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089169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7.62KB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
课题:
云南的歌会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设计: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活思维:
由单元特点——民俗引入,让学生说说潮汕的民俗。
再简介作者,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
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
(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活动二:
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
明确: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回答,自评、互评。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
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
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引:
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
能不能去掉?
(不能。
“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录音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4、赏读“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活动二:
完成表格。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三、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
(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歌舞片段及潮洲大锣鼓,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四、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
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学生联想感受
学生交流
学生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朗读课文
批注理解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交流。
反复诵读
批注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感情朗读
学生讨论、交流。
评价
感情朗读
赏析,交流
赏析,交流
完成表格
欣赏歌舞片段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堂堂清
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
说一说。
作业设置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端午的鸭蛋》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体悟小品文中的经典。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教学设计: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活思维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
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追求、生平经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
我们纪念屈原,能激起我们怎样的情感呢?
二、作者、人物介绍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
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活动二:
合作探究
读课文,思考:
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四.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思考交流
活动二.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
要使学生认识到。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三、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学生回答
并介绍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批注理解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讨论交流
堂堂清
完成《配套练习册》课内部分
作业设置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吆喝》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越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设计: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生情趣,引入新课
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
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二、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
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
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活动二:
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朗读课文,思考:
1.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
重点又写了什么?
找出相关的句。
活动三:
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品味语言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活动二:
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
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
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吆喝》,对吆喝这一民俗进行了分析 ,可以看出,吆喝作为民俗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它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些快乐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忘记的。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学生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诵读
师生共同点评
自读思考
小组内合作交流
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朗读体会
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
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畅谈收获
堂堂清
完成《配套练习册》课内部分
作业设置
预习《春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春酒》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教学设计: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
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资料助读(作者作品、背景)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
整体感知文意
听读课文,思考: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活动二:
合作探究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请找出来。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了解母亲。
研读句子,归纳母亲性格特点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2.“补气、健脾、明目的哟!
”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4、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活动二:
理解主旨
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再读课文,思考。
三、课堂小结
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
“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
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我们读了,从作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那种浓郁的家乡情显现在字里行间。
学生联想感受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听读课文
认真思考
批注理解
学生朗读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
批注理解
反复朗读语句
学生讨论交流、批改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堂堂清
“我”如法炮制,自酿了八宝酒,但儿子挑剔地说:
“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听了儿子的话,“我”当时是怎样想的呢?
请你用一段文字写出“我”当时的心理。
作业设置
①完成《配套练习册》课外阅读
②预习《俗世奇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俗世奇人》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
佳句品味,人物分析
教学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设计: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活思维: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
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
泥人张、杨七、杨巴各自奇在什么地方?
自读思考,交流明确。
活动二:
诵读与表演。
1.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2.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
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
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分析人物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
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
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活动二:
品味语言
品味下面的语句。
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
2.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
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咋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府县道台们对招待吃食的计较,体现了他们的什么心理?
)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活动三:
拓展训练
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
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三、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
妙绝!
奇在人物,妙在情节、妙在语言。
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小人物,又都有大本领、大智慧,本文表达了对小人物的赞美之情。
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
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
批注理解
学生朗读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
学生齐读
学生展示
师生评价
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学生朗读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
学生齐读
堂堂清
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等等。
作业设置
①完成《配套练习册》:
课外阅读
②收集有关俗世奇人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
3.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
教学设计: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修改意见
一、活动准备:
1、广开渠道、广泛搜集与家乡有关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可争取家长、邻里的帮助,做好相关记录。
2、按板块分组分配任务,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科代表及主持人负责全面协调。
3、教师可以参与指导学生对资料的交流、整合、归类工作。
4、各组及时交流、反馈信息,师生共同协商相关事宜,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
活动实施:
二、活动过程:
1、开场白,调动激情。
。
2、介绍活动板块及代表队。
3、活动开始(主持人对话引出各板块,师生共同点评)
板块一:
欢迎您,远方的客人
各小组(①旅游观光②民俗趣闻③群星璀璨④文化教育)
板块二:
家乡风情知多少
以抢答方式进行,答对加20分,答错扣10分。
以最先站起开口答题为准。
板块三:
共祝愿家乡好
各代表队依次说一句话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宣布比赛结果,发奖。
三、教师总结活动情况
第三阶段:
写作练笔,让真情感悟倾注笔端
观看风光图
交流资料
学生听音乐,欣赏画面
学生活动,评比
抢答
说一句话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堂堂清
写一写你对家乡的感悟
作业设置
积累有关家乡的谚语、歌曲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作文指导
《到民间采风去》总第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可以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入手,比如当地的物产、文物、传说等,只要与家乡有关即可。
2.到民间采风”为主题,恰当选材,准确表达。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恰当选材,准确表达。
三、教学难点
指导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入手。
四、教学准备:
学生:
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这一单元主要要求我们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法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
或做游戏,或编词条,或办展览,或撰写报告,或进行评论……
(二)组织学生审题:
(三)【范文简析】
《四季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它却用甘甜的泉水和肥沃的土地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家乡人。
春天,是个充满生气的季节,我的家乡也不例外,人们背着农具去上地,新的农忙生活又开始了。
路旁的柳树发了芽,在春风的吹拂下,拂着人们的脸,村头几座红砖瓦房里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
《家乡的龙眼》
我的家乡——同安,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
特别是家乡的龙眼更是饮誉中外。
龙眼,因其八月成熟,八月又称桂月,且其果实呈球形,故又名桂圆。
它还有其它名称,如“骊珠”、“燕卵”等。
那么,同安人为什么称之为“龙眼”呢?
据传,古时同安一位少年与恶龙搏斗,龙的眼珠掉在地上。
不久,那地方就长出一棵树,树上结出了颗颗果子。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少年的功绩,就把树上结出的果子叫做“龙眼”……
(四)学生写作:
学生根据要求和指导自由写作。
教师巡视了解写作情况。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写作。
教师巡视了解完成情况
二、作文展示。
1.指名读自己写的作文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
三、修改作文。
1.根据点评指导,自己修改作文。
2.同桌互改作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 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表格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