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考点复习纲要.docx
- 文档编号:30104229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7.58KB
初三政治考点复习纲要.docx
《初三政治考点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政治考点复习纲要.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政治考点复习纲要
初三政治学习纲要
前言
[识记类考点]
一、崇高的理想,要建立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二、承担社会责任,需要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自觉地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是当代中国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而社会责任感的确立,就必须以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要了解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古代社会
[识记类考点]
一、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1.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
2.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
因此,生活资料必须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
3.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
4.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的发展阶段。
二、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1.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占有生产劳动者—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最繁重的劳动。
2.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剥削制度,就不断强化其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残暴的统治。
3.由于奴隶主对奴隶进行野蛮、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大批奴隶被折磨而死或纷纷逃亡,
新的生产工具不能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奴隶主庄园的普遍
衰落,说明奴隶制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三、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这个问题涉及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要掌握这一问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多数的土地所有权,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却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土地。
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这样,农民就不得不依附于地主阶级,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并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忍受地主的剥削。
所以说,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地主阶级还通过放高利贷、收缴苛捐杂税、强迫农民服徭役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剥削。
2.从政治制度方面来看,封建的等级制度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它与封建特权紧密相连,等级地位越高,享受的特权就越大。
3.封建国家暴力统治和精神奴役,所凭借的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个基础;而所要维护的也还是这个“基础”。
首先,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是地主阶级统治压迫农民的工具。
其次,地主阶级还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君权神授等,给劳动人民套上精神枷锁,以束缚他们的思想。
可见,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理解和运用类考点]
一、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1.阶级出现的原因。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阶级的
出现。
2.阶级的产生:
(1)指产生的物质条件。
原始社会末期,出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就使人剥削人有了可能。
(2)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了,引起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便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这就使人剥削人成为客观的必然。
(3)氏族贵族就可以用最野蛮的强制的方法来剥削别人的劳动成果。
于是,社会上就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这两个对立的阶级一——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3.最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来源。
奴隶主来源于氏族首领;奴隶来源于战俘和氏族中还不起债务的氏族成员。
从此,社会上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了阶级,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产生了国家。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奴隶主阶级要压榨奴隶阶级,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斗争,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就逐渐瓦解,最终被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奴隶制国家所代替。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人类进人阶级社会的标志。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
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产生以后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二、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1.进人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文字。
由于组织生产、经营商业和治理国家的需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文字逐渐地出现了。
3.文字的出现,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4.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
三、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
1.有必要说明封建社会的建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有必要综述人类社会在封建时代的发展概况,这不仅是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验证,而且是为衬托中国封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大背景。
3.在封建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但世界各地的科技文化发展并不平衡。
中国科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自豪的。
现在我国科技较落后,在新世纪,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
我们要奋起直追,要努力学习,为发展科技,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
[识记类考点]
一、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这一知识点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的运用和展示。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明确新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
当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那么,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就是历史上的进步;反之,就是历史上的倒退。
2.要清楚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其政权力量,无论从政治上或经济上,都采取一系列措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要知道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革命的发生。
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使生产力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狂飚式的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后,最终确立起来。
二、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叫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企业里,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
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叫做剩余价值。
资本家就是靠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发财致富的。
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即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理解和运用类考点]
一、历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
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具体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先后爆发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上面。
第一次科技革命。
统称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
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的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狂飚式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的社会财富,还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第二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一个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新高潮。
这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使电力取代蒸汽动力作为主要能源,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力时代。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导致生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又兴起了一次新的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新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它使生产劳动从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
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以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
1.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斗争,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断完备,譬如扩大了选举范围、放宽了选举条件,取消了一些明显的种族歧视的法律条款,这只能说明劳动人民通过不懈的斗争,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发生变化。
2.要明确,国家的性质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一直掌握在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手里,始终代表着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虽历经更迭,但都是大资本家本人或其代理人。
3.从国家的本质看,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着资产阶级,实行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统治,无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
4.要知道,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可以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如增加福利性开支、发行小额股票,吸收工人参与民主管理等,但是,这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1.要认识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都经历过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斗争。
如同任何社会的交替过程一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这期间出现曲折和反复、潮涨和潮落,是必然的,是不足为怪的。
2.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我们要清楚,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我们要知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充满了艰难和曲折,社会主义制度日前还处在幼年时期,它的力量还不那么强,在前进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4.我们面对现实,不消极地等待,不悲观地埋怨,而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得更美好,把内部的事务管理好,坚信社会主义必然战胜、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第一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识记类考点]
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古老的中国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弄懂这一问题,对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中心内容起重要作用。
要掌握这个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不能救中国,这是他们自身的局限所造成的。
2.要把握旧中国不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即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总之,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革命。
四、“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理解和运用类考点]
一、列举重要史实,展现近代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奋斗历程。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古老的中国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和斗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才使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始终未能得逞。
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运动,主张革新政治,传播西方思想和文化,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
尽管一代一代的志士仁人进行了艰苦而漫长的探索,但种种救国尝试都失败了。
屈辱的岁月,悲壮的抗争,艰辛的求索,明确地证实了一个结论: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深深地吸引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先后确立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坚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开始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
在人口众多、生产力落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拓性事业。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开辟厂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二、分析近代中国基本国情,说明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惟一正确的选择。
1.要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是历史的结论。
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这是因为,一方面,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另一方面,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可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
2.要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919年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序幕。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3.要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
但两者之间又具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
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做出的决定性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识记类考点]
一、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1.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简称“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我国顺利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这是“一国两制”方针的伟大胜利。
4.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和行径都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必然要失败的。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理解和运用类考点]
一、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
1.要知道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建国初期,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党和政府抓住时机,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要清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几千年剥削制度的终结,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从此,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经过50多年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这一切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
1.要对比旧中国,结合新中国发生巨变的事实,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
具体来说旧中国就其性质而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
2.要知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归人民享有。
3.要学会观察、分析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调查、访谈活动,运用教材相关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感想,表明社会主义的本质,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理解和运用类考点]
一、理解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有关内容,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原因—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很低,基础太差。
(2)当前的基本国情——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
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有关内容,也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制定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的原因。
根本任务: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确立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于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
(3)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根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确定,是以基本国情为依据的。
二、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价段的人口问题异常严峻,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这一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首先,要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这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此外,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
其次,要清楚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其具体表现为: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最后,要明确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
其最终目的是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国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
2.严峻的资源形势和环境形势。
对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认识:
首先,当今中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警示我们,假如我国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而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我们将失去生存的空间,将不会再有共和国美好的明天。
其次,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现状。
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是“资源大国”;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又是“资源小国”,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
加上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由此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第三,正确认识我国的环境形势。
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包围城市等。
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尽管我国很重视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环境的措施,制定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法律法规。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因此,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针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坚持这一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因此,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高度重视和警惕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问题,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
3.对人口、资源、环境提供的统计数字、图表、漫画等,我们要能够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归纳分析。
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识记类考点]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中心工作。
2.以经济建设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 政治 考点 复习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