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
- 文档编号:30055445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62
- 大小:49.38KB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
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年级专业:
2009级地理科学
姓名:
学号:
200911200030
时间:
2011年7月
目录: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二、实习时间与实习路线
三、实习内容
(一)土壤实习
(二)水文实习
(三)气候气象实习
(四)植物实习
四、总结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一)实习目的: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气象、水文、植物和土壤等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一些仪器的使用。
但我们是知识只停留在课本,而没有实践,通过这次的课程实习,我们可以认识到如何将课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又如何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并通过对一些仪器使用的认识,特别是气象、水文方面的,让我们了解相关的一些数据的采集,以及国家及地区在这些方面的运作。
实习过后不仅我们的知识得到加强与巩固,知识面得到拓展,同时在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和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都得到培养和提高,为继续学习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二)实习任务:
(1)通过对猫儿山的植物、土壤、水文、气候气象的观察,加深我们课本知识的理解。
实地观察植物,进行感性认识,并深入了解一些生活常见的植物;实地观察土壤的发育及特征和土壤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变化;联系课本知识观察一些水文特征,加深认识;观察猫儿山的气象,将一些气象气候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2)了解水文资源站和气象站的基本情况,一些水文、气象要素如何监测,相关仪器的使用等,数据如何处理等
(3)通过两江四湖、南溪山公园的实习进一步认识水文知识的应用
(4)通过黑山植物园和桂林植物园的学习,认识更多植物,并详细了解其分类,特征与用途等
(5)学会土样采集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有机质测定的实验方法
(6)学会气候和气象的一些要素的测量,以及相关仪器的正确使用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一)实习时间:
2011年7月6日—2011年7月13日
(二)实习路线: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青狮潭水库——学校(气象和气候学实验)——广西桂林水文资源站——桂林黑山植物园——桂林国家基准气候站——会仙湿地——桂林植物研究所——两江四湖——西山公园
三、实习内容:
(一)土壤实习
1、猫儿山
7月7日—8日这两日的实习。
7月7日我们徒步爬上猫儿山海拔800米的地方然后返回,在下山的途中我们学习当地土壤的性状和特点及其垂直地带性分布的规律;7月8日我们坐汽车上猫儿山顶,沿途观察土壤的垂直变化规律。
猫儿山的地带性土壤为山地红壤。
它一直从猫儿山山脚到海拔800m。
这是在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条件下,加上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迅速,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土壤。
它的特点有:
①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脱硅富铝化强烈,铁质被氧化,因而土壤基色为红色;②一般土层较深厚,层次发育明显,自然土壤一般分为表土层,淀积层,母质层;③土壤质地与母质有关,花岗岩母岩发育的土壤一般呈中壤——重壤。
④原生植被下的山地红壤其肥力水平高,但植被遭到破坏后,原有的物质能量系统遭到破坏,肥力水平迅速下降。
花岗岩红壤的含钾水平较高,磷素多被固定而成为被氧化铁所包被的闭蓄态磷酸铁铝。
随着海拔的增高,猫儿山依次出现的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在八角田海拔1800m左右一带还有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山地沼泽泥炭土。
山地黄红壤主要分布于猫儿山800~1000m的山坡地。
它与前一种土壤的最大区别在于:
由于山地黄红壤所处位置相对较高、温度相对较低而雨水相对充足,而在这种情况下,氧化铁有一部分开始水化而成为针铁矿、褐铁矿等,而中心土层出现淡黄色;与此相对应,枯枝落叶层加厚,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
山地黄壤分布在海拔1000m~1600m的山地,成土母质是以花岗岩风化发育的堆积物和残积物。
与山地红壤相比,它所处的海拔更高,温度更低,湿度更大,空气和土壤终年湿润,人为活动少,植被保护完好,有利于土壤中积累较多的有机质,丰富的有机质和终年湿润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中游离氧化铁的水化,形成以针铁矿、褐铁矿和其它多水氧化铁,从而使土体显出黄色。
山地黄棕壤分布于山地黄壤上,即海拔1600m以上的区域。
它是在亚热带山地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脱硅富铝作用较弱的土壤,在风化成土过程中,淋溶淀积不明显,粘粒含量较低。
山地灌丛草甸土分布于海拔1800m以上的山顶常风大的迎风口,乔灌植被难以生长,从而形成低矮的草甸植被,气候特点是风大、雾多、低温凉湿,生物循环缓慢,有机质的分解以腐殖化过程为主,含量丰富,剖面特征一般认为是土层浅薄,但剖面发育层次分明,表土层黑棕色,强酸性反应,粒状结构,疏松,根系极多,松软而富有弹性。
在猫儿山八角田附近存在的泥炭土是在特定的母质、气候、植被、小地形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特定的土壤类型,这种土壤地势低洼,气候因子湿润,低温,地表水多。
植物根系盘根错节,苔藓和枯枝落叶层等又具有强烈吸水作用,使土壤长期处于积水状态。
又因夏季气候温和,植物生长繁茂,冬季寒冷持续时间长,大量的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后,因微生物活动弱,得不到充分的分解,有机质年复一年的累积,特别是长期积水所造成的嫌气环境,发生泥炭化作用和土层下部的潜育作用,从而形成泥炭土。
2、会仙湿地
会仙湿地被誉为“桂林之肾”,周围是庄稼地和鱼塘,除了水稻田以外的土壤,会仙湿地周围的土壤大都是黄或黄红色,较少见到黑色土壤。
3、小结
通过野外实习我们对一些知识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拓展到实践。
在实地观察中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水文实习
1、猫儿山
猫儿山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也是柳江的主要源头,水系十分发达。
独特的地形地貌使溪流、沟谷深切,落差巨大、流水湍急。
在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涵养下,溪水四季长流,清澈透底、明净亮丽。
(1)三江源
我们徒步走入八角田的高山森林湿地,寻找漓江源头。
当时雾气很大,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树林茂密,树木上长满了苔藓,土地都是湿湿的,上面都是腐烂的叶子,空气的湿度很大。
据介绍这里为比较典型的江源地貌,并形成罕见的南方山地沼泽景观。
地形起伏极小的山地苔藓矮林之间溪流纵横,水塘密布,泥沼、泥炭土松软深厚,涵蓄了数百万方水源。
我们以前从未见过这种地貌,此行真是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我们的知识。
(2)砂木江十里峡谷
我们早上徒步向大峡谷进军,穿过一大片竹林,沿着峡谷边上的小道往上走。
据说砂木江乃漓江正源,山高谷深,溪流落差很大,在自然保护区内,短短6km的距离,海拔从2000m降至500m,形成一系列千姿百态的瀑布群,黑岗瀑布、剑龙瀑布、龙门瀑布、三迭飞泉落差都在20m以上。
峡谷间悬泉高挂,银瀑如练,更有湍流、石滩、碧潭、迭水、幽涧相伴。
往上爬的过程中山路越来越难走,坡也越来越陡,沿途惊现一个个瀑布,潭下的清泉泛着淡淡的蓝色或绿色。
由于在源头,两岸的碎石都比较尖锐,以大块花岗岩为主。
河水清澈见底,这主要是由于猫儿山地表水以接受大气降水为根本补给来源,属淡水。
由于其无色、无臭、透明,水垢少,不起泡,非腐蚀性,水体质量好,适宜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我们走到一处较为平坦的水潭旁稍作休息,同学们相互帮助渡过江面,从对面往回走下山途中我们进入了峡谷景区,许多游人在游玩,或戏水,或游泳、或静听这大自然的声音。
但是我看见有游客将垃圾往江里扔,这让我思考这个问题:
在漓江的源头开发旅游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当地的收入,但是漓江的源头是否该减少人为的的干预,以保护水源为主呢?
即使现在开发成旅游景点,也应把保护水源放在首位。
在合理开发利用其水资源的同时更要注意水资源的环境保护,防止含水层、储水体破坏,控制水质污染与恶化。
建议在该地区建立水资源监测站与监测网,开展水资源污染防治的调查研究并且在当地普及水资源环境保护科普知识,提高环境保护的全民意识。
3、青狮潭水库
我们于7月9日下午来到青狮潭水库。
青狮潭水库位于灵川县青狮潭乡,是一座以城乡供水、农业灌溉、防洪、漓江旅游补水和发电等功能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总库容6亿立方米,水库流域集雨面积474平方公里。
青狮潭灌区是以青狮潭水库为主要水源的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1.86万亩,目前实际灌溉面积35万亩。
近几年,灌区通过大规模资金投入,其农业生产用水保障能力、防洪排涝能力、抗旱减灾能力、水资源调节能力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明显提高,并通过加强用水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每年节水都在7000万立方米以上,有力保障了青狮潭灌区的农业生产和枯水期漓江旅游补水。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看看水库的一些构建和倾听翟博给我们讲解一些水库设计的原理及其作用。
其中溢洪道有四个跨砸门和斜面设计,并且这斜面要根据水流的流速流量等相关因素来设计,如果设计不合理,将会对溢洪道和大坝都有破坏;大坝采取混凝土-心墙-土坡面设计,并在土坡面种上草,防止水土流失,损伤大坝;大坝下面是一个T型槽,用来收集大坝渗出的水,防止其对大坝的冲刷。
我还记录了水库工作人员当天监测的一些数据:
站点
水位(m)
入流量(m/s)
出流量(m/s)
涨落(m)
降雨(mm)
坝首
221.86
22.7
25.6
-1
0
4、桂林水文站
我们于7月11日上午来到桂林水文站。
在站长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桂林水文站始建于公元1915年12月,由伪广东省治河处设立于现解放桥下游约400m,站址曾两次迁移,1957年7月1日搬到桂林市穿山乡渡头村后,沿用至今。
站址坐标为:
东经110°19’,北纬25°14’,采用的基面为85黄海基面。
在近百年沧桑岁月中,桂林水文站管理体制几经变更,现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水文水资源局管理。
桂林水文站属国家重要水文站,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桂江上游的重要控制水文站,站址上距河源105公里,下距西江河口326公里,集水面积2762平方公里,占桂江流域面积的14.7%。
承担桂江上游漓江河段的水文监测任务,主要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水质、降水量、蒸发、岸温、泥沙和水温等,该站中洪水位以上还有洪水预报任务,并向国家防总、自治区、桂林市及下游各级政府提供水文情报和水质信息。
桂林市防洪警戒水位为145.7米,防洪危险水位为146.7米。
桂林市是重点防洪城市,桂林水文站每天8时水位都要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站长还为我们介绍水文站的一些相关设备的使用以及相关数据的采集和上报情况。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在二楼的办公室,在这里站长的翟博给我们讲解一些以前的监测结果,墙上挂有许多相关资料,从资料上显示测站观测到的最大输沙量为1977年的107万吨,最高水位为1998年6月24日的148.40m,最大降水为2002年2817.7mm。
接着我们来到院子里,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认识了E601蒸发皿。
它的内直径d=60.1㎝,精度达到0.1mm。
它的外周还有一圈水,为了防止蒸发皿的水温度过高影响测量结果,保持恒温。
蒸发皿的周围还要求有一定面积的草坪。
当要测量数据时,测针要插入蒸发皿边上的上的小孔上,测量的时间是每天的早上8:
00,期间的差值就是上一天的蒸发量。
若降雨量较大时,就要加大测量的密度。
还有JDZO5-1型雨量传感器,这是一个全自动装置,会将数据自动传输到电脑。
当降水量达到5毫米时,翻斗就会翻一次,数据就会自动的传达到电脑里。
而虹吸式雨量器就是人工的雨量器,仪器顶上的筒是d=20cm规格的,内部有一个杯水高为10.5毫米量程的量雨杯。
当时我们不明白既然有了自动装置为什么还要用人工的量雨器呢?
站长解释说,因为有时打雷的天气会损坏电脑,数据就会丢失,而人工测量数据则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此外,人工的数据可用于与全自动测的数据做对比,验证数据的准确性。
最后我们在站长带领下,来到了江边的检测点。
从江底到门前有一列用于测水位的量标。
在门前的一个大柱子,也是一个量标,量标标有刻度,还在相应的刻度上,标上一些说明,如历史调查最高水位在149.30米,1885年6月14日;防洪警戒水位等。
上到监测点的二楼,站长给我们介绍主要用于测流量的水文缆道智能控制仪,它每100秒测一次数据,若流量很大时,则每60秒测一次。
接着站长给我们介绍了铅鱼,它也称流速鱼,其上有传感器,主要是测流速和含沙量。
站长给我们演示了一次铅鱼的操作过程,让我们大开眼界。
5、会仙湿地
我们在7月12日上午来到“桂林之肾”——会仙湿地。
码头周围是宽阔的农田,明显看出是用泥铺填湿地造起来的田。
在当地的船家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村子进入了湿地,刚开始在靠近村民居住的地方水质很差,我们还闻到一股股恶臭。
慢慢的当我们进入湿地内部,我们发现水越来越清澈,越发的看见水底了。
水底的水草很多,水面上长有很多水葫芦。
老师说,水葫芦长得这么好,说明水富营养化,水葫芦能消耗水中的营养,若及时将水葫芦捞取对水质是有好处的,但如果任由其疯长将会减少水中的的氧含量对水生动植物都有害进而水质会更差。
我们还看见有一些村民将湿地圈成人工鱼塘,这对湿地的水质也是有破坏的。
据史料记载,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渺无人烟,水草丰盛。
当时湿地的范围包括现在临桂县四塘乡的大湾村、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村及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竹园村等大部分地区。
到上世纪50年代,湿地面积缩减为约2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湖塘只剩20多个。
而目前会仙湿地面积已减少到6平方公里左右,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面积减少了约75%;与宋朝以前相比,剩余的面积仅为10%。
会仙是桂林山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漓江大水系建设“六江四库四湖一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会仙湿地,对于保护漓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会仙湿地已刻不容缓。
6、两江四湖和西山公园
我们于7月13日来到两江四湖,两江四湖是桂林市中心区的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等环城水系的总称。
据了解“两江四湖”工程所建设的环城水系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由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与漓江沟通而构成的一环水系;二是桃花江与四个内湖相连通构成二环水系;三是恢复朝宗渠,沟通小东江、訾洲河构成三环水系。
由于时间尚早,不开闸放船出江,所以我们只是游览了四湖,没有去两江。
我们随着游船沿着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游览,期间路过不少桥梁,桥梁上都或作画或雕刻,使得景色增色不少这两江四湖不仅风景美不胜收,而且“两江四湖”工程通过实施木龙湖的开挖、引水入湖、内湖清淤、截污、生态护岸、新景桥、升船机、船闸、防洪排涝工程以及水系周边旧房拆除、文物古迹恢复、整理、园林绿化、景观配置等一系列的环境综合整治,将漓江、桃花江与内湖水面连通;通过规划控制调整、完善了桂林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根本改善,使市政基础设施和功能格局趋于完善。
这种工程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建设而且也是旅游的又一亮点。
7、小结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仅看到美丽的景色,也看到了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问题。
有句话很让我很有感触“东西脏了我们可以用水洗,水脏了我们用什么来洗呢?
”
(三)气候气象实习
1、猫儿山
猫儿山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春季阴雨连绵,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温凉干燥,一年四季分明,温度年变化大,属大陆性气候。
气候总的特点是雨量充沛,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多数月份光照充足,但光、热、水各月的分布不均衡。
由于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5m,当我们从山底坐车到山顶感觉由夏天进入了冬天。
到了山顶不巧遇到大雾天气,周围能见度很低,在走上山顶的路上随着山体的环绕时冷时热,到达最高点时风很大,我觉得很冷。
本来老师想让我们看云的变化的,可看情况是不可能了,由于下雨,我们待了一会就下山了。
下山时下了好大的雨,我们抄小路走下去很快就到了山顶的停车场,等我回到山下的旅馆我才回魂。
我长这么大,从没感受过变化如此大的环境条件。
2、校园
我们于7月10日早上在校园内进行气象学实习,我们小组的观测场地在学校举重馆前面的草坪,仪器有通风干湿表、毛发自计湿度计、双金属自计温度计、三杯风向仪、气压表。
小组内每人负责一样仪器的观测及数据的记录(每半个小时采集一次数据,共取4个)。
通过对这次实验操作不仅了解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观测的一般原则,并能熟练的利用常见湿度观测仪器进行观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桂林市气象局,
我们于7月11日下午来到桂林气象局。
桂林气象站始建于1945年11月,站址在临桂二塘秧塘岭上村,1981年1月,桂林地区气象台和桂林市气象台合并,成立桂林地区气象局。
1993年6月,成立桂林市气象局,增挂桂林市气象局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同年11月桂林地区气象局更名为桂林市气象局。
我们主要在其下的桂林国家基准气候站参观学习,这种气候站全国只有140多个,它要求每天24小时都会监控,每小时取一次数据,每三个小时上报一次数据。
该站的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我们,给我们介绍该站点的一些仪器的使用和一些气象数据的采集。
首先,我们来到测风向和风速的三杯风向仪旁,这里采用的高度是11m,工作人员介绍说仪器架高不得低于8m。
接着我们打开百叶箱,里面有温度计,分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工作人员每天晚上20点来取数据;有毛发湿度计,其中毛发有40多根,需要经常清洗;还有自动观测湿度和温度的仪器,它是每一分钟传一次数据。
接着我们看到人工和自动的监测雨量和蒸发量的仪器,人工的是每天晚上20点取数据,自动的是每一分钟传一次数据,如遇到雨量较大时则每6个小时检测一次。
接着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2×4㎡的地温场,用来监测最高温、最低温、和5cm、10cm、15cm、20cm的地表温度。
接着我们来看日照器,它安装时必须对着正北,对着当地纬度,用来监测每天的日照时间的长短。
在它不远是直管地温表,监测地下40cm、80cm、160cm、320cm的地下温度。
接着介绍自动检测监测太阳总辐射量和净辐射量的仪器和监测酸雨的仪器。
工作人员让我们抬头看见不远处楼顶,那是多普勒雷达,由于检测中小尺度(500公里)的气象要素,这对短期(1-2小时)的天气预报很准。
在观测场的门口还有一个电线结冰架,用于监测冻雨的厚度。
最后工作人员还介绍说他们每天都会在每天7:
15、13:
15、19:
15这三个时间放气球升空采取空中的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气球会在30-40公里的高度爆破。
在他们的办公室里还检测室内气压。
4、小结
通过这次参观,我们知道了许多气象要素的监测方法和国家在这方面的一些标准,虽然这些工作繁琐,但积累的数据对天气的预报有着很到的作用。
(四)植物实习
1、猫儿山
7月7日,由于生科院的学生也在这里实习,我们邀请就生科院的马博士和我们一起上山给我们介绍植物,马博士带着我们边走边给我们讲解路边看到的植物的科属种和其特有的性状。
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些我们常见却不知道的植物,现将所学到的整理如下:
科
属
树种
特征
在中国的分布区域
罂粟科
博落回属
1.博落回
博落回为多年生草本。
叶圆心脏形,边缘线分裂,裂片有粗齿,叶背面呈白色,往往有短毛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及四川等地
大戟科
山麻杆属
2.红背山麻杆
灌木;小枝被灰色微柔毛,后变无毛。
叶薄纸质,阔卵形;上面无毛,下面浅红色
赣、湘、闽、粤、桂、琼、港
鸟毛蕨科
狗脊蕨属
3.狗脊蕨
根状茎短粗,密被红棕色鳞片。
叶片卵状长圆形,二回羽状深裂,厚纸质,上面生有许多小芽孢
分布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西。
里白科
芒萁属
4.铁芒萁
多年生草本。
茎密被褐色毛茸,匍匐生长。
叶具长柄,叶轴有5~8回两歧分枝,叶面绿色,叶背灰白色
广东、海南、云南东南部及台湾、闽南
天门冬科
天门冬属
5.芦笋
雌雄异株宿根性多年生植物,芦笋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芦笋能耐轻度盐碱;芦笋根系发达,比较耐旱
中国福建、河南、陕西、安徽、四川、天津、山西等地市
蔷薇科
悬钩子属
6.鱼钩子
落叶灌木,小枝红褐色,有皮刺,幼枝带绿色,有柔毛及皮刺
河北、陕西、广东、云南等
桑科
榕属
7.榕树
常绿大乔木,生气根。
叶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颜色呈淡绿色。
花序托单
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南部、云南、贵州
薯蓣科
薯蓣属
8.淮山
薯蓣,通称山药。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常带紫色,块根圆柱形,可以吃
我国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等地区。
葫芦科
栝楼属
9.三叶赤瓟
多年生蔓性草本。
茎被长毛,少分枝;卷须单一,叶互生;广卵状心脏形,先端尖,边缘微锯齿;有叶柄
分布东北、华北等地
猕猴桃科
猕猴桃属
10.猕猴桃
落叶藤本;枝褐色,有柔毛,髓白色,层片状。
叶表面有疏毛,背面密生灰白色星状绒毛。
花开时乳白色,后变黄色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和毗邻的宝鸡市眉县
大戟科
巴豆属
11.毛骨巴豆
为常绿乔木。
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或几无毛;二年生枝灰绿色,有不明显黄色细纵裂纹
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
金缕梅科
檵木属
12.红花继木
为檵木的变种。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树皮暗灰或浅灰褐色,多分枝。
嫩枝红褐色,密被星状毛。
叶革质互生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
菊科
点红属
13.一点红
多年生肉质草本。
根状茎短而肥厚,稍呈块状,节处有明显环纹,断面红色,有短而弯曲的须状根多条。
无茎
在中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江西等省区均有野生,一些地方已进行人工栽培
肾蕨科
肾蕨属
14.蜈蚣草
为中型地生或附生蕨。
地下具根状茎,包括短而直立的茎、匍匐匐茎和球形块茎三种
我国的福建、广东、台湾、广西、云南、浙江等南方诸省区
蔷薇科
悬钩子属
15.悬钩子
攀援灌木;全株密被锈色绒毛,枝、叶柄和花序柄有小钩刺,单叶互生
广泛分布在我国除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以外的其他各省、市、自治区
中国蕨科
中国蕨属
16.小野鸡尾
根茎细长,略弯曲,黄棕色或棕黑色,两侧着生向上弯的叶柄残基和细根。
叶柄细长略呈方柱形,表面浅棕黄色,具纵沟
广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北至河北、西至甘肃南部
马鞭草科
紫珠属
17.红紫珠
直立灌木,全体被柔毛及星状毛。
单叶对生,具柄,倒卵形或倒矩圆形。
聚伞花序
分布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江西等地
菊科
野茼蒿属
18.革命菜
一年生高大草本;茎直立,具纵条纹,光滑无毛,上部多分枝
分布于广东、香港、广西、江西、浙江、湖南、福建、台湾、海南、云南、西藏、贵州、四川、重庆、湖北、甘肃
管状花亚科
19.斑鸠菊
灌木或小乔木,枝圆柱形,多少具棱,具条纹,被灰色或灰褐色绒毛;叶具柄,硬纸质,长圆状披针形
产于四川西部和西南部、云南西北部、中部、东部和南邮、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
大戟科
乌桕属
20.山乌桕
乔木或灌木,枝条灰黑色,具小点状皮孔。
单叶互生;纸质
分布于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大戟科
21.算盘子
灌木,叶互生,长椭圆形,尖头或钝头,基部宽楔形,上面橄榄绿色或粉绿色,下面稍带灰白色,叶脉有密生毛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等地
百合科
黄精属
22.玉竹
根状茎圆柱形,叶互生,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先端尖,下面带灰白色,下面脉上平滑至呈乳头状粗糙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台湾及福建等
海桐花科
海桐花属
23.海桐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多数聚生枝顶,狭倒卵形,全缘,顶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地理 实习 报告