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创新实验集.docx
- 文档编号:30103509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03MB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集.docx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创新实验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集
《九年级化学课外小实验64例》
1.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2
2.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3
3.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6
4.第四章燃烧燃料------------------------------------------7
5.第五章金属与矿物------------------------------------------10
6.第六章物质的溶解------------------------------------------12
7.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14
8.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17
9.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18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序号
1
实验名称
探究碳酸氢铵的化学性质
实验器材及药品
蜡烛、火柴、玻璃片、镊子、碳酸氢铵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取少量碳酸氢铵放在玻璃片上,点燃蜡烛,用镊子夹住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
加热一会,能闻到有刺激性气味,一段时间后,碳酸氢铵消失了。
碳酸氢铵受热容易发生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
NH4HCO3===H2O+CO2↑+NH3↑
注意事项
保存碳酸氢铵要放在低温、干燥、密封的条件下。
序号
2
实验名称
鸡蛋的“浮”与“沉”
实验器材及药品
鸡蛋白醋玻璃杯(口径比鸡蛋稍大一些)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在玻璃杯中倒入约大半杯白醋,把鸡蛋放进白醋中。
鸡蛋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一会儿鸡蛋上浮;鸡蛋浮出水面后,又沉到杯底;一段时间,鸡蛋又上浮。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附着在蛋壳表面,使鸡蛋浮力增大;浮出水面后,气泡逸散,浮力减小,又沉入杯底,就这样浮浮沉沉。
注意事项
最好用熟鸡蛋;隔夜后,鸡蛋变成了软皮蛋。
序号
3
实验名称
稀饭“烧糊”之谜
实验器材及药品
铁瓶盖钳子面粉蜡烛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点燃蜡烛,用钳子夹住放有少量面粉的瓶盖,放在蜡烛的外焰上加热。
一段时间后,瓶盖里的白色面粉变成了黑色。
因为面粉中含有碳元素,加热后,生成了黑色的炭黑。
注意事项
烧焦的稀饭后剩余的黑锅巴是炭黑,不能食用。
序号
4
实验名称
探究蜡烛的成分
实验器材及药品
蜡烛、白瓷板、玻璃杯、玻璃片、火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1.点燃蜡烛,把白瓷板放在火焰上方;
2.把蜡烛放在玻璃杯里,一段时间后,用玻璃片盖住。
1.白瓷板变黑了;
2.玻璃杯内壁上产生许多小水珠。
黑色物质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产生水珠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注意事项
也可用硬纸板代替白瓷板。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序号
5
实验名称
捕捉呼出气体
实验器材及药品
水盆、玻璃杯、玻璃片、饮料吸管、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取大半盆水,把玻璃杯灌满,倒置在盆里,把饮料吸管弯钩一端放在玻璃杯口,向里吹气。
玻璃杯里的水被排出,最终排完。
杯中得到的气体就是人呼出的气体。
注意事项
体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过程。
序号
6
实验名称
移动的活塞
实验器材及药品
玻璃注射器、酒精灯、红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将红磷放入耐热玻璃注射器的针管内,然后密封针管,用酒精灯给红磷加热,一会以后,撤走酒精灯。
一会儿,针管内产生大量白烟,活塞先向外移动,后慢慢向里移动,最终移动的距离占针管总体积约1/5。
红磷受热燃烧,生成P2O5固体颗粒放出热量,活塞向外移动;冷却到室温以后,由于消耗约1/5的氧气,导致针管内压强减小,活塞又向里移动。
注意事项
要固定好注射器,尽量不要用手拿着。
序号
7
实验名称
瓶“吃”鸡蛋
实验器材及药品
熟鸡蛋白醋广口瓶蘸有酒精的棉球火柴镊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1、将熟鸡蛋浸在白醋中,待鸡蛋壳变软后,将蛋取出;
2、找一个瓶口略比鸡蛋小的广口瓶,往广口瓶中投入一燃着的酒精棉球,迅速将鸡蛋的小头对准瓶口。
1、鸡蛋壳表面产生许多气泡;
2、鸡蛋很快被吸入瓶中。
酒精燃烧消耗瓶中氧气,瓶中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压把鸡蛋压入瓶中。
注意事项
注意鸡蛋放入瓶口的时机;瓶中的鸡蛋可能会变硬。
序号
8
实验名称
镁条的燃烧
实验器材及药品
镁条、钳子、蜡烛、火柴、碎瓷片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用钳子夹住镁条,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加热,然后,放在碎瓷片上。
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镁具有可燃性,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注意事项
不能把生成的物质放在桌子上,以免烫坏桌子。
序号
9
实验名称
香烟灰的妙用
实验器材及药品
香烟灰蔗糖火柴磁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1、把蔗糖放在干燥的磁盘上,用火柴点;
2、在磁盘里掺上一些香烟灰,再用火柴点。
1、蔗糖融化了,没有燃烧;
2、蔗糖立刻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香烟灰在这里充当了蔗糖燃烧的催化剂。
注意事项
小心火焰烧伤。
序号
10
实验名称
变“瘪”的瓶子
实验器材及药品
雪碧饮料塑料瓶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1、在塑料瓶里放入约1/3的水;2、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住雪碧瓶口,导管另一端放进塑料瓶里;3、一段时间后,盖紧瓶盖,用力振荡塑料瓶。
塑料瓶变瘪了。
雪碧饮料里产生大量气泡,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塑料瓶内的压强减小,外界气压把塑料瓶子压瘪了。
注意事项
向塑料瓶里通气体的时间要长一些。
序号
11
实验名称
自制碳酸饮料
实验器材及药品
凉开水250克、柠檬汁1.5克、白糖8克、小苏打(NaHCO3)1.5克、500ml饮料瓶、适量果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1、在约500mL的饮料瓶中加入约8克白糖和适量果汁;2、加入约1.5g小苏打;3、注入凉开水;
4、再加入约1.5g柠檬汁;
5、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
半小时后,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
1、产生气泡;
2、气泡消失。
1、碳酸氢钠与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即碳酸饮料。
注意事项
原料的量,根据口味不同,适当可以调整。
序号
12
实验名称
饮料中的“气泡”
实验器材及药品
吊水用的皮条(带针头)、细玻璃杯、生石灰、水、雪碧饮料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取少量生石灰溶于水得到澄清石灰水,放在玻璃杯里,用针头在瓶盖上扎小孔,把皮条另一端放入石灰水里,轻轻振荡雪碧瓶。
雪碧瓶里产生许多气泡,一会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雪碧饮料里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
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注意事项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序号
13
实验名称
水变“汽水”
实验器材及药品
白醋(CH3COOH)碱面(Na2CO3)自来水玻璃棒细玻璃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1、取适量碱面溶于水,用玻璃棒搅拌,形成澄清液体;
2、倒入白醋。
可看到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涌出,犹如“汽水”一般。
碳酸钠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注意事项
白醋与碱面的量,可以自己控制。
序号
14
实验名称
瓶“吐”鸡蛋
实验器材及药品
吸滤瓶去壳熟鸡蛋注射器胶皮管纯碱(Na2CO3)白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1、把去壳熟鸡蛋放入口径比鸡蛋略小的吸滤瓶中,让鸡蛋堵住瓶口,保持瓶口向下;
2、用注射器从导管注入饱和Na2CO3溶液;
3、再用注射器注入白醋;
1、会产生许多气泡;
2、鸡蛋被吐了出来。
Na2CO3溶液与醋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瓶中的压强增大,把鸡蛋压出来。
注意事项
Na2CO3溶液和白醋的量尽可能多一些。
序号
15
实验名称
自来水是混合物吗
实验器材及药品
玻璃片、蜡烛、火机、镊子、自来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取几滴自来水滴在玻璃片上,用镊子夹住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片刻。
玻璃片上留有残留的白色固体。
说明自来水是混合物。
注意事项
此法可检验食盐水、河水、海水、蒸馏水是不是混合物。
序号
16
小实验名称
硬、软水检验
实验器材及药品
洗洁精家用饮水玻璃杯筷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1、用玻璃杯取小半杯家用饮水;
2、挤倒5-6滴洗洁精,用筷子搅拌;
1、若产生大量泡沫,且无垢状物;
2、若几乎没有泡沫,且产生许多垢状物;
1、家用饮水是软水;
2、家用饮水是硬水。
注意事项
洗洁精也可用肥皂水代替。
对初中化学几个演示实验的创新改进
一、对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实验的创新
稀释浓硫酸的实验非常重要,但同时,该实验又很危险,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教材下册实验10-5“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如下图),将分液漏斗中的少量水缓慢滴入锥形瓶,观察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用的浓硫酸量太多,不但浪费药品和危险,而且如果掌握不好酸液四溅的现象不够明显。
在此基础上,我将该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并应用于教学中。
以下是实验改进的做法:
1、实验仪器及试剂:
广口瓶三孔胶塞胶头滴管(两个)玻璃管青霉素小瓶(两个)浓硫酸水
2、实验操作
广口瓶中的两个青霉素小瓶一个中盛有浓硫酸一个盛有水,胶塞上对应的胶头滴管中一个吸有水,一个吸有浓硫酸。
另一个孔安装一个玻璃导管,为了防止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后使瓶内气压过大使胶塞顶开。
实验开始,向浓硫酸中滴加水,为了使现象明显,将水染成红色,可以看到滴加的水浮在液面上沸腾,并且有液滴飞溅,并且可以听得像热油锅中滴水的呲呲声,因为水沸腾,所以滴加水后,手松开胶头的同时,沸腾起来的水被吸入了滴管中。
瓶子的上部可以看到水蒸气冷凝后的液滴,也说明稀释浓硫酸放出热量,红色的水变色说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这两个知识点到高中可以学到。
另一个小瓶是向水中滴加浓硫酸,可以看到浓硫酸由于密度大而沉到瓶底,没有其他现象。
两个对比实验,很明显的对比出稀释浓硫酸的正确和错误方法。
因为该实验属于微型实验,所以在实验时可以用实物投影放大,效果很明显,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改为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看清水沸腾和听到声音。
3、装置改进的意义
改进后的实验优点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相比,第一,仪器药品取材方便,实验装置简便,现象明显;第二,在教材原实验上增加了对比,更加直观;第三,节约药品,体现微型实验的优越性;第四,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大大增强了实验的安全性,即便是让学生操作也很安全。
4、该装置的其他用途
(1)、该装置还可以用于改进探究分子的不断运动实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50页活动与探究,用的是一只大烧杯罩住分别装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小烧杯,实验所需药品量较大,且浓氨水有挥发性和刺激性气味,实验不是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对环境有污染。
使用该装置可以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在玻璃管上绑上一个气球,保证了装置的密封性,在其中一支胶头滴管里吸取浓氨水,另一支吸取酚酞溶液,实验时同时滴入,很短时间内可以看见酚酞溶液逐渐变红,实验装置简单,易于操作,实验现象明显,节约药品,保护环境。
(2)除此之外该装置还可以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实验,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溢出瓶外,体现了环保的理念。
一个小瓶中盛有碳酸钙粉末或者碳酸钠粉末,上面对应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硫酸,不用稀盐酸的原因,可以排除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使石蕊变红的干扰。
另外一个小瓶中装有用紫色石蕊溶液泡制的干燥的小纸花,上面对应的胶头滴管中吸有水。
实验开始:
1、向碳酸钙粉末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但是,看不到紫色小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2、另一个小瓶中,向小花上滴加水,可以看到,滴水的地方,紫色石蕊变红了,证明石蕊变红是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3、然后将变红的小花取出,稍微在酒精灯上烘烤,小花由红色变为紫色,证明了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
4、再在小花上滴加稀醋酸,小花变红,由此对比实验,证明使石蕊变红的是酸。
(3)、检验铵根离子,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防止氨气溢出瓶外污染空气,也减少了对实验者的危害。
一个小瓶中盛有氯化铵粉末,上面对应的胶头滴管中吸有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小瓶中放有一张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上面的胶头滴管中盛有水。
1、向氯化铵粉末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气泡产生。
但是看不到石蕊试纸变蓝。
2、向石蕊试纸上滴加水,看到试纸变蓝了,证明氨气和水生成了氨水,氨水使试纸变蓝。
(4)、验证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防止二氧化碳溢出,保护环境。
其中一个小瓶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上面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盐酸,另一个小瓶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上面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盐酸。
1、向碳酸钠粉末中滴加稀盐酸,看到有气泡产生。
2、一段时间后,向另一小瓶中的溶液中滴加盐酸,也有气泡产生,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已经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3、氢氧化钠溶液上面的滴管中也可以换成氢氧化钙溶液或者氯化钙溶液,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了碳酸钠溶液。
(5)、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保证该装置的严密性。
用一个小瓶和胶头滴管即可,小瓶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上面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盐酸,称量整个装置的质量,滴加稀盐酸,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同时气球鼓起,再次称量装置的质量,质量不变,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然后将气球拿开,将二氧化碳放出装置后,再次称量,质量变小,同样可以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 创新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