葺一新,并被列入“优秀历史建筑”。
95汉口水塔:
(旧时消防瞭望哨)水塔是汉口近代消防标志性建筑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它承担着消防给水和消防瞭望的双重任务。
汉口水塔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破土动工,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监制。
水塔现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闹市区。
水塔原来是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宗关水厂的一大配套设施,为正八角形七层建筑:
主体六层,其西南突出的楼梯间,上有钟楼,超出主体,为第七层。
楼梯间有木制转梯,可登钟楼(瞭望台),瞭望台高4.58米。
水塔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广荣兴营造厂施工。
混合结构,7层。
主体平面为正八边形(或暗含《易经》八卦),每边长8.2米,西南突出的楼梯间为方形,长4米。
占地面积为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
塔有六层(楼梯间超出主体部分为7层),一至五层为房室,六层承放水箱。
因建在湖沼地,塔基深15米左右,用混凝土浇筑。
塔身外壳,第一层为花岗岩块石垒砌,二层以上均为红砖清水墙。
每层各面有高2.44米、宽1.18米木窗二樘,窗眉砌饰砖线。
每层楼都是在钢架支撑下铺设木楼板。
塔正中为特制法兰管柱,下端埋置地基下,上端支托设于六楼的水柜。
圆桶形水柜,底面直径17.2米,壁高6.5米,用两层半英寸钢板铆接而成,水柜容量1477吨。
水塔的主要用途为调节市区中心供水压力。
塔楼由198步木制转梯绕三根铁管盘旋而上,可登塔顶钟楼,原钟楼内有一铸铜警钟,发生火灾,则以警钟次数报火警地段,白天挂红旗,夜间悬红灯为标志。
水塔是汉口近代消防标志性建筑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它承担着消防给水和消防瞭望的双重任务。
水塔建成后,汉口各主要街巷陆续安装了消防水门,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救火的水源问题。
在上个世纪,消防水门历经太平水门、消火栓的发展过程。
这间房在当年应该是赛马委员会的办公室。
现在的挂牌是艺术学校的舞美工作室,
96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
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
江岸区解放大道1809号。
西商赛马俱乐部一九零五年建成。
那个年代汉口有西商、华商、万国三个跑马场,西商跑马场是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
英、法、德、俄、美、日等商人也出钱凑热闹,所以又叫六国洋商跑马场。
所以也有“六国跑马场”之城。
现在的这处旧址就是当年的大看台,在解放公园的东南,而解放公园大致就是当年马道的所在。
英国人喜欢赛马。
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走到哪,就把赛马普及到哪。
在汉口划到一块租界后,1902年建了西商跑马场。
法、德、俄等商人也出钱凑热闹,所以又叫六国洋商跑马场。
西商很大,占地800多亩,还设有高尔夫、足球、网球、篮球等场地。
今天的解放公园是它的跑场,仅占西商2/5。
刘歆生召集武汉商人开会。
之后,有了航空路一带的华商跑马场,加个“华”字跟西商叫板,免费向国人开放。
一个还不带劲,1924年老汉口人又在唐家墩一带修了一个,名字更牛——万国跑马场。
俱乐部公证亭,就是带尖屋顶的房子,是裁判监视赛马的。
原本屋顶有个赛马标志,一个人骑着马,一手攥绳,一手拿鞭,四周是英文标注的东南西北。
公事房主体建筑,现是行政楼,墙上镶有4个凸出来的马头,白色的,马头四周是穗稻围成的圆圈。
“可惜,这些文革时都毁了。
”公事房内还有一个当年最奢华的室内游泳池。
即使是现在,它的设计还是让武汉高校建筑系的师生们称奇。
英国人很早就知道多功能的概念,把大厅中央的木板拆开,下面就是泳池,围着泳池可以跳舞、喝茶聊天,盖上可以开个大party。
百年后的今天,曾经人声鼎沸的热闹,我们只能去想象了。
华商跑马场仅存了现在同济医学院内的跑道,万国跑马场留个“马场角”地名。
唯有西商跑马场,还能从几轮变迁留下的老建筑里,依稀看出当年的轮廓。
解放后,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被分配给了武汉话剧院。
因为尴尬的前身,话剧院的人不进屋,只在院外搭个棚子。
一帮随同这支部队文工团南下的孩子,倒把旧址做了玩耍地,错综复杂的房间很适合做迷藏。
西商赛马俱乐部是武汉三大赛马会之一,具有极高的人文和历史价值。
此前这里是话剧院的办公地,后来话剧院搬走后,经市文化局大力协调和努力,2012年12月这里成为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的办公地,
97汉口圣母无原罪堂汉口圣母无原罪堂,又名汉口"法国堂"。
是位于汉口法租界内的专供外侨使用的小型天主教堂。
圣母无原罪堂建于1910年,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位于汉口法租界内的大法总理街(今车站路)。
蓝色教堂的正名是圣母无原罪堂,原教堂主奉的是圣母玛利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座教堂会是蓝色,那是圣母的颜色堂区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
1910年,湖北东境教区的田瑞玉主教委任法籍教士丁寿(AmedeusTissotdeMerona)负责修建此堂。
教堂占地300余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内部装饰为哥德式,华丽精美,天花为蓝色饰白色满天星。
建堂造价银1.2万两。
1924-1925年,汉口教区于教堂右侧修建了账房(经理处),成为华中地区天主教的经济中心。
1953年被共府封闭至今。
后此教堂被外单位占用。
圣母无原罪堂,定于2014年12月8日举行开堂仪式。
封堂60年的历史结束。
98聚兴诚银行大楼旧址:
聚兴诚银行大楼则是近代派建筑的一个典范。
它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6层,地下1层,楼高39.39米。
整个建筑摒弃了古典主义推崇的装饰,显得简洁、自由。
大楼居中设主入口,对称构图。
两侧各有一间退后,造成整个建筑强烈的立体感和雕塑感。
从地下层至一、二层外墙均麻石砌筑,上部为灰色仿麻石饰面。
全部为竖向长形铁构玻璃窗,未作任何装饰,显示出十足的现代感。
楼梯全为水磨石台阶,铁艺栏杆,柚木扶手。
楼道设计为回旋式,踏步宽敞,每层间有平缓的过道,拾级而上,没有累的感觉,似乎还觉得十分轻松。
楼梯直通三层,从这里到第六层均为办公室,其结构与布局亦是统一。
与临街立面平行设有内廊,内廊两边均为办公室,房屋高大而宽敞,可惜岁月荏苒、时事变迁,办公室的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聚兴诚银行大楼就是其中的一栋,它由景明洋行设计,李丽记营造厂施工。
1936年始建,抗战期间停工,1950年聚兴诚将外壳出售给中南工业部进行复修,1951年8月竣工。
聚兴诚银行成立于1914年,总行在重庆,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民族资本川帮银行之一,由重庆的杨氏家族仿照日本“三井银行”的模式创办并经营,在上海、天津、昆明、成都等地都分别设有分行。
据说,1919年聚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的记忆 行走汉口老租界 历史 记忆 行走 汉口 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