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
- 文档编号:30102434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88KB
《莺莺传》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
《《莺莺传》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莺莺传》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莺莺传》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莺莺传》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莺莺传》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张弘
说起《西厢记》,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崔莺莺与张生在莺莺塔发生的爱情故事。
我虽未曾拜读过《西厢记》,但在传奇小说《莺莺传》中我亦结识了一个徘徊于封建礼教与自己幸福追求之间的崔莺莺,以及那个曾经与她定立山盟海誓,但最终却将她抛弃,甚至粗口相加的张生。
张生因为救崔家于兵乱之中而结识了莺莺。
起初,二人彼此之间产生了好感。
莺莺托自己的婢女红娘给张生传书,但在封建大户人家长大的崔莺莺怎能跳出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的圈子,去大胆的追求一个路过蒲州,借住于普救寺的书生张生呢?
于是当张生照着书中的旨意出现在莺莺面前时,得到的只是徘徊于礼教与爱情之间的莺莺的严厉数落,说他是“非礼之动”。
这当然使张生遭受了无比巨大的打击,陷入了对爱情的绝望。
可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推动着莺莺来到了张生的帐前,不堪屈服于礼教,对爱情大胆追求的莺莺开始了与张生的深夜幽会,她敢于反抗,她有对自己的爱情的执著追求,她冲出了封建礼教中的条条框框,但她却没有因此而得到她想要的幸福,她所追求的自由浪漫的爱情。
崔莺莺是值得同情的,她有过对自由的追求,但换回的却是爱人对她的遗弃,她虽然向着冲出封建枷锁的道路前进着,但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她依然被禁锢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中,对张生的离开,她只好选择无耐的忍受,而对于后来家庭包办她的婚事,她也只能默默的接受。
她内心的种种反抗,斗争,终究不能跳出那个时代,不能跳出她应有的命运。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命运中挣扎的崔莺莺,也写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张生,他在封建主义的理想中,为了追求长安城里的物质生活,抛弃了曾经追求过的伴侣,他同样是受害者,但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行,他甚至对崔莺莺恶语相加,全然不顾以往二人的爱情,叫人憎恶反感,同时又增添了一份对崔莺莺的同情,怜悯之心。
在这个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故事里,封建教化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一个无法走出愚昧思想的女性,一个在那个社会里失去了道义的书生,带给了我们对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更多思考,那时的女性更值得我们去同情,莺莺传读后感那个枷锁更应当被我们打破。
西厢记,爱情故事,封建礼教,包办婚姻,普救寺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参照译文读完后,心情有点郁闷,突然就想到古时女人命运的悲凉。
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
崔莺莺出生名门,大家闺秀却喜欢上了与她不能门当户对的张生。
也许是张生性格温和而富于感情,意志坚强,年近二十三却未近女色吸引了莺莺。
虽然崔莺莺有强烈的爱情渴望,但她又在内心隐蔽的很深。
本来张生向她表露爱慕之情,她又端服严容,以礼自持,让张生绝望痛苦。
可是后来她又私自偷会张生。
读到这儿,真想不通崔莺莺是怎么想的,明明让别人陷入绝望,又让张生在绝望中看到希望,我想也许是崔莺莺想让张生明白:
她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得到的。
大概是愿张生珍惜这份感情吧,还有一点就是古时女人的矜持是出了名的。
这篇文章写了张生和崔莺莺从相见,相说,相爱,最终决绝的故事。
我觉得在此文中,莺莺的形象刻画的很成功,很细腻,展示了她矛盾的内心世界:
既有青春的觉醒,对爱情的渴望,又在礼教束缚下的犹豫徘回,既有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又有听凭命运摆布的自怨自艾。
在此文中张生的形象刻画就要逊色的多,而且开头描写张生的形象与结尾似乎有些矛盾。
既然张生是一个非礼不可入的人,那么最后又怎会向崔莺莺的第二任丈夫撒谎,以崔莺莺的表兄身份去看她。
而正是因为崔莺莺她在思想上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礼教所带给她的精神桎梏,因而在遭遗弃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了。
结尾,张生为自己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负心之举辩护,说: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意思是说红颜祸水,这真叫人气愤!
这是张生的措词。
古时女人命运的确不公,什么红颜祸水,妖魅缠身,那全是文人们的幌子。
可以推得更广一点,为什么一旦亡了国,就把罪过推到女人身上呢?
于是夏继有妹喜,商纣有妲己,唐明皇有杨贵妃,崇祯有陈圆圆,仿佛没了女性,这些帝王就会天子圣明了。
这是封建的文人在为他们的君主开脱罪行,于是女人便成了替罪羊了。
而此文难道张生没了崔莺莺就会天子圣明了吗?
张生这样的男人其实最让人鄙视。
逃避责任,寻找借口,喜新厌旧,始乱终弃——他永远不明白当初崔莺莺为他所做的一切,那是一个在封建束缚下的女性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的事,不懂得珍惜,便白活一场。
张生不懂,所以负心的男人都不懂。
《莺莺传》读后感
读这个是因为在读王朔的《他们曾使我空虚——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本来以为是书评之类,却发现是单纯的小说集子——除了王朔的一篇序。
《莺莺传》是本书的第一篇,还是文言文,读了两段之后实在觉得有些困难,到网上搜了翻译对照着来看。
接下来说到的内容也多少会用到那个翻译,先在此说明了。
《莺莺传》乃唐元稹所作,后世加工衍生作品不少,最出名的当属王实甫的《西厢记》。
我没读过《西厢记》,但也知道它和《莺莺传》的内容着实不同。
作为女主人公的莺莺,关于她的种种我是没有料到的。
首先是她的矜持隐忍和退缩。
张生因保护了莺莺一家而受到其母亲宴席款待。
母亲请她和弟弟出面道谢,莺莺却“久之,辞疾”母亲斥责和再三催促下,又“久之,乃至”。
坐下了之后心情也十分不佳,“凝睇怨绝”。
张生为莺莺的美貌而动心,宴席上一直想和她搭话,却被无情地拒绝——“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
单从这里看来,莺莺这个“高贵冷艳”(非贬义)的女子形象简直跃然纸上。
到了下一阶段,张生以诗勾搭莺莺,她也回张生以诗,张生兴奋而来,却没想到遭到了一顿教训。
莺莺这里的一段说理进退得当,非常有说服力:
“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
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
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
”(译文:
开始是保护别人免受兵乱,这是义,最终乘危要挟来索取,这是以乱换乱,二者相差无几。
假如不说破,就是保护别人的欺骗虚伪行为,是不义;向母亲说明这件事呢,就辜负了人家的恩惠,不吉祥;想让婢女转告又怕不能表达我的真实的心意。
因此借用短小的诗章,愿意自己说明,又怕哥哥有顾虑,所以使用了旁敲侧击的语言,以便使你一定来到。
)总之,从前面的故事来看,怎么看都是女神莺莺无情地拒绝了一片痴心的张生。
我惊讶于莺莺的自持与逃避,担忧接下来的故事该怎么发展。
并不是以为她是多开放的女子,但也没有想到至此为止是如此冷漠。
其次是莺莺的性格让我欣赏。
抛开“反抗封建礼教”之类的说法,莺莺身上还有许多其他的闪光点让我着迷。
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描述她的:
“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
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
以是愈惑之。
”翻译过来就是:
大体上讲崔莺莺超过众人,技艺达到极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谈敏捷雄辩,却很少应酬;对张生情意深厚,然而却未用话表达出来;经常忧愁羡慕隐微深邃,却常像无知无识的样子;喜怒的表情,很少显现于外表。
基本符合我所欣赏的那种有才而不轻易外露、不炫耀的人。
她对待感情的态度也很具有现代人意识。
在莺莺被张生抛弃之后,两人后来各自都成了家。
某日张生路过莺莺家乡,请求一见,被莺莺回绝了两次,也写下了那句有名的“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很有一种“咱们好聚好散”的潇洒感。
当然缺点也不是没有,也不可避免。
比如莺莺知道张生要抛弃自己时,写信给他,觉得他抛弃自己无可厚非,娶了自己才是天大的恩德。
后来还把自己的绵绵爱意通过一封长信传达过去。
看了不免让人为她感到不值和气愤。
但仔细想来,一直和自己热恋的男生突然要和自己分手,爱意是没有那么快消除殆尽的吧。
莺莺这么做,倒有点像是把心中所剩的所有的爱一口气全部倾注到信里,寄给对方。
有点绝决的意思。
这篇文章叫做《莺莺传》实在是很好,因为整篇文章当属莺莺最出彩。
王朔在序里说张生“玩弄完妇女,还胡说些好男儿当不被美色所诱,进的去出的来,不堕凌云志的便宜话。
这厮倒也不全说谎,也承认四个字:
始乱终弃。
由此可见,唐朝的文人流氓还算老实,基本事实还认账。
再后世的文人连这样的老实话都不讲了。
”也确有一番道理。
再来说说莺莺从“冷淡”到“热情”的转变。
文中完全没有提到她为什么突然变了,所以我们读起来有那么点神展开的味道。
明明前面那么矜持,甚至一点痕迹都没有露出来过,怎么突然就主动献身了呢。
我查了资料,有这么个说法。
本文开头就铺垫了张生是个俊秀的书生,外表不错。
红娘牵线让张生写诗,才艺也有。
于是一直在闺阁中的小姐莺莺为此动了心。
倒也说得过去。
然后便是封建礼教的约束与内心情感的不可控制的矛盾了,最终后者战胜了前者,才有了一出动人的“西厢记”。
也许我们民族一直喜爱大团圆的结局,又也许后世文人觉得莺莺被张生抛弃而怜悯她,才有了改编之后的《西厢记》。
张生和莺莺最终喜结连理,众人莫不欢喜。
王朔说:
(《西厢记》)不该把男人美化成痴情种子,《西厢记》文辞的确很美,只怕莺莺看了要落泪。
我倒是觉得,莺莺后来其实很坦然,纵然内心深处有一丝遗憾与怨,也不至于落泪,更不需要别人的“怜悯”。
我没有根据地坚信着,她后来的生活,一定很幸福。
《莺莺传》读后感
一个无限怅惘的爱情故事,读罢良久,若有所思!
有人说《莺莺传》其实是元稹自己的传记,是他的忏情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对初恋情人的怀恋和自己始乱终弃的忏悔吧!
“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作为一个传统而天真的女子,莺莺对爱情是充满了希望和幻想的,能够和她心爱的人在一起是她所一直向往的。
他深爱着张生,这点不可否认。
看看她初次见张生的反常举动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一个温柔贤良的女子在见到自己救命恩人的时候怎么可能表现得如此怪异。
答案只有一个,她对张生充满了爱,她希望他们不是施与与被施与恩惠的关系,这一点从她对张生的数落也能够看出端倪。
他对张生的数落是真的数落吗?
显然不是,否则她也不会那么快就拉下小姐的架子去和他私会,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抱怨和担忧。
抱怨的是为什么你张生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样显出了我们之间的不平等,担忧的是张生这小子是不是借着是我的救命恩人来欺骗我的感情,如果他不是真的爱我怎么办。
慢慢张生的诗词和红娘的旁敲侧击也许影响了她,她的态度转而变成了一种期待,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竟然自荐枕席,由红娘陪着,主动投入了张生的怀抱。
她期待张生能够真正的爱她,娶她。
然而当张生以程序复杂为由道出了他不想娶她的心声,一曲哀怨的弹奏表露了她内心的哀伤。
张生选择了长安选择了功名而非自己,普救寺抵不住长安的诱惑,而自己也不是他眼中的卓文君。
她感到失望悲痛。
起初,张生还借公务之便回蒲郡看看莺莺。
后来,他再也没回去。
两个人竟然就此劳燕分飞一拍两散。
莺莺在绝望中无助的哭泣。
她默默承受着预感慢慢变成现实的巨大悲痛,她把她的痛化为泪水,然后再把它咽下去。
在最后自己已嫁为人妇后,一首“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已经分不清是对这个薄情郎的恨和告诫,还是真心祈祷祝福他幸福的更深的爱了!
从莺莺这个角度来看这段悲剧的产生,似乎她并没有什么错。
唯一的错大概就是自己对爱情的期望值太高了,她幻想着男人能像他那样把心爱的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再来看看张生是个什么样的男人。
“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文章一开头就给我们确定了一个才貌双全,刚毅正直的男人形象,然而如此优秀的男人怎么会背上始乱终弃的骂名?
在我看来,张生一直是爱着莺莺的,从初次见面的一见钟,到开始收到月下相见的暗示的欣喜,到莺莺一席数落的绝望,再到后来偶然路过(也许是故意的)莺莺家又想见她的举动,我们不难看出张生是一直爱着莺莺的,既然他们彼此相爱,为什么会造就这样一个悲剧呢?
因为在他心里有东西比挚爱更重要!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封建制度下根深蒂固的成功准则已经为所有的男人深深的烙上了印记,因此这样的悲剧在公利色彩侵蚀感情世界的当时是不可避免的,人生不过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权钱交易。
在他看来,爱情固然可贵,但要功成名就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在女人与功名之间,他决绝的选择了遥遥无期的功名,哪怕以放弃自己可以争取的美好爱情为代价。
后来他没考上,似乎作者在像人们暗示,那些虚无缥缈遥遥无期的东西不如一段真实的自己可以把握的爱情来得美好。
这是一种忏悔,一种暗示,也是一种期待!
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也促使了悲剧的产生,一是张生的懦弱,他只想享受男欢女爱,却没有勇气去承受家庭的压力和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他爱她的可能只是她的美貌。
二是爱情不等于婚姻,女人想的是男耕女织的归属感,需要婚姻来维系,她看来爱情有了婚姻才更稳固;而男人想的灯红酒绿的潇洒,一种享乐的本性和征服感带来的虚荣心,不能被婚姻所羁绊,他看来爱情没有婚姻才更幸福!
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功利思想和男尊女卑的现实让女人注定了悲剧的命运,望穿秋水也不过是停留在对爱情的无限憧憬上,而男人,正如文章最后所反映的一样,忙碌追求了半生的人生价值后才幡然梦醒,自己能够把握的东西俨然成了那些遥遥无期的功名的陪葬品,醒悟,剩下的却只是忏悔!
!
可悲,可恨,可叹!
莺莺传读后感
文学史课上讲《莺莺传》,张生自述为何抛弃崔莺莺时,他说,莺莺是世间罕见的“尤物”,这种“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情”舍弃。
读到这儿,我不禁痛心疾首,沉默良久。
在被张生簸弄后,又被他用如此道貌岸然的理由抛弃。
沧海桑田,浩瀚的时间海洋扼杀了我直面莺莺的机会,如今的我,只有愤愤不平的份,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只有抱怨尘世暴殄天物的份。
在普救寺初见莺莺时,张生只是个寒门苦儒。
电光火石,一见钟情,从此他相思成疾,辗转反侧。
这风生水起的情,更像是一场灾难。
灾难过后,是张生有目共睹的残忍。
他仗着莺莺对他的爱肆意妄为,始乱终弃。
莺莺,原本只是养在深闺,不谙世事的美丽少女。
她的爱,是一朵秘而不宣的花,欲说还休,欲笑还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她揣着自己的小爱情,以为能和张生君情妾意白头偕老。
直到短暂欢情过后的那一别,从此青山远隔,绿水迢迢,怨不成,恨不能。
曾几何时,莺莺燕燕花花草草,怎料如今,凄凄惨惨冷冷清清。
转眼春尽秋来,昔日的横波目也已做了流泪泉。
莺莺将贴身的玉环寄给他,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
她那日思夜想的张生,在觥筹交错的酒宴中,在游山览水的欢愉中,在文人雅士的唱酬中,是否会想到她那惴惴不安的心和那如同梅子黄时雨般的愁?
法国作家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言:
“女人不是天生的。
”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是被塑造的,而社会,以及主导社会的男性就是这双塑造的手。
女人的悲,怨,痴,恨千百年来都是相似的,它们源于对情感的矢志不渝,源于男人的背信弃义。
你既负我,我又奈何?
而我又能奈他何?
遇到张生的那年,莺莺正值二八芳华。
一个有血有肉,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不可能完全没有渴求,尽管这渴求影影绰绰,细若游丝,含蓄且深藏。
人的深层性格里,总有一部分是与长期的表面性格彻底悖逆的,所以青楼女子也可以忠贞不渝,大家小姐也可以放浪形骸。
莺莺的真性情终于被释放,张生的一句风流承诺在她心中种下无边的希望和等待,纵然这希望微茫,纵然这等待漫长,但她相信或许终有一日他们二人会冲破一切藩篱,而后琴瑟和鸣花好月圆。
她执着地等待着奇迹的发生。
这世界,不是不容许奇迹的存在,而是奇迹存在的唯一价值在于,它是被用来摧毁的。
这摧毁所激起的绚烂火光会迷蒙很多人的双眼,有人从这绚烂中看到了大悲,有人则看到了大美。
所以我由衷感谢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他圆满了这段被摧毁的奇迹,莺莺和张生在他的笔下最终结为伉俪。
想必,他是看到了悲,却化悲为美,还了世人一个愿,圆了人间一个梦。
可莺莺的梦,终究是没有圆。
她深信她那强势的母亲和森严的门第制度是和张生之间仅有桎梏。
可她未曾想到,真正的桎梏,是男子固有的薄情。
人间自是有情痴,痴情女子薄情郎。
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伤。
蒲苇自当韧如丝,磐石却并非无转移。
从红枫秋月,等到春花渐落,莺莺无数个日夜盼来的,是张生无情的戏弃。
元稹为张生,也是为自己狡辩道,“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除了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我看不出其他。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这世间最可悲的,便是美人迟暮,刹那芳华,旧曲重闻,而故人不见。
原本这爱,如夕霞如朝露如暮霭如云烟,来无几多时,去亦无觅处。
烟花不堪剪,月冷秋夜长,愿得一人心,却难得有情郎。
到头来,不如看山看水看人间。
然而,唐时风,宋时雨,古老的岁月里总有同样的故事,山依旧,水依旧,西厢外的那一轮冷月,照了长门,照了寒窑,照了白苹洲,照了西泠桥,又在今夜,照进我十月的窗,而窗外,落木萧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莺莺传 读后感 读书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