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第1章讲义.docx
- 文档编号:30113822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57KB
注会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第1章讲义.docx
《注会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第1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会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第1章讲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会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第1章讲义
第1章讲义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可以不看)
一、会计的概念和起源
二、会计的作用
第二节财务报告的目标(一般了解)
一、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作用
企业对外提供的账务报告目的就是向外部会计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帮助使用者作出相应的决策。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内容
财务会计的目标,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我国财务报告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因此,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
(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现代公司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
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各项资产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资产。
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以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
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例】如果某外部投资者向企业的部分所有者收购本企业的股权,则此行为属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并不属于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
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例题1-1】
某母公司有10个子公司,母子公司是由若干个不同的法律主体成立的,为了全面反映母子公司所组成的集团公司的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10个子公司也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且这10个子公司也具有法律主体的。
【例题1-2】
某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10支证券投资基金,对该公司来说一方面公司本身既是法律主体也是会计主体需要以公司为主体来核算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反映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另外,每支基金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是都需要单独核算并向基金持有人定期披露基金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
因此,每支基金也属于一个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
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
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等,都是基于企业是持续经营的。
注意:
可预见未来,在实务界,一般最少涵盖12个月。
考虑存货跌价准备以及所得税中递延所得税负债等均需要运用到这个观念。
【例题1-3】某企业购入一条生产线,预计使用寿命10年,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因此假设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每个生产过程当中不断为企业生产产品,直到该固定资产报废。
此情况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计价,还可以计提折旧,且可以将折旧费用分摊到不同时期内的各个产品中去。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础,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以货币计量为假设,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交易、事项。
但是,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例如,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
二、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注意,不是基本假设。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第四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例1-4】
某公司07年未发现公司销售萎缩了,发现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的目标,考虑到08年春节的到来,公司销售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在此在07年末提前预计了库存商品销售,且07年制作了若干存货的出库凭证并且确认收入,公司这种处理违犯了会计信息质量性要求的可靠性也违背了我国《会计法》所规定的内容。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的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
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
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例如:
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守株待兔,就是作出了会计信息不相关,导致作出了错误的决策。
将营业外收入当作主营业务收入对待了。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当然,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并不表明不允许企业变更会计政策,企业按照规定或者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就有必要变更会计政策,以向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但是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
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
比如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虽然从法律形式上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从其经济实质上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尽管不具有所有权,仍视为企业自身的固定资产。
又如售后租回交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租赁业务,是指卖主(即承租人)将一项自制或外购的资产或正在使用的资产出售后,又将该项资产从买主(即出租人)那里租回。
售后租回从形式上看,首先是为企业带来了收入,并且所出售商品的所有权及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也已转移,但实质上如果在售后租回交易中,资产的售价和租金是相互关联的,是以一揽子方式谈判的,是一并核算的。
因此,资产的出售和租回实质上是同一项交易。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不应将售后租回损益确认为当期损益,而应予以递延,分摊计入各期损益。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
例如,我国上市公司要求对外提供季度财务报告,考虑到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较短,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季度财务报告没有必要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
因此,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公司季度财务报告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这种附注披露,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注意:
应提准备而没有计提准备,属于不符合谨慎性要求。
故意多提准备,属于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出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第五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联系:
固定资产中的环保设备、安全设备,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资产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例1-5】某企业07年末盘点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了100万,企业以该存货管理者管理责任不清为由将这部分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中。
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流动资产予以反映。
提示:
对资产计提减至准备的理由,就是发生减值的资产,不能再按原账面价值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
【补充例】:
某企业有一批存货,由于跌价,假定账面价值100万,可变现净值80万,在这种情况下,其中20万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
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
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2007年
单选
1、根据资产定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资产特征的是( )。
A、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
B、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C、资产是由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D、资产能够可靠地计量
【参考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是资产的特征,而D项是资产的确认条件。
点评:
此题很简单,选项说法都不能说是错误,只是要区分其特征和确认条件。
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这里的义务,可以是法定的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
法定义务,是指因合同、法规或其他司法解释等产生的义务,通常即企业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调中,依照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履行的责任。
比如,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购货合同产生的义务就属于法定义务。
推定义务。
是指因企业的特定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企业的“特定行为”,泛指企业以往的习惯做法、已公开的承诺或已公开宣布的经营政策。
并且,由于以往的习惯做法,或通过这些承诺或公开的声明。
企业向外界表明了它将承担特定的责任。
从而使受影响的各方形成了其将履行那些责任的合理预期。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企业未来所发生的承诺,签订合同等交易事项不会形成企业负债。
【例1-8】某企业向银行借款1500万元,企业同时与银行达成在两个月后再借入2000万借款的意向书。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50%)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
提示:
联系或有事项中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的内容。
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所有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
提示,是在两个科目中核算的!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比如,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失需冲减资本公积。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由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举例:
某企业有一部分资产需要售出,它的账面成本为80万,售价为100万(不考虑各种税费),则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1)如果该项资产是商品,分录为:
借:
银行存款 100
贷:
主营业务收入 100
此时经济利益是总流入。
(2)假定该项资产是固定资产,分录为:
借:
固定资产清理 20
贷:
营业外收入 20
此时经济利益是差额流入。
3.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增加的表现形式:
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
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3.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的增加的形式:
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费用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条件,即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因此,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资产减值损失)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利润的来源构成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营业利润);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利润总额)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之间的区别,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例题】企业当期发生的利得和损失一定会影响当期损益。
( )
【答案】×
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一)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对于盘盈的资产,主要考虑使用重置成本。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可变现净值在存货期末计价时使用,学习存货时重点掌握。
4.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在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现实的成本或现实的价值。
(三)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例如,企业购入存货、建造厂房、生产产品等,应当以所购入资产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金额。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可靠地计量的,则不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第六节财务报告
一、财务报告的概念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二、财务报表的组成及相关概念
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及其附注。
小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一)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目的是通过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及其结构情况,从而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资产的质量以及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利润分配能力等。
(二)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企业编制利润表的目的是通过如实反映企业实现的收入、发生的费用以及应当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及其结构等情况,从而有助于使用者分析评价企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注会陈楠 超级 会计 基础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