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填空.docx
- 文档编号:3010326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58.46KB
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填空.docx
《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填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填空.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填空
第一分册第一---第五单元(1-15课)基础知识整理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两河”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古代称“美索不达米亚”。
2、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今天伊拉克发现的古代文字;刻在泥版上的文字;也称钉头文字;《汉穆拉比法典》使用楔形文字书写。
3、《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
法典以神的名义颁布;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私有财产;法典保留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习惯法内容。
历史价值:
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4、古埃及的地理位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流经古埃及。
5、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6、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金字塔是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
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体现,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最负盛名。
7、象形文字与纸草:
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以纸草为书写材料。
第3课古代印度
8、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种姓制度。
分四大种姓:
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吠舍(平民)、首陀罗(贱民、奴隶)
9、佛教的创始、经典、传播:
佛教的创始人:
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的经典:
三藏经(大藏经、三藏)佛教的传播:
主要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10、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
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11、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
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
12、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
位于今天的希腊,在爱琴海附近。
(地中海的左侧是古代罗马,靠近非洲;右侧是希腊,靠近亚洲。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13、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
“小国寡民”。
14、“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政治繁荣表现:
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全盛;文化繁荣表现:
《荷马史诗》,古希腊哲学高度繁荣,“三大哲人”、希罗多德的《历史》。
15、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2)形成、发展、全盛的三个里程碑:
形成:
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的先河。
发展:
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全盛:
希波战争后,雅典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开创“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
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时代局限性:
成年男性公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排斥妇女、外邦人和奴隶。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16、《荷马史诗》: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17、史料分为:
实物史料(考古遗迹、遗物)、文字史料、口传史料(民间诗歌、传说)
18、帕特农神庙: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
恢弘壮丽的神庙建筑集中体现了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这一特点。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利克里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19、哲学与史学:
哲学: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三大哲人。
史学:
希罗多德被称为“史学之父”。
《历史》记载希波战争,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和《历史》为标志,诞生了古代希腊的历史学,是欧洲历史学的发源地。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20、罗马共和国的开始:
公元前509年(或:
公元前6世纪),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21、罗马帝国
(1)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以此为标志,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2)公元2世纪初,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罗马帝国疆域包括: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区域。
)(3)罗马帝国分裂:
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或:
“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4)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奴隶社会)终结,中世纪(封建社会)开始。
22、基督教的创始、经典:
(1)基督教的创立:
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西亚),耶稣创立。
(2)基督教的经典:
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3)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第9课罗马法体系
23、“十二铜表法”:
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基本上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正面)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它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
(反面)表现出维护奴隶主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24、公民法与万民法:
罗马政府颁布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被称为“公民法”。
进入帝国时期以后,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25、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古代罗马法律制度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26、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
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
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产生的创始人:
穆罕默德。
经典:
《古兰经》。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27、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28、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及其影响:
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地中海区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迫使欧洲商人另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29、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确立的时间:
封建制度的产生时间6世纪确立的时间11世纪(中世纪:
5-15世纪)。
30、“采邑改革”及其影响:
“采邑改革”内容:
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影响:
促进封建制度发展,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分封土地、耕种者,王权衰落,“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
31、庄园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农村的基本单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由领主和农奴组成。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32、城市的自治:
中世纪城市为了营造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的环境,和封建领主斗争。
争取城市自治是斗争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城市的自治斗争中,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方式。
33、等级君主制:
(1)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初步形成:
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首次召开标志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等级君主制的特征:
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司法和军事权力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和分摊权。
(4)等级君主制影响:
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5课中世纪文化
34、大学的兴起: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总和”、“联合”,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
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
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中世纪大学比较重视神学教育,教师也多享有神职人员待遇,但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因此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第二分册第一---第五单元(1-16课)基础知识整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学号______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诞生的时间:
距今1万年前。
标志:
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意义:
原始农业,促使定居生活,人们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典型是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
特征:
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2、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
神话传说、口耳相传。
属于口述史料,是一手资料。
3、炎黄传说:
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与核心地区:
特征: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核心地区: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5、《礼记·礼运》中的夏朝(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朝建立之前是“大
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建立之后进入“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的夏王朝):
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考古资料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7、二重证据法:
文字(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资料相互印证。
历史学家王国维:
“纸上之材料”,即文字史料;“地下之材料”,即实物史料。
两者相互印证,就是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即实物史料,证明《史记·殷本记》,即文字史料中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
8、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9、方国联盟:
商朝政治体制是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管辖地区。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
10、青铜器与甲骨文:
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代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主要是礼器,用于礼典、祭祀等活动,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沟通天地、支持政权的功能。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用于占卜,真实记载商朝社会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的一手资料。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
11西周建立: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1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西周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功效。
13、礼乐制度:
周公制定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乐文化的内容:
礼源于习俗仪式,后维护社会秩序,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差异及权利义务。
乐,激发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团结。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东周)
14、社会大变革: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建立。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政治上出现社会转型,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朝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各国变法,如商鞅变法。
经济上,铁制农具、犁耕技术的出现,农业发展。
(影响)随着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15、百家争鸣:
背景:
当社会转型之时,“士”提出不同的方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代表学派、人物和主张: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提出“仁”“礼”,用伦理道德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儒家发展者是孟子,提出“仁政”。
荀子,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是韩非子,提倡“法治”,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战国七雄)
16、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在最西面),秦对六国的兼并战争,为大一统奠定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高中历史 合格 知识点 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