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30108368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1.28KB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docx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夜书怀》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
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
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
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
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
“自古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
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
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
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
最后,老Ω?
鍪?
涞牟慰家胛摹#?
nbsp;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
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
诗人就舟而居。
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名声难道应因为而显着吗?
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
(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
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
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
名声不应该因为而显着,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
其言外意为:
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着,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
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
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
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
)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
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
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
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联如何理解?
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2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
2、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
(1)诵读
(2)预习成果展示
A、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
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B、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C、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诗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3)前四句小结
写“旅夜”:
“夜”,点明泊舟时间;写诗人“夜”晚所见景色。
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
雄浑阔大、宁静孤寂的江边夜景。
寓情于景——孤独、凄苦。
四、合作探究(通过“书怀”悟实情)
1、“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这两句话什么意思?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效果?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历来传诵的名联。
你认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
为什么?
五、总结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旅”字看背景;通过“夜”字察实景;通过“书怀”悟实情。
2、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六、深入理解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1、再次诵读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结合学过的诗歌,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登高》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3、总结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七、作业
1、小练笔:
杜甫,我想对你说…....
2、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3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
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
——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
“旅夜”书“怀”,有感而生。
快感乎?
否!
从哪里可以看出?
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
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
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
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
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着,反因文章而显着,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
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
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
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
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
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
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着?
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
(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
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
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
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
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
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
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
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
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夜书怀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