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产业行业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30066526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23.37KB
老年产业行业研究报告.docx
《老年产业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产业行业研究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年产业行业研究报告
目录
一、老年产业简介3
1、老年产业定义3
2、中国老龄化进程3
3、中国老龄化特征4
4、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5
5、中国老龄群体消费特点6
二、老年产业产生的原因9
三、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状况10
1、老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10
2、老年产业展现的无限商机11
3、我国养老产业形成四大产业聚集区13
四、加快发展老年产业的重要意义16
1、加快发展老年产业,可以更好的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消费需求。
16
2、加快发展老年产业,可以有效地应对老龄化快速推进带来的人口风险。
16
3、加快发展老年产业,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7
4、发展老年产业,可以开辟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
17
五、加快发展老年产业的建议18
1、认真研究制定老年产业发展规划18
2、完善老年产业运行机制18
3、加大老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19
4、提高老年产业的监管水平20
5、培育老年产业的文化21
一、老年产业简介
1、老年产业定义
在社会总需求中,随着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迅速增长,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社区服务、娱乐业的新型产业。
业内亦称“银色产业”、“银发产业”。
老年产业是一种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它是从一、二、三产业中派生出来的新兴特殊的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
2、中国老龄化进程
社会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可谓是社会的幸福的“烦恼”。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老龄化,而在2000年,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4.3%,老龄人口抚养比达到21.2%,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到2050年左右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因此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4%或老龄人口抚养比为20%视为该地区或者国家深度老龄化的标准;预计在2035年左右,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达到21.2%,因此把一个国家和地区65岁以上老人人口比例超过20%视为进入超级老龄化。
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发展呈现出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的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和联合国标准,中国在1995-2000年间进入老龄社会,相对西方国家晚了近50年。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急剧下降,根据联合国2011年的人口展望项目中等出生率预测,中国约在2025-2030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仅用25年,相比西方国家速度更快;而中国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则以世界最快的速度与西方国家在2035-2040年左右同期进入,期间仅用10年。
如此快速的老龄化是比较惊人的。
更为严重的是,对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加坡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已经达到将近10000美元,其他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进入时人均GDP都在5000美元左右,而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俗语说“未富先老”,这更加重了社会老龄化的严峻性。
3、中国老龄化特征
我国从1999年开始正式迈入老龄社会行列。
与其他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1)老年人口基数大。
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2)老年人口增加快。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
(3)困难老人数量多。
近10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
(4)老龄化先于工业化。
相比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都已实现工业化,我国现在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
(5)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3.1人,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
(6)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
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2010年,我国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而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约2.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
如图所示,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对老人赡养比为13.7%,2000年上升为15.6%,预计到2025年上升为29.46%,2050年上升为48.49%。
如果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抚养比上升得更为迅速,2025年达到59.5%,2050年达到76.8%。
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
4、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整体社会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也就是有效劳动力供给的不足。
短期看,直到2030年左右中国劳动力人口会下降2个亿左右,老人的增加伴随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将会出现3个甚至2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人,这对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生产、纳税都有不利影响。
进一步考虑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完善,劳动力人口中还需要剔除在校生、失业人群、城乡低收入人群和提前退休人群,会带来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极大挑战。
(2)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挑战。
我国目前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按照现收现付制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
社会保险对风险的要求敏感性高,其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较稳定的缴费来源和基金筹备,而老龄化是社会保险现收现付制下面对的最大风险。
劳动力作为基数的缴费人数减少而老龄人口作为基数的领取待遇人数的不断增加,会使得社会保险体系尤其是基金的可持续性打上问号。
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高于劳动力人口,这也是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有不利影响。
(3)居民储蓄的急剧下降,所谓第一人口红利消失的理论基础。
如果社会人口比较年轻,则收入相对较高,消费相对较低,因此推动整个社会的储蓄率较高,则投资水平和资本形成率维持高位,对经济发展有利;当老龄化到来后,老年人收入低,消费高,储蓄率低,则老年人越多,对社会的资本形成和投资越有不利影响。
这就是理论上“第一人口红利消失”的主要依据。
现实当中,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普遍上涨,逢年过节返乡高峰后城市“招工难”,“用工荒”等社会问题就是老龄化的冰山一角。
5、中国老龄群体消费特点
根据代际转移体系(NationalTransferAccount)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2011年分年龄段的消费额度占当年该国总消费额度比例,见图1。
其中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的情况比较类似,美国居民的消费峰值点在中年,69岁以后明显降低,德国(64岁)和日本(59岁)居民的消费峰值点在退休初期出现(以旅游消费为主),这种高消费能力持续到70岁左右才开始下降,瑞典居民到84岁之前还有一个消费能力的提升阶段(以医疗服务为主)。
显然,老龄人口的消费能力在支持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在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以后的内需,由此推动就业和维持经济平稳发展。
对比这些国家,中国的消费分布则成明显的差异,那就是10-34岁这几个年轻群体的消费较高,而老年消费则相对较低,并没有形成西方国家那样的老龄人口高消费。
如果按照儿童人口(14岁以下),劳动力人口(15-64岁)和老龄人口(65岁及以上)三个群体的分布计算分析,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中国老龄人口的消费占总消费比例只有不到10%,而德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家都达到了20%以上,中国和韩国、台湾和巴西的消费结构比较类似。
这种相似和差异可能和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类似巴西),也和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完善,老人们更多考虑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不能和不愿意更高消费有关,同时也和中国特殊的家庭文化传统有关(台湾和韩国类似中国的消费结构)。
中国的年轻人在住房、教育上的投入明显占据了消费的主要部分,如图1所示,中国10-14和35-39岁群体消费比重较高的原因,明显一个群体处于教育年龄,另一个群体处于结婚购房年龄。
而中国的老年人愿意或者说有意识去支持年轻的一代在教育和住房上的消费与投资,这些消费统计在年轻人身上而没有统计在老人身上,现实中也制约了老人群体自身的消费。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背景下,内需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器,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如果老年人群体的消费不能上升,则拉动内需将会压力更大。
将未来中国老人消费的比例占总消费比例的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我国老人消费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费结构发展的话,未来老龄人口的消费额度占消费的额度的比例将难以达到西方国家老人的消费水平,这对于拉动内需明显不利,“未富先老”如果再结合“不花钱已老”,将是老龄化社会对生产和消费的全方面的挑战,见图3。
二、老年产业产生的原因
1、发展老年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经济实力,这为推动老龄产业发展、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创造了宏观环境。
2、发展老年产业是老年人口需求增长的要求。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及老年人口规模的较快增长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同时,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稳定提高,需求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也为老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老年人的相对购买力水平稳定增长,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呈多样化,使老年人成为消费群体中的重要目标市场之一。
3、发展老年产业是商家市场营销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
市场的需求导向也促使企业开始注重对特殊群体和特殊市场的研究,老龄人口在购买力水平、消费行为、消费态度与其他年龄组比较有不同的特征,企业经营者应给与更多的关注,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消费需求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战略,这种营销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老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三、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状况
1、老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亿,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人口总量的1/2,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9.7%,而且每年以4.7%的速度递增。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迅速膨胀,老年人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据推算,2015年仅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近万亿元,老龄产业前景广阔。
而我国老年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步阶段,老年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和老龄消费群体的巨大需要。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和企业对老龄产业发展关注不够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没有充分认识发展老龄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政府只有原则性政策,缺乏在土地、费用征收、银行贷款、产业扶持等方面鼓励开发老年消费市场的可操作性政策;许多企业缺乏长远打算,急功近利,不愿投资或经营那些经营周期较长或利润不多的老年产品。
(2)老年产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层次不高
我国目前上规模、上水平的老年产业项目还不多,主要是分散经营,服务和产品单一,层次也不高,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卫生方面提供服务,针对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内容的较少,而且缺少高科技产品和高质量的品牌产品,难以适应高水平竞争。
(3)老龄人口的消费能力不高
老年人口有支付能力的现实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且增长乏力,成为制约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个尚未完成,一些制度和举措尚未落实并实施,无形之中增大了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抑制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使相当一部分现实购买力转化为储蓄。
(4)老龄人口的消费结构单一
我国老龄人口消费模式多为理智型消费,大部分支出是用于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消费支出比较少,加之传统观念影响老龄消费呈重积累、轻消费,重子孙、轻自身的特点。
老年人的消费主要集中于生存资料消费、物质资料消费,而享受性、发展性资料的消费、精神文化消费、生态消费、服务消费比重太小。
由此可知,大力发展老年产业不仅有利于老龄问题的妥善解决,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老年产业展现的无限商机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3%,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
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
人口加速老龄化,以及我国巨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必然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10000亿元,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3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
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的空巢家庭增多。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统计的我国老年人口家庭居住、健康照料供养状况报告,我国老年空巢家庭迅速增长,已占比达31.77%。
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
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化呼唤老年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就业,他们除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
2010年我国老年人退休金总额达8383亿元,2020年将达28145亿元,而到2030年,退休金总额将达到73210亿元。
这将为市场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5)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增加助力。
老年产业自身特点决定了老年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老年产业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特征,作为特殊产业具有盈利性与非盈利性相结合的特征,市场性与政府福利性特征,老年产业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最终途径,可以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人口的就业压力。
根据老年产业的特点,结合老年产业在我国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的国情,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解决资金问题的来源;
第二,为老年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功能;
第三,发展老年产业中介组织,加强对产业的管理;
第四,积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第五,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提供法律监督和保护。
3、我国养老产业形成四大产业聚集区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初步形成四大产业聚集区域,分别是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西南地区。
这种分布格局与经济水平有紧密的联系,东部沿海省份经济水平高,社会老龄化程度深,养老产业的发展也领先一步。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养老产业政策的策源地,政策影响大落实快,医疗条件也较好,同时老年用品生产企业集聚。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域,外商投资吸引力强,国际合作的养老项目多。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老年医疗器械、康复器具与保健药品的生产基地,产业集聚程度高。
西南地区是我国老年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旅游资源丰富,环境宜人,生活成本低,同时在老年医疗药品上具有特色。
(1)环渤海:
我国养老产业政策的策源地
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和山东等省市在内的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养老产业政策的策源地,同时也是老年用品生产企业的聚集地。
区域内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政策和研发中心,辽宁、山东环绕布局老年用品生产基地的产业格局。
北京是政治中心,养老制度建设领先全国,人才汇聚科研创新能力强、医疗设备先进资源丰富,未来拟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养老服务产业园区。
天津大力开展养老综合体建设,探索养老地产新模式。
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生产老年用品,尤其高科技、高性能的老年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
大连建立国内首个老年用品产业园区,集生产、研发、服务为一体,布局老年电动代步车、老年洗浴设备、老年康复仪器等用品的研发与生产,年产值预计可达百亿元。
山东省是我国老年用品制造大省,产业颇具规模,围绕服装、食品、保健品、助行、康复器材等领域培育了一大批国内知名品牌。
(2)长三角:
我国养老产业国际化合作项目的聚集地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在内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社会养老需求大,产业投资环境好,备受外资的青睐,是养老产业国际化合作项目的聚集地,区域内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环沪养老产业带”。
上海着力开展“四个中心”与新型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成为外资养老项目最密集的地区,已披露的有外资参与的养老公司就有6家。
江苏省的医疗条件较好,在老年用品的制造研发上也具有引资优势,日本最大的电动护理床企业FRANCEBED公司,销售超过30万台,在华成立了子公司江苏芙兰舒床有限公司。
江苏省还建有华龄智能科技产业园,扬中国际生命科学产业园等。
浙江省民营经济实力强,外商投资力度大,CSC写意健康咨询公司已登入杭州,由IDG资本、红杉资本等投资控股的雅达国际投资集团在乌镇建设国际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投资总规模或达100亿元。
(3)珠三角:
我国老年用品和保健品的生产与供应基地
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等九个城市在内的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也是我国老年医疗器械、康复器具的生产基地和老年保健食品原材料的供应基地。
广州市养老产业发展起步早,医疗资源丰富,大型综合医院正在筹备开设老年病专科,广州正在考虑申请国家养老改革试点城市,未来将重点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深圳市地处粤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中心,由优博集团主办的“中国(深圳)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力图打造成华南养老产业B2B全景展示平台,对整个华南地区都具有强的辐射效应。
佛山市拟在南海高新区建立“珠三角德国医疗谷”,引进德国的建设管理模式和制药、医疗技术,打造国内首个集“医、教、研、康、养”于一体的全养老产业链。
(4)西南地区:
我国旅游养老的重要目的地和增长极
包括重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五个省市在内的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环境气候宜人,是我国老年旅游业的重要目的地和增长极。
四川省崇孝基地开创性提出“一体化孝老院”的发展新模式,获得了“2012中国养老产业标杆示范单位”以及“2012全国游动养老文化产业园”两项大奖。
成都市推出我国首部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境内建有桂森健康城项目。
贵州省提出打造为“全国养老与老龄化度假基地”的战略目标,境内在建“贵州省老龄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基地”,规划面积15000亩,建设用地2500亩,拟投资58亿元,建成后将是西南地区老龄产业化示范性项目。
重庆是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境内建有羊鹿山常青国际养生园等项目。
重庆合展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自有资金对养老行业、旅游业进行投资,建有重庆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
云南省四季如春,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50%,省政府规划短期内创建3个“老年友好型城市”、10个“老年颐养新村”。
四、加快发展老年产业的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老年产业,可以更好的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消费需求。
解决老龄化快速增长带来的养老问题,需要从收入保障和消费与服务保障两方面入手,既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老年人口需求的老年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老年人既有钱养老,又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加快老年产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生命与生活质量,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实现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构建部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加快发展老年产业,可以有效地应对老龄化快速推进带来的人口风险。
人口老龄化进程是伴随我国整个21世纪发展的重大国情,也是人口发展中的一个巨大风险,因此必须正视和积极应对。
据推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2.47已,2030年达到3.63亿,2040年达到4.25亿,2050年4.68亿,2054年达到峰值4.72亿。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需求,不可能也不应当继续采取政府包办和社会福利的方式,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家庭小型化现象日益突出,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化养老是大势所趋。
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老年人养老需求有三种力量在起作用:
市场即企业、第三部门和政府,其发展的选择顺序也应如此。
虽然由社会组织提供非营利性的产品和服务对满足老年人需求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多数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老龄产品和服务而言,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产业化运作势在必然。
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人口风险,必须要加快发展老年产业,实现老龄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3、加快发展老年产业,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其整体规模甚至会超过建筑等传统产业和环保等新兴产业。
老年产业潜力巨大,蓄势待发,必然成为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老年产业中服务业占据的比重很大,发展老年产业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可以推动产业机构的调整和升级。
4、发展老年产业,可以开辟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长期面临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
据预测,2011-205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将从36.8%下降到17.8%;第二产业从26.4%下降到17.1%;第三产业将从36%上升到65%。
这意味着数以亿计的劳动力要从一、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上来。
老年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包含就业容量大、吸纳就业能力强。
加快发展老年产业可以成为我国扩大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突破口。
五、加快发展老年产业的建议
1、认真研究制定老年产业发展规划
提高认识:
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
摆上日程:
优先考虑、重点投入、全力发展;
制定规划:
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要求;
狠抓落实:
部门协同、完善指标、考评监督、确保落实。
2、完善老年产业运行机制
(1)理清老年产业基本定位。
理清老龄产业的基本定位,包括产业对象、产业类型、产业性质等主要方面。
老年产业对象具有特殊性:
直接指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即消费人口具有直接指向性。
老年产业类型具有综合性:
几乎涵盖一、二、三产业部门的绝大多数行业门类。
老年产业性质具有多重性:
以市场性为主,公益性、福利性和非营利性为辅。
(2)健全老年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产业发展道路。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兴办、市场推动、社会支持的老龄产业发展格局。
政府主导:
主要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宏观产业政策,加大扶持性资金投入;提供带有公共性、普惠性的老龄产品和服务,着重发挥社会福利和救助等保障功能;
企业兴办:
主要兴办和经营带有私人性、竞争性的老龄产品和服务,在老龄产业运行中处于主体地位;
社会支持:
社会组织承办带有准公共性、慈善性的老龄产品和服务,发挥补充作用。
(3)完善老年产业经营模式。
按照灵活实用的原则,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财政补贴、政府购买等模式,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
建立合理的投资激励和收益机制,推广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机制,引导企业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做大做强老年产业。
设立老年产业专业院校或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年 产业 行业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