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地挑战.docx
- 文档编号:30070137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89KB
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地挑战.docx
《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地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地挑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地挑战
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导言:
1、为什么讲能源这个问题呢?
能源,作为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就越高。
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W.Schults)就指出:
“能源是无可替代的,现代生活完全是架构于能源之上,虽然能源可以像任何其他货物一样买卖,但它并不只是一种货物而已,而是一切货物的先决条件,是和空气、水、土同等重要的要素。
”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
比如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所面临的能源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严峻。
可以说,世界能源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问题,或是一个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等多层面的战略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更是一个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时代命题。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2、介绍知识点:
(1)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包括了能源供需情况如何、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的现状当中就不得不提系能源的发展情况、世界大部分能源被谁所控制着)。
(2)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西亚北非动荡对于国际油价稳定、能源供应安全的影响;日本核事故对于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的影响)
(3)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
(石油价格是否仍存在上涨压力;天然气的发展前景如何,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以及世界各国对于南海和北极这个新的能源产地其争夺情况又是如何)
(4)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及产业发展前景(地区动荡对我国的影响;核能发展的政策)
(5)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情况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局部战争、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导致能源生产增长缓慢。
据统计,在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
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
这是供的一方面,减弱了。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迅速增长,全球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
据统计,几乎各种能源的消费增长率都超出了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的1倍以上,其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
而其中,像我们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11.2%,居世界第一。
2、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现状。
(1)石油:
全球能源消费33.6%是石油。
2010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能够满足46.2年的全球生产。
2010年末全球原油探明储量为1.383万亿(兆)桶,较2009年末增加了60亿桶。
2011年12月5日发布年度全球石油储量评估数据,指出:
全球石油储量已从上年度同期调查的1.47万亿桶增加到本年度1.52万亿桶。
石油储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中东储量的增加。
所以从今几年的评估数据可见,石油储量是小幅上升。
BP2011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显示,俄罗斯2010年的石油产量为5.051亿吨,占世界总产量12.9%,排名世界第一;其次是沙特阿拉伯,2010年石油产量为4.678亿吨;排名第三的是美国,石油产量为3.391亿吨。
而伊朗和中国分别排第四、五名,2010年石油产量分别为2.032亿吨和2.030亿吨。
此外,印度2010年石油产量为0.389亿吨,排名世界第24。
(2)天然气:
石油价格的上涨给相对廉价的天然气发展带来了机遇。
天然气的发展引人瞩目。
它有几个特点:
成本效益优于其他能源;排放少,清洁,较为环保;且储量丰富分布也广泛。
所以有预测说天然气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
但是各地区发展进度差异大。
美国曾经是天然气进口大国,现在已可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有可能考虑出口。
而印度煤矿资源丰富,有潜在的煤层气生产能力,但10年前就开始开发的煤层气项目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另外,非常规天然气开采也面临环境安全方面的质疑,其生产和推广前景仍面临若干不确定因素。
国际能源署对页岩天然气的激增提出告诫,担心开采使用的液力加压开裂技术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有环保组织也担心液力加压开裂会污染饮用水。
(3)其他:
对于其他的能源,如水电、核能、生物能等都得到发展。
近年来,由于对石化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发展可再生能源呼声渐高。
但可再生能源较为依赖政府支持和补贴,在市场机制面前,未来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3、能源消费强劲增长及油价的上升趋势。
世界经济复苏导致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长,轻质油品——石脑油、汽油、煤油、柴油需求大增。
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中可看出石油居第一位,其次是天然气和煤炭。
另外油价处于上涨的趋势,几个因素影响:
第一、石油供应紧张。
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涨幅超过了产量的涨幅。
第二、部分产油国动荡。
中东紧张局势加剧,影响了国际油价。
第三,欧佩克寡头垄断。
为了加强对石油供应的控制权以获取最大利益。
从欧佩克先后三次宣布减产,以防止石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局面,而这几次宣布减产都使国际市场油价出现大幅回升。
第四,美元的贬值。
原油是以美元计价的。
而从汇率来看,近几年,美元兑欧元贬值40%,对日元也有约20%的贬值。
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不变,实际上意味着石油价格在欧洲、日本能用比以前更少的货币来买油。
但是在进出口关系上就意味着,石油输出国要从欧洲进口同样多的商品时,就必须要用比以前多的石油去换。
因此,为了弥补美元贬值带来的影响,石油价格肯定要用上升来弥补。
所以,美元贬值也是石油涨价的重要原因。
4、世界大部分能源被西方国家控制。
近几年,随着石油已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非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
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控制了非洲石油。
例如尼日利亚,作为非洲最大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输出国。
由于本国技术力量薄弱,其石油资源主要依靠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勘探开发。
比如有英荷的壳牌、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法国的道达尔等。
这些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尼日利亚石油总产量的95%以上。
二、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1、西亚北非动荡及其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1)西亚北非动荡
2010年,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的突尼斯爆发的政治动荡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北非和西亚地区局势。
穆巴拉克下台并没有使西亚北非的政治危机告一段落,也门、叙利亚、利比亚等西亚北非国家都陷入了政治动乱的局势。
西亚北非的政治动荡直接冲击了世界石油市场,叙利亚、利比亚等国政府的垮台,动乱使得石油的出口减少,抬升了国际石油价格,国际石油价格的抬升对各国的股市行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西亚北非的动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利比亚动乱何以影响油价?
利比亚是opec成员国,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和亚洲第4大石油生产国。
截止2010年底,该国石油探明储量为60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3.4%,可采比为76.7%。
利比亚出产的原油含硫量低,被称为轻质“甜油”。
目前,全球对轻质“甜油”的需求正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
动荡对利比亚石油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原油产量迅速下降。
占利比亚原油产量72%的八大外国石油公司的油井陆续停产。
利比亚原油出口从2011年2月末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产量主要供应国内需求。
尽管利比亚石油产量仅占全球总产量的2%,但由于其产品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仍导致国际油价波动。
因此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该地区未来的不确定前景,也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提供了国际油价上涨和炒作油价的缘由。
(3)两大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素有“海湾咽喉”之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航运地位。
海湾沿岸产油国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这一海峡输往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等地,合计承担着西方石油消费国60%的供应量,西方国家把霍尔木兹海峡视为“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HormuzStrait,亦作StraitofOrmuz。
)位于亚洲西南部,介于伊朗与阿拉伯半岛之间(东经56度30分,北纬26度30分),东接阿曼湾,西连海湾(伊朗人称之为波斯湾,阿拉伯人称之为阿拉伯湾),呈人字形。
今年1月份,伊朗警告西方国家不要对它的石油禁运,否则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这项警告惊,惊动了世界,而立即效应就是油价应声而起。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
运河全长175千米,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深度为22.5米。
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
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千米;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
如果苏伊士运河和萨米德管线因故遭封锁而中断石油运输,那所有油轮不得不绕道好望角,这将导致运输时间和成本大大增加。
苏伊士运河一旦关闭,油价会随之上涨,甚至冲上每桶200美元。
(4)救生艇理论
因此,关于世界石油供给将面临风险的担忧随之发酵。
能源经济战略研究资讯公司总裁迈克尔林奇提出,即使当前石油供应充足,“恐惧心理”本身也是决定近期油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林奇提出了“救生艇理论”:
坐在救生艇里的人漂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论有多少食物,他们都会把食物储存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在海上度过多长时间;粮食价格会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在种植期出现波动,钢铁价格会对经济增长预测做出反应,类似地,对地区动荡的预期会推高石油价格。
油价的波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产油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各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利益。
高油价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和企业身上,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拖累全球经济。
2、日本核事故对国际核能生产的影响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同时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核事故的直接原因即设计缺陷;东京电力公司使用两套不同的设计方案保护其在福岛的10座核反应堆。
2011年3月11日强震来袭时,其中五座使用较新设计的反应堆经受住了浪高近14米的海啸冲击,关键性的冷却系统正常运作,反应堆得以安全关闭,但使用较旧设计的另外五座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却出现了故障,备用柴油发电机和电气开关设备被海水淹没。
其中三座反应堆的核燃料熔毁,几座反应堆厂房发生爆炸,最终酿成了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灾难。
根本原因是缺乏独立监督和应急机制。
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从私利考虑,抱有反应堆维修后仍能继续使用的期望,导致最初的处理方式偏于保守与缓慢,从而错失时机,最终导致了爆炸事故的发生。
其核安全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联合国机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核安全监督体系内部,组织结构繁杂,延误了核事故对策的决断。
福岛核事故不仅改变了日本的能源面貌,同时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长期能源计划产生重要影响。
2011年初,核能还被认为处在复兴的开端,随着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核能复兴之路被踩了急刹车。
海啸发生后几天,德国关闭了17座核电站中的8座,不久后又决定在2022年之前关闭所有核电站。
欧洲工程公司西门子9月表示,将退出核电站市场。
在福岛核事故之后,印度出现的反对建造世界上最大核电站计划的抗议之声越发高涨,但印度政府坚称建造核电站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必须要采取的方式。
2011年3月15日,欧盟成员国能源部长及核能专家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协调会,各国同意对境内核电站展开类似银行业的“压力测试”,以摸清它们应对地震,海啸和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另外绝大多数国家仍坚持其原有的核能政策和核能发展计划,但会更加谨慎。
美国拥有104座核电站,核电发电量占该国总发电量的20.2%。
预计到2035年,美国电能需求将上涨24%。
虽然未放弃核电计划,但新厂审批可能会放慢,现有电站的审查和监管将会增强。
法国韩国也表示核政策不变,不会放弃建设新一代的核电站计划。
总体看,日本核电事故发生后,各国对核能安全的关切普遍提升。
部分国家由于国内压力等原因放弃了核能,选择继续利用和发展核能的国家也大多提高了安全门槛。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国家能源供应会受到影响,能源价格可能上涨,发展替代能源或提高核能安全都意味着更多财政投入。
三、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
1、石油价格上涨压力仍将存在
(1)短期看,利比亚战争结束使该国石油产量迅速反弹,但生产恢复仍受到诸多考验,平抑国际油价也面临若干不确定因素。
利比亚石油生产恢复较快,促使布伦特原油价格回落,但利比亚原油产业要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也绝非易事。
安全、法律、秩序和政治稳定都是国际石油公司重返利比亚的前提条件。
(2)长期看,石油供需矛盾将继续对价格造成压力,廉价石油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
预测,欧洲、美国、日本的石油消费量可能有所下降,但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南美和非洲地区的需求和消费将大幅增加,拉动全球能源需求整体增长。
印度、中东和巴西的能源消费增速甚至可能快于中国。
(3)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不定。
使能源产业投资前景不明,而投资不足又将导致该地区产量下滑,油价攀升。
2、天然气发展前景看好,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石油价格的上涨给相对廉价的天然气发展带来了机遇。
它有几个特点:
成本效益优于其他能源;排放少,清洁,较为环保;且储量丰富分布也广泛致密气广泛分布在中、澳、南非、东欧和南美等地。
澳大利亚作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商,有可能成为出口液化非常规天然气的国家。
有预测说天然气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
以我国为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勘探,成果已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专家预测,资源总量可达40-60多万亿立方米,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大国。
勘探领域广阔,潜力巨大,前景十分美好。
近几年,祖国的东南西北中天然气勘探喜讯频传,初步为我们描绘出了21世纪天然气发展的轮廓。
东,就是东海盆地。
那里已经喷射出天然气的曙光;南,就是莺歌海-琼东南及云贵地区。
那里也已展现出大气区的雄姿; 西,就是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
在那古丝绸之路的西端,石油、天然气会战的鼓声越擂越响。
它们不但将成为中国石油战略接替的重要地区,而且天然气之火也已熊熊燃起,燎原之势不可阻挡;北,就是东北华北的广大地区。
在那里有着众多的大油田、老油田,它们在未来高科技的推动下,不但要保持油气稳产,还将有可能攀登新的高峰;中,就是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勘探战场越扩越大,探明储量年年剧增,开发工程正在展开。
四川盆地是中国天然气生产的主力地区,最近又有新的发现,大的突破,天然气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陆地到海洋,天然气的希望之火冲天旺,天然气大国之梦将在希望之火中化成美丽七彩的火凤凰。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世界里人类肯定会找到比天然气更为理想的能源。
但不管将来谁取代天然气,天然气将起到向新能源迈进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桥梁作用。
3、核能产业可能需要5到10年才能逐步恢复
福岛核事故引起了世界对核电未来的质疑。
但放弃或放缓核电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将迫使各国重新考虑政策选择。
一旦核能发展预期急剧降低,将助长世界对化石燃料需求的增加,最终造成对能源价格上行的额外压力,引起世界对能源安全的更多担忧,并使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为艰难、成本更高。
对于那些本土能源资源有限,一直规划利用核电满足需求的国家,放弃核能将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尽管各国开始更严肃地看待核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未来核能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4、南海和北极可能成为未来能源争夺热点区域
(1)南海能源之争
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的南海,目前其储量估测尚未有定论。
美国能源专家估测,南海油气储量为610亿桶,还有未发现的油气资源540亿桶。
对于南海能源问题,我国一直公开表示:
反对任何其他国家在中国管辖的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希望有关外国公司不要卷入南海争议。
但是相关声索过一直都在南海与外国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勘探开发。
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拉拢外国介入,以借助“利益捆绑”对中国联合施压。
其中越南和菲律宾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2)北极的资源竞争
根据2009年5月,一份由美国和丹麦地质调查局联合完成的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报告称,北冰洋原油储量可能高达1600亿桶,是之前估计的大约两倍。
于是各国的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竞相进入北极地区,进行勘探和开发活动。
而进行北冰洋争夺战的是北冰洋沿岸5国:
俄罗斯、挪威、美国、丹麦和加拿大。
这5国正努力为各自在北冰洋海域的疆域扩张寻找依据,以期控制该地区蕴涵的海量能源。
南海和北极的能源争夺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军事竞赛和地区局势紧张,北极的资源争夺还涉及环境保护问题。
4、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及产业发展前景
1、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增加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风险
(1)中国的能源依存度在不断增加。
从1993年中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当时的是6%一直到2009年的超过50%,2011年上半年为54.8%。
预测,10年后,中国原油对外国依存度将达到64.5%,甚至有预测可能升至80%。
(2)中国石油进口高度依赖中东地区。
2010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原油占全国总进口量的56.7%。
中国前10大原油进口国中,有7个国家属于中东北非东非伊斯兰国家:
沙特阿拉伯、伊朗、苏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利比亚。
这些地区的动荡将严重威胁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3)地区局势引发的油价高涨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难度。
国际油价的上涨,直接对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带来压力。
按照中国现有的油价调整机制,当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2011年2月20日,发改委刚刚上调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汽柴油均涨价350元每吨。
而国内油价调整后仅3天,布伦特、杜拜和辛塔三地原油价格变化率就从0位附近上升到1.3%左右。
随着国际油价的疯狂上涨,三地变化率将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并可能再次对国内市场形成又一轮调价预期。
3月份,中国国产原油结算价格就环比每吨上涨超过300元,基本抵消了成品油涨价带来的利好。
4月份,中国原油结算价格继续上涨,比3月份价格上涨超过每吨500元,比2月初上涨了800余元。
因此,进入4月份,炼油企业新增加的原油成本需要通过再次上调油价予以消化。
4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自7日零时起,国内汽、柴油零售限价每吨再分别提高500元和400元。
这是2011年国内第二次调整成品油零售价,亦创下历史新高。
有分析人士指出,政府上调油价是在尽可能遏制输入型通胀,适当减少炼油亏损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际上还是在打折调价,其调价的幅度并不能完全覆盖国内炼油厂因原油上涨而增加的成本压力。
2、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前景并不乐观
(1)中国企业一直积极探索与利比亚开展石油合作。
2004年,中国石化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000万桶的原油购销合同。
在利比亚第二轮招标中,中国石油集团子公司中标海上17-4区块,实现了中利两国在石油区块合作上零的突破。
利比亚动乱后,中资企业在利比亚多个项目遭到袭击,造成人员受伤,财产受损。
中石油等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海外员工全部安全撤离。
(2)战后,西方国家扩大在利比亚石油地盘。
首先采取政治游说,如意大利埃尼公司,呼吁欧洲放弃对利比亚的制裁,成为第一个设法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重建合作关系的西方油气公司;第二,埃尼的对手法国、美国、英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则试图利用给利比亚提供军事武器支持开扩大地盘。
第三,就是努力营造不利于中国与利比亚合作的舆论环境。
所以,中国要恢复在利比亚的投资,要应对来自西方公司的竞争以及西方媒体的炒作,这将士一个谨慎的过程。
3、中国放缓核能发展步伐
(1)中国是核能发展大国。
目前,中国正在运营的核电站6座,在建核电站12座,另有25座核电站在筹建。
(2)中国针对日本核事故出台的举措:
2011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会议决定:
1、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
2、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
3、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
4、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调低核电发展预期。
根据2007年公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至2020年,核电装机总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2010年,这一目标被调高到8600万千瓦。
但是,2011年,调低至7600万千瓦。
所以,中国政府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和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5、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1、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产业,依靠自身保障能源安全。
(1)中国非常规能源储量丰富。
尽管我国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但非常规能源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的油页岩开发利用已有80年历史。
2009年9月其,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开始研究制定鼓励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利用的政策。
与常规石油资源相比,页岩油可回收资源量相当于全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56.5%。
而且中国油页岩资源品质较好。
(2)利用新能源的产业优势极其潜能。
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初显国际竞争力。
其中,风电发展最快,已经连续3年实现翻倍增长。
风电连续三倍增长位列世界第三;中国太阳能利用面积达世界第一。
2、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其建设目的与作用:
(1)防止石油短期供应不足或中断,稳定油价; 2010年进入秋冬季以来,中国东部、南部许多地区突然出现严重的柴油供应短缺,但很快趋于缓解。
分析人士认为,2007年12月成立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对应对类似成品油供应短缺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2)低吸高抛,降低因油价升高带来的损失;
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旨在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健全石油储备管理体系。
决策层决定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
2020年整个项目一旦完成,中国的储备总规模将达到100天左右的石油净进口量,将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提升到约8500万吨,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这也是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达标线”。
(3)应对石油投机,维持正常政治经济秩序。
在人为炒作,石油投机时,石油储备可以起到维持正常政治秩序的作用,为国内经济调节争取时间,并对炒作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3、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推动国际能源合作的发展
金融危机使能源供需矛盾得到缓和,为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推进国际合作、深化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期。
一方面我们为能源国提供资金帮助其缓解融资压力,另一方面,又能促进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
如中国创造性地使用了“贷款换资源”的方式,2009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国家开发银行先后和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分别签署了250亿美元、100亿美元、120亿美元、10亿美元、50亿美元的一系列贷款换石油(或石油资产)的协议,每年可获得7000万吨原油保证。
这种国际能源合作模式是一种实现“双赢”的成功范例,在为产能国提供所需资金,缓解其融资压力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中国未来油气进口多元化和供应安全,应继续推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 能源 形势 我国 面临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