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永泰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 文档编号:30105916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25KB
福州市永泰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福州市永泰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市永泰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州市永泰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福州市永泰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机遇期。
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务院和省、市、县关于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精神,结合我县教育工作实际,现制订《永泰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紧紧围绕省、市关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改革,服务发展,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为我县“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
(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于2009年通过省政府“双高普九”验收。
通过对口帮扶、教师轮岗交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标准化学校建设、关心弱势群体子女就读等有力措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
2010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三类残儿入学率达95.5%,小学巩固率达100%,小学按时毕业率达96.3%,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7.1%,初中毛入学率达99.65%,初中年辍学率为2.6%。
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的比率达94.9%,高中毛入学率达80.6%,普职比基本合理。
幼儿入园率达70.4%,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0.1%。
(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深化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教师岗位培训,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发挥优秀专技人才引领辐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学历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县9所城区学校148位教师与25所农村学校155位教师进行了轮岗交流,共评选29名享受县级特殊岗位津贴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2010年全县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5%,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9%,普通高中与中职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85%与75%。
(三)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2010年县财政对教育拨款达1.81亿元,比2005年的7084万元增长179.72%;中学生均教育经费达5288元,比2005年的1587.51元增加3880.22元;小学生均教育经费达2072元,比2005年的1447 元增加625元;生均公用经费小学809元、初中1105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665元、965元。
(四)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全县中小学多渠道筹措资金9674万元,扩大校园面积331亩,新建重建校舍总面积12.9万平方米,拆除中小学C、D级危房4.7万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0.3万平方米。
拟定《2009-2011年永泰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全面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全县中小学新添置图书41.5万多册,全县图书存量达118万册,有4所学校图书馆被评为省级示范馆;投入104万元添置学生课桌椅9700套;投入150万元建设改造学校卫生厕所;投入30多万元改造寄宿制学校供热工程;投入625万元添置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和“农远”设备。
(五)中小学布局调整稳步推进。
颁布实施《永泰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08-2020)》。
全县小学从2005年的243所调整撤并减少到2010年的113所。
城峰中学并入一中,十四中并入二中。
2010年撤并富泉附设初中班,一中完成南迁,城关中学迁往原一中北校区,原城关中学新成立青云中学。
里岛小学正式独立建制,创办特殊教育学校并正式招生,实验小学新校区进入项目建设,原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更名为城关幼儿园并正式独立。
(六)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全县中小学拥有计算机3370台,多媒体166间,网络教室92间,中心小学和初中均配有1间以上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多媒体教室、1间电子备课室。
高中开课率100%,生机比为12:
1;初中开课率100%,生机比11:
1;农村中心小学开课率100%,生机比14:
1;农村完小以上均能上网接收现代远程教育优质资源。
(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建立了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制度,2005年以来完成了一轮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
扎实深入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我县中考高分率、优秀率、优良率、及格率均超过八县(市)平均水平,中考综合排名稳居八县(市)前三名。
2010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1453人,比2005年的1127人增加326人。
本科上线人数占与考人数的54.1%,比2005年的41%提高13.1%,万人比率为40.3%,比2005年的31.03%提高9%。
2006年以来我县高考质量连续三年获得福州市八县(市)组织领导奖。
(八)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成效。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爱国主义、民族文化两条主线,加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实验小学荣获福建省第十届文明学校荣誉称号,樟城小学等10所中小学荣获福州市第十一届文明学校荣誉称号,嵩口中心小学等14所中小学荣获永泰县文明学校荣誉称号。
在全国第一、二届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中,实验小学、樟城小学、岭路中心小学分别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工作,全县有47所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其中梧桐中心小学被国家妇联等单位授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
成立县教育艺术团,加强全县教育系统文化内涵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县有235位教师评为县级以上优秀班主任,126位教师评为县级以上先进德育工作者;有135个班级评为县级以上先进班级,956位学生评为县级以上三好学生,632位学生评为县级以上优秀学生干部。
(九)成人教育巩固提高。
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工作方针,举办扫盲教材师资培训班,在城区举办市民扫盲班,在农村采取送教上门等形式组织开展扫盲教学,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100%,脱盲巩固率达90%,大洋镇、同安镇被确认为市级扫盲教育样本乡镇。
全县各乡镇文化技术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教育并向社区教育点转型。
(十)教育保障机制有效落实。
进一步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落实。
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收住宿费,寄宿生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特困生实行全免。
普通高中低保家庭学生和中职一、二年级在校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切实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2009—2010学年共落实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资金共计2395.78万元,累计受益学生达84262人次。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发展虽然取得较大成就,但与党和政府以及人们群众对教育的迫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
1、教育改革与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海西建设服务等方面工作还亟待研究与探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道远。
2、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发展仍不均衡,学校生源不平衡现象加剧。
一方面,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年向城镇转移,且相当部分流入城区,导致许多农村学校生源减少。
2010年全县农村完小、初小生源均不足100人,其中学生数10人以下的初小尚有40所,同时出现了许多校舍闲置、办学效益下降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学龄人口大量涌入城区,城区学校面临着巨大的办学压力,长期超负荷运转,学校建设与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3、改善办学条件还十分迫切,一些校舍质量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据2009年县建筑设计院技术鉴定,全县中小学校舍44.28万平方米中,可安全使用校舍有402栋面积34.58万平方米,占78.1%;需要加固改造的校舍有33栋面积3.4万平方米,占7.7%;无加固价值需要拆除的校舍有140栋面积6.3万平方米,占14.2%(拆除的校舍多为年代久远的砖混结构,安全性能差,个别还是土木、砖木、石混、预制板等结构,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4、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深层次的突破,推进程度不够,创新型人才培养还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有待进一步深化。
5、学前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巩固提高。
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水平及普及程度与我们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园体制尚未建立。
二、“十二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全面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按照“坚持教育优先、落实育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发展、推进改革创新”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面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把握海西建设重大机遇,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我县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县教育发展目标是:
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1、学生培养目标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富有坚定理想、爱国情怀、时代精神、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和艰苦奋斗优良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强化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知识结构优化,行为习惯良好,社会实践体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事业发展目标
——学前教育。
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3%以上,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基本满足社会对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
县实验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城区和万人以上人口的乡镇中心园全部实现从小学剥离独立;城峰、清凉、梧桐、嵩口、葛岭、同安、大洋中心园办成县级示范性幼儿园;万人以下人口的乡镇中心园园舍相对独立,引领辐射村级办园。
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扶持建设一批较为规范的民办幼儿园。
——义务教育。
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双高普九”达标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努力办好以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为重点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十二五”期间,义务教育“七率”(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三残”少儿入学率、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小学按时毕业率、初中按时毕业率)达到省“双高普九”指标要求,实现适龄少儿全部接受义务教育的办学目标。
——高中教育。
至2015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的比率达到95%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普职比例基本合理、协调发展,进入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阶段。
一中建设成省一级达标学校,二中、三中建设成省二级达标学校,城关中学建设成省三级达标校。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办好特色专业,做大做强我县品牌职业教育专业,城建校力争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专。
3、学校建设目标
根据教育发展战略,完善学校布局规划。
至2015年,全县独立初中调整为15所,小学完小以上调整为42所,撤并村级初小与教学点30个。
实验小学搬入新校区,并创建省级示范小学;筹建南区刘歧小学、南区中学,满足南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准;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扩大特教学校办学规模,确保特殊人群受教育的权利;加快农村示范幼儿园建设,带动辐射全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筹建南区幼儿园、樟树坂幼儿园、东门幼儿园,满足新区发展需要,提高幼儿入园率;加强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争取实现校舍独立,改善办学条件,达到达标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要求,满足全县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研究等需要。
4、社会服务目标
拓展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落实各项施农惠民政策,有效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教育经济负担,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优惠教育的需求。
关注社会处境不利群体,保障每个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重点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学生课后托管规范有序等问题。
积极构建终身教育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平台作用,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终身学习形式。
继续加强农村文技校建设并积极向社区教育点转型,开展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
加强扫盲工作,进一步健全扫盲工作机制,到2015年,全县成人文盲率降低到6%以下,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
三、“十二五”期间全县教育发展重点
1、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根据省、市关于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与评估意见,以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十二五”期间,坚持“均衡发展、育人为本、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注重效益”原则,加快实施中小学校园校舍建设步伐,消除或改造危房,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使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四有”标准:
有符合办学规模要求的校园用地和教学用房,保证学生具有基本的学习活动空间和场所;有合格的教师,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有合格的实验室、图书馆(室)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保证实验和活动课程的有效开设;有卫生安全的食堂和宿舍,保证寄宿学生在校的基本生活条件。
同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政策,加强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扶持薄弱学校建设,确保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受教育权利,让每一位适龄少儿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
2、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认真组织实施《2009-2011年永泰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全面落实校舍安全工程责任,落实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定期做好校舍及附属设施的排查鉴定工作,及时消除新增D级危房,对不符合抗震设防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使之达到区域性抗震设防标准。
“十二五”计划加固改造校舍3.4万平方米,重建校舍2.5万平方米(不含新建)。
同时做好城区学校扩容、新区学校建设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适龄少儿和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需要。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抓好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构建教师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至2015年,小学专任教师基本具备大专学历,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3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普通高中与职专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达5%以上;职专专任教师通过脱产进修与自学,基本达到“双师型”要求。
深入开展“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的培养与评先活动,培养特级教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10名以上,培养在省、市级优秀校长10名以上,市级学科带头人50名以上,市级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50名以上,县级骨干教师100名。
4、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
深入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科学落实国家和省颁课程计划,完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深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抓好:
一要进一步做好课程改革综合实验和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研究课改方法,推行小班教学,增强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与多样性,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效益,提高课改质量;二要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制,研究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体系,建立教学质量诊断、反馈指导和改进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开展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要加强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扶持和指导,通过“教师轮岗”、“送教下乡”、结对子帮扶或对口支援等活动,带动促进薄弱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县、乡、村三级培训教育资源,开展灵活多样、有针对性的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和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新增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发展智力型、技术型、创新性、管理型的劳动力服务。
发挥县职业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有效培训和继续教育作用,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适用型人才。
积极创建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机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氛围,全力提升劳动者素质。
6、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是坚持应用导向,稳步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全县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优化教育资源库建设,构建市、县、校三位一体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研究,建立完善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一体化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二是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
2015年我县农村中心小学、独立初中至少配备6间多媒体教室和1间以上计算机网络教室,并全部安装校园智能广播网;中小学配备1间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活动室设备;农村完小至少配备1间多媒体教室和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农远”设备覆盖率达100%,并全部接入福州市教育城域网。
三是建立县教育信息资源库,实现全县教育资源共享。
2015年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建成校园网,让教师制作的课件全校共享,优秀课件可输送到县网络中心作为县本资源,让全县共享。
四是大力推进远程教育“班班通、堂堂用”工程,2015年完成“班班通“工程建设60%,让广大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确保远程教育设备每周用于教学的时间不少于20个学时,并定期组织专家送教下校,培训指导,推广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应用水平和效益。
四、“十二五”时期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策略
1、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一要提高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推动学前教育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完善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将学前教育教育设施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设置。
二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
严格执行幼儿园审批、年审制度,规范民办园的办园行为。
完善幼儿园督导评估制度,发挥各级示范园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学前教育水平整体提高,积极扶持和严格规范社会办园力量,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争创各级示范园,对未经批准的学前教育机构予以取缔。
三要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课程和活动,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充分发挥各级示范园的引领作用,探索以园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培训方式,加大省、市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建立幼儿园长、教师资格准入监管制度,全面提高幼儿教师整体专业水平。
四要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
“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城区独立幼儿园和万人以上的乡镇中心园。
今后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将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并着力办好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保证农村学前幼儿能够就近入园。
五要加大农村幼儿园的投入,幼儿经费逐步纳入财政预算,对低保和贫困家庭幼儿以及残疾幼儿、留守幼儿等予以减免保育教育费等资助,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
2、实现义务教育高标准均衡发展
一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创设育人环境,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帮扶政策机制,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关爱弱势群体和低保全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的教育体系。
二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倡特色办学。
深化中考中招制度改革,完善学生学业考试成绩、等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考试体系,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发展。
三要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发展。
建立健全校际均衡和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切实缩小校际和城乡差距,大力扶持薄弱校办学,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发展。
进一步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城区学校扩容建设、新区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活动室设备,配好教学仪器,完善体育卫生设施,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使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一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整合区域内高中教育资源,优化普通高中布局。
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加强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衔接,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合理分配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
二要提升高中教学质量。
加强高中教学研究,深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建立校本教研基地,加强对高中教学的专业引领。
深入实施普高新课程改革,完善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保障机制和专项调研、阶段评估等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高中教育综合督导与随机督导、专项督导相结合的督导体系。
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三要推动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以普通高中达标晋级评估等为载体,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抓手,突出抓好普通高中的内涵建设。
探索建立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课程相结合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在选修课程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促进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互通互动。
加强科技、体育、艺术、外语等特色高中建设,培育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推进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4、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县职教中心建设,通过整合重组等形式,增强职业学校办学优势,进一步扩大在校生规模,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逐步形成适应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符合终身教育理念、中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科学规划专业设置。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打造精品专业。
同时增强职校办学活力,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改革办学模式,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支持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拓宽职校毕业生终身发展的空间。
五、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要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在城乡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支出、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安排教育发展。
要健全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制,完善考核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州市 永泰县 教育事业 发展 十二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