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下册 全册教案 人美版.docx
- 文档编号:30107209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50.37KB
七年级美术下册 全册教案 人美版.docx
《七年级美术下册 全册教案 人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美术下册 全册教案 人美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人美版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一、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第1课时第1周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2课时第2周三、立体图象的表达第3课时第3周四、立体图象的表达第4课时第4周五、物象空间的表达第5课时第5周六、物象空间的表达第6课时第6周七、单色版画第7课时第7周八、单色版画第8课时第8周九、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第9课时第9周十、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第10课时第10周十一、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第11课时第11周十二、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第12课时第12周十三、策划出游活动第13课时第13周十四、策划出游活动
(二)第14课时第14周十五、旗帜与标志第15课时第15周十六、帽子和文化衫第16课时第16周十七、袋和包第17课时第17周十八、出游活动综合展示第18课时第18周课时教案第1课时第1周星期一年2月18日
课题
一、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
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艺术特点,感受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比等手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西方绘画的体现出的不同的审美特征。
情感目标:
让学生明白人们的审美观具有时代性。
环保目标:
通过对唐代仕女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盛唐时期的历史、文化特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步
教学内容
五处
讲讲思问问思问
教法:
比较、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教学】组织纪律,稳定情绪。
新学期的开场白。
【引入新课】从哪一段历史开始用到了照片?
(明清时期,注:
照相技术产生于18世纪)。
那么在此之前,你们的教材都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的呢?
(绘画形式)在照相技术还没有发明之前,绘画成为记载历史的主要方式。
而这当中,又以人物画发展得最早,可追溯到史前的岩画和陶绘。
那么,人物画发展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成熟了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的第一面,看看这件作品反映的是哪个时代的人物?
猜猜她们都在做什么?
(学生发言)【讲授新课】一、作品的时代和背景作品创作于唐代。
唐代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
张萱,是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
盛唐时期: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1.<提问>作者所处时代和作品表现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2.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跟现在有什么区别?
应该怎样加强人民的环保意识?
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品的内容:
此画描绘的是宫中妇女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
“练”是丝织品的一种。
练织时质硬,必须煮过、漂白,再用杵捣,才能柔软洁白。
作品中总共有十二个人物,或长或幼,或站或坐,神情姿态各异。
作品根据劳动工序分为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分别描绘三个场面的人物动作和神态。
作品的形式: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分析作品中运用到的造型语言及其特点
主要的艺术语言
线条
色彩
特点
简洁、有力、细致
艳丽、鲜明、准确
三、作品的艺术特点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艺术语言
线条简洁有力,色彩艳丽鲜明
人物形象
体态丰满,姿势优雅,服装华丽
作品内容
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妇女
四、盛唐时期的文化特点(学生自主学习部分)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盛唐时期的一些文化特点。
比如:
服饰文化: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的妇女。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
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
图中妇女为成年妇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
从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纹样来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样式。
审美标准:
女子以胖为美。
【课堂小结】课后思考: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次重点难点次重点重点难点
作业
临摹捣练图局部
板书设计
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1、分析作品《捣练图》,掌握盛唐时期人物画的艺术特点2、把握盛唐时期的历史、文化艺术的特征
教学后记
良好
课时教案第2课时第2周星期一年2月25日
课题
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的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环保目标: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六步
教学内容
五处
看欣赏讲讲讲讨论分析思讲分析总结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
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
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
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
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
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更加使人们联想到虾的生活环境—水,当今水资源的污染问题。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
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
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
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
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
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提示1:
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
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五)课堂总结: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
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
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
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
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3、映示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重点次重点重点难点
作业
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板书设计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后记
良好
课时教案第3课时第3周星期一年2月25日
课题
三:
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象的表达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提高学生对立体形态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客观忠实的表达物体。
3、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或真实的感受描绘物体,使其手绘立体图象有个性且极具想象力。
六步
教学内容
五处
问展示问讲展示问练
(一)引入 教师提问:
我们放眼望去,在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中,完全正对一个平面的机会多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我们见到的决大多数形体都不会正面对着你,它的各个部位离观察者都有远近之分。
(二)新授 1、教师展示一个正方形卡纸,让它正对大家,提问:
这是什么形状?
教师再将这张纸的上面望后倾斜,直至它成水平状态。
并要求学生通过四幅连续的手绘线条图象将上述过程表达出来。
展示部分学生练习,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
2、教师提问: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一个平面到空间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我们显示生活中各种立体形都可以看成是平面形变化组合而来的。
课件展示各种图形要求学生把它们与构成它们的基本形连线。
3、立体图象表达有三种方法:
(1)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较为直观的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形体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
透视变化在表达立体图象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近大远小。
学生举生活中近大远小的实例1-2个。
展示一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图象,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空间中的立体形,如果有一组平行线条与我们记录对象的画面平行我们就把这一组平行线的方向看成是不变的,其它方向上的平行线好象都有指向远处的一点,我们把这种称为平行透视。
空间中的立体形,如果没有一组平行线与我们记录对象的画面平行各个方向上的平行线都指向各自在远处的消点。
我们把这种透视称为成角透视。
(2)、结构分析的方法 展示一组工业产品图纸和结构素描照片,教师提问:
这种表达立体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展示一组图片(包含儿童画、中国古代绘画和一些现代线描作品)要求学生尝试回答部分作品的作者是出于怎样的思考才这样画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以上图片中的作者能将自己的理解通过线条的形式表现出来,我相信我门大家面对一个立体形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一定能大胆地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所面对的立体形象表达出来。
4、知识拓展:
翻一翻其他学科的课本,看看有哪些是利用手绘线条来表达立体形象的?
这些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互相讨论。
次重点重点
作业
选择一种立体图象的表达方法画一件物品
板书设计
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象的表达立体图象表达有三种方法:
(1)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2)、结构分析的方法(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教学后记
良好
课时教案第4课时第4周星期一年3月3日
课题
四:
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象的表达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提高学生对立体形态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客观忠实的表达物体。
3、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或真实的感受描绘物体,使其手绘立体图象有个性且极具想象力。
六步
教学内容
五处
讲评提问讲述练
(一)引入 检查上节课作业完成情况
(二)复习 立体图象表达有三种方法:
(1)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较为直观的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形体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
透视变化在表达立体图象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近大远小。
空间中的立体形,如果有一组平行线条与我们记录对象的画面平行我们就把这一组平行线的方向看成是不变的,其它方向上的平行线好象都有指向远处的一点,我们把这种称为平行透视。
空间中的立体形,如果没有一组平行线与我们记录对象的画面平行各个方向上的平行线都指向各自在远处的消点。
我们把这种透视称为成角透视。
(2)、结构分析的方法 (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三)练习
次重点重点
作业
选择一种立体图象的表达方法画一件物品
板书设计
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象的表达立体图象表达有三种方法:
(1)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2)、结构分析的方法(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教学后记
良好
课时教案第5课时第5周星期一年3月10日
课题
五: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
教学目的
教学知识点:
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初步了解绘画过程中景物之间的层次关系,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自己生活的环境。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罗丹语)。
环保目标: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步
教学内容
五处
问探讨展示写生问
1、风景画欣赏导入。
老师:
同学们好,老师近日画了一张风景画,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学生(齐声):
想。
(老师展示风景画:
画中都分远、中、近三种景)(学生惊叹,产生浓厚兴趣。
)提问:
古代的风景和现在的风景有什么区别?
当今的环境都受到污染,还美吗?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2、师生初步探究物象空间的表达。
老师:
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
里边都有些什么,都在哪里?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初步意识到三度空间中上下、左右、前后的表现形式。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肯定。
)学生:
我也想画出这么美的画,可是我能行吗?
(及类似的话)老师:
当然能行!
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但发现后还要想办法把它用我们的画笔描绘下来。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画出美丽的景色好吗?
学生(齐声):
好。
3、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物象空间表达的方法。
老师:
那么,通过刚才的欣赏,谁说一下我们该如何描绘景物的上下、左右、远近呢?
(学生开始分小组边议论边发言,各抒己见。
)(接下来,教师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拿出来与全体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总结。
)(各小组相互取长补短,一起完善物象空间表达的表达方法。
)(最后,老师将探讨结果板书到黑板。
同时,每种表达方法各拿出一幅作品让学生欣赏。
)学生看作品,进一步系统的了解物象空间的表达方法4、老师总结本科教学内容。
老师:
今天,大家的表现太棒了,我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
(老师边总结边板书,并给与一定的补充。
进行小结。
)室外课:
1、堂内传递本科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
我们先来看几张画,看看画的都是哪里。
(老师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
)学生(边欣赏边发言):
太美了!
(学生惊叹,产生浓厚兴趣。
)学生(边议论边发言):
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
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
(此时,学生探索美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2、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老师组织、协调。
(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3、课堂内学生自我评析,老师点评总结。
(学生分组出示优秀作品,自我评析,共同欣赏。
)(老师组织、协调并进行总结。
)十、教学反思:
校园写生课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兴趣高涨,分组写生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绘画积极性高,课堂小结中,学生发言积极、气氛热烈,使我感到初一新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个个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课堂教学,课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
物形象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难点次重点重点
作业
风景写生
板书设计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上下、左右、前后——三度空间上下、左右—————二度空间1、前后遮挡表现法(大多数写生作品)前后、远近2、平摆是表现法(一些装饰画)下边近、上边远3、透视的表现法(《最后的晚餐》)近大远小4、移动式的表现法(《清明上河图》)视域广阔
教学后记
良好
课时教案第6课时第6周星期一年3月17日
课题
六: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
教学目的
教学知识点:
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初步了解绘画过程中景物之间的层次关系,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自己生活的环境。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罗丹语)。
环保目标: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步
教学内容
五处
评讲练
1、讲评。
检查上节课的作业,进行评讲2、复习总结物象空间表达的方法。
室外课:
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老师组织、协调。
重点
作业
风景写生
板书设计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物象空间表达的方法
教学后记
良好
课时教案第7课时第7周星期一年3月24日
课题
七:
单色版画
教学目的
①了解凸版画的特点和制作过程,初步掌握简单凸版画的制版与印刷的技法。
②尝试自己动手设计制出简单的单色凸版画作品。
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六步
教学内容
五处
讲讲欣赏示范提问总结
一)检查分组情况,用品的准备情况;检查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二)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王老师带了两幅画,大家喜欢吗?
这是我最近画的,很想把它送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我这个想法能实现吗/大家等不能帮我想一个好办法?
学生:
复印出来。
做成版画印出来。
(略)我应该选用什么材料能既方便又快捷的制作版呢?
学生:
纸、吹塑纸...这个办法非常好,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现在让我们一起在这节美术课中学习单色版画的制作。
(板书,单色版画制作)
(二)讲授新知,欣赏版画作品1、版画的分类:
(1)根据不同的制版与印刷方式分类,可分为凸版画、凹版画、平版画、孔版画
(2)根据不同的制版材料分类:
可分为木版画、纸版画、铜版画、石版画、铝版画、丝网版画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单色版画凸板2、凸版画的起源欣赏图片《金刚经》扉页说法图中国人发明的凸版印刷术,是从中国古代拓印绘画发展而来的。
隋代中国人开始利用雕版凸版印刷书籍,唐代出现了雕刻版的版画插图。
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一幅雕刻版印刷版画插图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金刚经扉页画说法图(现藏大英博物馆),当时的木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美术下册 全册教案 人美版 年级 美术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