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docx
- 文档编号:30074447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1.03KB
重庆市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docx
《重庆市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
重庆市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指导
复习目标:
1.掌握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2.了解重庆市中考记叙文阅读的题型与内容。
3.依据题型,掌握答题技巧与方法。
4.通过训练,提高记叙文阅读的能力。
复习准备:
打印2008-2010重庆市中考记叙文阅读题。
复习时间:
五课时。
知识链接:
一、中考要求
1.捕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2.把握文章基本意思,慨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3.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5.领悟作品内涵,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有自己的评价。
6.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考点归纳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如:
(20XX年)13.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
(4分)
(20XX年)13.伙伴们做了一件什么事使伊丽莎白“快活”?
从中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4分)
(20XX年)13.阅读全文后,围绕“好望角”,在方框中补全对故事内容的概括。
(4分)
小时候
企盼长大后到好望角
执着追求梦想
长大成家时
怀疑好望角的存在
老年时
找到新的精神慰藉
2.理解句中词语
如:
(20XX年)15.品味语言(7分)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4分)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0XX年)14.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分)
(l)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
“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2分)
(2)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2分)
14.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分)
(l)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
“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2分)
(20XX年)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4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
“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3.鉴赏语言特色(句子理解、赏析)
如:
(20XX年)15.品味语言(7分)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20XX年)15.如何理解“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4分)
(20XX年)15.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根据句后的提示进行赏析。
(4分)
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动作描写)
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
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
(心理描写)
4.概括文章主旨
如:
(20XX年)16.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4分)
5.分析人物性格(形象)
如:
(20XX年)16.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
(4分)
6.体验感悟(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
如:
(20XX年)17.文中第(10)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
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
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
请联系实际作答。
(50字左右)(4分)
(20XX年)18.请简要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
(3分)
(20XX年)17.每个人在追逐“好望角”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4分)
三、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指时间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弄清记叙顺序,有助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
我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双方的距离。
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不受我个人听觉和视觉的限制。
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像在和作者或者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有五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叙述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待清楚明白,使读者有个概括的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1)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3)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3.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
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
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5.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六)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
它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以含蓄形象地表现出来。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
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2.对比:
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
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3.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4.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抑扬是古典诗歌常见的表达手法,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先抑后扬,又叫欲扬先抑,是指从反面入手,反向入笔,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墨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其作用有:
①使行文曲折多变,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形成对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恍然大悟的快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真实可信,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感情是随着对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变化的,符合人们的认识顺序,文章抒发的感情因为运用先抑后扬手法而显得真实可信,一点也没能矫揉造作的痕迹。
③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作品为了更好地颂扬人物和事件,有时也可以对其进行某种贬抑,构成一种由贬到褒的写作过程。
这样写,不仅较一味地褒扬显得波澜曲折,而且更能显出扬者越扬的强烈效果。
5.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通过记述荷花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的赞美。
作者寄情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
6.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七)记叙的线索
一篇文章的题材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和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
读课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很多种。
主要有:
(1)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文字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如《挖荠菜》,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吃荠菜”和“挖荠菜”为中心材料,把全文贯穿起来的。
(2)以事件为线索。
如《老王》一文,是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通过记叙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命苦却心善的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
(3)以某物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某人为线索。
在这类文章中,某人往往是文章中的贯穿线索人物,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孔乙己》中的“我”。
(5)以见闻为线索。
如《故乡》,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和“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7)以感情为线索。
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的,如《背影》一文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背影这一线索,另一条是“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这一线索。
有几条线索组成的文章,往往有一条是主线。
有的文章虽然也有两条线索,但一条线索是明的,另一条是暗的,如《背影》这篇文章,明线是背影,暗线是“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掌握了以上安排线索的方法,我们在叙事文章时,可以得心应手地安排好材料,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
如何找到线索?
①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⑤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八)记叙文的中心
这里所说的中心,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也有人称为主题或主旨。
写文章时确立中心思想的过程就叫做“立意”。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赞成、或反对、或歌颂、或批评。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必须做到鲜明和集中。
鲜明,指文章的褒贬必须明确,不能含含糊糊;集中,指要将所有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表现一个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复习要点:
记叙文阅读之“词语的理解(含义)”
复习指导:
一、考点回顾
【重庆中考】(20XX年)15.品味语言(7分)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4分)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0XX年)14.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分)
(l)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
“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2分)
(2)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2分)
14.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分)
(l)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
“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2分)
(20XX年)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4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
“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可见,重庆市中考记叙文的词语理解题,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词语的含义——往往表述为“解释(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二是词语的作用——往往表述为“揣摩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好处)”。
二、方法点拨
中考现代文阅读关于词语理解的考试要求是: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重要词语是指:
(1)关乎文章中心的词语;
(2)关乎表达人物情感的词语;(3)关乎刻画人物性格的词语;(4)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5)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6)具有特别表达作用的词语……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1.投石探波。
把题干所要问的句子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所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信息区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甚至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偶尔也会出现在几个段落中。
2.分析综合。
结合句意先读懂句子再理解词语的意思,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还可以从辨析词语的比喻义入手。
一般的词语产生的特殊意义,总是与更好地表达意思分不开。
因此读懂句子,再考虑词语的用法,就较为容易。
3.词语的指代内容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篇来理解。
一般应由近及远地往前搜索,找到具体的内容后,再分析概括。
4.解释(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示例
【示例1】(20XX年重庆中考)14.理解加线词在句中的含义。
(4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
“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
“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面黄肌瘦”原指人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的样子,这里用拟人手法写出老人因至爱这本小册子,珍藏时久,小册子发黄破旧的样子。
【示例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聪明”本指聪慧灵敏,这里褒词贬用,写出自己没能领会到深沉父爱的糊涂和内疚。
★词语含义理解的解题思路
①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②注意词语的特殊表达形式。
③思考词语的特殊含义。
★词语含义理解答题规范:
XX词语原指……,在本文这里指……
【训练】“理解词语含义”阅读训练
●请说出第①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3分)(2010连云港)
“隐身”原指把自身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这里指读书时发挥主体作用,可不考虑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受,自己随意阅读、思考和发挥。
(二)揣摩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好处)。
【示例1】揣摩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用拟人,变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展现了深沉的父爱。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用拟人,赋予雪以生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
【示例2】(20XX年重庆)14.揣摩句中加线词语,体会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分)
(l)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
“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2分)
用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迫切期望得到指导的心情,展示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
(2)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2分)
用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为音乐会的极大成功而忘记了病痛、自豪快乐的情景。
★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解题思路:
1.从词语的表达形式入手。
2.分析词语表达形式的作用。
3.结合语境分析词语表现的内容。
4.结合文章中心分析词语的表达意义。
★答题规范:
XX词语用什么表达形式,起了什么表达作用,表现了什么内容。
【训练】“理解词语作用”阅读训练:
●(20XX年沈阳市)阅读选文《迷雾灯塔之光》,回答问题。
科林低着头,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
不远处是一个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
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
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原因。
他抬头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
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请你分析选文中加点词语“低着头”、“慢腾腾”的表达效果。
(3分)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科林心事重重,担心父亲。
●(2010河南省)体会段中加线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4分)
班里再次炸开了锅。
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过。
“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2010福州)我设想那庸常的木桩里面正藏着一批精美的迷你椅子,只待一把富有灵性的电锯一声轻唤,它们即会列队翩然而出!
品味文中加线的词,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分)
这些词语把木桩、椅子和电锯都拟人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创造力可以把庸常的“木桩”变成精美的“椅子”。
【小结】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读懂文本+抓准考点+规范答题
XX词语用什么表达形式,起了什么表达作用,表现了什么内容。
XX词语原指……,在本文这里指……。
第二课时
复习要点: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的含义”
复习指导:
一、考点回顾
【重庆市中考】(20XX年)15.品味语言(7分)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20XX年)15.如何理解“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4分)
(20XX年)15.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根据句后的提示进行赏析。
(4分)
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动作描写)
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
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
(心理描写)
可见,重庆市中考记叙文的句子理解题,即是对句子的理解(含义)、赏析。
二、知识点拨
(一)理解句子的含义
l.理解句子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山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
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而的句子或后而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
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附录】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1.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
②总领全文;
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①篇末点题;
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⑤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4.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5.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示例】(重庆市中考)(20XX年)15.品味语言(7分)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参考答案】(3分)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
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
1分),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
1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语文 中考 专题 复习 记叙文 阅读 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