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及答案1.docx
- 文档编号:30101239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47.33KB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及答案1.docx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及答案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及答案1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及答案
(1)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2.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生纱厂经营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A.甲午中日战争前
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历史照片是可视的历史。
如图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 )
A.文学艺术的繁荣B.交通方式的变革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社会习俗的变迁
4.清末以来,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新式的旗袍、中山装也备受人们青睐。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崇洋逐新趋向B.婚姻自主意识C.民族复古情怀D.自由平等风尚
5.近代报纸引领着中国思想和政治的潮流,爱国、救国、治国是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旋律。
下列近代报纸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是
A.《时务报》B.《大公报》C.《民报》D.《申报》
6.张謇说: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即买卖货物)之资,有倍蓰(即数倍)之利。
”这反映出他主张()
A.民主共和B.师夷长技C.维新变法D.实业救国
7.如图展示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不包括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外国人在华创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冲击
D.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8.“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光绪初年,大良北关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
”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B.闭关锁国的国策被废除
C.机器缫丝提高了生丝的品质D.缫丝厂的生丝畅销海外
9.1910年京师大学堂设经科、法政科(政治、法律)文科(中国文史)格致科(地质、化学)农科、工科、商科七科。
据此可知
A.京师大学堂是一所近代意义的大学
B.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成果
C.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
D.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有利于科举制的废除
10.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国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教育发生巨大变化。
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是
A.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同文馆
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
C.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D.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制度
11.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其中创作的作品“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顾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此作品的应是
A.《义勇军进行曲》B.《黄河大合唱》C.《毕业歌》D.《暴风骤雨》
12.民国建立后,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
C.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3.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说明()
A.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14.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
材料指的是
A.创办新式学堂B.派遣留学生
C.废除科举制度D.建立新式海军
15.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D.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
16.下面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剑凡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一把写着“提倡”的残破扇子,扇着写着“实业”的燃烧着的蜡烛。
这幅漫画说明
A.民族工业走向衰败不可避免
B.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C.实业救国的浪潮方兴未艾
D.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企的排挤
17.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42个项目中,大生纱厂在名单之列。
大生纱厂(如图)是民族实业先驱张謇创办的近代纺织企业,其纱锭总数曾占全国纱锭总数的11.9%,但最终陷入了绝境。
阻碍大生纱厂这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国内市场狭小B.帝国主义的侵略
C.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D.封建主义的压迫
18.近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由此看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
A.沿海地区风俗发生彻底变化B.婚姻风俗受传统观念影响变化不大
C.崇洋逐新观念完全深入人心D.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19.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对废除科举制影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新型知识分子得到解放B.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
C.促进教育近代化D.挽救了清王朝统治
20.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禁缠足,倡女权,男父平等新追求
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C.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D.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21.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
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A.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B.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C.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22.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
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23.下面是一位同学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的知识总结,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大生纱厂的结局印证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曲折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C.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D.抗战胜利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24.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清末统治者尝试用新的办法培养和选拔人才。
下列关于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叙述正确的是
A.洋运动时期创办南洋公学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C.百日维新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D.1901年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各级学堂章程
25.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
“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
其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是指民族工业的
A.产生B.初步发展C.黄金时代D.衰落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年到1918年。
故C符合题意。
清政府在1913年之前已经被辛亥革命推翻,故A不符合题意。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与史实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张謇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B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前、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题干给出的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题干的“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新式的旗袍、中山装也备受人们青睐。
”体现出清末以来,出现的崇洋逐新趋向。
故A符合题意;婚姻自主意识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民族复古情怀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自由平等风尚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
它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故选D。
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题干的“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体现的是张謇“实业救国”的主张,故D符合题意;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故A不符合题意;师夷长技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B不符合题意;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中,第一个发展高潮是《马关条约》之后,外国人在华创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因此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包括选项BCD,但是不符合题意;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选项A不属于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A。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光绪初年,大良北关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
”可知与洋务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因此缫丝厂相继开办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A。
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内容反映了京师大学堂设置的学科齐全,且符合近代发展的需求,说明京师大学堂是一所近代意义的大学。
故A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留下的唯一的成果,但是与题干材料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是在洋务运动失败后建立的,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京师大学堂设置的学科都是近代可以学以致用的学科,有别于以往的四书五经,体现了近代化的需求。
10.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京师大学堂开办后,科举制度仍然存在,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得做官的资格。
每到科举试期,学生纷纷请假赴考。
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才。
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
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制度是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
故D符合题意;ABC发生在科举制废除之前,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的是《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B符合题意;《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聂耳作曲,与题干“气势磅礴”等不符,A排除;《毕业歌》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作,但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暴风骤雨》是文学作品,D排除。
故选择B。
1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民国建立后,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可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使国人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B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的说法不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可知,材料反映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C。
1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追求平等的愿望。
故C符合题意;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民族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吞并。
漫画中一把写着“提倡”的残破扇子,扇着写着“实业”的燃烧着的蜡烛,说明民族工业走向衰败不可避免。
故A符合题意。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此题应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以及特点。
1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阻碍大生纱厂这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国内市场狭小,A符合题意;“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吞并,B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在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CD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A。
18.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近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由此看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地区发展极不平衡,D符合题意;AB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它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使新型知识分子得到解放,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促进教育近代化,但仍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对废除科举制影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挽救了清王朝统治,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0.D
解析:
D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
结合课本所学,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不是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
D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题意;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B项不合题意;辛亥革命后,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等出现了崇洋的逐新,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强调了“依然被称为‘老爷’”和“穿起短衫,开始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A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创办与戊戌变法时期,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前,B排除;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前已经有新式学校,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D排除。
故选择A。
2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可知,题干反映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乂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的“实业救国”的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也由原来发展的黄金时期转向萧条衰落。
ABC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工业日趋萎缩。
D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2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它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南洋公学创办于清末民初,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排除;D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各级学堂章程,排除。
故选C。
2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整体落后,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主要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代、衰落四个时期。
根据题干材料中诗句的意思及所学知识可知,“小荷才露尖尖角”对应初步发展,B符合题意;“干呼万唤始出来”对应产生,A排除;“忽如一夜春风来”对应黄金时代,C排除;“无可奈何花落去”对应衰落,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年级 历史上 第八 单元 近代 经济 社会生活 教育 文化事业 发展 模拟 试题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