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心得.docx
- 文档编号:30058999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59KB
辩论心得.docx
《辩论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论心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辩论心得
辩论心得
辩论的灵魂——价值
我第一次在辩论中听说价值这个概念还是看93年狮城舌战的时候,当时复旦的论证体系就是“逻辑”“理论”“事实”“价值”四个部分。
我们常说的“四招打辩论”中,也是分为“下定义”“讲逻辑”“找论据”和“谈价值”,在现在的主流辩论观念中,价值都是被认可为辩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价值升华也是一名四辩的必修课程。
而在我看来,价值不应该只是辩论环节中的一个,而是应该统领整个辩论过程的核心,是辩论的灵魂。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待这样一个问题:
辩题是可以被论证的吗?
我们平时一直会讲要论证辩题,为此,我们要建立逻辑架构,我们要调用各种论据来支持观点,但是,我们有哪次是通过这样的工作就无懈可击的完成了对辩题的论证了呢?
其实,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先把辩题进行了某种转化,然后去论证这个新的命题,这个命题通常被我们称作“比较前提”比如我们讨论“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最简单的做法是把这个辩题转化为“大学生谈恋爱对学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新命题就是“比较前提”或“比较标准”,当然,这个新命题还可以被无限细化,比如谈恋爱对课业学习,对考试成绩的利弊等等。
对于这些被演化出来的新命题,我们或许是可以去论证的,但为什么论证了这个新命题就等于论证了辩题呢?
这里面似乎是不证自明的潜规则。
而辩论经验比较丰富的老辩手想要把这个潜规则给搞明白,于是我们就知道,不仅要给出比较标准,还要论证比较标准的合理性。
但是要论证比较标准的合理性,不是又需要一个新的比较标准吗?
最后我们就陷入了论证的困境。
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一个问题,辩题真的可以被论证吗?
如果辩题无法被论证,那么我们辩手到底是来做什么的呢?
至少在我看来,辩题是不可被论证的,辩题只能被演绎,演绎什么?
演绎价值。
价值揭示着辩手提出论题的动机和目的。
比如提出大学生恋爱弊大于利的观点的动机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因为恋爱而影响了学业,其背后的价值就是认为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价值高于在大学期间恋爱的价值。
为什么?
在我看来,这就不能论证,而只能演绎,通过辩手的语言表现力来演绎。
那么还要逻辑、事实做什么呢?
逻辑、论据,都是演绎价值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我们整场比赛,从一开始就是在演绎价值,逻辑也好,论据也好,或是对价值的直接阐述也好,都只是为了增加价值演绎的可信度。
价值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也无法进行客观的比较,只有通过辩手用各种方法进行演绎之后,在听众那里,才会有高下之判。
也正因为此,那些超级辩手,能够基于同样的客观事实,从正反两方都把我们说的心悦诚服。
所以我推荐的辩论方式是,拿到辩题,首先应该思考的是我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我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基于怎样的价值观念,然后再去动用一切你已经知道的辩论方法来使你的价值观念尽可能地被精彩的演绎,从而让听众采信。
在现在通常见到的辩论赛中,下定义是准备比赛的第一步,也是双方产生分歧的开端,双方会就各自对定义不同的解读,把整场比赛导入一场定义的争夺,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出辩题的人,对辩题的概念做得不够清晰,给双方辩手留下了可以周旋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在的辩手更愿意用争夺定义这种更简单的方式来处理辩题,而不太情愿去真正从价值层面进行反思和批判,因为这样更困难,也要冒更大的风险。
但是从辩论的发展角度来看,真正受欢迎的辩论赛一定是价值的直面碰撞,就现实来看,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考验辩手的学识,更考验辩手的胆识和气魄,究竟是以胜负为考量依据还是以辩论的精彩为考量依据,这本身,何尝不是一次价值的对撞。
还是套用黄大叔的一句话,敢于做价值反思的队伍或许不够精明,但这样的辩论队,一定很精彩
辩论心得初级篇(一、概念与标准)
平时和朋友开玩笑说,怎么看一个辩手是不是入门,就看他会不会说两个词,一个是偷换概念,另一个是比较标准,这虽然是玩笑话,但也客观反应出了概念和标准对于初学者的重要意义。
稍微接受过一点点辩论训练的同学都知道,在开篇陈词的开头要先“开宗明义,正本清源”来界定概念,然后公式一般地说一句“一个比较性的辩题需要一个比较的标准”,但是大多数辩手恐怕都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么一件事情,概念和标准到底有什么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概念和标准是一个辩题能辩的基础。
对于一个辩题的正反两方来说,他们有接近70%的可能性对辩题的概念界定是不同的,另外接近30%的可能性则是对于比较的标准界定不同。
概念和标准都一样还能辩得起来的,至少我是没有见过。
我们习惯上把概念和标准的界定称为一个立论的前提,通过我刚才的介绍大家就明白了,绝大多数的辩论赛,他们吵得很欢,基本都是因为他们的前提不同,从自己的前提推到自己的结论这个部分出差错的很少,(原因我稍后会解释)所谓的反驳的基本原理都是拿自己的前提却用对方的逻辑去推演,从而导出谬误,进而证明对方的逻辑是荒谬的,其实荒谬的不是对方的逻辑,而是双方前提的差异,高手对这点心知肚明,因此可以攻防游刃有余,而新手则攻击生硬,防守更加底气不足。
既然概念和标准如此重要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要忙不迭地去界定概念和标准了。
如果说概念还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寻求一个相对客观的统一,那标准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主观的选择了,选择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有利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个辩题是“学生参加辩论赛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么双方可能会是这样的标准:
正方认为利弊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反方则认为利弊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双方的标准都是有利于本方论述并且合理的,如果反方把标准界定为是否有利于学生口才的锻炼,那么当然同样有利于论述,但合理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正是由于双方界定标准总是尽可能有利于本方论述的,所以基于对方的标准,对方的论述往往是水到渠成的,因此一个高明的反驳者此时关注的就不应该是对方论述的那个逻辑推演,而是要攻击对方标准的合理性,或者是用本方的标准去换掉对方的标准,相反的,作为防守方,防守的重点也就是要死守住自己的标准,通过详尽的论述来告诉大家,本方的标准是合理的。
辩论心得初级篇(二、条理与层次)
第一次写立论总是会有千般万般的不满意,其实问题无非两个,一是没有条理,二是没有层次,这一章节主要就是讲陈词的结构问题。
初学者写的立论陈词稿总是一大团的东西,里面理论夹杂着事例,事例后面还穿插着评述,总之是看着很纠结,于是作为学长也好,作为教练也好,一般会让初学者去看一些经典的立论稿,看别人写立论的格式。
初学者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不是所有的立论都千篇一律了么?
其实这是一种需要。
我们看奥运会田径比赛,不管是哪个项目,运动员们所采用的姿势往往都是很接近的,为什么?
就是因为长期经验告诉他们这样的姿势是最有利于创造好成绩的,同样的道理,陈词的“标准化”也是为了达到最好的信息传达效果,最大程度上保证条理和层次。
陈词的结构一般包括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所谓横向结构是指每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是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来进行考量,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有些初学者会把“从个人角度、从国家角度、从全人类角度”这样的结构误以为是纵向结构,其实这还是横向结构。
而所谓纵向结构是指各个分论点之间存在递进或者递退的逻辑关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递退的运用要更广泛,最经典的案例,当属胡渐彪金钱不是万恶之源的总结陈词,同时这种结构也是我个人最喜欢最常用的立论结构。
初学者和大型重要比赛往往会选择横向结构,因为横向结构好操作,观众也好理解,但缺陷是这样的结构很难体现出立论的深度。
相比之下纵向结构对辩手的能力要求更高,特别是对于陈词者的陈词能力,要把不同逻辑层次交待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纵向结构确实能够更好的体现立论的思维深度,建议初学者可以更多采用横向结构,而有了足够的经验以后可以更多尝试纵向结构。
辩论心得初级篇(三、事实与雄辩)
高中的时候一直听到一句很无敌的话叫做事实胜于雄辩,当时虽然不知道怎么反驳,但隐约觉得很奇怪,如果事实胜于雄辩了,那还要辩论干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打的辩论赛越多就越会明白,真正能够直接论证观点几乎是没有的,事实最多只能作为一种佐证,其本身是不可能作为论证主体的。
现在很多新辩手很喜欢举例子,也很怕对方举例子,说到底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从事例到结论中间还有很大的逻辑空间的,不仅是事例,理论同样是这样,恐怕所有的高中生辩手都会用马克思内因决定外因论,从而论述自律比他律更重要的,但问题在于马克思老爷子有没有说过内因就比外因更重要了呢?
为什么A决定了B,A就比B更重要?
在高中生比赛中很少能听到这样的质疑。
事实上,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那个理论的结论,而是他得出结论的论证思路,这才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而作为防守方,也可以从当时研究理论的条件与现实条件的差异着手来破解对方理论论证的攻势。
从事例论据来看,一般包括数据和新闻事件等,首先新闻事件是不能起到比较的作用的,它最多能够说明利的方面或者弊的方面,它本身是无法进行利弊比较的。
数据有时候能够进行比较,但是数据的问题在于受到数据采集样本、处理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曾经有个辩题是央视春晚好看还是不好看,正方举出了央视春晚收视率高的数据,反方当即指出这个收视率的计算方式是只要频道停留在春晚节目过,就算春晚的一个收视点,这样的计算方法是不科学的,这样的反驳就会显得很有力很出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用理论或者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述的,同样的例子,对于双方都是机会均等的,高明的辩手往往可以利用对方的论据来反证本方的观点,所以大家在使用各种例证的时候请务必慎之又慎,同时也要关注利用对方例证的方法和技巧,具体这方面的内容会在中级篇的相关章节里再做介绍
辩论心得初级篇(四、承认与否认)
谁都知道辩论要去反驳对方观点,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要反驳对方,于是就会出现为反驳而反驳,为否认而否认的问题,其实,反驳的目的在于反过来论证本方的观点,我们看到很多高手之间的对决看似也是就事例打事例,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他们往往都是在用本方的逻辑体系来反驳对方的逻辑体系,也只有这样系统性的对抗才打得出真正的火花嘛,所以我一贯倡导,不是体现对方论证逻辑的问题可以不回答就不回答,体现对方论证逻辑的问题,就应该用体现本方论证逻辑的方式来进行回答。
具体方法和案例在中级篇里再做介绍。
在实战过程中,特别是在攻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方不管什么问题通通不同意或者通通想方设法回避的现象,这当然是一种很保险的做法,也有些教练会告诫辩手万万不可承认对方的问题,这种做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固然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势,但对于辩手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我认为辩手不能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
从我自己曾经当二三辩时的经验来看,攻辩手设计攻辩问题总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不会一上来就放杀招,通常是先问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然后试图在不知不觉中偷换掉某个概念或者模糊某层逻辑关系,给答辩者仿佛自相矛盾的感觉,从而从中获利。
一般前几次使用效果都会不错,当和一个对手交手过几次以后,当对方摸清了我的攻辩习惯,那么我的攻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也反过来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所谓打不破的攻辩陷进的,而打破攻辩陷进的最好方式也不是一味否认问题,而是找出那个偷换概念或者模糊逻辑的关键点,并把它给抓出来,要做到这一点,一则当然是经验,二则是对自己的立论非常清楚熟悉,以及对本方立论与对方立论的根本矛盾点也非常清楚,从我自己参见比赛的经验来看,只要在对方提问的时候知道对方提问的意图,那就没有打不破的道理,那么在了解对方攻击意图的情况下,将计就计的承认一些常识问题既不违背常理,又显得很有大将分度,何乐而不为呢?
大家必须要记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承认常识问题都是不会错的,对方从你的常识问题的回答能够推导出他的结论就说明他一定是用了某种诡辩,只要把这个抓出来就能大获全胜。
辩论心得中级篇(一、攻守之道——系统对抗)
原来计划中级篇就按照立论、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的顺序来介绍各个环节的具体技巧,后来想了想还是有必要写这篇纲领性的东西,特别是对于那些对辩论认识还不深的同学,这篇东西所介绍的系统对抗原则是极为重要的,事实上,区分初级辩手和中级辩手的分水岭并不在于技巧而更多在于这种系统对抗的理念。
所谓系统对抗理念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说一场辩论赛的对抗并不是每个环节单独进行比较的,而是要将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比较,这样说来大家可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谁都知道,但落实到具体操作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个队伍是否成熟,很重要一条就是看这支队伍的立论是一辩一个人写的,还是全队一起做的,很多刚入门的辩手往往会有意识无意识的把立论陈词作为一个过场,也有越来越多的所谓强队对立论也越来越不重视,做一个草立论然后靠个人实力硬吃对手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各个级别的比赛中,我个人观点认为,对立论的普遍不重视是现在辩论赛质量大幅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理论上大家都知道,立论是整场比赛贯穿始终的根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
设计问题要基于立论,回答对方提问也要基于立论。
这项原则会反复出现在之后的攻辩技巧和对辩技巧的介绍中。
这条原则看看是很简单,但真的要在比赛中一直去贯彻落实却相当不容易,一般会遇到以下几个难点。
第一、对本方立论来龙去脉不清楚,这是现在的辩手最普遍存在的问题,立论只有一辩知道,其他辩手都对立论不很清楚甚至不清楚,上了场就像疯狗一样狂咬对方,这样场面会很热闹,但属于散弹枪对开,打中没打中谁都不知道。
第二、不听对方说话,这也是现在很普遍一个问题,很多辩手太依赖于赛前准备的问题,恨不得一口气把准备的炮弹全打光,不管对方说什么,自己管自己自说自话(我有一段时间也经常这样)这样的比赛或许可以打得很华丽,但在内行看来就显得太过肤浅了,事实上,真正精彩的辩驳关键就是与对方观点的争锋相对。
第三、比赛驾驭能力不足,有些辩手不是不知道道理,但到了场上,几个回合一打,马上就杀红了眼,又与对方扭打起来,这纯属辩手能力或经验问题,随着实力和经验的积累是可以克服的。
除了以上三点,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原因导致辩手在比赛过程中不能很好贯彻根本原则,毕竟也没有一口吃成胖子的,希望大家先具备这样的理念,然后在实战中努力去尝试,相信对大家提高对辩论的认识以及增强实战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从下一集开始就要具体介绍实战方法了,下一集将介绍我最喜欢也最常用的立论术——以退为进。
辩论心得中级篇之立论术——以退为进
(一)
我将从这一讲开始介绍我最喜欢的立论方式——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是纵向立论结构中很常用的一种,他的主要特征是在立论中用让步的方式串联起立论的各个部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拉长了防守纵深,从前至后设置若干道防线,在有限的比赛时间里对方要攻破所有道防线是相当困难的,根据让步前后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同,以退为进的立论方式又有若干变化,今天我先介绍第一种情况,“平行让步”
平行让步的特点是,让步前后两个部分在概念范畴上没有大小之分,最常见的结构是,先设置本方的比较前提,主论在本方前提下本方论证能够成立,然后退一步,即便不是在本方的比较前提下本方观点同样能够成立。
此类立论必须要明确,这样的做法相当于是顶着对方阵地设置第一道防御工事,目的在于阻挠对方立论的有效展开,但必须要注意兵力和火力的合理分配,顶着对方阵地的防御只是骚扰目的,不应该把主力放在那里,也就是不应该在这里放太大的篇幅,主要的兵力还是应该放在让步之前的在本方前提下的论证,在之后的继续辩论过程中,辩手必须明确一开始只是在骚扰对方,自己的阵地其实在身后,如果一直在对方阵地上死缠烂打而没有把本方前提下的主要论点有效展开,那就得不偿失了,很容易会反而被对方牵制。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辩题是IT卖场应该以服务制胜还是应该以价格制胜。
在这个辩题中我方作为正方就采用了上述的平行让步的立论结构。
在常规的概念界定之后,正方提出他们的比较标准,他们认为:
只有具有可持续性并能够带来长远效益的策略才能称为致胜策略。
这里正方就划定了他们的阵地,他们的主论阵地就建立在服务与价格这两种策略在长期效果方面的比较,然后他们通过较大篇幅的比较,得出服务策略在长期效果上更有优势。
接下来正方退一步,论述即便在短期效果的比较中同样是服务策略更有优势,但显然的在这一块的论述中,无论是篇幅还是力度都要比主论薄弱不少,在之后的实战过程中,正方只需有效对反方的观点进行骚扰,然后立足本方主阵地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附】IT卖场应以服务制胜立论全文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IT卖场应以服务制胜,首先让我们对IT卖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IT卖场就是向大众出售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卖场,它们通过向各大IT厂商出租铺位,收取场租费进行赢利。
今天我们讨论的其实就是IT卖场服务和价格这两大营销策略的选择,要判断哪一个才是致胜策略,我方在这里提出我方衡量制胜策略的标准,我方认为,只有具有可持续性并能够带来长远效益的策略才能称为致胜策略。
在明确了致胜策略的衡量标准以后,我们再来看看服务和价格哪个才是致胜策略。
先来看价格,毫无疑问,低价格确实对消费者有着相当大的诱惑力,但在现实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一旦一家卖场采取价格策略其他卖场将会迅速做出回应,为保持原来的价格优势,这家卖场将继续降价,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残酷的价格战,而IT产品和卖场经营终究是有其成本的,卖场的降价也终有一个底线,一旦降到这个底线,卖场将面临再无可降的窘境,显然这样的价格策略是没有可持续性的,而这样低成本低利润的经营方式究竟能给卖场带来怎样的长远效应,我方始终是无法想像。
反观服务策略,服务有着多样化的特点,实力雄厚的卖场可以着眼于服务硬件和资金的投入,而实力稍逊的卖场则可立足与体贴和人性化,这样在服务领域,各大卖场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多元互补的和谐共荣,此外提高服务品质提升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创造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提高品牌价格,在高价格高利润的良性经营模式中,卖场自然能做大做强。
因此,从可持续性和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看服务才是真正的致胜价格,而不能持续的价格策略充其量也就是应急策略或生存策略。
退一步讲,即使从短期效果看,我方认为,作为理性的商家和消费者也都应该看重服务超过价格。
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卖场而不选择其他途径购买IT产品就是因为卖场能够提供一系列的优质服务,也就是说,IT卖场的服务本身就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第一因素,因此,服务才是IT卖场真正的立身之本,所以说,强化自身的本身优势才是寻取致胜的根本途径。
我方从不认为一项致胜策略的甄别可以通过短期效果来考量,只是我们发现,即使从短期看,也是服务重于价格,我方实在是一退再退,再无可退,依然无法得出对方结论。
综上所述,我方坚信IT卖场应以服务致胜,谢谢。
辩论心得中级篇:
立论术——以退为进
(2)
之前介绍了第一种以退为进的立论术,那种方法是我一二年级时候比较常用的,主要是处于战术层面的考虑,即在自由辩论过程中利用此种立论设置纵向防御阵地。
接下来我将介绍第二种以退为进的立论术——奥瑞刚式递退法
这里先做一下奥瑞刚政策性辩论赛“需根解损”立论结构的简单介绍。
所谓政策性辩论赛,讨论的问题一般是围绕某项新政策是否应该执行来进行考量讨论。
“需”是指需求性,是说社会现实有没有对该项新政策的需求;“根”是指根属性,这个概念比较纠结,简单来说就是这一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实现社会的需求;“解”是指解决力,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可行性,即该项政策是否具备实行的软硬件条件;“损”是指损益比,是说实施该项政策可能获得的正向效果与负向效果谁大谁小的问题。
举个例子方便理解,比如说一个人生病要吃药,这是需求性,某种药能够治疗该种疾病,这是根属性,这种药是否能够获得,这是解决力,吃了这种药会有什么副作用,这是损益比。
那么我今天要介绍的立论方式就是根据“需根解损”来进行立论。
一般来说,正常的辩题需求性都是满足的,根属性方面是可以大作文章的,是我这套立论方式最关注的核心环节,我们知道,一般某个社会现实问题都会有表象的矛盾和深层次的矛盾,而根属性就要尽可能挖掘深层次的矛盾,论述这项政策不可以来解决这个深层次的矛盾。
解决力部分是战斗的主要阵地,通常来说是通过对解决力的质疑,以提高实施政策的成本从而自然过度到损益比的比较。
立论结构通式如下:
第一步,论述正方的政策或者措施不能解决待解决问题的深层次矛盾;第二步,退一步说,即便正方的政策进行修善和补充能够缓解深层次矛盾,这样的政策实施所需条件也无法获得;第三步,再退一步说,即便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最终具备实施该项政策所需的条件,这样的成本也是不可承受的。
我很喜欢这样的立论架构主要是因为这样的立论架构相当于是给对方出了一道难题,要求对方必须要满足我方的条件才能够论证对方的观点,这样一来交锋就会很具体,打过几场奥瑞刚比赛最大的感触就是奥瑞刚比赛不会出现双方平行没有交锋的情况,那么如果用这样的立论架构或许也能够解决没有交锋这一问题。
辩论心得中级篇:
答辩术——如何在答辩中反客为主
在攻辩环节中作为提问方的攻辩手是很难出彩的,而作为回答方的答辩方却很容易出彩,因为答辩的技巧方法太多太多,一个优秀的答辩手可以把攻辩手气得死去活来。
在不能打断回答的传统攻辩赛制中,最不要脸的技巧方法就是答非所问,天马行空胡吹海侃,活活把攻辩方的时间给耗完,这种方法唯一的技术要求就是实行这种方法的辩手脸皮要足够厚。
那是不是明知对方的提问有陷阱还义无反顾往里面死钻呢?
当然不是,这篇培训就是介绍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反客为主。
在攻辩规则中,攻方只问不答,答方只答不问,一般认为攻辩环节由攻辩方主导,答辩方主守,这在理论上当然是对的,但在实战过程中,还有一句话叫做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反客为主的核心思想也正在此,那么答方又不能提问,他们要怎么进攻呢?
形象地说,叫做装傻装无辜。
我们还是来看两个例子。
攻:
请问对方辩友,一个人谈一点点道德叫不叫他谈道德?
答:
对方辩友,我不太明白什么叫谈一点点道德,请你解释一下。
攻:
请问对方辩友,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不是主权在民?
答:
对方辩友,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希望您能具体说明一下。
从上面两个例子来看,答方并没有直接回答攻方的问题,而是对攻方的问题题干进行反询,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成功阻挠了攻方的攻击节奏,起到了反客为主的效果。
在奥瑞刚规则中攻方可以打断答方的回答,这给攻方更大的主动权,答方常常陷于无法完整阐述,或被攻方断章取义而无从申辩的困境,特别是女辩手在答辩过程中往往更显弱势,面对攻方“你只需要回答我是或不是”这种极端强硬的质询,这里推荐几种适合女辩手的回答方式。
1、对方辩友,这个问题根本不能用是或不是来解释嘛,你一定要我用是或不是,这是你欺负我~~
2、对方辩友,您不要这么凶嘛,我这不是在回答嘛~难道您是要屈打成招吗~~
3、这个问题嘛~既是也不是~对方辩友您要不要听我的解释呀~
华语辩坛最强的答辩手当属中山大学马薇薇学姐,在她的众多答辩技巧中,反客为主是她很常用的一种,大家可以搜索一下马薇薇学姐的比赛录像来欣赏一下顶尖高手是怎么答辩的。
对于这样的回答方法,我认为发问有如下措施
1、问的问题答案大家都明白,用问题达到说服大家的目的,当然这时也给对手表现语言能力机会,如果评委偏向看说服力,我方占优;如果评委看重反应和语言技巧打方占优,
2、“请君入瓮”,问的问题看着能让对方很好的腾挪,但数个问题时前后形成矛盾,自动跳入陷阱
不过如此方法在一些回避型和非诡辩型辩手那里很难奏效,不过回避型也会因为回避而失分
3、“暗度陈仓”问一些看似无关大雅的问题,然后在最后或结辩时把这些回答串成因果链推出我方论点
这个方法对一些预见性很强的选手不管用
辩论心得中级篇:
攻辩术——如何设计攻辩问题
很多最初接触攻辩环节的新辩手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就是如何设计攻辩问题,很多辩手的攻辩问题就是挑几个问题放在一起问一下,这样既让评委觉得一头雾 水,也无从实现战术目标。
还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辩论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