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师.docx
- 文档编号:30075675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250.80KB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师.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师
中国古代史复习
先秦时期
(一)
【重点难点】
1、夏、商、西周的政治
2、夏、商、西周的经济
3、夏、商、西周的文化
【知识梳理】
(一)政治:
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_______制和_______制为主要内容、以_______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
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其子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位在家族内部传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行政管理:
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①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
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
拱卫_______,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
王族、_______、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诸侯的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
加强统治,拓展疆域
②宗法制
概述:
以_______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
_______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
与分封制_______,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经济:
早期农业生产发展,实行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度;青铜文明辉煌灿烂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
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
南方种植_______;北方种植_______
耕作方法:
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
耒、耜、石锄、石犁
作物:
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
商周时代_______繁荣;西周晚期中国已有_______器
②制瓷业:
商朝时已烧制出_______
③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商周时期丝织业产生并发展
3.商业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_______商业政策,手工业由政府垄断
4.经济制度:
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古代文明的起源
1.历法:
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_______”。
2.文字:
商朝汉字(_______文)已形成完整体系。
3.绘画: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课后检测】
1、《汉书·地理志》载: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周制”是指(B)
A.郡县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行省制
2、《左传》记载: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王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信息包括(C)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世袭制④等级制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
“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C)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4、以下商代出土的青铜器所包含的信息有(A)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④金属制品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5、2011年3月底,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
将“司”改释为“后”。
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
“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
材料反映了(A)
①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水平较高
②商代文字书体灵活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③“后母戊”三字体现了甲骨文象形的特点
④商代社会重孝观念较为普遍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先秦时期
(二)
【重点难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知识梳理】
(一)政治:
1、总体状况: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天子衰微,诸侯争霸混战,
制、制瓦解。
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战争以兼并为主,愈加频繁、残酷。
各国为富国强兵进行改革,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2、各国变法:
①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发展经济,整顿军备,改革。
②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强化国家机器职能。
③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发展军力、奖励军功。
3、商鞅变法:
自前356年始,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变法,力图改变秦国落后面貌。
①措施:
经济:
废,开,确立;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
奖励,实行二十等爵;废除“”;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推行。
文化:
“”。
②评价:
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其诸多变法措施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轻视教化,刑法严酷;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③从社会转型看商鞅变法
分封制→中央集权制:
废分封,行县制
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废井田,开阡陌
世卿世禄制→职业官僚制:
按军功授爵
4、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①条件:
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
②过程:
秦王嬴政吸引贤士如李斯、尉僚等人,采纳李斯建议,先灭韩国,又以离间计灭赵,再以水攻灭魏,后命王翦率倾国之兵灭楚,最后消灭燕、齐。
(二)经济:
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1、农业:
①农具和技术:
和逐渐推广,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②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
③小农经济的形成
基础:
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基本生产单位:
家庭(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
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
特点:
自给自足,典型的自然经济
优点:
农民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利于精耕细作
缺点:
规模小,脆弱
2、商业: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经济制度和政策
①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私有取代土地国有
背景:
春秋时期,私田大量开垦;王室衰微,井田制被破坏。
过程:
管仲在齐国实行“”,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前594年,鲁国实行“”,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收税,这些措施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废除井田制,以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
②“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在秦国首倡“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业为末业。
国家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以保护小农经济,确保征收,巩固统治。
(三)文化:
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1、思想:
“百家争鸣”
①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的社会动荡与变革构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的活跃和的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基础;诸子各家针对各种社会问题争相发表见解,互相驳难、互相论辩,又对各国诸侯游
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
②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
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③重要学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
生平及思想主张
核心是“”,即“爱人”;反对苛政,主张;崇尚礼治,以“”来规范人际关系,主张“克己复礼”;以思想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教育活动: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注重因材施教
影响: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后来得到尊崇;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孔子还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其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均有影响。
孟子:
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和“”论。
荀子:
性恶论;礼乐教化;“”和“”。
◆道家:
老子、庄子
老子:
以“”为万物之本原;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因素。
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可获得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子
性恶论;法、术、势;。
2、科技:
①指南设备:
战国时期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②天文:
留下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八百多恒星位置。
后人据此辑成《》,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
3、文学:
①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经孔子编定,奠定中国古典文学主义的基础。
②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其代表作为长诗《离骚》,具有主义风格。
4、艺术:
①绘画:
战国帛画《》、《》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②戏曲: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
【课后检测】
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
《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诗经·齐风·甫田》记载:
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副“公田不治”的景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D)
A.周王室的衰微
B.私田的大量开垦
C.兼并战争频繁
D.土地转让的停滞
3、“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A)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4、“《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C)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5、穿越时空,假若你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做到的是(C)
①用楷书抄写《论语》
②学习《九章算术》
③带朋友去看杂剧
④吟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A.①③B.②④C.④D.全部无法做到
秦汉时期
【重点难点】
1、秦汉时期的政治
2、秦汉时期的经济
3、秦汉时期的文化
【知识梳理】
一、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至高无上的制
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
2.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百官;又设
管理全国军务。
3.郡县制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和县令均由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二)秦的暴政
1.焚书坑儒
2.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民怨沸腾
3.严刑峻法
(三)秦始皇的功过
1.功:
结束分裂割据,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
2.过:
施行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四)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1.王国问题的解决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地方王国坐大,威胁中央。
汉武帝颁布“”,规定诸侯王死后以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侯,王国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2.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以尚书令、侍中等内朝官职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外朝丞相权力。
二、经济:
(一)农业:
1.农具和技术:
西汉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他还推行先进的撒播方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2.水利工程:
漕渠、白渠、龙首渠。
(二)手工业
1.冶铸业:
两汉时期出现和,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2.制瓷业: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丝织业: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三)商业
1.西汉开始,陆、海开通,中国丝绸远销亚、欧。
2.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四)经济政策:
盐铁专卖和抑制商业
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均收归官办,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三、文化:
(一)思想
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背景:
经济残破
②目的:
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治国原则:
“”
④应用:
休养生息政策
2.儒学成为正统
①背景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社会也潜伏危机。
“有为”成为时代需要。
②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结合、和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和“”,宣扬“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统治。
他还提出“”和“,”,被汉武帝采纳。
③儒学成为正统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科技
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造纸术,制成“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革命。
2.数学
成书于东汉的《》,采用十进位值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汉朝史籍中提到“珠算”。
3.天文历法
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月食和记录,使用确定天体坐标。
4.医学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三)文学
出现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气度。
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课后检测】
1、史学家吕思勉认为:
“自秦统一全国起至东汉分裂以前止,这一时期是中国初入于平民政治的时代。
”此“平民政治”在当时实际是指(D)
A.分封制B.军功授爵制
C.三公九卿制D.郡县制
2、《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D)
A.私田开始出现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鲁国进行税制改革
D.发明高炉炼铁技术
3、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C)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
4、西汉时期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A)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5、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了“秦汉-罗马文明展”,下图是其中的一幅展品“东汉书信纸”。
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推测为家书的残片。
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
以上介绍和图片说明东汉时(A)
A.造纸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B.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
C.普通百姓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拥有文化的人很多
D.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6、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A)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
【重点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知识梳理】
一、政治:
(一)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二)选官制度:
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
而才能出色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以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但北魏政权文化落后,制度草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为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先后进行改革。
2.措施
①冯太后的改革: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和
;设立三长制。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通过易服色,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等措施,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
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
二、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技术: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水利灌溉:
曹魏时,经改制的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
1.冶铸业:
南北朝出现
2.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三)经济政策和制度
1.均田制
①时间:
公元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令。
②措施:
按一定标准,将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
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无主荒地,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转化为定居的农耕居民。
2.租调制
①措施:
北魏颁行与相适应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
改变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三、文化:
(一)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民生痛苦,因此盛行,
也在民间广泛传播。
(二)农学
北魏贾思勰著《》,记录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三)文学
出现《搜神记》等小说。
(四)艺术
1.书法:
魏晋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开始进入阶段,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
书法大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2.绘画:
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东晋画家提出“以形写神”,留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佳作。
【课后检测】
1、“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诏书要说明(A)。
A.需要打破土地兼并的状况
B.政府关注老百姓的生死
C.均田制不应包括郡州牧守
D.天下之田本是老百姓所有
2、观察右图,图②与图①所示服饰的不同主要是B
①北魏掌衡武士②北魏文官俑
A.经济发展的结果
B.民族融合的结果
C.孝文帝迁都的结果
D.实施官吏俸禄制的结果
3、“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C)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4、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C)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5、下列对北朝时成书的《齐民要术》的表述,正确的有(B)
①总结了11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②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方法
③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④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隋唐时期
【重点难点】
1、隋唐时期的政治
2、隋唐时期的经济
3、隋唐时期的文化
【知识梳理】
一、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
唐朝时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和
。
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形成中央决策层,便于集思广议。
(二)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时,政府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进一步完善。
该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
(三)藩镇割据
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并控制财权和武装。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四)“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政绩
1.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选举贤能,虚心纳谏;制定《唐律》,仁义为本。
2.经济: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3.文化: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4.民族关系:
“”,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与吐蕃松赞干布通婚,促进民族团结。
5.中外交往:
积极友好,,“示存异方之教”。
6.评价:
唐太宗的统治促进唐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往繁荣;尽管晚年过失较多,但总体上“功大过小”。
二、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方式和技术:
江东地区出现,安装犁评,可调节犁耕深浅。
2.水利灌溉:
创制。
(二)手工业
1.制瓷业:
形成两大制瓷系统,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2.丝织业:
唐朝丝织业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3.民间手工业恢复,唐朝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三)商业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都市商业繁荣,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与严格分开。
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集市贸易发展,和飞钱相继问世。
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三、文化:
(一)思想
隋朝儒学家提出“”。
唐朝统治者奉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遇到挑战。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二)科技
1.印刷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2.火药: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三)文学
1.唐诗的繁盛
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诗歌繁荣。
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李白(诗仙)、杜甫(诗史、诗圣)、白居易等。
2.其它文学形式
出现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和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四)艺术
1.书法:
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颜真卿的行书也有很高造诣。
2.绘画:
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创作出《游春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古代史 复习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