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1.docx
- 文档编号:30091178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9.84KB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1.docx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1
2.古诗二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的五个生字,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创设情境,理解“含”“泊”“怜”“鸣”等字以及“东吴”“幽草”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谈话交流:
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
(学生齐声回答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齐读课题)
二、自主读文,初读感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讲解课题、背景:
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
这一首诗是一首几言绝句?
(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叛乱被平息之后,重返成都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
朝叛乱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百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
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全班齐读古诗。
4、课件出示需要注意读音和写法的词语: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5、指读:
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呀?
(1)指名朗读
(2)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自由练习朗读。
6、学生自学古诗,小组讨论,探究古诗的大意。
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
1、听范读录音:
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
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
(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用语言创设情境:
同学们说的真好,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出示图画)
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的意思?
学生自由举手发言。
(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
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
(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
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
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______,柳树________,黄鹂_______,白鹭______。
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__________。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诗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
(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课件出示西岭图片。
师: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对第三句诗的理解。
如果有不懂的词语,可以圈出来,待会我们一起来交流解答。
教师补充讲解“千秋”“含”的意思。
“千秋”体现时间长久,“含”字有衔着,镶嵌的意思,仿佛西岭雪山如画一般镶嵌于窗框之中。
讲解了关键字词之后,再请学生来说说诗句大意。
(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
(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
(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
(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
(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
(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叛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
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出示句式)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________,低头看近处,只见_____________,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再读诗歌,感悟诗情
同学们读懂了诗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
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画面。
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
谁再来读读看?
生交流,自读。
同桌互相品析。
指名读。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
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景图:
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
同学们,这幅美景被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诗人韦应物。
韦应物是中唐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唐代诗人中,自称名家。
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
“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
”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2、明白古诗的写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写了什么?
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
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主旨。
(一)重点词语的讲解
通过刚才的自读,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你们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学。
课件出示:
独怜、幽草、深树、自横。
(二)常识解读
在这里,老师还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
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三)分析诗句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
A.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
)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
“生”写出了草的动态,展现了草的生命力。
)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
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
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
(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绝句》中也出现了黄鹂,大家还记得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学生自由发言。
(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
(3)感受到“动态的美”。
(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
)
比较:
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
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带”:
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
“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
不适合后面的“急”。
)
那么从“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荒凉或自在)
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也学习到了“船”,还记得是哪句诗吗?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节课的“舟”与上节课的“船”所表达的情感相同吗?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课件出示资料:
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补充资料: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
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
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
(生可能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
教师总结:
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
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
(感情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再读这首诗,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
(生自由发言。
如:
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
教师总结:
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
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
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
(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
默写此诗。
教学板书: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二首 苏教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古诗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