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采面作业规程0oc 2 2.docx
- 文档编号:30119857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59
- 大小:374.25KB
1501采面作业规程0oc 2 2.docx
《1501采面作业规程0oc 2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01采面作业规程0oc 2 2.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01采面作业规程0oc22
桐梓县茅石乡永兴煤矿
回采作业规程
工作面名称:
1501回采工作面
矿长:
技术负责:
安全矿长:
生产矿长:
机电矿长:
防突矿长:
编制:
桐梓县茅石乡永兴煤矿
二0一三年十月九日
1501采面回采作业规程会审意见栏
职务
姓名
会审意见
日期
会审结果: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5
第一节编制依据5
第二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5
第三节煤层6
第四节煤层顶底板6
第五节地层及地质构造6
第五节水文地质8
第二章采煤方法11
第一节巷道布置11
第二节采煤方法及工艺11
第三节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12
第三节设备配备12
第三章顶板控制12
第一节支护设计12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控制13
第三节运输巷、回风巷及端头顶板控制14
第四章 生产系统15
第一节通风系统15
第一节运输系统16
第二节排水系统16
第三节供电系统17
第四节防尘系统17
第五节压风系统17
第六节防灭火系统18
第七节安全监控系统18
第五章 瓦斯防治20
第六章防治水32
二、防治水措施34
第七章 劳动组织及循环图表35
第一节劳动组织35
第二节正规作业循环35
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6
第六章 安全管理制度36
第一节施工准备36
第二节、交接班及班前会制度37
第三节、工程质量验收制度38
第四节、瓦斯煤尘管理制度38
第五节、机电设备管理制度39
第六节、人力推车管理规定43
第七节、工作面巡回检查制度44
第七章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44
第一节提高煤质的措施44
第二节顶板管理措施45
第三节防治水措施50
第四节“一通三防”及安全监控措施51
第五节预防瓦斯、煤尘爆炸的措施53
第六节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管理措施54
第七节工程质量保障措施55
第八节工回风流安设电气设备(绞车)措施................................................55
第八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57
第一节灾害应急措施及处理方法57
第二节避灾、撤人路线:
60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
第一节编制依据
一、相关技术规范
本补充设计根据《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永兴煤矿开采方案设计》、《永兴煤矿安全设施设计》、《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技术管理规定等进行编制。
2、1501工作面情况
原1501采煤工作面在2010年9月前已形成采煤系统,因矿井技改扩能停采至今,该工作面为走向长壁掩护支架工作面,该工作面北翼已回采420m,停采时工作面剩余走向长:
200m,倾斜长:
70m,储量为:
1.96万吨。
三、瓦斯及煤层相关资料
1、根据贵州省能源局《关于遵义市煤炭管理局<关于呈报2009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报告>的批复》(黔能源发[2012]494号)文件,我矿为高瓦斯矿井。
2、我矿C1煤层2012年6月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为,+1039m水平以上无突出危险性;C5煤层未作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该水平对应+1155m水平C6煤层于2010年前已开采,故+1155m水平的C5煤层已得到保护,且该1501采面于2010前已布置,形成系统,并已回采420米。
3、1501采面回风巷断面为5.2m2,在回采过程中风速为0.83m/s时,回风流中最大瓦斯浓度为0.20%;1501采面在回采期间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11m3/min。
4、根据2006年6月贵州煤炭地质局检验报告,我矿C6煤尘无煤尘爆炸性,自燃倾向性为不易自燃,自燃等级为III级。
第二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工作面位置及范围:
该区位于+1155m水平至+1213m水平矿井二石门以北,平均走向长260m,平均斜长70m,平均煤厚1.0m,+1155m水平以上C1煤层已回采完毕,C6煤层已开采至二石门以南,二石门至三石门以南C6、C5均未采,该工作面对应的C6煤层于2010年前已开采,故该工作面的瓦斯已得到释放,且该1501采面于2010前已布置形成系统;该回采区域内对应地表为荒坡,无水体和建、构筑物,该采面回采时对地面影响较小。
C5煤层煤种属低灰~中灰、中高硫、高热值贫煤,原煤灰份为16.88%左右,硫份2.72%,挥发份10.34%左右。
对应地面受工作面采动影响范围内无房屋。
第三节煤层
矿区含煤岩系含煤层及煤线3层,平均总厚约60.00m,其中以C6、C5、C1煤层为可采煤层,含煤总厚约3.87m。
第四节煤层顶底板
C5煤层顶板:
顶板为灰岩、硅质灰岩。
含动物化石。
C5煤层底板:
底板为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及泥岩薄层,含植物化石碎片。
第五节地层及地质构造
一、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自下而上有: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2m)、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茅草铺组(T1m)及第四系(Q),现将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2m)
灰白、浅灰色厚层至块状微至细晶灰岩,含硅质灰岩,间夹燧石团块及条带,区内可见厚度大于250m。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该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多旋回沉积的泥岩、粉—细砂质岩、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等组成,其岩性、层序特征详见第四章第一节含煤岩系特征所述。
厚50~70m。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灰、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条带灰岩,层间常夹有机质薄膜及炭质泥岩,富含腕足类动物化石。
厚40~55m。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
该组按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段,由下往上依次为:
(1)沙堡湾段(T1y1)
灰、浅灰绿、灰黄色薄层钙质泥岩、泥灰岩,含粉砂质泥岩等,含少量腕足类动物化石。
厚15~20m。
(2)玉龙山段(T1y2)
下部为灰、浅灰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灰岩、灰岩;中上部为浅灰色中至厚层微晶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顶部为2~5m稳定的浅灰色中厚层鲕粒灰岩,富含腕足类动物化石。
厚120~150m。
(3)九级滩段(T1y3):
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
①第一亚段(T1y3-1):
紫红、暗紫色薄至中厚层含粉砂质泥岩、泥岩、含钙质泥岩及钙质泥岩,偶夹泥灰岩及泥质灰岩条带,富含瓣鳃类动物化石。
厚200~220m。
②第二亚段(T1y3-2):
灰色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富含腕足类动物化石。
厚40~58m。
③第三亚段(T1y3-3):
紫红、绿黄色薄至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含钙质泥岩、泥岩。
富含瓣鳃类动物化石。
厚44~78m。
⑤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
浅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薄层泥灰岩,出露不全,厚度大于200m。
⑥第四系(Q)
零星分布于矿区沟谷及低洼地带,为坡积物、残积物,主要为砂质粘土、含灰岩碎块。
厚0~10m。
二、地质构造
(一)褶皱
地质构造:
该区位于茅石向斜东翼中段。
地层单斜产出,本区煤层走向340°,倾角50~55°W,本区内地质构造简单,根据所作工程揭露的地质情况判断无大的构造,对工作面的正常开采不会带来较大影响,但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隐伏构造特别是压薄带,会给开采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五节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
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除上部空区积水渗透外,无其它水体的影响。
但是用于离地表较近和地质构造带的影响,在回采的过程中要加强水患治理工作。
(一)地层含(隔)水性
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
分布于矿区内的各斜坡、山间洼地及各沟的沟底地段,岩性主要为耕植土及粘土,局部地段混灰岩的风化碎块和崩积块体,出露厚度极不均一。
地表调查中,未见泉水点出露。
该层总体上讲,具透水性,季节性含水。
由于该层分布零星,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富水性弱,故该层地下水对矿床的充水不会构成威胁。
2、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岩溶裂隙含水层
大面积出露于矿区的东面,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及泥质灰岩,厚度大于100m。
据调查资料可知,该层地下水存在两种类型,一是上层滞水,分布于裸露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带内,其水量小,水位高,具有当地补给当地排泄特点;二是分布于裸露区并靠近排泄基面一带赋存的岩溶管道水,也是该层主要的地下水,其富水性强,地下水接受补给后。
该层远离矿床,并且下伏有较厚的隔水层相阻,与矿床充水无关。
3、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级滩段(T1y3)隔水层
为浅紫、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局部夹灰绿色细砂岩,上部夹31~45m厚的灰岩。
总厚>200m。
根据岩性、补给条件及含水介质等分析认为,该层总体上可视为一相对隔水层。
上部由于第四系覆盖厚度薄,风化裂隙发育,地处向斜构造部位等因素,富水性较强。
但由于其下仍有较厚的相对隔水层,对于上覆之含水层,仍起到良好的隔水作用。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T1y2)及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岩溶裂隙含水层
玉龙山段和长兴组岩性和富水性相近,且二层之间仅有12~20m厚的沙堡湾段(T1y1)隔水层相隔,岩性为浅绿色钙质泥岩。
T1y1在受外力的作用下易变形破坏,并失去隔水性。
所以将玉龙山段和长兴组合并为同一层来研究,把两层统称为“T1y2+P3c”岩溶裂隙含水层。
玉龙山段(T1y2):
在矿区内大面积出露,地形上常形成斜坡、陡崖或陡坡,其间发育有东西向的大量冲沟。
岩性主要为浅灰~灰色灰岩,中部偶夹薄层泥灰岩及泥质灰岩,厚度为120~15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地表调查,分析认为该层中富水性中等。
长兴组(P3c):
在地表形成陡崖,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厚度为40~55m。
据地表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区富水性相对较强,可达中等,但含水不均一。
5、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裂隙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浅灰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灰岩、粘土岩及煤层煤线等,底为粘土质硫铁矿层。
含可采煤层C1、C6。
根据地表调查,该层含裂隙水,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
由于煤层直接赋存于其中,故成为矿床顶板充水含水层(直接),在未来采掘过程中,坑道必将大面积破坏,届时地下水可直接进入井巷成为矿床充水因素。
6、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岩溶裂隙含水层
出露于矿区东面,岩性主要为浅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沥青质细晶灰岩,中上部间夹燧石团块,厚度>250m。
该层富水性强,但不均一。
其顶界距C1煤层之间仅有0.76~5.30m的硫铁矿隔水段,故该层构成了矿床的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未来开采过程中,若遇断裂破碎带、溶蚀裂隙带等软弱部位时,由于水头压力作用,其与矿床之间的隔水层将被破坏,地下水沿破碎带及较薄隔水层带(小于临界隔水厚度带)向矿坑产生突水,从而成为矿床充水因素。
二、邻近矿井和小窑涌水及积水情况
矿区内煤层浅部有较多的生产坑道及老窑,积水客观存在。
将来矿山采掘过程中,生产坑道水和老窑水有可能进入矿井。
可能对开采造成影响。
三、构造断裂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矿区位于茅石向斜东翼,主要呈单斜产出,地层倾角较陡。
中部发育近东西向延伸的区域性F1断层,该断层将矿区分割为南、北两段;根据填图调查,F1破碎带附近见一些泉水点出露,显示了一定的富水性,由于该断层为区域性断裂构造,断距较大,使含煤岩系与上、下含水层存在沟通的可能,因此F1断层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F1断层分别为矿区南、北两段边界,可将矿区分为南、北两个矿段,分别建井开采。
四、矿井充水因素
大气降水是各含水岩组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矿井涌水量将随大气降水强度变化,一般情况下,雨季时涌水量增大,枯季时涌水量变小;若开采过程中,采空塌陷影响至地表,大气降雨会通过地面塌陷、地裂缝间接进入矿井,使矿井的涌水量增大。
矿区内估算的资源量最低标高均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之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为P3c+T1y2;底板含水层(P2m)虽然对矿床存在充水的可能,但分析认为其只能构成矿床充水的次要因素;F1断裂对矿床充水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综合上述条件,按现行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要求,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第三类第一亚类,即以岩溶含水层(间接顶板)充水为主、顶板进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岩溶充水矿床。
五、矿井正常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
根据矿方提供资料,矿井巷道最大涌水量为83.4m3/h,正常涌水量为40m3/h。
综上所述,矿井涌水对本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影响不大,但也必须随时注意矿井涌水变化和工作面突水的预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二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巷道布置
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的采面按单翼布置,该工作面位于+1155m水平至+1213m水平,矿井二石门以北,平均走向长260m,平均斜长70m,平均煤厚1.0m。
在回采过程中,为保证工作面运煤和通风,沿工作面走向每隔8m掘进一个溜煤小眼,同时布置的溜煤小眼一般是三个,紧靠工作面的一个用于溜煤,另两个分别用于通风和行人。
溜煤小眼规格:
梯形断面:
上宽0.8;下宽为1.4m;高见顶底板约1.0m。
第二节采煤方法及工艺
一、采煤方法的选择
根据煤层发育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且顶板岩性较为稳定,倾角52°,故采用柔性金属掩护支架伪斜采煤法。
掩护支架由钢丝绳、支架、绳卡、U型卡、小卡等组成,将单一支架联为一整体,组成柔性掩护支架。
二、回采工艺
本采煤工作面采用风镐落煤。
第三节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
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计算如下:
W=LShrc=70×0.8×1.0×1.4×95%=74.5(t)
式中:
W-----正规循环生产能力,t;
L------工作面长度,m;
S------正规循环推进长度,m;
h------采高,m;
r------煤的容重,t/m³;
c-----工作面采出率,%
第三节设备配备
设备及工具配备情况表
序号
设备工具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掩架
1.3m
架
900
备用50架
2
煤电钻
MZ-12
台
2
备用1台
3
风镐
G10
台
6
备用2台
4
综合保护
套
2
5
开关
QZ83
台
2
6
铁锹
把
3
7
大锤
个
2
8
铁镐
个
2
9
撬棍
根
2
10
溜槽
块
200
备用20
11
掏抱
把
5
第三章顶板控制
第一节支护设计
1、支架结构、规格:
支架为“四边形”结构,其规格为1.2m,单体支架间距为中对中0.2m,所有单体支架用六根主绳连成整体,钢丝绳与单体支架用绳卡连接,槽钢与单体支架用“U”型卡连接,在支架背上铺一层金属网(用“U”型卡和铅丝将金属网与支架连接成整体)。
支架结构如下图: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控制
1、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的选择。
回采工作面设计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走向壁式后退采煤法,采煤工作面设计采用风镐落煤工艺,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用柔性掩护支架隔离采空区,由于急倾斜煤层开采,回采过程中,严格禁止出架外煤或超限出煤。
2、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走向壁式后退采煤法,该法在开始回采前,先掘进一条倾斜开切眼,坡度为32°,再在采面开切眼中安装掩护支架,并在回风平巷安设掩护支架7m左右。
在回风平巷中安设掩护支架前,先将原来的回风平巷扩大到煤层顶底板,并挖掘梯形断面地沟,在地沟两侧及地沟中沿走向放置钢绳,在绳上沿走向每隔150mm放一根架料,架料垂直煤层顶底板,钢绳和架料之间用螺栓和垫板固定,架料上方铺上荆笆。
掩护支架安装好一段时间后将平巷支架撤除,巷道上方的煤炭随之冒落,使掩护支架上面有一层大于0.5米厚的碎煤和矸石的垫层,用以保护掩护支架。
为了防止支架在下放过程中下滑应使煤和矸石冒落点超前于伪斜工作面7m以上。
然后靠控制作业进度,调整支架使支架按32°的坡度转入正常架采阶段。
第三节运输巷、回风巷及端头顶板控制
该采面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进行支护煤层顶板,沿煤层走向后退式开采,走向长260m,本区段垂高58m,从开切眼向南翼开采。
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支护采用矿用工字钢梯开支护,支护断面图如下图。
采面下出口有10m是掩护支架控制顶板,采面上出口有7m是掩护支架控制顶板
第四章 生产系统
第一节通风系统
一、通风方式
该工作面采用全负压、U型通风方式。
二、回采工作面风量计算
(一)、按采煤工作面人数计算;
Q采1=4N=4×15=60m3/min
N-----每班最多工作人数。
(二)、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Q采2=100×Q绝×K=100×1.11×1.5=166.5m3/min
K---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取1.5
Q绝----绝对瓦斯涌出量
根据以上计算、取Q=166.5m3/min为工作面所需风量。
(三)、按工作面温度计算:
Q采=60×V×S×k
则:
Q采=60×0.8×1.44×1=69.1m3/min
式中:
V采---允许风速,按工作面最高空气温度15-18℃度计;V为0.5-0.8m/s,取最大;
S采---采煤工作面平均断面积;S最大为1.44m2;
K----工作面的长度风量系数;工作面长为70-100m时,系数为1.0;
(四)、按风速验算
最高风速风量:
V高=4×60×S=4×60×1.44=345m3/min
最低风速风量:
V低=0.25×60×S=0.25×60×1.44=22m3/min
345m3/min≥166.5m3/min≥22m3/min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其中:
0.25——采煤工作面最低风速要求
4——采煤工作面最高风速要求
S---采煤工作面断面1.44
V----采煤工作面的风速,
根据以上计算,采煤工作面风量166.5m3/min,能够满足需要。
三、通风路线
新风:
主平硐→材料上山→1155上车场→1155抽放巷→工作面。
污风:
工作面→1501回风巷→+1213m回风石门→原材料上山→回风石门→总回风平巷→风井地面。
附图:
1501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图
第一节运输系统
一、运输方式
工作面运输采用溜槽自溜,经溜煤眼装入矿车后,人力推车至1101溜煤眼,1101运输顺槽皮带、刮板至煤仓口,主平硐采用CTY-5/6GB型防爆型蓄电瓶机车运至地面煤仓。
二、运输系统
1、运煤系统:
工作面→1501运输巷→1155运输石门→1101溜煤眼→1101运输巷→溜煤上山→主平硐→地面煤仓。
2、运料系统:
地面→主平硐→材料上山→1101采面回风巷→原材料上山绞车提升→+1213m回风平巷→+1213m回风石门→1501采面回风巷→工作面。
第二节排水系统
该工作面水文地质简单,回采过程中可能有少量的淋水出现,工作面淋水可沿工作面自流至运输巷,经二石门、回风平硐水沟自流至地面污水池。
排水系统(自流):
工作面→1501运输巷→1155运输石门→1101采面回风巷→总回风平硐→风井地面。
第三节供电系统
一、供电线路:
1501采面动力电源从采区变电所接入,经馈电开关分别向1501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提供动力电源。
三、供电负荷
工作面电压等级为:
660V
本工作面负荷主要为:
运输巷钻机(15KW)、绞车(22KW)
第四节防尘系统
一、防尘供水系统
工作面防尘供水系统:
地面静压水池→1501回风巷各用水点;地面静压水池→回风平硐→1501运输巷各用水点。
采煤工作面在回风巷和运输巷的下煤点等处均设置了喷雾洒水装置。
静压水池两路水管(分别为经主运输大巷水管和经进风平硐水管),在提升上山下车场连接。
二、防尘灭尘措施
1、每隔50米设置一个三通阀门,供运输巷、回风巷洒水灭尘。
2、回风巷安设隔爆水棚,距离保持在离工作面60至200米,且水量符合要求。
3、定期清理运输巷、回风巷的原煤及杂物,保证风流畅通。
4、放炮前后和定期冲刷巷帮,洒水灭尘。
第五节压风系统
1501采煤工作面压风,由副斜井地面工业广场两台LG24/8G型压风机供风,空压机功率130kw,采煤时采用五台G10型风镐,工作压力为0.5MPa,单台耗气量为0.02m3/min。
地面设置空压机两台,一台运行,一台备用,供气主管选用Ф114mm无缝钢管,最长供风距离为1146m,支管选用50mm无缝钢管至1501运输巷,所用空压机能满足要求。
压风系统:
副斜井工业广场→材料上山→1501采面运输巷→1501采煤工作面。
第六节防灭火系统
矿井防尘管路系统兼作防灭火水源,同时在局扇、机电硐室、避难硐室等地点设干粉灭火器材、沙箱等灭火装置。
在井下供水管路上,每隔50设置有供水装置。
防灭火系统与防尘系统一致。
附:
1501防尘、供水系统图
第七节安全监控系统
一、在回采工作面进、回风流中安装甲烷传感器,同时在采区上隅角悬挂便携式甲烷报警仪,对采煤工作面瓦斯进行监控。
采煤工作面安设两个甲烷传感器,具体位置为:
运输巷进风口10m位置,距顶不大于300㎜,用于监测采煤工作面进风的甲烷浓度,靠近回风口10~15m的范围内,距顶不大于300㎜,安装一个甲烷传感器用于监测采煤工作面回风流的甲烷浓度,同时在工作面上隅角设置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二、断、复电瓦浓度及断电范围:
(一)断电值:
T1≥0.5%,T2≥1.0%,CH4
(二)复电值:
T1<0.49%、T2<0.99%,CH4
(三)报警值:
T1、T2≥0.99%,CH4
(四)断电范围:
工作面及其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
三、监控设施管理措施:
1、甲烷传感器应悬挂在规定位置,距顶板不大于300mm,距巷道侧壁不小于200mm。
2、甲烷传感器必须安设在坚固的支护处,防止冒顶及其他损坏。
3、甲烷传感器只有监控人员有权调校,每7d用标准气样调校一次,日常基有故障,应及时处理。
4、工作面进、回风流中所有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都必须同甲烷传感器实现瓦斯电闭锁,施工单位负责断电仪电源线和控制线的开关、接线端的日常维护,严禁将瓦斯电闭锁私甩不用。
5、因瓦斯超限断电的电气设备,都必须在瓦斯浓度降到规定值以下时方可人工复电。
6、洒水灭尘时,严禁将水洒到传感器和接线盒上,以免造成传感器损坏和误超限事故的发生。
7、每次甲烷传感器出现故障时,必须切断甲烷传感器控制区域内的电源,即监控系统具有的故障闭锁功能。
四、便携式甲烷报警仪的配备和使用:
1、班长、安全员、瓦检员及跟班领导下井时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报警仪,对采煤工作面及进回风流中的甲烷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如瓦斯超过上述报警规定,必须进行处理及汇矿调度室。
2、因特殊原因需爆破工在采煤工作面及进回风区域内进行爆破作业时,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报警仪并随时检查瓦斯,如有报警现象严禁打眼、装药、放炮。
3、当班的班组长下井时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报警仪,当报警时,停止工作,及时进行处理。
4、机电维修工下井进行机电维修工作时,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报警仪,在检修工作地点20m范围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501采面作业规程0oc 1501 作业 规程 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