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docx
- 文档编号:30066776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36KB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docx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
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李清照一剪梅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历史背景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赏析一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
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二 她思念他。
已经是秋天了她还浑然不觉的样子,秋水天长的一天,她轻解罗衫,独上兰舟。
望着天边飞来的双燕,她的心里填满了相思,耿耿于怀——你可寄了书信来?
在萧萧的落叶中,攀登高楼,望着他远去的方向,思念如月光流溢。
郎啊,你可知道思念的滋味?
那种纳人心肝的疼痛?
日日盼望,日日失望。
日日登高望归雁,直到月亮爬山了西楼还不见你的影子。
李清照一剪梅相思如水,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清照《一剪梅》图 2.一剪梅李清照图片 3.李清照《一剪梅》与《声声慢》 4.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5.李清照《一剪梅》标准教案 6.《一剪梅》李清照经典作品 7.李清照杰作《一剪梅》赏析 8.李清照的《一剪梅》教学反思两篇 9.读李清照一剪梅诗词有感 10.《一剪梅》李清照的写作背景分析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 引导语:
李清照《一剪梅》可谓词类中的经典,词文中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写的颇为细腻和感人,今天XX就为大家分享几篇李清照《一剪梅》的教学反思。
篇一: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深深感到有几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也就是教学容易考试难;二是我们的课程编排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用教材大体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排,忽略了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性;且只用寥寥数首诗歌来代替诗歌发展的某些重要阶段,谈不上全面性与典型性;三是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下面通过案例来反思诗歌鉴赏教学 在让学生鉴赏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上与表达技巧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学生有的说此诗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的说是表达对已经去世的丈夫的怀念之情,有的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想念之情.而不能准确把握住:
这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看到:
学生对李清照本人缺少了解,对李清照诗歌创作的特点知之甚少. 经过调查,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们只在初中学过李清照的一首诗歌,即诗人的早期的一首小令《如梦令》,而初中对诗歌的要求仅限于背诵与默写上,老师与学生对诗人都不去做更多的介绍与了解.而高中课本对诗人根本没有涉及,虽然李清照是诗歌史上,尤其是宋词史上不可忽略的有着卓越成就的代表诗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材在编排上的遗憾.于是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她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作品的风格.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知道了:
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她的晚年经历了丧国失家夫亡金石丧失之痛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所以当我再次展示出诗人的《如梦令》和《声声慢》,并问道:
”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这两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试图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引起一场热烈辩论,掀起该课的第一个高潮.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
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体现了浓郁的婉约风格. 之后,我让学生欣赏诗人的《渔家傲》并就此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样掀起了该课讨论的第二个高潮.有的同学说从词里”梦魂归帝所”的幻想和”路长嗟日暮”的感慨看,流露了她无家可归的痛苦心情,可能是她晚期的作品,诗歌的意境是凄凉忧伤的.有的同学说诗中描写了梦境,描写了与天帝的对话,体现的是一种少女的浪漫的情怀,并以此认定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尽管学生讨论的热烈,有自己的见解. 但是,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不能从具体的诗歌中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针对此种情况,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
1,该诗的内容是什么2,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3,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讨论,明确了几点:
1,全词写的都是梦境:
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 她不满于”学诗漫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2,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 3,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
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这样,明确了:
该诗一反诗人婉约的风格,具有阔大,奔放而豪迈的意境.词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篇二: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 1、没有给学生放名家朗读的录音,只是我自己请教经主任,在经主任的辅导下,就大胆的范读,最后结尾处“了得”,出现了读音上的问题。
我和经主任讨论认为还是读轻声,突出“愁”字。
希望大家给个建议最后读什么最适合。
2、学生很认真”入境”的读,我也仔细的听,一边关注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边做指导,其他学生也比较认真,做到“走心”。
我想这是这节课的收获。
最后展示的时候,有个学生没把《醉花阴》读出忧郁之情。
当时我想点评了,后来一想是个性展示读,这种忧郁之情,没有亲身经历和学生阅历浅,读起来很难把握,就没有做出评价,生怕打消朗读积极性。
课下我找他谈了,让他稍微改改,带着忧郁之情,那个男生当时脸就红了,他说:
“老师我是有些紧张,但是觉得读的还行,就想站起来表现一下,是不是影响整个班级,还有你。
”我当时听了,挺吃惊,他怎么会这样想,这种集体意识很强,他怕给丢人。
后来,我想还好我当时没有说他,不然,他当时一定就会觉得没面子,很自责。
这个男生平时很少主动回答问题。
我想课上即使委婉的批评或建议,对某些“小心眼”的学生,也是一种打击,以后批评的时候,真的要分场合,考虑学生情绪真的很重要。
3、课前预设,鉴赏环节就是进一步体会情感进行补充完善,辅助背诵的。
在时间上预设有些短,然后放的位置不对。
赵谦翔老师说,先鉴赏,再读。
不要这样一会读,一会鉴赏,一会再读。
我把预习课放一起整个过程是,第一节课通过材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及风格,把初中学过的串联一下,勾起学生记忆深处的内容。
然后初步读诗歌自主鉴赏诗歌,讨论课后习题。
第二节课有感情地读,进一步鉴赏体会情感,然后背诵。
我讲这课之前讲了柳永词,就是这个模式。
问学生,学生说可以接受这样的模式。
听了赵谦翔教授的评课后,我反省了好久。
感觉平日自己用到的功夫尚浅,自己没有深度备课。
今后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提升,让自己满意,才能让学生满意,以求师生共同进步。
篇三: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
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
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
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
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
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
“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
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
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
“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
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
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3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朝代:
宋代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
“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
“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
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
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
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红藕:
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
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
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
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
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
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一剪梅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2.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4.一剪梅李清照阅读答案 5.一剪梅李清照拼音 6.一剪梅李清照解析 7.一剪梅李清照题目 8.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10.一剪梅李清照 引导语: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
全词如下:
一剪梅 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
花下销魂①,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②,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注释】 ①销魂:
黯然神伤。
②颦:
皱眉。
“愁聚”句意为整日眉头皱蹙如黛峰耸起。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苏州吴县人。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试应天第一,次年会试以科场案下狱,贬谪为吏,遂弃科举业,纵酒佯狂,放浪形骸以终。
工诗,与文徵明等合称“吴中四才子”,尤以书画名世,词亦流丽清婉富韵致。
著存《唐伯虎全集》。
【品评】 “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无疑,愈是习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
唐寅这阕《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空间,既无情地拉开了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
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尤加速着时光的消失。
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我”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
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拓展: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词语注释 ①玉簟(diàn)秋:
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
《述异记》卷下谓:
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
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
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作品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
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 李清照 翻译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