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世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docx
- 文档编号:30060285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0.54KB
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世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docx
《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世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世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世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
主编:
张莹莹编辑:
张莹莹
第2期
2013年5月29日
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
知道世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事业,他从头到底干得挺有劲儿。
然而这样的人更值得尊敬,他默默无闻地躲在暗地里,在漫长的辛苦的日子里无报酬地劳动,得不到光荣也得不到表扬;只有一种思想鼓舞着他的勤劳:
他的工作对大众是有益的。
————克雷洛夫
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
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巴斯德
培训即将结束,请老师们抓紧时间完成相关作业。
班级信息
(二晋一)高中政治班
研修日志:
提交数42评论数12班级推荐数9
我的教学故事:
提交数7评论数8班级推荐数4
作业:
提交数27评论数1班级推荐数5
论坛研讨:
发帖数44回帖数71精华贴数0
教师职称晋升试题集:
提交数0评论数0班级推荐数0
班级学习简报:
发布数1评论数0
学员数:
11
王素槐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分析。
他们正需要在学习中加深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图片《五一黄金周成名副其实“黄金”周》
材料一:
今年五一假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周,零售市场最大的消费热点便是黄金。
由于黄金价格回落,节前便已出现抢金热。
记者从广州、香港多家黄金销售卖场了解到,五一假期前两天金饰品销售火爆,上演了一场疯狂“抢金大戏”,多家百货商场的周大福、六福、金大福等专柜围了许多抢购黄金的消费者。
据业内人士预计,在金铺和珠宝首饰生意兴旺的带动下,香港整个零售业五一期间会比去年同期增长10%~12%。
设问:
今年五一假期为什么会出现“抢金潮”?
学生讨论分析。
提示:
由于黄金价格回落,出现抢金热。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设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商品价格的高低对你的购物需求是否构成影响?
你是如何根据价格变化进行消费的?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提示:
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涨较高时,人们的购物需求就减少,反之,则增大。
1、价格变化影响消费需求
提问:
生活中商品的价格经常在变化。
请善于观察生活的同学说说,最近有哪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也在变化?
学生举例:
……
教师引导:
当鱼、米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对它的需求量会急剧减少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
……
教师引导:
五一黄金价格回落,出现抢金热,为什么?
学生回答:
……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两个例子里,不同的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有着怎样的不同?
由此我们知道,需求是有弹性的。
也就是说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它们的需求量影响是不同的。
2、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板书)
一般来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教学过渡:
那么是不是只有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才会影响该商品的需求量呢?
课件展示:
材料一:
油价上调
材料二:
图《摩托车?
电动车?
》
问:
现在我们身边看到的摩托车多还是电动车多?
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提示:
油价上涨,电价较低、摩托车价格较高,电动车价格较低,导致使用电动车的成本低于摩托车,因而电动车的销量高于摩托车的销量。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6页三个自然段,了解替代品、互补品的含义,以及价格变动对它们的需求量影响情况。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同
某种商品由于有替代品存在,一旦其价格上涨,就会大量减少需求量,导致对其替代品需求的增加;反之,其价格下降,就会增加它的需求量,引起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减少
如果两种商品互补,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就会使其需求量减少,同时,导致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同时,导致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
教师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布置作业:
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我提供了几则有关价格变动的材料,使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关心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所用的材料是黄金与电动车,没有使用统一的材料,使得材料的连贯性不足。
《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教学设计及总结
太姥山中学——刘君
导言:
以图片的形式播放一张福鼎市的图片,引出小明一家三口的角色。
多媒体播放:
镜头一
现象:
百益家里许多商品价格上涨。
思考:
如果你是小明的妈妈,你会如何当家?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讨论
教师总结:
结论
(一):
一般说来,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多媒体播放:
镜头二
现象:
大米,食用油,蔬菜价格也上涨。
思考:
这些商品价格上涨,小明妈妈也要减少购买吗?
为什么?
这些商品价格下降,人们对它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多吗?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讨论。
教师总结:
大米、食盐、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再上涨,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也会去购买。
生活必需品价格再降也不会引起人们对这些商品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
结论: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
多媒体播放:
镜头三
现象:
近期黄金价格上涨
思考:
小明妈妈本想买条金项链,如果你是小明妈妈,你会?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讨论。
教师总结:
金项链高等属于高档耐用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当这种高档耐用品价格上涨时,由于价格比较贵,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就会减少;而如果高档耐用品价格大幅度下降时,人们本来就有购买的意愿,并且购买一次就会使用很长时间,人们会纷纷去购买。
结论:
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多媒体播放:
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图并讲解
结论
(二):
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小结: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一般说来,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反思:
优点:
本节课知识链接紧密、贴近生活,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缺点:
没有组织好学生的讨论,对习题的讲解没有抓住主要的采分点。
以后会改进。
余婷婷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少有真正意义上去教学研究,似乎它离我们很遥远,会觉得那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意义不大。
而我们所写的论文、课题很多都缺乏实际的效果,从根本上说就是缺少了该有的教学研究。
政治成为一些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学科。
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教学研究后发现一些问题和原因所在:
一、初中和高中政治在内容、目标和要求存在衔接不当。
目前初中政治课,注重的是活动,少些基本理论,很多学生在升入高中后理论功底缺乏。
二、师质力量的薄弱。
尤其是初中只有从别的学科调一些老师来教,这些老师平时就是“半桶水”。
三、教育理念的滞后。
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下。
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老师的满堂灌,缺乏师生的互动。
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
这些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认真研究和反思。
1.研究初高中政治有哪些差异,学生政治学习的状况。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
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认清教师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搞清楚高中政治所要达到的要求及五个维度;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从中汲取营养,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对教材的研究。
教材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对教材进行添加、删减和补充。
4.摸清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
5.除做好研究外,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6.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没有教学研究,我们就会被问题和困难裹足不前。
研究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做好备课,课后做好反思。
相信政治不再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
让学生愿学、爱学政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
"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
"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
"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关于乡村教育思想: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先进的陶行知先生曾对他的学生提出,要爱人类,爱人类最多数而最不幸的中华民族,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
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崇高的情感也要从身边、从小事培养起,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农村、爱农民。
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种凝重而纯朴的情感从他们内心深处挖掘出来。
“千教万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最可贵之处,把思想政治教育分解渗透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潜移默化、不空洞、不虚无,这也是一种真。
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他十分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当前的农村小学最好能与当地初中联合起来,建立起务农实习的基地,把基地建设成为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劳动实践的固定场所和传播农业科技的园地。
发挥学校辐射文明的作用,“以乡村学校为改造乡村生活之中心,乡村教员为改造乡村生活之灵魂”学校是传播文明、创造文明的场所,但这并不是她的所有功能。
陶行知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就是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均依赖于教育的作用。
当前,就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迷信、赌博、传谣等恶习仍然存在,如果把校园文明最大限度地向社会辐射,就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而在这辐射与改变的过程中,教师占了重要地位,这就要求乡村老师不仅不参与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还要努力向陶先生所提的目标不断努力:
“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改革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思想的特点: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鼓吹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
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
他说: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
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
”
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
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
“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遍入学。
乙、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仅是普遍识字或文盲之普遍消除。
丙、整个寿命现代化,不仅是四个月、一年、二年、四年之义务教育。
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
”
二、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
1、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
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
“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
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生活教育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是“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
……教人升官发财。
”而生活教育,“它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
它教人在劳力上要劳心。
即使有人出来做官,他是要来服侍农民和工人”。
即生活教育“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
它不是攀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
2、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
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946年,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
“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
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
三、强调培养开拓型、创造性人才
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
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
早在1919年,他指出“第一流教育家”的特征是:
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主张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在培养人们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
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
“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四、强烈的人民性和广泛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是非常强烈的。
正如郭沫若所说,他是一个“人民意志,觉醒得比任何人都快而且彻底”的人民教育家。
他为人民办教育,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要解放全人类”的理想。
他的教育思想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他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主人,教育必须为主人提供最好的服务。
他绝不以“救世主”的姿态去为劳苦大众办教育,而是首先向人民学习,把他们当作教育的主人,自己是为他们服务的,因而要用人民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他们,用人民最易懂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提供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摆脱贫穷落后。
他的教育思想的广泛性是说他涉及教育的一切领域。
他毕生从事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平民教育、小学教育、乡村师范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
现在的所有教育领域他几乎都有涉及,且其中很多以他为发起人。
如终身教育,他提倡最早,也阐发德最为透彻。
早在1934年,他就说: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
我的高中政治教学故事
发布者:
魏一乐 发布时间:
2013-5-412:
44:
24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国外非常盛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
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
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研究表明:
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
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
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
如:
在讲述“依法制裁违法犯罪”时,分别展示违法和犯罪两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2、培养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知识时,首先口述前几年,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例子。
然后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
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
第二,北方多次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有些观点还会出于教师的意料之处。
这样会大大地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3、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
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如在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可选用石兆彬贪污受贿的案例。
石兆彬虽官居中央候补委员,福建省省委副书记,但他触犯了法律,仍受法律的制裁,这样讲更具有时效性和说明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
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出头露面 有福 知道 世人 一定 必须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