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装结构设计原附件4.docx
- 文档编号:30070165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1.71MB
上装结构设计原附件4.docx
《上装结构设计原附件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装结构设计原附件4.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装结构设计原附件4
第一章纸样的工业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纸样的产生与服装工业
服装纸样的种类可以分为:
1用于批量生产的工业纸样
2用于定制服装的单款纸样
3用于家庭使用的简易纸样
4用于地域或社会集团区别的号型纸样
第二节纸样设计的意义
纸样是服装设计构思的具体化,是加工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纸样是构成服装最终造型的结构基础,是完成服装立体造型的平面展开;纸样的设计要求以人为本,满足人的文化习惯、性格表现、审美情趣的需要。
第三节纸样设计的方法
系统方法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定期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测定以作为有关决策的依据,这种方法就是系统方法。
服装的模型就是通过人体测量为基础是“理想实体”。
纸样按设计方法可以分为:
平面间接法基型法、母型法、原型法---日本文化式、登立美式
D式法、比例法---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十分法
卡腰宽身与其它方法混用或单用
中山装、西服、三开身男女衬衫、西裤、中式便服
直接法------短寸法
立体缠绕法、
披挂法、绉褶法等
服装原型的种类可以分为:
紧身型矩形梯形
文化式Y式I式
D式K式T式
●按覆盖部位分:
衣片原型、裤原型、裙原型、袖原型等
●按年龄、性别群体分:
儿童原型、男装原型、女装原型等
●按放松量分:
贴体型、较宽松型、宽松型
●按立体形态分:
矩形、梯形、贴体形等
●按作图方法分:
胸度式、短寸式、并用式
第二章女装基本纸样
基本纸样采得的方法有立体和立体、平面相结合的方法。
在我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较普遍的是采用平面设计的方法。
第一节标准女装基本纸样
一、衣身纸样
基本尺寸参考《最新女装规格和参考尺寸》:
胸围82CM,背长38CM。
步骤:
1、作矩形。
2、作袖窿深线、前胸宽线、后背宽线。
3、作后领口曲线、后肩线。
4、作前领口曲线、前肩线。
5、作袖窿曲线。
6、作胸点、腰线、侧缝线。
7、作肩省,腰省和侧缝省。
二、袖子的基本纸样
袖窿长从已完成的上身基本纸样中测得,袖长52CM。
制图步骤:
1、作袖中线及落山线
1、作肘线
2、作袖山曲线
3、作袖摆曲线
4、作前后符合点
三、文化式原型各部位公式的由来
原型部位
相关系数
直接公式(Y=aB+b)
简化公式
r
a
b
回归公式
后横开领
0.229
0.025
4.531
Y=B/40+4.531
Y=B/20+2.9
后直开领
0.132
0.011
1.003
Y=B/90.91+1.003
Y=B/60+0.97
前横开领
0.216
0.023
4.833
Y=B/43.48+4.833
Y=B/20+2.7
前直开领
0.344
0.050
3.425
Y=B/20+3.425
Y=B/20+3.4
上臂根深
0.310
0.076
12.487
Y=B/13.16+12.487
Y=B/6+7
肋幅
0.620
0.186
-3.221
Y=B/5.38-3.221
Y=B/6-2.5
后背宽
0.589
0.136
6.745
Y=B/7.35+6.745
Y=B/6+4.5
前胸宽
0.539
0.109
6.770
Y=B/9.17+6.770
Y=B/6+3
第二节原型的细部结构分析
服装原型是从人体结构出发,适应动态的人体为依据,由最基本的服装部件构成,其空间大小只有构成服装最基本量的服装基本型,原型中包含了必不可少的放松量。
下面以日本文化原型为基础,分析各部位的设计原理。
一、领围线
领围线是经过人体的第七颈椎点,颈窝点和侧颈点沿脖根连接而成平坦的曲线。
领围线是后高前低略成三角形,因为女性喉结不明显,因此女装领围前不易尖,直开领深度也是后浅前深,若前后直开领一样深,穿在人体上就会容易造成前后移动。
横开领的宽度以两个肩颈点之间为合体,即颈根围宽度,若过宽,穿在人体上就会容易因人体的运动而左右滑移。
前后横开领在结构上是不吻合的,前横开领比后横开领窄0.2,前衣片的肩颈点下降0.5,后片肩线转移到前片的平面上,它的量相应缩小,正好与前片横开领吻合。
二、肩斜线
1、肩斜线应符合人体的自然状态,实用时不能将人体的肩斜角不加改变地转移到样板上。
2、文化原型胸围为82,前肩为20度,后肩为19度,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比人体实际的肩斜角的平均值小的角度,一般来说,后肩斜总是小于前肩斜。
女性的肩斜差大于男性的肩斜差是因为女性的肩部弓形形状更为明显。
3、实际上,当前后肩线呈直线状时,在后面的工艺处理上采用归拔的方式,对前肩线拔开,对后肩线归拢,这样前后肩缝呈外内弧,并且使其凹势相等,使立体造型更符合人体的自然状态。
4、文化原型中,对于肩宽量来说,后肩长比前肩长大1.8,包括1.5的省量和0.3的缩缝会使立体成型后的肩缝呈自然前窝状,因此缩缝和归拔结合在一起使成型后的人体肩部符合视觉美化和合体效果。
三、袖窿曲线
袖窿的围度大小取决于人体臂膀的健壮程度。
肩关节是上臂运动的枢纽,臂膀活动必然牵连躯干,这在上装表现为袖子牵扯衣身。
故袖窿除了考虑基本的体型静态的因素以外,还包括适应运动所需的宽松量。
前袖窿弧线的曲度比后袖窿弧线曲度大,这是因为以前腋点为中心的胸部、肩部之间的凹凸变化比后腋窝点周围的背部、肩部之间要大,同时上肢的运动以前方为主,所以在原型的实际应用变化中,不管袖窿弧线形状及大小怎样变化,这种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前袖窿弧长稍短,后袖窿弧长稍长。
腋窝与袖窿的空隙尺寸一般是2CM左右,原型的袖窿不要挖得太深,腋窝以下的空隙尺寸一般采用定寸。
另外,袖窿深是B/6+7,这个增加量显然大了些,胸围大的人未必手臂相应地粗,相反有些偏胖体胸围也不是相应地变大,因为还存在乳峰高低的问题。
因此采用文化式原型制板推板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例如胸围是95以上,将袖窿深上移0.5;胸围100以上,上移1~1.5,使之趋于合理。
四、胸围线
1、
用平面的布包围人体上半身,这个外包围就是人体的最小包围,它相当于净胸围加上一个放松量。
在这个外包围中包含了胸围线上突起的前腋点、后腋点、后肩胛骨等尺寸,所以所加的5CM相当于放松量。
2、从人体体型特征上可以看出人体肩部呈弓形,腋围的上半部所确定的平面略向前倾斜,后背宽略大于前胸宽;另外再加上手臂向前活动的幅度要大于向后活动的幅度,这一切自然决定了服装胸围线上部的基本结构。
五、腰围线
腰围线取自腰节水平的一周。
对于文化原型,将前胸凸量挪至下摆处以梯形的方式予以消除,这就使得原型衣上的前胸线与腰围线倾斜,下摆底不与腰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但原型衣的前衣身下摆是处于水平的和后腰节线相齐。
在腰部,腰节线并没有贴合人体这里面含有胸腰差、腰围的放松量、胸凸量。
六、前后腰节差
对于正常人体来说,男性的前后腰节长差数为2.5CM左右,女性的约为0.7CM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前身有胸乳的凸起,因此前后腰节差数小一些。
其重要性尤其体现在弓背、挺胸等特殊体型的衣身处理上,对于弓背体加长后腰节线以上部分长度,对于挺胸体则加长前衣身腰节线以上的长度。
七、侧缝线
侧缝线往后移2CM,既满足了前片收胸省,同时对后片起到了一个收侧腰省的作用,也就是说,文化式原型的侧缝线,已经考虑到了剔除省量的因素。
第三章基本纸样的两种基本造型形式
制作基本造型是加强对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的理解,有以下四个目的:
1、对于平面纸样转变成立体造型的理解。
2、对于纸样设计中的基本放松量的理解。
3、基本造型中的结构线和省的分布的理解。
4、掌握基本实用的余缺处理方法、范围和穿着功能的结构设计。
第一节有腰线的基本造型
一、生产图
前衣身有两个胸省,下装有四个腹凸省;后身有两个肩胛省、两个背省,下装有臀凸省四个。
袖子是有肘省的贴体的一片袖。
二、纸样绘制
首先要验证原型的袖窿和领口曲线的圆顺程度。
前后片的肩线合并后,袖窿曲线呈自然、平滑状态,当前后侧颈点重合时,以领口曲线呈现类似半圆弧状为宜。
1、前身制图:
1作胸部全省:
侧缝处收腰1CM,余下的腰线上取1/4腰围+1,剩下为胸全省移至腰线中部。
2作腹凸省:
裙前片的腰部所用公式也是1/4腰围+1,剩余的为腹凸省分成两个省,省长为10CM。
2、后身制图
1作肩胛省:
后肩线靠近侧颈点1/3处向下作垂线,省长为1/2后肩长,省尖向后中方向平移1CM。
2作背省:
侧缝线收腰1CM,剩余的取1/4腰围+2。
3作裙片臀凸省:
臀凸省比腹凸省略长1或2CM是由于腹凸靠近腰线。
3、一片袖制图
1修改袖中线:
袖中线下端前移2CM,袖口肥的尺寸等于落上线上前后袖肥减去4CM。
2前后袖弯线:
前袖缝辅助线与肘线的交点内收1CM。
后袖缝辅助线在肘线上外移1CM。
3作肘省:
后肘线中点为肘省省尖,后袖弯线的垂线为肘省的上边线,省宽为前后袖弯线之差。
4、前后裙摆翘度:
增加下肢正常运动的裙摆,其摆量是按正常的活动需要而设计。
裙摆线与前后侧缝线交点外移4CM,和原侧缝弧线作切线为新的侧缝线,裙摆翘起与新侧缝线成直角,新侧缝线和原侧缝线长度相同。
第二节无腰线的基本造型
无腰线基本造型作了胸省的分解和裙省的合并。
一、纸样绘制
1、作全省分解及前后片对位
1分解全省:
作水平线和上身腰线重合,肩线的1/2和全省前端点为记号复描前半部,固定BP点向后转动使侧缝省合并,在肩省处打开,复描纸样。
2
作分解省:
BP点垂直上移3CM为肩省省尖,下移2CM为腰省省尖。
3前后片对位:
上身后片对准设定的腰线,前后侧缝线相符合。
2、下身结构线和省
1、前后裙片:
延伸前中线至裙长,参照裙基本纸样做裙摆、后中线、臀围线。
腰线上使前后侧缝线各收腰1CM,裙摆翘度为3CM。
2、前后菱形省:
前片腰省的基础上引出腹省,省长为11CM,后片菱形省长为12CM。
3、袖子的纸样与有腰线一片合体袖通用。
第四章基本纸样的凸点射线与省移原理
第一节凸点射线的意义
凸点射线包括两层意思,即余量的分解和余量的一次性换位使用。
一、余量的分解使用就是指平面形成立体时,为了造成凸点作用,将平面处理成若干个小平面再汇集成曲面,那么分解的次数越多,组合起来就越接近设想的立体曲面。
二、余量的换位(省的移位)
向凸点引若干结构线,是放射状的。
因此余缺(省)的设计可以围绕凸点呈放射性分布。
省的转移方法有量取法、旋转法、剪开法。
第二节衣身基本纸样的凸点射线与省移
在衣身基本纸样中明显的凸点是胸凸和肩胛凸。
一、胸凸全省(省的大小)
胸凸全省包括乳凸、前胸腰差和胸部设计量的总和。
全省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胸部余缺处理的极限。
1、胸凸射线(省的位置)
我们常说的胸省包括:
肩省(更适合胸围大的人体)、领口省、袖窿省、腰省、侧省、门襟省。
这些省无论怎样变换位置,省的指向都是乳点,对准乳点可以在任何一个位置上作省的设计,这样胸省的选择就是无数个。
也就是说围绕着乳点可以做无数个放射状的胸省。
2、省尖的位置设计
胸省以胸高点为省尖对齐,考虑到人体乳房的隆起是一个平缓的曲面,若胸省直接收到胸点处,则衣片隆起就呈尖顶圆锥状,最高部分处就会形成衣片偏离人体的缺点,为了使衣片形成的曲面与人体乳点突起之间的空隙较小,可以将省尖定在圆台四周,由于人体乳峰底部并不是一个正圆形状,乳峰表面也不是四周对称的,上部较为平缓,下部弧度较大,所以各位置上的省尖距乳峰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为了使成型后的效果更佳,各个方向上省尖距乳点的位置也不同,一般在3~6CM,同时靠近省尖处的胸省的形状最好呈弧线形。
因此省端点都对准胸高点,在省道转移时,也以胸点为中心进行转移,而实际缝制省道时,省端点与BP点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3、省量的大小
将女性的胸乳模拟成圆锥体,胸部垂直倾斜角为X°,将圆锥体展开成平面后的角度α作为平面上的胸省量,设AB=L
OB=AB*COSX°=L*COSX°
圆锥体底围长C=2π*OB=2π*L*COSX°
又由图可知C´=(360°-α)*2π*L/360°
因为C=C´则(360°-α)*2π*L/360°=2π*L*COSX°
COSX°=(360°-α)/360°
α=360(1-COSX°)
通过此公式计算出胸围线以上的胸省为12度,胸围线以下的胸腰省为18度。
由于服装面料具有可塑性,因此在实际收省的角度较计算出的角度要小,另外省量还受款式风格,贴体程度的影响。
二、全省的分解与转移方法
例1侧颈省例2侧缝省
例3门襟省例4公主线
例5分割设计1例6分割设计2
三、肩胛凸射线与省移
肩胛凸相对于胸凸来说外形是比较模糊的,但同臀凸和腹凸相比还是较确定的,因此省的指向和结构线的作用范围是比较确定的。
肩胛省量较少(1.5厘米)不存在省的分解,一般来说转移1厘米,0.5厘米通过归拔工艺来达到。
例1领胛省例2育克线
第三节肩峰和肘凸的省移
肩峰和肘部正处于人体关节部位因此用省时,除了考虑静态造型外还要顾及运动的因素。
一、肩峰和省移
二、
肘凸与省移
第五章上衣结构设计原理及应用
第一节上衣基本纸样的分割与作褶
一、分割设计
衣片上省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外观,同时考虑到工作效率以及穿着牢度的因素,很多情况下在不影响款式造型的基础上常采用连省成缝的形式,分割有公主线,刀背线等。
首先连省成缝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省道在连通时应尽量通过或接近曲率最大的工艺点,在胸省连通时可直接通过胸点也可以不通过但要接近胸点。
●省道连通后应对连接线修正光滑、顺畅。
●可将省转移后再连通,但转移后省要指向原工艺点
●经向纬向省道相连时应以最短路径连接。
1、前后片的对位
(1)当施省量大于乳凸省小于全省时,乳凸省从全省中转移,前后腰线对位,侧缝线平衡、合体。
(2)当施省小于乳凸省时,以前片腰线取平,以后侧缝线为准,开深并修顺前袖窿曲线。
(3)当施省量为零即无省结构时,以前片余量的一半作前后片实际腰线对位,开深并修顺前袖窿曲线。
2、直线分割、曲线分割、直线和曲线结合分割
直线分割和曲线分割仅仅是形式和处理技巧的区别。
例1侧体分割
例2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分割
二、作褶
上衣作褶一般是由省移获得的。
基本省量转移成褶量,一般是通过增加设计量加以补充。
例1肩褶的设计
三、上衣综合设计
省移成褶的结构来看,分割线越接近凸点,省量变成褶量的程度就越小,因而也影响褶的发挥。
第二节领口与袖窿采形
一、领口与袖窿的和谐
当服装整体以直线为主题时,领口常采用直线;当整体造型以曲线为主,则领口用趋向与之相呼应;当直线与曲线相结合时应处理好主次关系。
1、领口的结构处理
领口的开深以后衣片领口最深可至腰部;扩宽领口以肩点为极限。
2、袖窿的结构处理
袖窿的开宽不能超过侧颈点;开深几乎没有限制。
第六章袖子结构原理及设计
服装的衣袖结构和衣领一样,是服装结构中的重要部位之一。
常见的衣袖有基本袖型(圆袖),连身袖和花色袖等。
基本袖型中有一片袖,两片袖,三片袖等。
连身袖是袖和衣身相连的袖型。
花色袖是指带有打裥,收褶,波浪等富有装饰性的袖型。
无论袖型如何,在袖子造型结构的关键是袖山高。
第一节袖山幅度与袖型
一、袖山幅度与袖肥
1、吃势(袖原型中吃势为4CM左右)
吃势是指某一部位需通过工艺方法使其收缩,例如袖山头吃势,后肩缝吃势。
袖山吃势的存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为了解决里外匀(以缝头倒向衣身为前提)
袖窿是个封闭形曲线,装配时,衣身在里圈,袖子在外圈,外圈和里圈有一个长度差,面料越厚差值越大这成为袖山吃势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吃量表现在袖山高的增加上,一般为0~1CM。
●为了容纳一定宽度的缝头(以缝头倒向衣身为前提)
●为了更好地符合手臂顶部的表面形状,饱满圆顺。
手臂顶部的表面略带有一点球冠状,平面过度到球冠状曲面,不通过工艺收缩(不包括收省,折裥)是不可能的。
2、吃势的分布
袖山缩缝量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在整个袖山弧线上不等量分配。
以一片袖为例:
DE占20%AB占32%AE占33%BC占15%
3、袖山幅度与袖肥
以基本袖原型作为中性宽松为前提,在袖山曲线和袖长不变的情况下,袖山越高,袖肥越小,成型后外肩角越明显,袖子越瘦而贴体,腋下合身,但不宜活动。
袖山越低,袖肥越大,成型后外肩角越平直,袖子越肥而不贴体,腋下容易淤褶,活动方便。
二、袖山与袖窿的匹配
袖山的风格应与袖窿的风格相一致。
袖山较低,袖窿应开深大,宽度小,呈窄长形,袖子和衣身呈现较宽松。
袖山较高,袖窿应越浅,贴近腋窝,形状接近基本袖窿的椭圆形,袖子和衣身呈现较为贴身的状态,腋下不会有很多余量残留。
原身出袖可以认为袖山高为0,袖中线与肩线形成一直线。
以上规律还根据造型特点、材料伸缩性而定。
第二节合体袖与袖子的分片
一、合体两片袖
断缝比省缝更能表现立体塑形,通过合体一片袖的变化得到的两片袖更利于造型的完美。
两片袖中大小袖互补量对袖子的塑形有影响,一般互补量越大加工难度越大,立体效果越好,否则加工越容易,立体效果越差。
通常前袖互补量大于后袖互补量,主要是为前部尽可能使结构线隐蔽,以使前片更完整的效果。
二、合体袖的变体与装饰性
1、
合体袖的变体
合体袖的变体综合了肘省、分片袖的互补和袖山容量的变化进行的。
2、合体袖的装饰性结构
以合体袖为前提,增加了额外装饰,保持一定袖山高度、风格的合体为主局部增加装饰性设计。
第三节宽松袖
宽松袖一般不采用一片袖和两片袖的合体结构,袖山高应降低。
宽松袖的作褶包括波形褶,缩褶,塔克褶,普力特褶等。
褶量较多时为了不影响袖山曲线可采用均匀切展的方法。
宽松袖本身含有足够上臂容量和活动量,因此增加设计量以造型需要为主。
宽松变化袖
花瓣式重叠袖
喇叭袖的设计
第七章领子结构原理与设计
领子不单是覆盖颈部的一种结构,也是一种装饰,在颈根周边设定装接领子的领窝线,考虑脸形,也要考虑领部长度、围度和倾斜以及肩部的形态和颈部的运动所需。
一、领子的种类
领子可以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
立领、企领、扁领和翻领以及无领。
无领是指只有领窝没有领身。
企领是由立领作领座翻领作领面组合而成的领子。
扁领也可以理解为连体企领。
翻领是由翻驳领和肩领组成。
翻驳领实为扁领结构,肩领则具有企领和扁领的综合特点。
加上垂褶、波浪、衣身等变成变化领型,垂褶领、波浪领、连身领等。
二、基础领窝必须满足的条件
1、领窝宽与领窝深的比为1.3~1.4,基础领窝的形状必须符合人体颈根围的横径与矢径的比(1.3,1.4)。
2、测定点必须确切的。
3、前领窝弧与后领窝弧之和为颈根围的一半。
第一节无领
不装领子的衣身结构称为无领,其造型主要体现在领窝线形状的变化上,常见于内衣和夏季服装中。
例1、
U型领
例2、船型领
例3、V型领
例4、一子领
例5、垂褶领口领
第二节立领
一、立领的种类与结构特点
立领按照立体形态分为领上口贴近颈部的内倾、垂直、和外倾型。
一般情况下立领的上口线与下口线长度之差为2.5~3CM。
内倾型:
翘度↑领上口线与下口线的差↑曲度↑成型后锥度↑领下口长度始终与领围保持一致。
外倾型型:
领子高度↑领上口线长度↑起翘量↑
二、立领制图
1、起翘量
起翘量可用公式领口与颈围差的二分之一作为合体立领的理论根据进行参考。
一般情况下起翘量为1.3~2CM。
当起翘量〈1CM时,视觉上无倾斜,缝制时圆形的领圈会出现打扭的现象。
当起翘量〉3CM时每增加1.4CM的翘度,领围挖大0.3CM以上。
当起翘量↑领宽应↓使上下口线差↓此时应开大领口,使领上口大于颈部。
人体颈斜约为9°立领应小于此。
2、领高
领高应为颈长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3~5CM)人体颈根到颈中部约为4CM。
例1内倾型
例2外倾型
例3旗袍领
第三节企领
企领又称为翻折领由翻领和领座两部分共同组成。
根据领座的高度分为:
1~2CM为低领座,2.5~3CM为中领座,4~6CM为高领座。
也可分为无领座和有领座的两大类。
一、无领座的企领
后中心提高尺寸(翘度增加)则领座降低。
2、当后中心翘度为1.5~3CM时领座为3.5~4CM,领子的造型贴近人体的颈部。
3、当后中心翘度为4~6CM时领座2.5~3CM,领子的造型不贴近人体的颈部。
4、当后中心翘度为7~12CM时领座小于2.5CM,领子的造型远离人体的颈部。
一般情况下常选后中心翘度为4~6CM领座高为3~4CM
二、有领座的企领
立领部分起翘可以取1.5~2CM,翻领起翘为3~4(大于立领的起翘量,翻领后高=领座后高+1。
例:
试设计一便装衬衣领,后领座高为2.5CM,起翘量为2CM。
三、
领座、翻领为一体的连体企领
连体企领可以有两种方式:
后中心起翘,其量为1.5CM左右不能过大,前中心起翘不能超过1~1.5CM。
第四节扁领
扁领又称为平领,是企领的一种特殊形式,当领座高小于或等于1CM,称为扁领。
扁领的设计可以采用肩重叠量的方法,其量设计:
1、当前后肩缝不重叠时,领圈线缝合处易露出,影响美观。
2、当前后肩重叠量为1CM时,领座几乎不存在。
3、当前后肩重叠量为2.5CM时,领座为0.6CM。
4、当前后肩重叠量为3.8CM时,领座为1CM。
5、当前后肩重叠量为5CM时,领座为1.3CM。
肩重叠量每重叠1.3CM,领座增加0.3CM,重叠量在1~5之间,不能超过6.3CM。
第四节驳领
驳领是由领座、翻领和驳头共同组成。
一、驳领的各部位及制图
二、翻领松度
倒伏量的设计是驳领结构设计的关键,翻领底线倒伏量“x+n”:
x值是指通过侧颈点的驳口线和垂直线形成的夹角距离,是由驳点的高低来控制的。
n是指领面与领座的差,一般情况下,相差1CM,当差量增加时,相应增加同等量的倒伏量。
在此基础上
1、无领嘴设计增加或减少0.5CM。
2、粗纺天然材质的面料倒伏量略小,人造精纺的面料倒伏量略大(调整量在此基础上作0.5CM的微调)。
作业:
试设计一翻驳领,翻折止点在原形衣身腰线上10厘米,领座后高为3厘米,翻领后高为5厘米,驳领宽为10厘米。
三、戗驳领
戗驳领倒伏量的设计与一般驳领相似,领嘴角度与串口线与驳口线夹角相似。
四、青果领
第八章女装纸样的综合结构分析与设计
第一节撇胸设计
人体体型特征决定了撇胸设计的基础。
由于人体在前胸存在着凸起,为了使服装在人体前胸部更加适体,可以通过撇胸的设计来达到目的。
在女装结构设计中,女装撇胸的设计往往又与胸省的设计相结合,有时胸部全省的设计包含了撇胸量,有时撇胸量的设计又是胸省设计的分解或弱化。
一般来说,撇胸的设计往往用在合体或较合体的服装。
女装撇胸设计规律如下:
1、对于前衣身存在较大领口省或肩胸省的合体型服装,省位靠近前中线且省量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装 结构设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