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doc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docx
- 文档编号:30120007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80KB
爱莲说doc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docx
《爱莲说doc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doc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莲说doc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
爱莲说.doc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
爱莲说》课堂实录
2010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田美荣
师: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
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
《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师:
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生:
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生:
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
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
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
我觉得应该读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师:
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
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
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
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而不可/亵
师:
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
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
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
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
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
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
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师:
大家认为谁说的对?
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
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
“枝节”
生3:
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师:
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
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
师:
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生:
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
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1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
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2:
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
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
“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生:
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
其实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莲之爱”中
“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至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
“之”确实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是“助词,翻译成“的”请大家讲这两种用法积累到书上
师:
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生1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2:
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师:
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那么下面我们来品
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
子的哪些美德?
请大家齐读"予独爱亵玩
焉”
八、J
生:
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一段文字
师:
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生1我从"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莲花具
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
生2:
我从“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莲花具
有“谦逊质朴"的品德
生3:
我从“中通外直”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
“正直,心胸坦荡“的美德
生4:
我从“不蔓不枝:
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
攀附权贵、阿谀逢迎”的美德
生5:
我从"香远益清”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君
子美名远扬”的品德
生6:
我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莲花具
有“自尊自重”的美德
师:
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
赏析,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出君子的美德?
生1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
好在哪里
师:
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让我们齐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生:
齐读两遍
生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2:
我觉得“染”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
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
生3:
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义色彩这样
“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师:
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
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生2:
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
师:
那老师想知道作者想要衬托什么?
生3:
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师:
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
生3:
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的态度和追求
生4:
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师: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
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
师:
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
所言之志是什么?
生:
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
老师我想问一下本文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
你问的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生:
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
大家说有没有?
生:
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师:
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
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生:
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
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
生1我觉得其中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赞扬(生笑)
师:
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2:
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对陶渊明是不满,对世人是恨
生3:
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种孤独
生4:
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师:
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
生:
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隐逸,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
师:
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说道:
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
厌恶更为准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
情感呢?
我们不妨再来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句话
生:
反复读这句话几遍
师:
大家从句式和修辞角度思考
生1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
实际意思是像我一样的人几乎没有当时北宋王朝社会腐败,很多官僚都贪污腐化,不为百姓办事像作者这样的人太少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愤慨
生2:
我觉得这样说来,说情感是愤慨不如说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像作者这样的好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师:
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这样看来一个“噫”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师:
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生:
深情诵读第二段
师:
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
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
莲花牡丹
师:
你的眼睛太锐利了,大家看到了吗?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
生1也许作者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生2:
既然对调,我想应该是要强调莲花或者是牡丹
师:
对,作者确实是要强调,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要强调什么?
生1强调喜爱牡丹的人太多了
生2:
强调当时社会的风气太不好了
生3:
强调当时社会上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了
师:
其实正如你们所言,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
对照板书小结本课主要内容作业: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师:
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于《爱莲说》的解读才刚刚开始,毕淑敏有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生中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章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那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知道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下课!
同学们再见!
三、执教感言
在美文美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
十年磨一剑我的这堂课虽称不上一把锋利的宝剑,但却凝聚了我多年来古文教学研究的成果更体现了我对古文教学的理念和思考《爱莲说》是千古名篇,短短1佃个字,浓缩了哲学大师对于莲花的赞美,对于君子美德的歌颂,对于北宋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批判语言简洁凝练,文笔生动优美、含义隽永对于这样一篇美文,只有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美读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美、文意美、结构美、手法美和情感美也只有在这种美文美读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执教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思考: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学生实际的三维目标,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
是能够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教学目标而目标的实现程度则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的最佳方法因此每节课后教师必须首先反思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3)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范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
(1);通过思读、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目标
(2)和(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让学生借助各种形式去感悟莲花的美和君子的美德,从而激发对顾问的热爱,对周敦颐的赞赏和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作为一堂课改研究课,必须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对最新教学理念有着很强的职业敏感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杰出的语文教师,绝不是将理念直接搬上自己的课堂,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感受,将其辩证的消化吸收,自然地融进教学设计中去,那么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也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由学生自学完成而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路,品悟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
(2)文言文教学要唤醒文言文本身的生命力,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简约生动含蓄深刻之美文言文教学不是古汉语教学,重视基础不等于字字讲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教学那样先剖析字词,再逐句翻译课文,最后再分析内容,恐怕再美的作品也会变成鸡肋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了各种读的方式,例
如:
范读、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全体齐读、反复品读和思考研读同时重点挖掘文言文本身的美,适度淡化了对“言”的关注,增强对“文”的感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文言美的熏陶和感悟
(3)语文教学本身要民主而有效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中将“话语权、思考权和选择权”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主要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本节课中
“译读”后的质疑、学生表述莲花内在美在哪里、品味语言精妙等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民主和有效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推行的“对话”原则,力争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和老师对话的过程真正的还原语文的原滋原味
(4)关注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本节课中“品读”环节教师可能预设出了一些结果,但是
学生在课堂中会随时生成老师没有关注的语言,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生成的新知识另外本节
课中学生在探究写作手法时,教师预设的是托物言志,但是学生在思考后提出是否有借物喻人,我灵活应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第二段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巧妙的生成了本文的另一种写作手法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常常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而又美丽,精彩而又深刻
(5)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和传授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两种阅读方法的展示:
①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写法)
写怎样(语言)为何写(主题),这种自我
提问式阅读法会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收获走出课文②文言文阅读要“熟读精思"有了方法的传授,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完整
三、思考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流程衔接顺畅,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思维活跃,较为顺畅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问题设计上存在一定的梯度,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基本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巧妙引导,合理处置了课堂突发事件师生交流顺畅和谐,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板书重点突出,“文”和“言”并重,有力的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整体看来教学过程还是科学合理的
四、思考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使它充满了魅力,吸引了无数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这节课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某些环节落实的还不够充分,探究的还不够深刻,例如在品读语言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只叫了两名同学,对文本重要词语的欣赏还不够
(2)对于所提的思考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足,其实语文课堂中的冷场,沉默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有许多学生是在独立思考,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使学生的思考不够充分
(3)教师的语言虽然较美,但是不够精炼真正的语文大家在课堂上语言看似信手拈来,随意自然其实字字句句都经得起推敲另外教师的语速有时稍快,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应加以注意
以上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但这决不是全部,因为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终身都在思考,北京四中的特级教师顾德希已将退休,但却仍在反思和钻研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可见,只有时刻反思自我,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高尚的名字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去努力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莲说 doc 全国 一等奖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