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题库.docx
- 文档编号:30067155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7.74KB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题库.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题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学年复习
绪论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
A、马克思、恩格斯B、列宁、斯大林
C、毛泽东D、邓小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李大钊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作为一个理论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是( )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D、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阶级性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客观性D、人民性
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B、博大精深C、与时俱进D、科学严谨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不定项选择题答案
1.ACD 2.A 3.ABD 4.ABC 5.AB
6.ABCD 7.B 8. D 9.C 10. A
二、辨析题:
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不全面。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创始人角度);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品质角度)。
2、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唯一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不全面。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吸收这三个理论的积极成果,结合无产阶级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理论,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三、分析题:
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
从它的阶级性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理论体系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在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式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的科学体系。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答案要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一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个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
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立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从理论和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7.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
这种情况主要说明,联系是
A.客观的B.普遍的C.复杂多样的D.关系范畴()
8.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其中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联系是
A事物的外部联系B事物的直接联系C事物的主要联系D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答案:
1.C2.A3.C4.B5.C6.C7.A8.D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因为()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B.运动和物质是一个东西;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资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形式
5.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答案:
1.AB2.AC3.BC4.ABC5.ABD
三、辨析题:
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静止是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静止表现为两种情况:
事物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没有进行机械运动。
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才能科学区分事物;才能理解运动。
4.有人认为必然出现的事物是有原因的,而偶发事件是没有原因的。
答案要点: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原因的。
没有原因出现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具有必然性出现的事物与偶发事件只是产生的原因不同,而不是有无原因的不同。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两者等同。
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要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并贯穿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
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四、分析题:
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案要点:
在对人的认识上,一些哲学家或是将人的意识、理性过分夸大,强调人与动
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精神;或是将人看作直观意义上的生物人,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机体构造比动物更为精细和复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人是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与动物相区别的完整意义上的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第二,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
人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实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解决人的吃、喝、住、穿等问题。
生产实践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的,在生产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第三,人是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得到发展的。
人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人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进而使自己逐渐获得全面发展的。
2.材料题分析
1: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尚书》中就有:
“协和万邦”的说法,史伯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司马迁说:
“合和万国”,孔子说:
“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材料2:
“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用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及其局限。
(2)和谐理论对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意义。
答案要点:
(1)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矛盾学说,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和谐”是指对立中的统一性。
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
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但这一思想掩盖了阶级对立,在剥削制度下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因此不彻底。
(2)我国现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和谐社会建设要同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相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防止并克服从主观出发的唯心主义错误。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在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性,而不反映它的其余特性。
这表明人的认识具有()
A重构关系B选择性C直接现实性D不可知性
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D辨证的观点
3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A经验是第一性的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4.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5“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诗包含的道理是()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
这主要表明()
A真理的主观性B真理的具体性
C真理的多样性D真理中包含谬误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科学实验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8.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其意义在于()
A既坚持重点又抓住两点B把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
C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D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9.关于价值评价,下述错误观点是()
值评价也是一种认识即价值认识
B.价值评价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价性认识
C.价值评价其尺度仅仅是主体及其需要
D.价值评价主要判明客体对主体的利害、好坏、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
答案:
1.B2.C3.C4.C5.B6.B7.A8.D9.C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3“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教条主义B理论脱离实际C本本主义D经验论
4.马克思说: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思想表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思维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
D.思维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和力量
5.下述有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关系的正确观点有()
A.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B.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C.前者即实践,后者即认识D.二者都来源于实践
答案:
1.ABCD2.ABC3.ABC4.ABC5.AD
三、辨析题:
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答案:
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
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
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2.真理是客观实在,谬误是主观幻想。
答案: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但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其形式则是主观的,所以不是客观实在。
谬误是错误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但谬误也有客观的来源,并不全是主观幻想。
四、分析题:
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
请回答:
(1)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
(2)坚持求真务实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主要是认识运动辩证发展过程的原理。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求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在实践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务实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把从事物中求得的真理,用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并取得实践活动的成功和预想的结果。
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视求真,但更重视务实,因为只有认识运动中的第二次飞跃,才能检验所求之真,才能实现求真的目的。
(2)求真务实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辩证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既是认识与实践相互转化的过程,也是提高理创新和实践创新水平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5、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答案:
1.A2.C3.A4.D5.D6.C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3、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4、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答案:
1.ABC2.ABCD3.ACD4.AB
三、辨析题:
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答案: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四、分析题:
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原理 复习题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