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考命题方向二分析中心与材料.docx
- 文档编号:30106738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9.57KB
记叙文中考命题方向二分析中心与材料.docx
《记叙文中考命题方向二分析中心与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中考命题方向二分析中心与材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中考命题方向二分析中心与材料
记叙文中考命题方向
二、分析中心与材料
3.中心
读完一篇文章,不能停留在作者写了什么内容的层面,还要从作者的写人叙事中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人和事,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这就是中心。
把握文章中心是阅读记叙文最主要的任务。
把握文章中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材料人手,分析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共同指向什么。
写人的文章,要概括出人物的品质或性格特点,再看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从中提炼中心。
记事的文章,要分析事件包含的意义,或者作者对事件的认识。
从材料人手提炼中心,是把握文章中心最基本的一条途径。
第二,文章的中心往往通过作者的议论和情感抒发表达出来。
要善于抓住文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来把握文章中心。
写人的文章,要关注那些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特征的词语;记事的文章,要关注与事件本质意义相关的词句。
这些揭示中心的词句可以称为关键词句,阅读文章要善于把握这些关键词句。
第三,文章的中心往往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表露出来,尤其结尾,是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卒章显志”是文章常见的方法,作者常常用明确的语言点明中心。
另外,文章标题对全文内容、线索以及中心都有一定的揭示作用,要善于利用。
有些句子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对把握中心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例如2007年上海市中考《老海棠树》一文。
本文不是写一棵树,而是通过老海棠树写“我”和奶奶之间的相处。
内容分两大部分,先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然后分春夏秋冬四季写奶奶和“我”之间的相处交往。
这些材料,作者更多着墨于小时候“我”的无知懵懂、顽皮淘气,而奶奶更多的是包容“我”、关心“我”。
从中可以基本把握文章的思想倾向,即表现奶奶对“我”的关心,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除了分析材料外,再看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这就要结合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叙述中某些关键性的词句。
从第一段文字可知,写老海棠树是为了写奶奶,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来写一段情感。
注意最后有一句点题句:
“这形象,逐渐地定格为我的思念,和我永远的悔恨。
”通过这句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再结合刚才对材料的分析,就可以清楚把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这就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表现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表现“我”对奶奶的思念和悔恨愧疚之情。
针对记叙文的材料和中心,基本的考点有: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理解材料的内涵或作用;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某些关键句子的含义,等等。
试题举隅试题一※200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
(二)《在可可西里回头》第⑩段文字:
题目:
对第⑩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思贤终于在可可西里懂得了生活的道理。
B.思贤终于在可可西里决定回家完成学业。
C.思贤终于在可可西里理解了父母,决定回家。
D.思贤终于在可可西里觉得无能为力,决定返乡。
答案:
C(4分)A(2分)
提示: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也是对全文中心的考查。
这里关键是对“回头”一词的理解。
思贤因为亲眼目睹一幕感人的悲剧,终于决定回家和母亲团聚,“回头”的表层含义就是指思贤从离家到决定回家这一变化。
思贤是因为母羊丧子的悲伤深深触动了自己的情感,由母羊的爱子之情想到了自己母亲的爱,才决定回家的。
因此,“回头”的深层含义指的是对父母的爱,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迷失”到懂得人间有爱,懂得亲情是多么值得珍惜。
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中心。
由此再来看四个选项,C项点出了“理解父母”,最符合文意;A项所谓“懂得了生活的道理”,有点正确,但太笼统,所以只能得一半分。
试题二※2007年}一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
(二)《老海棠树》第②段文字:
题目:
第②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
答案:
内容上,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结构上,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作铺垫
提示:
本题考查材料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局部材料在文中的作用,要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材料与中心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展开。
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第②段写的是“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是属于对日常生活的概述,下文则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具体展开,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概述与具体描述的关系。
因此,从结构上看,本段文字应该是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作铺垫。
从材料和中心之间的关系来看,这则材料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突出了奶奶对我的照顾和关心。
而全文主要是表现祖孙之情,表现对奶奶的思念。
因此,从内容来看,这则材料表现了“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
从答案看,这类题要注意两个角度,即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
试题三
※200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
(二)《孩子和书》第②段文字:
题目:
第②段中说,“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
(1)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
(2)
(3);(4)
答案:
(2)向客人推荐合适的书(3)帮助陷入困境的孩子(4)淡忘自己的善举
提示:
本题从中心和材料的关系角度,考查对具体材料的概括。
首先要根据中心找到材料。
文章主体材料是写她帮助一个小孩,显然与她的“善良、真诚”有关。
除此而外,还有哪两点呢?
对文章细加阅读,原来第⑥段还插叙了一些材料,写她怕让顾客买了不合适的书而对不起人家,所以她会翻翻新进的书,为的是向客人推荐合适的书。
另外,文中还写到她淡忘自己的善举,也是相关的表现。
试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是概括的基本要求。
参考命题者提供的范例,对相关的三则材料进行概括,力求语言简洁,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三、理解表达方式
知识解说
1.叙述和描写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类文章以及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阅读这类作品,应主要通过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记叙类文章中,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通过叙述,可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获得对整个事件全面而完整的印象;了解人物的经历和事迹,获得对人物全面的概括的了解。
这是叙述的最基本作用。
在记叙类文章中,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细致的描绘,使之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给读者以形象生动的感受。
描写的基本作用表现为:
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的刻画,再现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再现自然风貌,使人如见其景(物);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再现人物所处的环境或背景,使读者如临其境。
描写一般分为两类: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先说人物描写。
阅读作品,要善于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例如2005年上海市中考《我的老师》第⑦段文字——
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
“好!
满分!
”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
“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描写,刻画了刘老师对学生的赞赏和鼓励,生动形象表现了刘老师敬业爱生的品质特点。
2002年上海市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文中多次描写“我”的心理变化——
“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
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
这些心理描写,抒发了“我”对三轮车夫从同情到敬佩的情感,同时也衬托出车夫坚强、自尊的品格。
再看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对于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突出文章中心等,具有重要作用。
阅读时应注意分析。
例如2001年上海市中考《山村传圣火》开头一段文字——
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
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的老掉牙的话题,惟一的变化就是脑后的辫子成了稀有品种。
当晚霞在西山梁上一消失,村庄便由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
这是一段环境描写,它的作用有两点:
一是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二是表现了当时农民的蒙昧(农村的落后、闭塞)。
这就为下文《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现交代了背景,凸显其意义。
除人物和环境描写外,还有一类描写叫细节描写,它是对人物、环境、事件等的细致描绘。
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以一当十的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阅读文章要善于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例如2003年上海市中考《成全一棵树》。
有四次提到孩子的“一拐一拐”——
“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
”“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
”“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
”
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坚)。
2.议论和抒情
议论和抒情也是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中的议论,就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议论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阅读时要注意咀嚼其中丰富深刻的内涵。
要善于把议论的语句与叙述描写的具体内容关联起来,体会议论的精到、深刻。
要善于通过议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事件的内涵意义。
例如2009年上海市中考《在可可西里回头》,作者在文章结尾有几句议论:
“这个迷失在世界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终于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回头了。
”通过议论语句揭示了少年思贤的举动的实质,点明了这是“迷失”之后的“回头”,是因为“明白了一种爱”,从而也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样的例子很多。
2004年上海市中考《最完美的礼物》:
“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2005年上海市中考《我的老师》:
“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这些议论语句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记叙中的抒情,就是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人或事物的情感。
抒情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不借助于其他手段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种方法宜于表达浓烈的感情,也会形成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记叙文,要善于通过直接抒情的语句把握作者强烈的情感。
例如2007年上海市中考《老海棠树》结尾:
“这形象,逐年的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远的悔恨。
”直接抒发对奶奶的“思念”以及自己的“悔恨”之情。
2003年上海市中考《成全一棵树》:
“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直接抒发对母爱的感激和敬重之情
2002年上海市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一文,有多处议论,同时带有强烈的情感。
如:
“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污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这些语句可以说是议论,也可以说是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
间接抒情,就是把饱满的感情融于形象描写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形象化,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因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都是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
要善于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
2008年上海市中考《年轻的国旗》中的一段文字——
不知那一夜姑娘们是如何度过的。
特别是珍妮,迷过路吗,吃没吃罚单,饿不饿,打盹儿了没有?
可以确定的是,太阳升起时,广场上的中国姑娘是五名,一个也不少。
珍妮把鲜红的中国国旗交到校长手里。
就在校长秘书升旗的瞬间,姑娘们一字排开,请校长为她们在国旗下合影。
一,二,校长喊着。
等等!
珍妮挽起身旁两位姑娘的手臂,接着,她们每个人都相互挽起手臂。
现在可以了,校长先生。
这是一段充满情感的叙述,作者对中国姑娘的敬意,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的爱国之情,在叙述中流露出来。
在《年轻的国旗》中还有一个很美的结尾:
“清晨很美,像一支奏鸣曲,随风飘荡。
”这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记叙文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是中考的常见考点,基本题型有:
人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对议论句和抒情句含义的理解,议论抒情句与文章具体内容的关联,通过议论抒情句把握作者的看法和情感,等等。
试题举隅试题一※200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
(二)《年轻的国旗》第⑤、⑨段文字:
[文见第230页]
题目:
珍妮两次“脸红”的原因各不相同:
第⑤段中“珍妮的脸涨得通红”,原因是
;第⑨段中“珍妮红着脸低下头”,原因是
答案:
因发现广场上没有中国国旗而气愤因自己没有国旗而焦急
提示: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含义。
两次“脸红”反映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
第一次脸红是因为珍妮发现广场上飘满各色国旗,唯独没有中国国旗,因而感到气愤。
所以紧接着下文写她们要找校长论理。
第二次脸红是因为珍妮回答校方自己有国旗,在其他姑娘的询问下“脸红”,这次脸红显然是因自己没有国旗而感到焦急。
所以同是脸红,人物的心理各不相同。
只有联系特定的情境,才能正确揣摩背后的原因。
试题二
※200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
(二)《最完美的礼物》
最完美的礼物
①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够的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②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
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③“沙暴!
”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
④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
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
昏暗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⑤“骆驼呢?
”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
大家开始寻找。
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
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
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
“不要抢,水是大家的。
”“我也有份,我先喝!
”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
⑥“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
”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
“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
”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
“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
”大刘咄咄逼人地问:
“你也只喝两口?
”郭教授平静地说道:
“我只喝一口。
”
⑦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
轮到大刘了,他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⑧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
大刘忍不住喊起来:
“教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
”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应。
突然,大刘猛然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夺水囊。
“乓”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郭教授真敢开枪!
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
⑨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担忧起来。
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的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子,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
“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
”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⑩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
“我们快到了!
”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
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
“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
”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过水了。
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跄着要摔倒,大刘跑过去扶住他。
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就晕倒在大刘怀里。
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
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
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
“还不到时候!
”
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
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让大家喝一口水。
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
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
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惟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
“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
题目:
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150字左右的点评。
答案:
略
提示:
本题关于写作特色的点评,从题干看,涉及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理解赏析。
这里就环境描写略作分析。
文中有两处写到当时的天气,属于环境的描写。
第②段:
“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这一处写沙暴来临的情形,直接导致丢失骆驼、食物和水的后果,于是就有了下文的故事情节。
显然,这里环境描写起到了推进故事情节的作用。
第⑧段:
“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
”这里写天气的炎热,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郭教授带领大家走出死亡。
因此这里的环境描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
试题三
※200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
(二)《亲近自己的双腿》
亲近自己的双腿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
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也要40分钟。
这么长的路,怎么走啊?
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事先在电话中告知:
若坐三轮,只需3元。
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
“5元。
”车夫说。
“5元?
不是说3元吗?
”我不想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
车夫见我犹豫,就说:
“上车吧,就收你3元。
”
②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
“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
”我说:
“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
”“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站就只收3元。
”随后他立即补充道:
“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
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
”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
他穿着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的年纪。
③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
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
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
晃荡着。
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④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我觉得我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l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
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⑤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
“这里不好骑了,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
”他急忙制止:
“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
”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
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
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
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
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那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⑥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
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
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
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⑦待他喘息稍定,我说:
“你真不容易啊!
”他自豪地说:
“这算啥呢!
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80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怎么走那么远?
”我问。
“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恰巧坐了我的车。
途中,他们想换车,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竟然一口气蹬到底!
”
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那条断腿。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
那条独腿已经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⑨别墅到了。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
“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
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
⑩返回时,我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
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题目:
第⑥段画线句说“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
起先纠缠着、笼罩着“我”的惆怅和悲凉,为什么到此时“竟然了无影踪了”呢?
答案:
要点
(1)在爬坡过程中,“我”看到了车夫顽强地“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2)“我”为车夫爬坡成功而高兴,为车夫的精神所鼓舞
提示: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理解。
我们顺着作者的几处心理描写来探究,为什么此时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
文章第④段提到,“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这里是眼见车夫独腿蹬车的情形,产生一种同情、怜悯之情。
但是接下来,“我”看到了车夫爬坡时的努力和顽强,从中感受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此时的“我”不再是同情怜悯,而是“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
“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事实上,后文还有一处心理描写: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这是又进一层了,从中产生了悲壮之情,为车夫用独腿支撑人生和尊严而感到人生的悲壮。
四、分析思路结构了解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除了重点把握中心、材料、表达方式和语言之外,还要留心文章的写法。
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会在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技法上作精心考虑,以求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1.思路结构
(1)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文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叙述方式。
顺叙。
在记叙文中,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这叫顺叙,它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叙述方式。
倒叙。
有时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或为了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把先发生的事放到后面说,后发生的事放在前面说,这就形成倒叙。
如课文《羚羊木雕》,先写母亲责问万芳羚羊的去向,再写万芳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叙文 中考 命题 方向 分析 中心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