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化评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30114824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16.97KB
专项化评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docx
《专项化评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项化评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项化评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专项化评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意义
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方案中提出了课程改革中教育评价的任务: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采用人文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与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它强调教育评价的人文性、过程性、多元性和发展性。
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迫切需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来对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非常迫切的任务。
课堂是个师生共有的“生活世界”,一个有关“人”的世界,一个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最为基本的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喜怒哀乐、人的经验和智慧、人的谬误与失败、人的价值与意义,都完整地、现实地、具体地表现着。
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必须尽快适应新课改,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线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直面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有效的评课提高教师的课堂有效度是最直接、最迅速、最高效的。
如何对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评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前的评课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叙述式,评课者进行听课,记录课堂整个过程,根据自己的记录信息作出自己的评价;另一种是列表式,把课堂教学过程分成几个部分,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评课者进行记录,后作出评价。
以上评课往往存在以下不足:
有时课堂进度快,同一时间既有教师的活动,又有学生的活动往往造成教师来不及详实记录;没有明确的方向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观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很多地方重复,也有地方缺少评课着者的关注;没有评课的体系。
本课题正是以以往评课方式、方法为蓝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通过实施专项化评课改变教师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课改的新形式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
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
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effectiveteacher)?
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
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所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
赖安(Ryan,D.,1960)和他的同事们也做了一项观察研究,辨别出影响有效教学的三个主要变量,用肯定和否定两极相对的形式表述为:
热情、理解与冷漠、无情;有组织、有效率与散漫、草率;有刺激、富于想象力与单调乏味、墨守成规。
一个教师的得分越是靠近每一因素肯定的一端,那么他就比其他靠近否定一端教师的教学“更有效”。
总的来说,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但却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以来,很多心理学家就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问题开展研究,揭示了许多与学习本身和促进学习有关的心理概念、规律和过程。
加涅(Gagné,R.M.)是比较早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的人之一。
他的学习心理学著作《学习的条件》,于1985年第四次再版时的修订,不仅阐明了五类学习的性质、有效学习的条件以及它们的教育含义,还提出了一个以他的学习条件分析为基础的教学论新体系,从四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做了探讨。
这四个方面分别是: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有效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出版了《教学设计原理》(1974,1979,1988,1992)。
在加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
除了加涅,还有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
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这时候的研究已经把注意力从教师的身上移向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但有一点必须指出,那就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无论是加涅的教学设计,还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几十年来,在教育评价理论工作者和实践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一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1、以教论教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该标准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效果等若干方面。
其特征是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
这种评价标准所欣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
教师有条不紊地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
主张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使命。
2、整体性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80年代后期,北京师范大学安文铸教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体性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该标准以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
心理学理论认为:
教学过程是认知、策略、动力三个系统相互融合,同步运转的过程。
教学动力系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启动、维系、激励、调控的功能,而这正是保证教学过程正常运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和接受能力,寻找好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
其评价目的还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仍然是整体性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关注的轴心。
3、以学论教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正呼唤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化为培养能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新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称之为以学论教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该标准从注重课堂教学状态着
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参与、交往和思维状态,以此来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但是,从文献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具有何种特征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方面,在形成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策略上,绝大部分标准是依据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即先把课堂教学分解为几个要素,再逐级分解,直至形成完整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从评价标准的内容上看,一般是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要素,这几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则是教学理论中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在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具体体现。
(三)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
(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
认为:
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
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
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
多元智能包括这样七种智力:
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
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
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概念的界定
专项化评课:
即专项化课堂教学评价,从系统的思想、整体的观念出发对构成课堂教学行为的要素进行层层分解,直到分解成可见可测的要素:
提问、课堂学生的参与、导语结束语过渡语评价激励语、教材处理教法设计、课堂调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收集以上五方面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信息,衡量和判断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的过程,叫做专项化评课。
课堂教学有效性:
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开展的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提高学生课堂有效参与度,发展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使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同样关注学生的学。
2、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使小学语文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研究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行动策略,努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3、逐步建立和完善“专项化评课”的体系。
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评价体系的完善,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从评价要素的确定;评价信息的获取;评价的反馈、促进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评课研究,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评价要素的确定
以语文学科特点为依据,是设计各种评价指标的关键所在。
学科评价特点的确认主要是从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教材及相关要求等方面来提炼和把握的。
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如表所示:
根据行为学把这些课堂上师生行为归纳、整理,总结出五方面可观可测的评价要素:
课堂提问有效度、课堂学生参与度、教师对教材处理教法设计有效性、教师导语过渡语评价激励语结束语有效性、教师课堂调控有效性。
这一步非常关键,是课堂评价的基础和前提。
(二)评价信息的获取
以往我们是一个教师对一堂课的整个过程做详实的记录,为评课提供信息依据。
这样信息的来源就有以下的可能:
片面性,有时课堂进度快,同一时间既有教师的活动,又有学生的活动往往造成教师来不及详实记录;主观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观点,听课的出发点也就不同,所以在记录的时候就会倾向于某一方面;对比效果不强,每个教师的听课记录都包括课堂上的各个要素,上课教师在哪个不容易暴露,不同教师的课堂各个要素更是难以形成对比。
所以我们提出将课堂上的五个评价要素分项分人记录:
1、课堂提问专人负责,记录教师课堂上提出的所有问题。
2、学生参与次数的记录,包括学生个人回答、朗读、默读的次数,学生集体朗读、小组合作的次数。
3、教师对教材处理设计的记录,包括对教材的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课堂的总体框架。
4、教师导语过渡语评价激励语结束语的记录。
5、教师课堂调控记录包括课堂氛围,课堂纪律,教师课堂生成、课堂各环
节时间安排、现代媒体的运用部分。
以上五项课堂情况记录的原则是:
全息性(详实记录每一项的内容),客观性(记录内容要求原始性不带有主观色彩)。
这步是评价准确性的保障。
(三)发挥评价的反馈、促进作用
1、对课堂教学的记录信息进行统计
包括教师提问的次数;学生个体参与课堂的次数和集体参与课堂的次数;教师评价激励语出现的次数;现代媒体使用的次数。
2、对课堂教学的记录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
所谓的纵向是指对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从课堂提问的数量和质量分析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分析学生参与的有效度;从教学目标的落实分析教师对教材处理设计的有效性;从学生上课积极性的调动分析评价激励语的有效性;从课堂趣味性、教学效果分析现代媒体使用有效性。
找出教师擅长的部分和薄弱的环节,便于专家、领导对教师有目的的指导。
所谓横向是指对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以上五项课堂要素比较分析,总结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共性,便于学校对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总体方向性的引导。
3、及时反馈,提出改进策略
将课堂信息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反馈的形式有单独交流、集体交流。
单独交流目的在于纠正某个教师身上出现的问题。
集体交流目的在于纠正现阶段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某一类问题。
通过对课堂的研究,在实施这步的过程中我们要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提出“主问题设计”的概念,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
(2)提出“关注孩子的需要”,课堂上孩子需要问题呈现梯度性,这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课堂上孩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孩子希望课堂变得有趣和被肯定这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等等,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于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建立课堂评价激励制度。
(4)课堂的生成与预设。
教师必须对教材深入理解,教法的精心设计,才能驾驭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出现精彩的生成。
(5)现代媒体的合理利用。
媒体的运用源自教学的需要,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综合考虑合理有效的运用。
4、课题效果的评价
(1)开学初和期末对学生作一次问卷调查,对比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通过上下学期的随堂听课,对比校语文教师上课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高。
(3)通过上下学期的质量检测,对比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否得到提高。
五、课题研究对象
江山市实验小学全体语文教师课堂教育行为和学生课堂学习行为。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分析法:
深入课堂,推门听课,听课时分五项记录即课堂提问、课堂学生的参与次数包括集体和个人、教师的导语结束语过渡语评价激励语、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师基本功每一项专人负责。
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统计法:
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次数,有效次数;学生参与次数(包括集体和个人),有效次数;教师评价激励语出现的次数等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统计、分析。
3、效果对比法:
通过开展“同课评价”即本人或同学科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按照自己的思路、风格开课,然后通过校专家委员会评课成员反馈的评课信息进行重新备课,进行再次上课,比较前后课堂的有效度,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评价课。
这是本课题评价的最重要方法。
4.行动研究法:
即在教学与评课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评价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积累丰富有效的课堂评价的实践经验,最终探索出专项化评课的有效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
七、研究原则
根据教学的规律和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导向性原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评价机制对教师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教师的教育过程,其本身是一种以外部因素激励为主的目的性行为。
成就评价对教师具有重要信号功能。
所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切实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订完善。
2、 人本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在以往的教学评价标准中常常体现得不是很充分,甚至易被忽略。
事实上,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表现出来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重视学生主体的体验以及潜能的发掘,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发扬。
因此,评价课堂教学要把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是否人人积极参与探索、实践、交流等学习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评价。
3、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要求课堂教学做到:
一是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理念、领悟、体验、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
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多元,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是不拘泥于教材、教案,而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以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4、创新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要突出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通过评价激励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尤其是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敢于逾越常规,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5、多元性原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评价,拟定为一学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8年2月~2008年3月)
(1)“专项化评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由学校教导主任任课题组组长,由教科室组织校负责具体实施操作,以及课题的日常管理。
(2)聘请市教研员参与课题组,指导制定课题研究的大政方略,并具体指导课题的研究、实施和评估。
在有关领导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制定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9年1月)
1、成立校专家委员会由我校的教导主任徐恩伟、教科室姜玲、
办公室主任郑有海以及各年级语文负责人共九位成员,由教导主任徐恩伟负责。
2、结合学校开学初的随堂听课活动,校专家委员会成员分派各
成员的评课任务即由一到两名成员负责记录、分析和评价某一项评价要素,进行第一轮听课活动,听取校70%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3、校专家委员会成员对上课教师进行纵向分析评价,提出改正
措施。
上课教师针对教改意见,以书面形式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并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4、校专家委员会成员对上课教师进行横向分析评价,总结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正方向和策略。
5、结合学校中期的随堂听课活动,校专家委员会成员进行第二
轮听课活动,反馈第一轮专项化评课研究活动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6、结合校教研活动,在各年级语文负责人带领下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专项化听课评课活动,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
小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3月)
1、收集课例评价资料,作好资料积累。
2、撰写有关“专项化评课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度”的论文。
3、整理出一套评价课堂有效度的内容和方法。
九、预期成果
1、有关“专项化评课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度”的经验介绍和论文。
2、汇编典型课堂评价案例集。
3、制定专项化评课评价方案。
4、制作专项化评课前后教师课堂实录音像集。
十、评价组成员及分工
领导组:
特邀市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负责课题的理论咨询,跟踪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种研讨会、交流会及总结会等。
由校教导主任亲自抓课题评价,安排充裕的评价时间和宽裕的评价环境,保证实验按方案稳步实施。
工作组:
有一定实践的骨干教师,其主要任务是按评价方案进行具体实施,观察,记录及整理评价资料,收集信息,撰写教学反思、评价论文、评价报告等。
课题实施组织成员
指导员:
周玉屏(市教研员)理论咨询,跟踪指导
组长:
徐恩伟(校教导主任)负责课题策划、指导
执笔:
郑小敏负责课题方案制定、报告撰写
组员:
毛丽燕杨春
负责课题材料的收集、整理、编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项 化评课 提高 小学语文 课堂 有效性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